1. “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边@一主張屬于( )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2.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學派林立,學術觀點異彩紛呈,然“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諸子百家關注的共同點是( )
A. 人與自然的和諧 B. 關注社會現實
C. 人與社會的和諧 D. 關注人的價值
3. “分定而無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設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這種主張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學派( )
A. 法家 B. 儒家 C. 道家 D. 墨家
4.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惡的認識基礎上建立的。他認為:人生而有各種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惡;所以要改造人性,通過自我改造和社會改造,人皆可以為堯舜;社會改造在于強化禮法。這說明當時( )
A. 荀子在繼承儒家思想基礎上開創(chuàng)了法家學派
B. 戰(zhàn)國時期出現思想學說相互融合的現象
C. 儒法并用逐漸成為統(tǒng)治者的治國思想
D. 儒家學派與法家學派之間結成了利益同盟
5. 有學者評論戰(zhàn)國時期某學派說:“他們都是些注重實踐的政治家……他們認為貴族的存在已不合時宜……他們把商人和學者看作是可有可無或多余的人?!边@一學派是( )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6. 在倫理觀上孟子認為“性本善”,蘇格拉底也認為“善是人的內在靈魂”。為此,他們提出的最重要的主張分別是實行( )
A. 仁政和道德教育 B. 王道和民主政治
C. 兼愛和自我節(jié)制 D. 人治和法治
7. 史家指出,中國歷史上某一時期“有極關重要者四事”:一為中國版圖之確立,二為中國民族之摶成,三為中國政治制度之創(chuàng)建,四為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這個歷史時期是指( )
A. 春秋戰(zhàn)國時期 B. 秦漢時期
C. 隋唐時期 D. 明清時期
8. 《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曰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庇腥藢@段話的解釋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勝也。己,謂身之私欲也。復,反也。禮者,天理之節(jié)文也?!边@就把“克己復禮”解釋為( )
A. “人倫者,天理也”
B. “存天理,滅人欲”
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9. 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還有正義,在力量之上還有良心,在權力之上還有“天”在臨鑒。宣傳君主政令失誤、不尊道德、不行仁義,“天”就會以災異示警,其實就是在權力已經無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個權力更加無限的“天”。這帶來的直接效果是( )
A. 君主專制制度空前加強
B. 體現了儒家思想的新發(fā)展
C. 制約了君主的專制權力
D. 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學觀
10. “美事召美類,惡事召惡類。類之相應而起也,如馬鳴則馬應之,牛鳴則牛應之。帝王之將興,其美祥亦先見;其將亡也,妖孽亦先見?!痹撗哉摮鲎裕?)
A. 荀子 B. 董仲舒 C. 范縝 D. 朱熹
11. 董仲舒曾說:“是故王者上謹于承天意,以順命也;下務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別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舉矣?!睂@一段話的正確理解是( )
A. 主張君權神授,民眾應絕對順從
B. 感嘆人性本惡,呼喚王道
C. 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 主張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12. 在中國古代的一本書中,反復出現“悲觀”、“割愛”、“浩劫”、“慧眼”、“解脫”、“覺悟”、“無緣”、“正宗”、“莊嚴”、“宗旨”等詞語。這本書最早可能出現于( )
A. 秦朝 B. 西漢 C. 東漢 D. 唐朝
13. 南朝吳均在《齊春秋》中記載:“有病邪者,以問歡(人名)。歡曰‘君家有書乎?曰:‘惟有《孝經》三篇。歡曰:‘可取置病人枕邊,恭敬之,當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問其故,歡日:‘善禳禍,正勝邪,故爾?!边@則故事反映了( )
A. 儒家經典在民間被神圣化
B. 儒學正統(tǒng)地位開始確立
C. 思想界出現三教合一趨勢
D. 儒學影響中醫(yī)治療方法
14. 陳寅恪先生曾論述:“唐代之史可分前后兩期,前者結束南北朝相承之舊局面,后期開啟趙宋以降之新局面,關于政治社會經濟者如此,關于文化學術者亦莫不如此。退之(韓愈)者,唐代文化學術史上承先啟后轉舊為新關捩點之人物也。”形成這一論點主要依據他( )
A. 主張進一步完善科舉制
B. 奠定理學形成的路徑
C. 位列于唐宋八大家首位
D. 強調回歸儒學的本真
15. 文廟是中國古代官方興建的祭祀孔子的場所,產生于唐代,宋代逐漸在中原、艱難的城市中大量興建,元代在貴州、云南,清代在新疆、東北等地也相繼出現。這一現象表明( )
A. 興建文廟是加強專制統(tǒng)治的手段
B. 唐代是官方儒學教育的興起階段
C. 文廟額的興修導致了程朱理學的產生
D. 文廟的修建是城市經濟發(fā)展的需要
16. 朱熹編著《四書集注》,用理學思想重新解釋《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使理學透過“四書”而深入人心。他還編著《論語訓蒙口義》、《童蒙須知》,對兒童的衣著、語言、行為、讀書、寫字、飲食等方面的習慣,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為規(guī)范。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朱熹對理學的重大貢獻是( )
A. 把理學獨尊化、官學化
B. 把理學與科舉緊密聯系起來
C. 把理學具體化、通俗化
D. 把理學與佛道思想有機融合
17. 一位理學家看到山石中有貝殼,認為“此石即舊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卻變而為高,柔者卻變而為剛?!边@體現下列哪一種理論觀點( )
A. 理在氣先 B. 發(fā)明本心
C. 格物致知 D. 經世致用
18. 錢穆說:“宋朝的時代,在太平景況下,一天一天的嚴重,而一種自覺的精神,亦終于在士大夫社會漸漸萌茁……由于當時士大夫之覺醒……促進了在朝的變法運動?!彼纬瘯r期最符合錢穆所講的“自覺精神”的是( )
A. 存天理,滅人欲
B.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C.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D. 明道救世,經世致用
19. 理學家王陽明說:“士以修治,農以具養(yǎng),工以利器,商以通貨,各就其資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業(yè)焉,以求盡其心,其歸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則一而已……四民異業(yè)而同道。”在此,王陽明( )
A. 重申傳統(tǒng)的“四民“秩序”
B. 主張重新整合社會階層
C. 關注的核心問題是百姓生計
D. 闡發(fā)的根本問題是正心誠意
20. 長期以來,儒學是一種士大夫之學。明代思想家李贄則提出要正視“世間惟下下人最多”的現實,強調“我為下下人說,不為上上人說”。這說明李贄( )
A. 反對儒家的正統(tǒng)思想
B. 倡導只為下下人說
C. 批判地發(fā)展傳統(tǒng)儒學
D. 抨擊君主專制制度
21. 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經世致用,反對君主專制,這主要是基于他們( )
A. 對先秦諸子學說的闡釋
B. 對宋明理學的批判與繼承
C. 受西方啟蒙思想的啟發(fā)
D. 對現實政治與社會的叛逆
22. 明代德清禪師曰:“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此三者,經世、出世之學備矣,缺一則偏,缺二則隘,三者無一而稱人者,則肖之而已?!边@表明德清禪師( )
A. 認為儒、道、佛三教缺一不可
B. 認為儒、道、佛三教相互矛盾
C. 主張以佛教改造中國傳統(tǒng)文化
D. 強調做學問要學習諸子百家典籍
23. 進入明代后,隨著雜劇藝術的日益衰落,南戲變得愈加繁盛,并形成了昆山、弋陽、余姚、海鹽等“四大聲腔”,流傳于各地,此即為明代戲劇傳奇的興起。這種局面的出現,反映出當時( )
A. 中國文化地域性濃厚
B. 思想解放的風起云涌
C. 經濟重心的日趨南移
D. 市民階層的日益壯大
24. 《晉書》記載十六國時期后趙政權的建立者石勒“親臨大小學,考諸學生經義,尤高者賞帛有差。勒雅好文學,雖在軍旅,常令儒生讀史書而聽之,每以其意論古帝王善惡,朝賢儒士聽者莫不歸美焉?!彼@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籠絡漢族文人
B. 大力提倡儒學
C. 提高社會文化素質
D. 鞏固統(tǒng)治秩序
25. 位于安徽省黃山市的棠樾村有一處著名文化景點:座牌坊組成的牌坊群,以忠、孝、節(jié)、義的順序相向排列,分別建于明代和清代,是朝廷用以旌表棠樾人對于傳統(tǒng)道德的秉持和信仰。(如右圖)明清時期,此類牌坊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
A. 建筑領域的發(fā)展 B. 教育水平的提高
C. 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D. 宋明理學統(tǒng)治地位的確立
26. 閱讀材料,回答以下各題。
材料一 萬物森羅,不離兩儀所有;百法分湊,無越三教(儒道佛)之境。
——陶弘景《茅山長沙館碑》
材料二 周道衰,孔子沒?;鹩谇?,黃老于漢,佛于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則入于墨;不入于老,則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睘榭鬃诱撸暵勂湔f,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嘗師之云爾?!辈晃┡e之于其口,而又筆之于其書。噫!后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欲聞。
——韓愈《原道》
材料三 朱熹在《近思錄》中寫道:自唐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道統(tǒng)相傳,至于孔子??鬃觽髦佋觽髦铀?,子思傳之孟子,遂無傳焉。于是楚有荀卿,漢有毛萇、董仲舒、揚雄、諸葛亮,隋有王通,唐有韓愈,雖未能傳斯道之統(tǒng),然立其言立事有補于世教,皆所當考也。迨于宋朝,人文再辟,則周子唱之,二程子、張子推廣之,而圣學復明,道統(tǒng)復續(xù)。
(1)材料一、二對佛、道二教與儒學的關系分別持什么態(tài)度?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南北朝到隋唐時期佛道二教的發(fā)展情況。
(2)據材料二、三,韓愈、朱熹共同的歷史使命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唐宋“道統(tǒng)復續(xù)”的背景。
(3)概括理學的特點,分析理學產生的社會影響。
27.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中國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據我的看法,中國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諧”。自古以來,中國就主張“和諧”?!覀冎v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心和諧。
——《季羨林說和諧人生》
材料二 秦皇漢武統(tǒng)一中國,建立南北統(tǒng)一的文化,以《詩經》為代表的黃河文化和以楚辭為代表的長江文化互相融合為一,構成我們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主體,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文化進一步系統(tǒng)化,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并經過長期的積累、疊加、發(fā)展而成為漢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決定著我們民族精神狀況的內容和活動方向。到了西漢末年,佛教傳入,與中原文化和長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賴于政治的統(tǒng)一不同,佛學的傳入則是純粹的文化運動。它與漢文化區(qū)別如此之大,以致從佛教與儒家的沖突直到合一,其間經歷了近千年。
——張國光《在歷史的地平線上》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以諸子百家思想為例說明傳統(tǒng)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鑒的地方。
(2)材料二中反映了中國古代兩次文化融合的結果分別是什么?試分析儒家文化在漢武帝時期成為統(tǒng)治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原因。
28.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顧炎武是清代學術的開山之祖?!櫻孜渲螌W,以“明學術,正人心,撥亂世,以興太平之事”為宗旨。他一生激烈批評空談心性、剿說玄理的虛蕪之論,堅決反對雕琢辭章、綴輯故實的無用之學,極力倡導“博學于文”、“行己有恥”的學術理念。在他看來,學問之道,貴在明道淑人,撫世宰物。因此,他主張以“修己治人之實學”,代“明心見性之空言”,強調學問不僅要修諸身心,更要達于政事。故顧氏的學問,皆是“坐而言,可起而行”的實用之學。
——魏長寶《顧炎武與乾嘉學派》
材料二 考證學在清代中葉達到了頂峰,它完全主導了中國的學術界?!甲C學家研究的核心仍然是經籍,但也涉足了諸如訓詁、音韻、歷史、歷算、地理、典章和辨?zhèn)蔚葘W科,使自漢代(甚至更早)以來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文獻得到了嚴格的鑒別,……清代學者對豐富的中華文化遺產重新作了評估和整理,但沒有建立什么新的思想成分,或者說沒有創(chuàng)立什么重要的哲學學派。他們是中國文化的勤勉盡心的解釋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創(chuàng)造性的建設者。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第6版
材料三 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言泰西近世文明進步之原動力者,必推倍根(注:培根),以其創(chuàng)歸納論理學,掃武斷之弊,凡論一事,闡一理,必須積累試驗然后下斷案也。審如是也,則吾中國三百年來所謂考證之學,其價值固自有不可誣者。何也?以其由演繹的而進于歸納的也。泰西自十五世紀文學復興以后,學者猶不免涉于詭辯,陷于空想。自倍根興而始一矯之。有明末葉,正中國之詭辯空想之時代也。及時之亡,顧、黃、王、顏、劉諸子,倡實踐實用之學。得其大者,(乾嘉)…諸君,同時蔚起,各明其一體。其時代與倍根同,其學統(tǒng)組織之變更,亦頗相類。顧泰西以有歸納派而思想日以勃興,中國以有歸納派而思想日以銷沈。非歸納派之罪,而所以用之者誤其涂徑也。
材料四 (乾嘉考據學)衰落實際上是一個類似于“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悲壯過程。王國維在提到龔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學術轉型時,就精辟地概括說:“龔魏二氏實際上承乾嘉專門之學,而有清初諸老經世之志”,不過,從根本上說,他們……體現了一種新的學術追求。
——《中華文明史》第四卷
(1)根據以上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朝學術發(fā)展的三個階段的特征,并簡述三個階段學者治學方向和方法的異同。
(2)材料四中“新的學術追求”具體含義指什么?簡述其背景。
(3)梁啟超曾總結清代學術發(fā)展,譽之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時代”,根據材料二、三,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辨析。
(4)結合以上分析,簡要說明中國傳統(tǒng)學術未能走向現代的原因。
(華中師大一附中 陶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