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英
(內蒙古包頭市石拐區(qū)一中小學部)
說明文是說明事物的文體,作者在說明事物時往往通過因果、連鎖、比較、分合等邏輯關系來構思組篇,揭示事物間聯(lián)系規(guī)律,說明事物的特征、功用、成因、結構等,結構嚴密,邏輯性強,既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好教材,也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認識能力的范文。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常識性課文。這些課文都含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它涉及天文、地理、歷史、動植物、地質、尖端科技等方面知識。這些課文的表達方式,除在低年級有一部分用文藝形式向兒童傳播科學知識外,大部分是用說明文形式來寫的。教學中,如何把說明文上的有“語文味”呢?
說明文教學如何“識文辨體”,特級教師姜茗芳老師在執(zhí)教《太陽》一課所用得“比較法”則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的。課始,姜老師就出示巴金的《海上日出》片斷,教師滿懷深情地朗誦了這段優(yōu)美的文字后,讓學生暢談感受。然后讓學生自由朗讀感受文字的優(yōu)美,同學們沉浸在文章優(yōu)美的“畫面”中。如此品味,實則在學生心中樹立了一面鏡子。接著,姜老師話鋒一轉:“那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太陽》,它的語言又會給我們什么感覺呢?大家走進課文好好地念一念,感受一下。”學生興致盎然地自由朗讀了課文之后不約而同地有了這樣的感受:整篇文章感覺硬梆梆的,很單調。于是,姜老師水到渠成地引導學生感知《海上日出》是篇寫景散文,而《太陽》是一篇說明文,他們各自有各自的特點。姜老師開課即選了巴金的《海上日出》這樣的美文讓學生感受,通過與《太陽》的一番比較,引領學生發(fā)現(xiàn)兩者在體式和風格上的明顯差異。我在教學《太陽》時,也采取了姜老師的方法,通過兩篇不同文體的閱讀,沒有說教,也沒有灌輸,不經意的安排中,學生通過比較明白了:什么是科學家,什么是文學家;什么是科學小品文,什么叫真正的文學散文。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特點,了解文章的基本方法。”說明文的教學不僅僅要使學生對文本內容有所了解,更主要的是通過對文本內容的學習,明白課文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來說明介紹的,懂得如何閱讀這類文章,為寫作這類文章打下基礎。因此,了解說明方法應是說明文教學的根本。《太陽》一文運用的說明方法很多,有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等,把太陽遠、大、熱三個方面的特點及其與人類的密切關系等方面的知識,說得既通俗又具體,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在教學中,辨析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很容易,理解說明方法的表達作用,則需要聯(lián)系所說明的事物特征去感悟、品味。
課堂上,我成功的扮演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引領學生探究、感悟,從語言文字中捕捉說明方法,了解說明方法。在梳理課文內容之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你覺得課文哪些地方寫得不錯,就在那個地方打上一個五角星?!边@些教學步驟與手段將枯燥的說明方法的學習融化在語言文字中。學生迅速地捕捉到文字的脈搏,將文中用了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及用詞準確的句子找出來,我隨機引導學生將說明方法提取出來,并由學生板書、小結。在此過程中,我對說明方法表達作用的進行了點撥,其中當學生說到“課文還形象地把太陽的溫度寫出來了,他說太陽的表面溫度有6000℃,讓人一聽就感到很熱”時,我順水推舟:“你怎么會感到熱?6000℃,你想到了什么?”學生有的說:“夏天,30℃就熱了”;有的說:“鋼鐵碰到都會變成汽?!币粋€抽象的數字,通過意、象的轉換,變成了具體形象的畫面,學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它的表達作用。通過如此引導學生自讀、探究、感悟來體會作者使用說明方法的精妙之處和文字巨大的表現(xiàn)力,領悟語言準確、生動、簡潔之美,可謂獨具匠心。
在說明文教學中,教師往往擔心學生不能深刻地理解課文,所以抓緊時間用來講解課文中所謂的知識點。這樣,只會剝奪學生主體參與的機會,往往事倍功半。學生對字詞的敏感主要是讀出來的,所以如果教師能通過恰當的語言進行引導,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領悟說明文語言的嚴謹、準確和科學性,效果比單純地分析課文要好得多。
在學生初步了解了課文所用的說明方法后,我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1~3自然段,從讀中感受說明文的語言特點,并布置朗讀任務:把特點通過讀表現(xiàn)出來。由于之前學生對文章的特點和表達方式有了初步直觀的認識。因此,學生在朗讀時已觸摸到文字的“溫度”,自己的感情也自然流露在朗讀中。在學生朗讀時,我又巧妙地對語言特點進行點撥。隨后,我還通過讓學生同桌互讀、互評的方式,通過師生合作讀的方式讓學生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特質,理解說明方法的表達作用。一個數字、一個舉例、一個比方,都在學生在朗讀中成為他們對文字宣泄的載體。既讓學生感受了說明文語言的特質,也豐富了學生的語感。
語言積累的充足性是對語言的數量而言的,學生只有在大腦中儲備足夠數量的語言材料,才能保證運用時隨意支取,保證語言表達的準確、生動、精練。說明文中同樣有一些值得感悟、積累的語言材料。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激勵學生將新的語言組塊加以運用,變成自身的語言。另外,我在帶領學生感受“太陽與我們的關系”一部分中,我及時地出示了:“太陽雖然離我們很遠,但是它和我們的關系卻非常密切,但是它和我們的關系卻非常密切,這個補充說話練習。此時,學生在課文中感知到的信息,一下子就有了抒發(fā)的平臺,學生們將課文中的內容實現(xiàn)遷移,都自然地流露到自己的語言中。但這只是第一個層次,我又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談談課文中沒有寫到的知識。學生的思路被充分的拓開,紛紛暢談太陽能在生活中的作用。如此,一個說話練習,將太陽與我們人類的關系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課文的語言已轉化為學生的語言,課文的情感已轉化為學生的情感,既深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內化了課文的語言。如此,將課文內容的遷移、情感的表達承載在語句運用中,落實在語言表達的積淀中,可謂一舉多得。
呂叔湘先生說過:“如果說一種教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他的名字叫做‘活’”。成功教師的課堂教學之所以有效,就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是的,只要我們深入鉆研文本,立足以學生為本,靈活改變課堂教學方式,說明文教學這朵奇葩一定開出艷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