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娟
(山西省壽陽縣北大街小學)
目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也出現(xiàn)了因教師課前準備的隨意造成了課中探究活動無序、小組合作探究低效等一些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科學教學目標的落實,降低了科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作為學生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我們必須提高課前準備的有效落實。
“用教材教”要做到應學生而動,應情境而變,靈活調整教學過程,利用教學生長點進行創(chuàng)新,學生的個性才能得以張揚,課堂教學才能生動活潑,充滿創(chuàng)造活力。
首先,要從單元總體把握。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蘇教版《科學》教材就是以學生生活經驗圈中穩(wěn)定的范圍或活動作為教學單元,單元內所涉及到的教學內容不是某一學科或某一方面的知識,而是多學科或多方面知識的有機整合,涉及到地理、社會、經濟學、生物學和自然科學等領域。如三年級《它們是什么做的》就是很有爭議的一個單元,新舊版本變化很大,由原來的常見材料、研究紙、我們穿什么、玻璃和陶瓷、材料的使用和環(huán)境改成了常見材料、紙、紡織材料、金屬、塑料五課。從課題上看,字數(shù)的減少使學生研究的目標更為明確,省去了不太科學的表達;從內容上看,編排更系統(tǒng),更貼近生活,結構合理,層次感強。最終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和研究活動,使學生認識到,物體是由各種各樣的材料組成的,材料是多種多樣的,各種材料的性質是不一樣的,人類在選擇、應用材料時,不僅要考慮需求,而且要考慮對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總體把握單元教材教學。
其次,在每一課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把備教材看成是在“蓋房子”,先要有框架結構,再加墻蓋頂、最后是裝潢??蚣芙Y構就是本課教材的思路,在設計思路時各個活動內容有的可以平移互換,但有的卻不能本末倒置。如在探究《紙》的牢固程度、纖維結構、吸水性和透明度,《金屬》的光澤、傳熱性和延展性時,各個探究活動不成因果鏈接關系,而均成并列關系,可以在教學時做順序調整。而《塑料》一課在認識塑料的優(yōu)點和缺點時就應先認識優(yōu)點后了解缺點,因為這是一個材料使用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的雙重性,呈逐層遞進關系,所以各部分不能互換。
有了框架結構,有了教學思路,就可以進行第二步加墻蓋瓦,設計教學活動,把握重難點。這也是教學參考中范例提到最多的,我們最容易把握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最后,是裝潢,用細節(jié)點亮課堂。運用游戲、提問、互動、板書評價等來充實課堂,激發(fā)學生上課興趣。如《常見材料》一課中,為便于教學,可事先在教室里布置盆花、魚缸、笤帚、棉花等物品;為突出亮點,在設計讓學生分析拓展這一環(huán)節(jié)時,可讓不同的組來分析不同的物品……這些都是備教材的細節(jié),就如同房子裝潢的舒適,那么人住進去就會感到舒適。同理,課的細節(jié)設計的生動,那么學生就愿意在課堂上學習,從而為達到有效教學提供了前提條件。
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只有讀懂教材,領會編寫意圖,準確把握教學深度,才能結合學生實際制定出靈活、有效有針對性、有彈性的教學方案。才能抓住學生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生成性的思維火花,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建構、生成新的信息,才能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更加主動地、有效地、愉悅地學習科學。
“科學課程要求教師為學生準備活動材料和器材,自制教具、學具”。而有結構的豐富的探究材料,更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為學生從不同角度設計多種探究方案提供必要條件。從某種意義上說,準備不準備材料常常反映了一個科學教師是否認真教學的態(tài)度,而準備什么樣的材料則能反映一個科學教師的教學水平。
1.收集
新課程改革以來,科學探究課題大多來源于生活,探究的材料也趨于生活化,這樣更便于學生收集。教師必須提前布置收集任務,給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學生收集材料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有些材料不是立即可以在學生的生活范圍中找到的,可能某次偶然的經歷,會突然帶來意外收獲。事實上,每個孩子能順利收集到的材料是有差異的,有些材料不是人人都可以收集到的。如《紡織材料》中的“毛料”的收集,只有在裁衣店的家庭中才能找到,如果在材料收集時學生“各自為戰(zhàn)”,最終很可能出現(xiàn)有些材料收集得過多,而有些材料空缺,影響了探究活動有質量的開展。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收集材料的過程中,應考慮實現(xiàn)材料收集效率的最優(yōu)化。
2.呈現(xiàn)
(1)呈現(xiàn)材料分層化
尤其是在平常的科學課上,我們應適時地、分批地提供探究活動所需的材料和器材。如《做一名小科學家》一課就要先出示“紙鸚鵡”的材料,再出示制作“小丑玩具”的材料;《觀察水》一課中要先出示水,再出示各種液體;《常見材料》一課中在課中再出示要讓學生分析的物品,而不能圖省事疊加似的一股腦在課前全部交給學生,這會在很大程度上給學生造成分心,分散學生注意力,不利于實現(xiàn)課堂的有效性。
(2)注意材料的差異性
有些探究活動要根據(jù)實驗材料的難易程度和每組孩子的知識廣度和動手能力,有些探究活動是為了體現(xiàn)結論的多樣性,給各組提供不同的實驗材料,這樣有利于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和挖掘探究活動的廣度。
(3)考慮材料的適用性
課本的圖片上經常出現(xiàn)的一些材料,并非都適用,如《食物的消化》這課中模擬小腸用的“絲襪”,其實整只太寬,應改為剪開的半只才適用,因此更需要我們在課前提前試驗。
(4)避免呈現(xiàn)有爭議的材料
如《常見材料》一課中有的老師準備了“地板磚”想以此讓學生認識天然材料,但課堂上有學生說那塊“地板磚”在制作時添加了其它材料,而且還通過了加工,所以屬于人工材料。確實生活中的很多“地板磚”所含原料為玻璃粉,由樹脂、無機顏料、植物油等組成,是人工材料。而書中圖片上的“地板磚”是純天然大理石打磨成的,是天然材料。
(5)避免呈現(xiàn)可能產生誤導的材料
如《紙》中用貼有一層薄塑料的紙、《紡織材料》中用不是純毛的毛線、《塑料》中用不透明的塑料尺……都會給學生產生誤導而不利于教學的科學性。
3.保存
科學探究活動要求學生收集各種材料帶到學校里進行研究,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是學生辛辛苦苦收集來的材料在課堂上使用了幾分鐘或幾十分鐘后就完成了其“歷史使命”,或被師生隨手丟掉,或被師生束之高閣,這樣對學生收集的材料來說就是巨大的浪費,甚至是對學生勞動成果的不尊重。因此材料收集應遵循一個原則:“收集每一種可能用得上的材料,從不輕易丟掉任何東西”。無論是對待學生收集的還是教師收集的材料,我們都應妥善處理,不能簡單地將材料丟棄,而是視材料的實際情況再作處理,如果材料還能為今后的探究活動使用,就應將這些材料保存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