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
基于文體意識的有效閱讀策略的研究
■張 玲
天津市濱海新區(qū)大港同盛學校語文教師
●站在學生的立場,雖說是用兒童的眼光看世界,但卻能使小學班主任達到專業(yè)化的目的。
●教師有時是需要給孩子“偏愛”的,因為正確運用了“偏愛”,孩子們會更加深刻地體味教師對他們的苦心、對他們的愛心,孩子們會更加快樂地成長。
●當上教師,別無所求,只想做學生心中喜歡的老師,上學生真心喜歡的課。
●孩子需要豐富的是大腦,需要潤澤的是心靈。如果沒有健康的心靈,那一切也是徒然。
從最初看她投來的簡歷,就喜歡上了這個清麗、活潑、多才多藝的女孩子——張玲。作為南開大學碩士卻選擇當一名小學教師的她,真的能成為教育崗位上的一名佼佼者嗎?事實證明,她做到了。走進她的課堂、她的班,細心地觀察和體味,就會發(fā)現(xiàn)她確實有“料”。首先,是她言談舉止自然流露的“料”——自信與親和。許是因為有過當主持人和演講的經驗,站在講臺上的她聲音甜美,語言豐富,態(tài)度可親,充滿自信,而且很具有感染力,孩子們自然被吸引;其次,是她講課的內容里,時常有突破傳統(tǒng)的意外之“料”——總能看到她細心揣摩學生心理,匠心獨具地結合課文,或融入故事,或創(chuàng)設情境,或變化環(huán)節(jié),等等,從而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帶領學生暢游課堂,快樂學習;還有,她的班集體文化建設也總能獨樹一幟,別出新“料”——“三班小講堂”讓每個學生都有表達的舞臺;九歲“成人”禮主題班會上,學生們自信滿滿,家長們淚流滿面……所有這些,不僅源于她平時用心的學習、苦心的實踐、精心的積累,更是她摯愛教育、真愛學生的凝聚。
(天津市濱海新區(qū)大港同盛小學原校長 魏玉玲)
“文體意識”是教師對于不同文體的自覺感受和理解,以及對不同文體的能動性解讀,這是教師確定有效的閱讀策略的基礎。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修訂版)的要求。
綜觀《語文課程標準》各段的課程目標:“低段教材先后呈現(xiàn)童話、寓言、故事、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中段主要對敘事性作品做了課程要求;高段對說明性文章、敘事性作品等提出具體要求?!睂W段課程目標對各種文體的學習有具體的課程要求,例如,第二學段對古詩文的課程要求是“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其中“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的要求正是基于對這一類文體特色的關注。
2.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的需要。
不同的文體需要不同的閱讀方法,才能形成開放的、創(chuàng)新的閱讀思維。采取“千篇一律”的閱讀模式,在抹殺課文文體特點的同時,也導致對課文理解的表面化、庸俗化、概念化。學生的習作結構死板,立意不新,這正折射出學生“閱讀能力”的缺失。同時,學生對于“文學藝術”興趣不大,審美能力、欣賞能力偏低,這也是閱讀教學中忽略文體特征的結果。說得通俗些,只有教師引領學生真正品味了小說、散文、詩歌等文學體裁之韻味,才能引導他們今后創(chuàng)作出更美的文學作品。
基于文體意識的有效閱讀策略的確立,來源于教師對文本的深入解讀,以及體現(xiàn)文體特色教學內容的選擇。只有把握住不同文體的藝術特征,解讀好不同文體的原生價值,選擇好不同文體的教學價值,以符合文體特色的教學策略引領學生走入文本之美,語文的課堂才能展現(xiàn)真正的生命力。
下面我就以《憶江南》為例談談如何確立寫景詩詞的閱讀策略。
1.《憶江南》體現(xiàn)文體特色的文本解讀。
解讀一:《憶江南》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創(chuàng)作的一組作品中的其中一首。主要講了江南的風景多么美好,如畫的風景曾經那么熟悉。太陽從江面升起時江邊的鮮花比火紅,春天到來時碧綠的江水像湛藍的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它是白居易67歲時創(chuàng)作的,當時他已經離開江南12年了,但是江南依然令他無法忘懷。
解讀二:《憶江南》一詞,那“勝火”的“江花”,那“如藍”的“江水”,把讀者帶入了一幅色彩艷麗的江南春景之中。然而“江南”在白居易心中不僅僅是個地方,那里有他青年歡樂的灑脫,有他中年為官的壯志?!敖稀备S這些光輝的記憶已經成為白居易不能割舍的生命片斷。當白居易已過花甲之年,體弱多病而又仕途失意,那“春光明媚”的“江南”怎能不令他“憶”呢!從這個層面解讀,《憶江南》這首詞是通過“紅與綠”的對比,抓住了“熱烈的江花”與“寧靜的江水”這兩種意象,既描繪了“江南”的美景,又抒發(fā)了白居易的千古情懷。
第二段的文本解讀比第一段更加深入,這源于它把握住了詩詞文本的藝術特征。詩歌的藝術特征在于它的意境美,而意境美“都是通過‘意象’來表現(xiàn)的”。簡言之,意象就是文學作品中熔鑄了詩人思想情感的景物或事物。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36首古詩詞,各種題材爭奇斗艷,但無論是寫景的,還是敘事的,都離不開景物的鋪陳,因此,教師在解讀這些古詩詞時需重點品讀作者寫了什么樣的景物,怎樣寫這些景物的,以及這些景物營造了怎樣的情感氛圍。教師只有抓住了這些詩詞中的景物,才能揭示承載了作者情感的意象,從而走入作品,領會其文化內涵。因此,這首詞的教學主要聚焦在“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兩句上。
2.《憶江南》基于文體意識的閱讀策略。
閱讀策略一:談話導入—知作者—讀通順—解詞意—悟詞情。
閱讀策略二:談話導入—領略美景—想象美景—感悟美景—景中誦情。
“策略一”是我們初步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普遍崇尚的“方法式”教學,它對古詩詞的閱讀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學生掌握了這一方法后,他們更需要深入感受古詩詞,走入古詩詞內涵的閱讀方法。
基于文本解讀和教學內容的選取,教學《憶江南》一課時,我采取了“策略二”,以“江花”和“江水”為線索,先找到美景,初步理解,再想象美景,描述畫面,然后補充資料,感悟美景中的情感,最后創(chuàng)設情境,反復誦讀,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這既引導學生抓住了“江花”與“江水”兩種景物,并發(fā)現(xiàn)“熱烈”與“寧靜”的對比,更進一步通過想象補白、補充資料、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感受白居易壯年與暮年時的“不同境遇”,從而使這首詞的“意象”在他們心中形象化、生動化,從而引導他們進一步走入白居易難以割舍的江南情懷。他們在自學《憶江南》的另外兩首詞時,也會從“景”或“物”入手,體會作者的感情?!安呗砸弧焙汀安呗远钡挠行ЫY合,豐富了學生閱讀古詩詞的方法,提高他們閱讀古詩詞的能力。
當然,這一過程同樣需要以層次性的誦讀為手段。古詩詞充分的誦讀,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不同層次的誦讀可以幫助學生直抵詩詞的意蘊深處。
“高質量的古詩文教學可以引領學生走進宏大、開闊、高尚的精神世界,幫助他們有力地抵抗丑惡,改造貧乏和拒絕平庸,遠離虛無和輕浮,同時獲得對于古典美、傳統(tǒng)美的認識與理解。為學生個體生命的健康成長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民族精神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奠定堅實的基礎?!边@也正是閱讀教學意義之所在。
我推薦的書
◎《語文教學內容重構》,王榮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什么是教育》,【德】雅斯貝爾斯著,鄒進譯,三聯(lián)書店
◎《葉圣陶教育文集》,劉國正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
◎《我與小學語文教學》,田本娜著,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