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CALL)研究盡管成果很多,但研究視角較為單一。國外研究者常常從不同角度對CALL進行研究,形成多維度的研究視角。文章結(jié)合國外相關(guān)研究實例,著重評述基于學習者、基于環(huán)境、基于設(shè)計等三個維度的CALL研究視角,以期對我國CALL研究者有所啟發(fā)。
關(guān)鍵詞: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CALL);研究視角;評述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3)05-0028-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2.008
1 . CALL的跨學科性
所謂CALL,就是在語言教學與學習過程中使用計算機進行研究或?qū)W習的行為(Levy, 1997: 1),更具體地說,就是通過對計算機、多媒體、網(wǎng)絡(luò)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科學、理性、靈活的運用,創(chuàng)造語言學習環(huán)境,教授語言知識,訓練語言技能,引導語言學習方法,提高語言表達水平(賈國棟,2007)。
從上述定義中不難發(fā)現(xiàn),CALL首先是為了促進語言(包括二語、外語)學習和教學。從學習角度看,CALL必須關(guān)注學習者的學習環(huán)境、學習特點、學習心理等,這些跟二語習得、認知心理學、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等學科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從教學角度看,CALL必須關(guān)注相關(guān)課程特點、教學特點、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等,這些跟課程開發(fā)、語言教學法、教學設(shè)計、教師教育等學科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從技術(shù)角度來說,CALL離不開計算機、多媒體、網(wǎng)絡(luò)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會受到教育技術(shù)學、計算機語言學、人工智能、人-機互動研究等學科的影響。由此可見,CALL涉及了多種學科,極具跨學科性,以下圖表示:
CALL的跨學科特征決定了CALL研究的復雜性,因此,要進行某一具體的CALL研究必須選擇恰當?shù)难芯恳暯?。所謂視角,就是對事件描寫的角度,設(shè)計觀察者與事件的關(guān)系。廬山依然是廬山,但從不同角度觀看廬山卻有不同的視覺效果。對研究者而言,研究視角實際上是研究的理念、觀點或立足點。國外相關(guān)CALL研究文獻可以歸納為基于學習者、基于環(huán)境、基于設(shè)計等三個維度的CALL研究視角。
2 . 基于外語學習者的CALL研究視角
2 . 1“流”理論視角的CALL研究
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根本立足點是幫助學習者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效率,而CALL手段能否引發(fā)學習者的興趣是關(guān)鍵。基于“流”理論的CALL研究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啟示。
“流”的概念首先是由Csikszentmihalyi提出來的,用以指一種“最完美體驗”的心理狀態(tài),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完全融入感為特點(Csikszentmihalyi, 1989: 815)。作為一種內(nèi)在的回饋式體驗,“流”可以使得人們達到一種更高的績效水平(Csikszentmihalyi, 1990: 74)。根據(jù)該理論,“流”包括諸多變量間的復雜互動:(1)技能與挑戰(zhàn)之間的平衡;(2)集中注意力的機會;(3)清晰的目標;(4)對成功的及時反饋;(5)對任務(wù)的控制力;(6)自我意識的逐漸消失(一種忘我狀態(tài));(7)時間流逝極快的感覺。在這些變量中,技能與挑戰(zhàn)之間的平衡最為重要。只有恰當?shù)摹疤魬?zhàn)”和“技能”匹配,同時學習者必須覺得任務(wù)有趣而真實,能將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完成任務(wù)上,那么,學習者就能達到“流”的狀態(tài)——一種最完美的心理體驗。
近年來,“流”理論受到外語教學界關(guān)注,并被應(yīng)用于CALL實踐和研究。Trevino & Webster(1992)把“流”理論應(yīng)用于人與技術(shù)的互動體驗上;Ghani & Deshpande(1994)研究了個人應(yīng)用計算機的過程中達到最完美的流狀態(tài)。張蔚磊(2010)提出了將“流”理論用于計算機外語教學游戲的設(shè)計中。
Turbee(1999)的研究是能較好闡述與“流”理論密切相關(guān)的、使用MOO(multi-user object-oriented domain)進行二語學習的示例。Moo是一個以文本為基礎(chǔ)的計算機程序,可供多個使用者在世界各地同時使用,類似于國內(nèi)的QQ和MSN等聊天工具。在虛擬環(huán)境中,外語學習者可與其他人進行實時聊天,也可與其他學習者建立網(wǎng)絡(luò)虛擬社團。這種類似游戲的氛圍,加上學習者可隨意控制速度和內(nèi)容,能引起參與者的極大興趣,并使他們獲得較好的心理體驗,因而能達到更高的績效水平。
“流”理論能較好地解釋為什么學習者在CALL環(huán)境下完成結(jié)構(gòu)性語言練習要比傳統(tǒng)課堂上完成相同的任務(wù)成績更佳。Egbert認為,“流”與CALL之間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對于流過程的研究為我們更好地了解二語習得的語境和過程以及CALL的設(shè)計和實施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痹贓gbert看來,“流”理論廣泛運用于教學是個趨勢,但目前尚未引起研究者廣泛的、足夠的研究興趣(Egbert, 2005b: 130)。
2 . 2 社會文化理論視角的CALL研究
CALL不僅要關(guān)注學習者的心理體驗,還應(yīng)關(guān)注學習者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認為,社會文化是影響認知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人一旦融入到文化產(chǎn)物、活動和概念之中,低級生物性功能便重組為新的、人所獨有的心理系統(tǒng)(Lantolf, 2006:69)。在維果茨基看來,社會相互作用的影響在高級認知功能的形成和發(fā)展中起主要作用。
語言學習中以計算機為中介的交流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是CALL研究的熱點問題。很多研究者從社會文化視角聚焦CMC。Kern(1995)比較了學生在傳統(tǒng)課堂上和在CMC語言交流活動中所使用語言的次數(shù)和特點。研究表明,學生在CMC語言交流活動時所使用的語言數(shù)量、所使用詞法、句法和語言功能的復雜程度都超過傳統(tǒng)課堂。學習者的緊張和焦慮感降低。同時,研究也表明,在CMC語言交流活動中,學習者經(jīng)常會缺乏邏輯性和延續(xù)性,提醒教師在組織CMC語言交流活動時,需要認真考慮如何使CMC語言交流活動達到設(shè)定的教學目標(Kern, 1995: 470)。
Raby, F. A user-centered ergonomic approach to CALL research[A]. Egbert, J. L. & G. M. Petrie, G. M. (eds). CALL Research Perspectives[C].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2005: 179-190.
Trevino, L. & Webster, J. Flow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 mail and voice mail evaluation and impacts[J].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92 (19): 539-573.
Turbee, L. Language learning MOO theor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EB/OL]. http://home.twcny.rr.com/lonnieturbee/LLMOOTPA.html, 1999.
Warschauer, M. Computer-mediated language learning with desktop videoconferencing[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1997(4): 470-481.
Yutdhana, S. Design-based research in CALL[A]. J. L. Egbert & G. M. Petrie (eds.) CALL Research Perspectives[C].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2005: 169-178.
胡壯麟. 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tài)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1):1-10.
賈國棟.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石曉玲.人機工效學: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的新視角[J].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2011(4):88-91.
張蔚磊.“流”理論及其在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中的應(yīng)用[J].山東外語教學,2010(1):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