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潔,戴亞楠
(天津大學 文法學院,天津300072)
《到燈塔去》是女性主義先驅(qū)者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一部重要意識流短篇小說,故事情節(jié)簡單,分為三個部分,行文詩意流暢。第一部分以“窗”為題,占據(jù)小說一半以上篇幅,描述了拉姆齊一家與朋友在度假小島上的一個下午與晚餐時光;第二部分“歲月流逝”,以快進的手法描繪十年間因戰(zhàn)爭而被逐漸遺棄的度假別墅的狀況;最后一部分“燈塔”,講的是十年后拉姆齊先生帶著一雙子女終于登上燈塔,女畫家莉莉·布里斯柯也終于完成畫作。
生態(tài)女性這一概念最早由法國女性主義學者F.奧波尼在《女人或死亡》中提出,旨在解放女性與自然,建立人與自然、男性與女性和諧相處的平衡健康關系。生態(tài)女性主義者認為,女性更能夠從心靈上親近自然,因為二者都處于遭受男性的支配剝削的地位[1]。生態(tài)女性主義將矛頭直指人類中心主義和男性中心主義,在傳統(tǒng)女性主義理論的基礎上深化了對父權制的批判:父權制不僅是婦女問題的根源,也是生態(tài)問題的根源[2]165?!兜綗羲ァ烦錆M生態(tài)女性主義思想,不僅有大量女性意識與自然互動場景,而且小說第二部分專門描寫自然,既突出了女性與自然的親近性,又表明了女性與自然的重要地位[3]123。《到燈塔去》中采用女性敘事聲音和敘事視角,突出了女性的敘事權威性,將女性與自然由邊緣地位推向中心,對生態(tài)女性主義思想的展開具有積極作用。蘇珊·蘭瑟認為女性一旦在話語中被識別為“我(我的)”,這樣身份的女性就成了“個體的人”,“占據(jù)著只有優(yōu)等階級男性才能占有的地位”[4]。
意識流小說行文隨意流暢,注重人物內(nèi)心情感而忽略情節(jié)的邏輯合理性,符合女性的敘事特點[5]。女性敘事聲音的運用能夠突出女性活躍的意識活動與細膩敏感的內(nèi)心情感世界。生態(tài)女性主義者認為,男性將女性與自然置于“他者”“無語”的地位,壓制了女性與自然的創(chuàng)造性。
女性長期以來被局限于家庭瑣事的封閉生活,內(nèi)心情感因被不斷壓抑積累而易于外泄。小說中拉姆齊夫人是一名感性、善良、溫柔、聰慧的女性,卻總是忙于日常家務,照料孩子,善意為他人做媒或濟貧救急。一有閑暇,她就能敏銳覺察到周遭自然事物的動態(tài),激發(fā)豐富細膩的情感。拉姆齊夫人是小說中最關愛周圍人和事物的[6],時刻對社會與自然保持關懷。她在全小說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人物和讀者影響不容忽視。其敘事聲音清晰易辨,占據(jù)小說大量篇幅,突顯出其感性的性格色彩。
女性生理周期(如月經(jīng))與自然過程(如潮汐,月的圓缺)都具有相似的規(guī)律性,二者的生育繁殖也同樣具有周期性。在自然界中,大地與子宮都遵循著宇宙的律動[7]。女性與自然在生理上的相似使得二者能夠在簡單或復雜的節(jié)奏上步調(diào)一致。在傳統(tǒng)等級體系的世界觀里,人類中心主義占據(jù)主導,人處在所有生命的最高級,而海的地位僅排在人、動物、植物、山之后[8]84。拉姆齊夫人不被等級制度束縛,以平等親近的態(tài)度與自然溝通,賦予自然人物化的特征,并與海浪在節(jié)奏上建立起如良師益友般的深厚情感。當平靜的海浪拍打海灘,就像大自然親切的搖籃曲,向她傳達出安寧與溫存?!拔以谑刈o著你——我是你的支柱……”[9]188,讓人輕松心安。但當她心不在焉時,海浪也會及時提醒她,變?yōu)槌林氐霓Z鳴聲,“……如一陣神鬼敲起的隆隆鼓聲,無情地敲擊起生命的節(jié)拍”[9]188。拉姆齊夫人能解讀出不同情境下海浪節(jié)奏所暗含的不同信息,并與自己的心境相關聯(lián),呈現(xiàn)與自然相互尊重的和諧互動場景。這充分體現(xiàn)出她熱愛自然,思維與自然共振的傾向。
拉姆齊夫人在獨處時的思緒更加具有創(chuàng)造性,直接將重點指向自然與人類的密切關系上?!斑@真奇怪,她自思,一個人如果獨處,怎么就會偏向于東西,無生命的東西;樹木,溪流,鮮花;感到它們表達了你;感到它們成了你;感到它們懂得你,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你……”[9]229生態(tài)女性主義者認為女性天生有更加親近自然的傾向。拉姆齊夫人毫不掩飾內(nèi)心對自然的親近,認為自然是可以與精神直接對話的生命體。小說中,拉姆齊夫人是主動闡述女性與自然親密性的敘述者而非被動的受述者,把握住了話語權威。她對自然價值的充分肯定,將自然提升至知己伙伴的權威地位。
盡管女性地位在20世紀20年代有所提升,在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主義下,女性依然缺乏展現(xiàn)的舞臺,因此伍爾夫呼吁建立女性身份和敘事權威。莉莉·布里斯柯就是一個反抗傳統(tǒng)的,渴望話語權的進步獨立女性,承載了伍爾夫?qū)ε葬绕鸬钠谕c思考。
莉莉最初如同陷于泥潭的勇士,雖有試圖打破桎梏的勇氣,卻也被社會偏見牢牢束縛。她敢于挑戰(zhàn)男性獨霸繪畫領域的現(xiàn)狀,對繪畫給予極大的熱情和努力,試圖打破男性認為“女人不會畫畫,女人不會寫作”[9]216的枷鎖;敢于擺脫比如結婚、生育、照顧孩子、做家務等傳統(tǒng)的女性觀念;敢于挑戰(zhàn)對女性顧家、順從、溫柔的傳統(tǒng)社會角色定位;她同情拉姆齊夫人甘于低人一等,以丈夫為中心的從屬地位。表面上看在“窗”中莉莉的話語不多,但卻是小說中發(fā)出女性沖破阻力爭取平等的最初聲音。雖然莉莉試圖反抗自己的社會角色,挑戰(zhàn)男性高等地位,但她既沒有女性榜樣的引導與支持,又遭到男性權威的阻撓與壓制。再加上長期灌輸?shù)哪凶鹋八枷胧沟美蚶螂y以擺脫社會對女性排斥貶低的壓力,她長期不認可自己的畫技,害怕男性的嘲諷。只要拉姆齊先生看向她的畫,她就覺得是“毀滅”和“混亂”。男權制社會下,男性擁有絕對的權威和價值,女性的智力與能力被嚴重低估,造成女性的不自信。
為擺脫女性低劣的思想,莉莉在繪畫時略有偏激,試圖“壓抑下她作為女人的所有印象”[9]221,性別角色定位混亂,只能舉步維艱地尋找出路。壓抑住自身女性氣質(zhì)的同時,莉莉也放棄了女性與自然的親密聯(lián)系。雖然她試圖畫出自然,但她的意識活動,尤其在小說“窗”中,表現(xiàn)出她并不親近自然,甚至是遠離了自然[10]。她的敘事聲音里充滿了對男性壓迫的反感和對自身境地的嘲諷,卻鮮有對自然美景的由衷賞析,只有如樹籬、草坪、蘆葦?shù)鹊拿Q一閃而過。莉莉受困于多重壓制之下,又無法利用自身特質(zhì),以飽受痛苦和迷茫的形象得到讀者的同情和無奈的憐憫。這與同為女性的拉姆齊夫人能夠輕松自如地描述自然,愉悅地與自然溝通對話的敘事產(chǎn)生了反差。多年后拉姆齊夫人雖逝,但已成為莉莉揮之不去的記憶。在歷經(jīng)多年掙扎探索,莉莉不再排斥自身的女性角色,坦然地將女性氣質(zhì)與自然聯(lián)系起來。在突如其來的激情中,畫出了拉姆齊夫人與小詹姆斯的畫像,讓讀者感到如釋重負。
生態(tài)女性主義試圖打破父權社會等級制,建立無性別種族歧視,男人女人、人類與自然都能和睦相處的社會文化。莉莉?qū)μ顾估壬芭瞬粫嫯?,女人不會寫作”的論斷深惡痛絕。反抗傳統(tǒng)女性對男性的順從敬畏,斷然拒絕拉姆齊先生強求同情的舉動,認定這是“要去強迫她們給予他他所需要的東西:同情”[9]305。在之后的交鋒中,雙方都受拉姆齊夫人的影響而逐漸做出積極改變,這正是生態(tài)女性主義者試圖改變男性壓迫者的狀態(tài)[11]。莉莉會因未給予同情而備受折磨,拉姆齊先生不再冷漠專橫。最后莉莉終于能夠敞開心扉,明白獨立平等的話語權構建建立在雙方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當他清早離開時她想給予他的不論什么東西,她終于給了他了”[9]354。莉莉敘事聲音的強度由原先的微弱到后來的強有力,敘事內(nèi)容也由原先的單調(diào)到豐富,由激憤到緩和,體現(xiàn)出她對自然的逐步接近和兩性關系平等化的轉變。
小說中全知視角作為輔助性的視角,集中出現(xiàn)在第二部分“時光流逝”。敘述者用簡單的語言敘述十年間拉姆齊一家有三人離世的悲劇。生態(tài)女性主義認為在父權社會,男性由于缺乏繁殖力,進而無限制地追求科學和工業(yè)技術,以試圖掌控自然和女性的生產(chǎn)力與創(chuàng)造力,戰(zhàn)爭就是互相征服的產(chǎn)物[2]166。面對人物的離世和無辜戰(zhàn)士的死亡,敘述者都不作評論,只是用方括號和小一號的字體提示讀者要進一步思考其用意[3]124。敘述者雖極力試圖壓制自己的存在,但殘酷的死亡現(xiàn)實和平淡無奇的語言間產(chǎn)生強烈反差,傷感憤怒之情難以掩蓋。
在這部分中,全知敘述者直接從幕后跳至幕前,詳盡地敘述了自然的狀況并大發(fā)感慨。敘述者首先展現(xiàn)了一個平靜且無人打擾的自然。拉姆齊一家的居住地因戰(zhàn)爭遭到遺棄,呈現(xiàn)出荒蕪與寂靜的狀態(tài),但自然很快就在壓抑中爆發(fā)出生機和繁榮。在敘述中敘述者直接承認女性與自然的緊密聯(lián)系性,特意賦予自然女性神秘感性的特質(zhì)?!耙粋€沒有一片樹葉可供搖曳的春天,光禿明亮像個處女……”“春天變得柔和順從,她披上斗篷,把眼睛罩在面紗之下,轉開頭……”[9]289敘述者在大篇幅的自然描寫中不斷調(diào)節(jié)敘述節(jié)奏,顯得很有張力。慢時可以極為細致地描述午夜前的黑暗景色,快時又可以突然春走夏至,幾年時間直接跳過去。讀者在跟隨敘述者忽緩忽遲的節(jié)拍中,充分感受到了自然的美麗與鮮活。
同時敘述者不限于此時的敘事空間,直接對自然和人類的關系發(fā)表評論。敘述者特別用“她”來指代自然,用“他”來指代人類,男性是造成生態(tài)苦難的原兇。此外敘述者還不斷抵抗男性對自然的貶低與破壞?!霸谌祟惾〉玫倪M展中,有大自然所作的補充嗎?人類開始的工作,是她去完成的嗎?”[9]291敘述者通過全知視角的運用以其強勢姿態(tài)獲取敘事權威,這也是女作家伍爾夫所追求的。敘述者的敘述權威的樹立,加深了其對男性試圖控制自然的生產(chǎn)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批判效果,人類中心主義尤其是男性中心主義應該被拋棄。
變換敘事視角即采用不同人物視角來展現(xiàn)完整的敘事事件。敘述者以第三人稱的角度切入不同人物內(nèi)心世界,展開有保留的解釋或評論,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意識流動的完整性和流暢性。傳統(tǒng)女性拉姆齊夫人和非傳統(tǒng)女性莉莉·布里斯柯承擔了大部分的內(nèi)視角。內(nèi)視角在閱讀中能縮短人物與讀者的距離,使讀者獲得一種親切感[12]。“窗”主要就是拉姆齊夫人的意識活動,而莉莉穿梭于過去和現(xiàn)在間的意識活動則主要集中在 “燈塔”。大量使用的女性視角提升了女性敘事權威,將女性與自然的地位由他者變?yōu)橹行?,并通過穿插拉姆齊先生狹隘自私的視角,進一步烘托女性與自然的價值。
燈塔在小說中具有豐富的象征含義,也是自然的一個代表。當拉姆齊夫人“和燈塔的三道閃光中最后那道長而穩(wěn)定的光束相遇”[9]229,她立即以敏銳的視角發(fā)現(xiàn)光束中隱藏的嚴厲與美麗,思考起自然與人類的聯(lián)系。從她的視角看,燈塔成為了一種女性自省的象征,是折射內(nèi)心世界的光源,能夠聯(lián)系起人類的內(nèi)心與自然。在莉莉的視角下,燈塔是女性追求自我的引導者。
小說故事發(fā)生地點幾乎都在度假小島上,因此大海成為小說常見的寓意豐富的自然象征。生態(tài)女性主義者認為人應該尊重自然,建立相互依存相互印證的平等關系,打破人類中心主義思想,拒絕對自然的征服、敵視與毀滅。
拉姆齊夫人將自然視為美麗、有活力、不可侵犯的生命。當她從度假小島的碼頭看到整個海灣的景色,禁不住對自然的美麗發(fā)出驚嘆?!把矍笆且黄瑹o垠的碧藍的海水,古老的灰白色的燈塔莊重地聳立在遠處海中;右邊,長滿飄拂的野草的綠色沙丘伸向目力所及的遠方,低低地此起彼伏,逐漸模糊消失,似乎在不停地逃往某個人跡未至的仙鄉(xiāng)?!保?]185在拉姆齊夫人特有的女性細膩視角下,天然大海與人工燈塔和諧一體,是無工業(yè)破壞和污染的良好生態(tài)景觀。拉姆齊夫人內(nèi)心中毫不吝嗇優(yōu)美的詞句,大力贊揚自然,以帶有夢幻色彩的“仙鄉(xiāng)”來比喻遠方不可及的美景,表達出她對自然的喜愛。以女性視角描述自然的美麗,體現(xiàn)出女性與自然親密的互動關系,有力反擊了父權制社會對女性和自然刻意的貶低與忽略,提升了自然的地位。生態(tài)女性主義者認為,女性更有責任,更有愿望結束人統(tǒng)治自然的現(xiàn)狀——治愈人與非人自然之間的疏遠,這是生態(tài)運動的最終目標[8]87。
小說中心人物拉姆齊夫人在一戰(zhàn)期間去世,但她的逝去并不意味著小說敘事的結束或是生態(tài)女性主義的斷鏈。莉莉在拉姆齊夫人的影響下,開始思考女性與自然的關系,萌發(fā)生態(tài)女性主義意識,并因自身反傳統(tǒng)、反男性中心主義的覺悟更加契合生態(tài)女性主義發(fā)言人的角色。在“燈塔”,敘述者采用莉莉敘事視角,突破拉姆齊夫人已逝的局限性。莉莉獨自遠眺海灣時,能夠開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大量地描繪自然的美麗和力量,并盡情表達自己的欣賞?!按蠛O窠z綢般在海灣伸展。距離有著奇妙的力量;她感到他們被吞沒其中,一去不復返,成了大自然的一個部分。”[9]337“遙遠的海面上,一條輪船在空中畫出一道濃煙,煙卷繚繞,久久不散,裝叼著這幅景色?!保?]332莉莉用詩一樣的語言贊美海與船的和諧美景。同時也開始思考自然對她的重要性?!皹浠h對她意味著什么,花園對她意味著什么,海浪撞擊水花四濺對她意味著什么?”[9]345莉莉已經(jīng)突破將自然單純作為生存環(huán)境和欣賞物的局限,認識到人類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建立起自然與人類的意義聯(lián)結。雖然拉姆齊夫人和莉莉的敘事視角因自身氣質(zhì)思維不同而有不同,但她們親近大海的做法卻如出一轍,在小說的第一部分和最后部分遙遙呼應,生態(tài)女性主義的思想貫穿小說始終。通過女性感性視角的引導,女性氣質(zhì)與自然價值得到肯定。
作為男性家長代表,拉姆齊先生的敘事視角穿插于女性視角之間。拉姆齊先生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沉迷于知識、控制力和成功的哲學家,總是強勢要求周遭人給予他支持與同情。他因?qū)ψ匀荒暸c貶低的態(tài)度成為小說中生態(tài)女性主義者主要攻擊的對象。生態(tài)女性者認為,男性強調(diào)自我性、理性和智力,總想超越自然對人類的束縛,進而瘋狂地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與征服,引發(fā)了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與污染。小說中拉姆齊先生的目光要么直接無視自然,要么偶爾將自然精簡成“大海”“樹籬”“花”“樹葉”等概括性詞語。拉姆齊先生還忽略自然的生命特征,貶低自然價值,視其為消遣。紅色天竺葵能“經(jīng)常點綴他的思想進程”[9]211,即使他聲稱花值得稱贊時,也只是“注意到了有些紅色和棕色的東西”[9]232。此外,拉姆齊先生懷揣與自然為敵的態(tài)度,認為“大海正侵蝕我們腳下的土地”,嫉妒自然強大的生命力。生態(tài)女性主義認為:男性是把世界當成狩獵場,與自然為敵;女性則要與自然和睦相處[8]84。拉姆齊先生敵視貶低自然的視角與拉姆齊夫人對自然創(chuàng)造性的觀察形成強烈反差,反映出男女對待自然的差異,也體現(xiàn)出強烈的男性優(yōu)越感。
小說中,拉姆齊夫人善于觀察,其視角能快速追蹤到溫馨的自然景色。她感情豐富,易與自然產(chǎn)生強烈共鳴。“她抬起頭,在稀疏的樹梢上方她看見了一顆明亮的星星的第一下悸動,她想讓丈夫也來看;因為這景象給了她強烈的喜悅。”[9]236但一同在場的拉姆齊先生卻只聯(lián)想到大海對小島的侵蝕,以“小小世界”概括了事。拉姆齊先生對自然根深蒂固的敵意,折射出男性試圖主宰壓制自然、凌駕自然之上的態(tài)度,因此其視角捉到的信息量較少。生態(tài)女性主義認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接近自然,女性是大自然的最佳代言人[13],反對二元對立將人與自然分離,思想與感覺分離的做法。拉姆齊夫人對自然平等熱情的態(tài)度體現(xiàn)出生命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人與自然的一體性。拉姆齊先生對自然的仇視來自于男權制社會中男性對低等級生命的統(tǒng)治欲望。拉姆齊夫婦對待自然一冷一熱,視角內(nèi)容一個貧乏一個豐富,表現(xiàn)出敘述者贊揚女性親近自然的立場,批判男性漠視自然的態(tài)度。
小說中拉姆齊夫人一直堅持與自然融合親近的態(tài)度,獨立女畫家莉莉·布里斯柯對待自然與男性認識的轉變,以及拉姆齊先生最后逐步開始對自然與女性的友善態(tài)度,體現(xiàn)出生態(tài)女性主義者所期盼的人類與自然、男性與女性和諧相處相互依存的美好期盼。生態(tài)女性主義的思想貫穿小說始終,從拉姆齊夫人傳遞到莉莉·布里斯柯身上。伍爾夫通過使用大量女性敘事聲音與敘事視角,突出展現(xiàn)了自然與女性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性,提升了女性與自然的權威性,促進生態(tài)女性主義思想的展開。
[1]Lynch M,Stretsky P.The meaning of green:Contrasting criminological persspectives[J].Theoretical Criminology,2003,7(2):217-237.
[2]羅婷.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西方與中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趙婧.解讀伍爾夫《到燈塔去》中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觀[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7(1):122-125.
[4]蘇珊·蘭瑟.虛構的權威[M].黃必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王文,郭張娜.理性與情感相融合的女性表達:弗吉尼亞·伍爾夫意識流小說《到燈塔去》的女性主義解讀[J].國外文學,2005(2):101-104.
[6]Verma S.Androgyny in the novels of Virginia Woolf:A study of Mrs.Dalloway andTotheLighthouse[J].International Referred Research Journal,2012,3(29):10-11.
[7]查倫·斯普瑞特耐克.生態(tài)女性主義建設的重大貢獻[J].國外社會科學,1997(6):62-65.
[8]李銀河.女性主義[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9]弗吉尼·亞伍爾夫.達洛維夫人 到燈塔去 雅各布之屋[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10]王蘋.《到燈塔去》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解讀[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14(1):69-74.
[11]Bhuvaneswari V,Rosamma J.An ecofeminist study of Alice Walker’s“The Color Purple”[J].Research 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1,2(1):5.
[12]胡亞敏.敘事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3]王文慧.從生態(tài)女權主義視角對《簡愛》的重新讀解[J].外國文學研究,2008(1):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