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黃靜
英語教學中的分層次教學,就是要求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中存在的差異性,按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習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學對策,有區(qū)別地設計和進行教學,并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有針對性地對不同類別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以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
課程的改革必須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觀念?!耙詫W生發(fā)展為本”是基礎教育的出發(fā)點。教育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基礎;教是以學生的學為前提,以學生潛能的發(fā)揮及個性的張揚為條件和歸宿?!胺謱訃L試”的教學,要求教師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實施因材施教,解決教學要求的整齊劃一性與學生實際學習可能的差異性之間的矛盾。
1)高中英語分層次教學實驗有利于克服傳統(tǒng)教學組織形式的局限性,同時也要求新的教學組織形式;
2)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使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相統(tǒng)一;
3)有利于因材施教,促進英語教學的發(fā)展;
4)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5)實施分層次教學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分層次教學本著尊重學生的意愿原則,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適當?shù)慕ㄗh,消除學生跨入較低層次就放棄自己的顧慮,幫助學生做好心理鋪墊,盡力向學生解釋清楚這樣做的理由和原因,是為了他們自己的長遠的英語學習,決非學生心理上認為的被劃分為三、六、九等,使學生產(chǎn)生受到歧視的錯覺。在層次的劃分上,通過幾次小考測試及入學成績的摸底和入學初期中測試的英語成績,客觀地認定學生的目前發(fā)展水平,建立各個階段的跟蹤記錄。隨時根據(jù)需要,客觀的重組再劃分,這是因為學生的發(fā)展是動態(tài)的過程。
課堂教學在講授同一教材內(nèi)容時,以相應的三個層次(A、B、C三層)的教學內(nèi)容程度做參考,從最低點起步,分類指導,異步分層,做到教學“分合”有序,“動靜”結合,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在教師有條不紊的引導與指揮下,順利地完成各自的學習任務。比如,A層學生愛好廣泛,求知欲強,有扎實的英語功底,學習成績優(yōu)秀,有超前學習愿望;對于他們要給他們創(chuàng)造發(fā)揮的機會,使之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B層學生學習自主性較強,智力因素好,學習成績不夠穩(wěn)定,但有一定的發(fā)展?jié)摿Γ粚τ谒麄円獑l(fā)點撥,提示指導,尋求學習規(guī)律。C層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對弱些,學習缺乏自覺性,學習有一定的困難,對于他們,教師要耐心扶持,或由B、A層學生結對幫助。
布魯納認為最好的動機莫過于學生對所學課題具有求知的需要、認識的興趣,以及獲得知識的勝利感和歡樂感。在這種動機激勵下的學習會給學生帶來認識需求的滿足,是“自我獎賞”的最有效方式以及保持永不衰竭的求知欲望的持久動因。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景、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習潛在的認識興趣,以“從動機走向目的”來組織教學,滿足學生各種層次的需要,同時,要讓學生在課堂上不斷地感受成功的體驗,充分發(fā)揮其激勵功能,使其對學好英語充滿信心,愉快地進行學習。
練習和作業(yè)是課堂教學反饋的形式之一。傳統(tǒng)的英語作業(yè)布置方法即“一刀切”的做法顯然是不符合因材施教以及分層次教學的原則的。根據(jù)分層次教學的要求,練習應設計成基礎題、提高題和綜合題?;A題可以計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去做,只完成與教學相關的基礎知識,重在知識的驗證和記憶,減少心理壓力,保證學生能保質保量完成作業(yè),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提高題可以讓中等程度的學生去做,側重基礎知識的熟練和知識靈活運用技能的提高;而綜合題要讓那些“吃不飽”的學生不斷提高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應變能力,從而滿足旺盛的求知欲,提高學習興趣。
學生不僅僅在學習方式上存在差異,在思維類型上也有所不同。不同層次的學生,由于水平層次、學習方式思維風格的差異,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不管采用何種教學方法,都要有利于學生揚長補短,都要體現(xiàn)啟發(fā)式教學的思想,讓學生積極主動的獲取知識、主動地學習和探索。
[1]孫麗娟.高中英語分層次教學理論與實驗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
[2]文海霞.高中英語班內(nèi)隱性分層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
[3]霍玉清.淺談高中英語分層次教學[J].新課程(中學版),2009(07).
[4]王學艷.高中英語分層次教學的有效實施[J].考試周刊,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