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光 王金貴 劉立麗
·臨床經(jīng)驗·
整復手法治療恢復期腰椎間盤突出68例
王志光 王金貴 劉立麗
目的 探討“整復手法”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恢復期的療效,以指導臨床實踐。方法 將符合恢復期的150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采用以腰椎間盤突出癥辨證分期為特色的“整復手法”組,一療程10天,共治療30天,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問卷表(ODI)和Roland-Morris量表分值來評估治療前后不同時段癥狀變化,并對兩組患者各療程療效比較。結(jié)果 131例患者完成全部研究,治療組68例與對照組63例相比具有顯著差異(P<0.01,P<0.05),且治療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結(jié)論 “整復手法”明顯提高臨床療效。
辨證分期; 整復手法; 腰椎間盤突出癥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臨床較為常見的腰部疾患,為骨傷推拿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本病主要是由于腰椎間盤退變、損傷、勞損后或腰背部受寒邪侵襲導致纖維環(huán)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在壓力作用下從破裂處向外膨出或突出,而壓迫神經(jīng)、硬膜囊或脊髓,引發(fā)腰痛或下肢放射性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癥侯群,本病好發(fā)于20~40歲青壯年,男性多于女性,體力勞動者多于腦力勞動者。
1.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2008年4月3日至2011年1月22日在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骨傷推拿科恢復期患者150例,入組病例均經(jīng)CT或MRI確診且目前處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恢復期的患者。采用臨床隨機、對照研究,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把入選的患者分為整復手法恢復期應用組和西藥組,每組75例,研究中共脫落18例,剔除1例,占總設計樣本的12.67%。組間比較無差異,兩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分別經(jīng)χ2檢驗、t檢驗、非參數(shù)Mann-Whitney test檢驗),均P>0.05,表明兩組基線一致,組間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
(2)分期標準:在遵循上述診斷標準的前提下,筆者通過長期臨床實踐中總結(jié)創(chuàng)立了獨特的辨證分期療法,提煉出具有代表性的關鍵癥狀作為急性期、緩解期和恢復期的辨證要點[2]。辨證分期各期標準的辨證要點如下。
急性期:以腰、腿部疼痛為主,疼痛可隨咳嗽、噴嚏、用力排便等加??;病理分析此期為突出椎間盤壓迫硬脊膜和神經(jīng)根,引起神經(jīng)根充血、水腫。
緩解期:腰、腿部自覺疼痛消失,活動時仍有疼痛;病理分析此期為神經(jīng)根充血、水腫基本消失,但椎間盤與神經(jīng)根仍處于接觸狀態(tài)。
恢復期:腰、腿部疼痛基本消失,活動欠靈活。病理分析此期椎間盤關節(jié)位置產(chǎn)生變化,小關節(jié)錯縫并紊亂。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以上中醫(yī)診斷標準。(2)首次發(fā)病,CT明確顯示突出位置為L4/5、L5/S1間盤,或突出部位同時包括L4/5、L5/S1兩個節(jié)段,以上均為單側(cè)型,且處于該病的恢復期。(3)年齡為20~50歲。(4)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
(1)不屬于保守治療范圍內(nèi)的病例。(2)合并有心血管、腦血管、肝、腎、肺及血液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患者。(3)精神病患者。(4)妊娠或哺乳期婦女。(5)過敏體質(zhì),或?qū)Ρ驹囼炋幏街苿┫嚓P藥物有過敏史者。(6)引起具有典型腰腿痛及坐骨神經(jīng)痛的其它疾病,有腰椎手術史患者。
1.5 實驗方法
本實驗采用臨床隨機、對照研究,以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恢復期分別應用整復手法及西藥來觀察療效,通過觀察改良中文版Oswestry腰痛評估表和改良中文版Roland-Morris腰痛失能問卷評估來評估治療效果[3]。
治療組:急性期:禁用整復類手法,采用中藥熏蒸、濕敷治療、中藥敷貼、靜脈點滴中藥制劑(丹紅注射液40 ml+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緩解期:禁用整復類手法,以軟組織放松類手法為主,配合牽引治療;恢復期:以整復類手法為主,配合牽引和功能鍛煉操(包括腰背肌、腹肌和下肢肌群的功能鍛煉,下同)。
對照組:急性期時靜脈點滴神經(jīng)妥樂平(神經(jīng)妥樂平7.2 iu+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 l),口服瑞力芬每日3次,每次1 g,緩解期和恢復期僅口服瑞力芬每日3次,每次1 g,并在緩解期配合牽引治療,在恢復期配合牽引和功能鍛煉操。
1.6 觀察指標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6月發(fā)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其中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復原工作。好轉(zhuǎn):腰腿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改善。未愈:癥狀、體征無改善。治療期間通過改良中文版Oswestry腰痛評估表和改良中文版Roland-Morris腰痛失能問卷評估來密切觀察治療前、治療各療程的不同分值,并記錄存檔。
1.7 統(tǒng)計結(jié)果分析
比較臨床療效采用χ2檢驗,比較ODI量表分值和Roland-Morris量表分值變化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組中67例有效,有效率為98.5%;對照組中46例有效,有效率為73.0%;治療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經(jīng)χ2檢驗,與治療組比較,P<0.01,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療效結(jié)果比較
2.2 各組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后改良中文版Oswestry腰痛評估表分值、Roland-Morris量表分值變化見表2和表3。兩組治療前ODI量表分值、Roland-Morris量表分值差異無顯著性,治療第一療程、第二療程、第三療程后,兩評分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提示兩組患者治療后ODI量表分值、Roland-Morris量表分值均發(fā)生了變化,但治療組較對照組變化更為顯著。
表2 各組患者治療前后ODI量表分值變化(±s)
表2 各組患者治療前后ODI量表分值變化(±s)
治療前 第一療程 第二療程 第三療程組別例數(shù) 分值 例數(shù) 分值 例數(shù) 分值 例數(shù) 分值治療組 68 40.51±3.52 68 32.72±5.91 68 22.69±6.82 68 10.96±5.69對照組 63 40.77±4.83 63 38.62±4.96 63 35.23±7.24 63 27.36±12.64
表3 各組患者治療前后Roland-Morris量表分值變化(±s)
表3 各組患者治療前后Roland-Morris量表分值變化(±s)
治療前 第一療程 第二療程 第三療程組別例數(shù) 分值 例數(shù) 分值 例數(shù) 分值 例數(shù) 分值治療組 68 20.53±1.83 68 15.71±2.41 68 11.92±3.97 68 7.26±2.93對照組 63 20.27±2.02 63 18.71±3.18 63 17.45±2.62 63 13.03±5.32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多發(f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通過多年的試驗、臨床研究,在發(fā)病機制、治療技術和診療評估等方面均取得長足進步,同時也清醒的認識到仍然存在諸多有待深入研究探討及完善之處。目前腰椎間盤突出癥較為公認的發(fā)病機制主要有機械性壓迫、化學性神經(jīng)根炎和間盤自身免疫等學說[4];治療機理和目的均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消除局部神經(jīng)根炎癥、水腫及組織的肌肉緊張痙攣,解除或減輕神經(jīng)根的壓迫[5]。
腰椎間盤突出癥非手術治療是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且療效肯定[6],推拿手法治療為其重要組成部分。中醫(yī)推拿手法具有調(diào)和陰陽、扶正祛邪、宣通陽氣、溫經(jīng)通絡、活血化瘀的功效,使局部織提供充分的氧,使肌肉結(jié)締組織的伸展性提高,加速炎癥產(chǎn)物及代謝產(chǎn)物的吸收,并能解除患者肌肉緊張痙攣狀態(tài)[7]。馮天有[8]認為椎管具有可容性,而整復手法治療通過克服脊柱失穩(wěn)因素恢復脊柱平穩(wěn),穩(wěn)定建立代償平衡,調(diào)整了突出髓核和受累神經(jīng)根位置關系,解除神經(jīng)根壓迫和有利于神經(jīng)根水腫消除。整復類手法能調(diào)整椎體內(nèi)外平衡,有利于已外突的組織的復位或改變相對位置以改善其對神經(jīng)根的壓迫,同時可松解水腫神經(jīng)根和關節(jié)囊的粘連。手法整復的治療機理有以下幾點[9]:(1)解除腰背部的肌肉痙攣,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加突出髓核中水分的吸收。(2)降低椎間盤內(nèi)的壓力,使突出的髓核利于還納,同時擴大椎間孔和神經(jīng)根管,減輕突出物對神經(jīng)根的壓迫。(3)增加椎間盤外的壓力,以促進突出的髓核還納,改善突出髓核的相對位置,解除或減輕對神經(jīng)根的壓迫。(4)松解粘連,加強氣血循環(huán)。
本研究以恢復期應用為主,有效規(guī)避了整復手法的過早應用易致醫(yī)源性損傷的弊端,恢復期癥狀基本消失,但腰部功能尚未完全恢復,中醫(yī)認為此期筋骨尚未完全恢復正常,故此期治療原則為:理筋整復,促進康復。通過腰椎整復手法的應用,調(diào)整關節(jié)的紊亂,從而相對擴大椎間孔的容積,減輕了間盤對神經(jīng)根卡壓的程度。同時由于斜板和旋轉(zhuǎn)復位對腰椎及其椎間盤所產(chǎn)生的旋轉(zhuǎn)扭力,改變突出物和神經(jīng)根的相對位置。反復多次治療,可逐漸松解突出物和神經(jīng)根的粘連,從而達到祛瘀、理筋、整復的目的,從根本上解除患者的疼痛。
整復手法的適時應用,是建立在辨證分期治療基礎上的。它驗證了整復手法的應用時機,完善了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方案。同時,在治療過程中,兼顧應用多種治療手段,既針對了病情需要,又彌補了單一療法的不足,更好的體現(xiàn)了綜合性保守療法的優(yōu)勢,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2] 王金貴.辨證分期推拿法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綜合治療方案中的應用[J].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0,11(3):421-423.
[3] 黃進文,趙迅霞.漢化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評價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癥介入治療術后療效[J].西部醫(yī)學,2013,4(25):623-627.
[4] 胡有谷.腰椎間盤突出癥[M].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126-128.
[5] 王蒼松,柴巍巍.牽引及手法配合中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研究[J].河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7,9(5):54-55.
[6] 徐光明.楊雍綜合非手術方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60例臨床報告[J].頸腰痛雜志,2010,31(2):131-132.
[7] 李智,李靜.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骨傷,2005,18(2):62-64.
[8] 馮天有.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軟組織損傷的臨床研究[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21.
[9] 高長明,劉欣.推拿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機理研究概述[J].世界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7,2(1):59-60.
R274.34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3.09.016
2013-06-16)
(本文編輯:董歷華)
天津市應用基礎及前沿技術研究計劃(08JCZDJC15700)
300193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推拿科(王志光、王金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推拿手法生物效應實驗室(劉立麗)
王志光(1983-),碩士,住院醫(yī)師。研究方向:推拿治療脊柱源性疾病。E-mail:zhihuilan1984@163.com
王金貴(1965-),博士,主任醫(yī)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推拿治療脊柱源性疾病及功能性內(nèi)科疾病、子午流注推拿法治未病。E-mail:zhihuilan198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