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靜曦 (云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海德格爾認為,“藝術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藝術家的本源。兩者相輔相成,彼此不可或缺?!鼻覂烧咧g又是通過第三者(即是藝術)的存在發(fā)生聯(lián)系,然而隨之而來的問題在于,藝術本身能夠成為本源嗎?因此對于進一步理解藝術本質的論述隨之展開。
藝術的本質隱匿于藝術作品之中,藝術是使藝術作品成其為藝術作品的東西。從宏觀意義上來進行觀照,藝術作品是以對客觀自然的再現或以此為依據所進行的重構,如同梵高所描繪的鞋子,畫面中的鞋子不等同于作為實體的鞋子本身,而對于觀看者而言之所以能夠調動日常經驗來對畫面中的鞋子作出判斷,并由此確定是鞋子而非其他,是因為藝術家在對客觀自然的呈現中提取的是作為鞋子構成要素的主要特征,然而,畫面中的鞋子在此卻是作為一個符號的指稱過程。當然藝術創(chuàng)作決不僅僅包含這些,還有附著在物上的其他東西。比如所再現的對象與實物之間的差異性,以及表現對象能指意層面的探究。正是這些東西才能幫助我們去尋找藝術的本質,而在作品中唯一能使這些東西敞開來,并相互結合起來的東西,仍是作品中的“物”以及“物之物性”。因此,海氏認為世界是各種物的糾結與碰撞,并且在敞開中顯現自身,以及保持其留存于此的狀態(tài)。因而,接下來的論述涉及到的是對海德格爾關于“物”的理論分析。
海德格爾認為現象即存在,它是建立在顛覆主客二元對立基礎上的“此在”。他認為,世界的本體既非物質也非意識,此在即本體。而藝術作品的存在就具有了物的特性和物的要素,只有闡明作品的物性,才能揭示作品本質。而物之為何?物是一種非主觀非客觀的存在,事物的本質也并非它某一方面的屬性所規(guī)定。它既包含為人所感知的客觀自然;也有不顯明包括自身所謂“自在之物”。而所有的藝術作品里面,只有作品特性以外的那些物的因素的總體,才算是藝術的本質。但這并不意味著物之特性的提取或屬性疊加就等同于物本身,如具備“燒灼感”這一屬性的也并非單指火焰,也許還包括“滾燙的開水”。因此,藝術作品和藝術家之外的“藝術”,才真正是藝術作品的本源。
藝術即真理?!按嬖谡叩恼胬碜孕性O置入作品”,不僅僅是對現實的模仿,而且也是對現實的反映。藝術是一種特殊的語言,把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緊緊地聯(lián)系起來,只有它才能引領我們用全新的思維去解讀藝術作品的內涵。
架上繪畫,似乎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剩余勞動,好像沒有任何實用性的功能,然而當人們心平氣靜地欣賞它時,就會暫時跳出現實的束縛,產生精神上的游歷,有“妙不可言”的感概,生活的品味一下子提高了,靈魂在高尚的天地里遨游,這里已經遠離了銅臭味,猶如天籟。架上繪畫是空間藝術,它與音樂、戲劇、電影等其它時間藝術的體驗方式不同,它是單向線形的、具有時間延續(xù)性上的感官體驗。一方面,它是直觀的,一看到畫立刻就會產生圖飾和色彩上的反饋,另一方面,它需要讀者根據自己的意愿和欣賞角度進行信息選擇,而這時的體驗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即物與人的互動體驗更多是在思維上和精神上的,這種不確定性正是當代架上繪畫的魅力。繪畫之所以經歷了如此漫長的發(fā)展還能不斷地給人們帶來驚喜,使世人獲得美的領悟,就是因為不管工具和材料發(fā)生了怎么樣的變化,始終不變的就是人的因素,繪畫作品其實就是一個人借助材料留下的思維和情感的印跡。從以上所述就可以印證海德格爾對于藝術作品本源的闡釋。
當代架上繪畫更具有時代性,與社會的發(fā)展和大眾的審美相貼合。這種與時俱進的特點,要求作者要關注社會,生態(tài),人文等等各個方面的發(fā)展,甚至要對人類自身的生命狀態(tài)進行反思。所有動人的藝術都是表達人類的心,尤其音樂、舞蹈、繪畫、文學等,人類的情感的宣泄更需要借助藝術來宣泄。只有以當代生活為出發(fā)點,藝術創(chuàng)作才具有意義。架上繪畫藝術所能帶來的審美體驗或許可以我們的生活品位為目的,其它的都不重要,正是這些潛在的東西,可才能讓我們重新審視做事情的目的和那些有目的的事情的意義。
以張曉剛的“大家庭”系列為例,整組作品從美學結構來分析,其特點就是畫面人物造型以中國上世紀五十到八十年代黑白人物照片為基礎,塑造出多組的人物形象。畫面上,每個人的神態(tài)木訥,呆滯,怯懦,卑微,人物的五官長相一致,畫面的色調以黑白灰為主,加入傷痕形式的紅色塊,給人一種冷靜、悲涼的意味。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下,人為何出現那種扁平、模糊的、呆滯形象。人應該是不同的個體,藝術家通過把人物處理成統(tǒng)一長相,借喻那種被統(tǒng)一、被束縛的思想,來批判政治對于人的影響。畫面看似一幅幅的照片,時間是停滯的、不流動的,但卻營造出一種哀傷的氛圍,其中,有藝術家對于人性的憐憫,也有對時代的隱忍吶喊。按海德格爾的觀點,我們看到的藝術作品本身是一幅幅的油畫,是“有”的人物形象,色彩,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作品中的“無”得東西,這就是凝聚在其中的藝術的語言。藝術家通過“作品”傳達出的這些語言,足以引起我們深深地思考與反省。
在經濟快速發(fā)展、中西文化的沖突與融匯的現實語境下,人們對于社會、文化、生活的思索如同黑暗中的火花一樣在不斷迸發(fā),中國當代架上繪畫的發(fā)展是多元化的,它反映出藝術家繪畫觀念多元化的趨勢以及從中不斷探索的進程。
從學習的角度來看,好的繪畫要有“靈魂”才能打動人心,當代架上繪畫需要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關注和剖析。作者的創(chuàng)作觀念要多元化,不僅要強調觀念而不排斥修辭,而且需要觀念與技藝平行展開。人是一個矛盾體,社會亦是一個矛盾體,這些矛盾既是當代架上繪畫面臨的課題,同時也是我們關于架上繪畫的多重定義。矛盾并未給繪畫帶來生存上的威脅,相反,它促使繪畫擁有了更多重的視覺表達和更為復雜的文化性格。“發(fā)現自我”,在于對我們存在的世界提出問題,也在于找出一句來感知“自我”存在的意義,將自我意識依托于創(chuàng)作,是為自己的繪畫注入靈魂,來喚醒觀者的認同感。
對于每一個藝術家而言,藝術本身就是一個形而上的存在,它關乎精神,關乎靈魂,關乎存在,關乎信仰,關乎個體的生命及其它。當下世界存在的各種問題,例如,戰(zhàn)爭、生存、環(huán)境保護、人文情感等等,無論是歌頌還是鞭笞,總有一種方式能夠抒發(fā)出藝術家的感受。我們對藝術的追尋和探究是無止境的,只有發(fā)自內心的渴望它,才能于之徜徉。我想,作為一個藝術創(chuàng)作者,要有一顆熱情而冷靜的內心,不僅隨時迸發(fā)激情而且又能隨時清醒地自省自己。
[1]馬丁·海德格爾. 林中路[M].孫周興,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2008: 1-70
[2]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 (英)邏輯哲學論[M].王平復,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 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