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虎說來,我跟利君算個好友。然而,跟他的眾多好友有別,我唯一看重的是他的作品。一篇篇作品如同一級級臺階,上上下下,月月年年,由好感到喜歡,由喜歡到偏愛,由偏愛到玩味,由玩味到推介……
更形象也更準(zhǔn)確的表達叫:“愛烏及屋”。
其實,我不太懂利君,沒太想做利君的好友。煮字生涯,見“字”如面。他寫,我編,自然是先讀為敬。年輕的時候,自作多情,免不了探個究竟。中年相識,人是人,文是文!
而利君的文,介乎于小說和故事之間,介乎于紀(jì)實和報告之間。叫它散文吧,又少情思;叫它雜文吧,又欠鋒芒。不過,每次讀下去,都覺著夠味兒。如果就文說文,意義不很大,意趣不很小,見仁見智,悉聽尊便。
他鏡片后的那雙眼睛,只管搜尋或捕捉!
不錯,千古文章,無一定法,作者隨心性,讀者隨雅興。從前,利君孜孜以求,寫下許多感懷,并且出版了《心在流浪》《行走美利堅》兩部著作。俱往矣,而近些年的實踐方顯英雄本色。我不知道他是籌劃的,還是即興的,反正每一篇問世都有反響,有回應(yīng)。諸如《跟我走吧》《近來還好嗎》《昨晚沒事吧》《現(xiàn)在閱讀短信息》《給你看點兒高興的》《同班女生今何在》《沒意思的人兒有意思的事兒》《說了你也不信》《怎么不接電話呢》《再給你加一點兒》《誰付打車費》《你看我多大》《好長時間沒聚了》《有些話還是見面再說》《朋友風(fēng)一樣》等等,光看這些題目,就拽人眼光,欲窮人情世態(tài)。我呢,近水樓臺,幾乎是篇篇從頭讀到尾,幾乎是次次春去春又回。無親無故的,我這也夠可以了吧?
不光是我,我周圍的不少人都對利君的作品感興趣。他們或許以“文”取人,根本不關(guān)心利君為何方神仙。在一次編前會上,當(dāng)我念出《陪不喝酒的女人吃飯》,立時哄堂大笑。第二天上午,好幾位同事到我的辦公室,紛紛為文章叫好。有興致的人,不妨再找來讀讀。
“若被春風(fēng)勾引出,和蔥和蒜賣街頭”。利君不以作家自居,他只不過是跟文字親,并想通過文字與大家交流體會。什么體會呢?無外乎生活,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事。很市井,很平常。閑著的時候,當(dāng)品酒品茶了,確實有絲縷意蘊。當(dāng)然,要是找大道理,找大出路,則會失望透頂,因為利君的視野里根本沒那些玩意兒。他寫鄉(xiāng)情、親情、友情和愛情,一枝一葉,一招一式,特寸兒,看好了則收,看不好則棄。
譬如,他的好些篇什,都源自于獨處、辦事和再三再四的酒局。我的記憶里,只跟他辦過兩次事、喝過一次酒。所以,沒法斷定他的敘述真真假假。不過,他的本腔本調(diào)的敘述中流露出的是非曲直,卻總是那么浮想聯(lián)翩,那么耐人尋味……
我甚至以為,利君有意無意的表達中,逐步形成了一種曹氏文體。千八百字,一景一情,杯水風(fēng)波,峰回路轉(zhuǎn)。讀者朋友怎么個領(lǐng)會,隨心境吧。我要說的是,有時,一朵花或許就是一個春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