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重柳
高職院校工學結合實踐的問題及其解決
——以機械專業(yè)為例
□鄧重柳
高職院校機械專業(yè)如果能把校內教學實訓與加工生產相結合起來,使教學實訓為加工生產奠定基礎,反過來加工生產為教學實訓服務。這樣既可以保證教學實訓質量,又可以促進加工生產效益提高,培養(yǎng)適應企業(yè)生產模式、企業(yè)環(huán)境和規(guī)格要求的實用型高技能人才。
工學結合;教學實訓;加工生產
根據高等職業(yè)院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機械專業(yè)的實踐教學任務是突出技能訓練,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能分析和解決本專業(yè)生產實際中的技術問題,養(yǎng)成良好的安全、文明生產習慣和一絲不茍吃苦耐勞的職業(yè)素養(yǎng)?!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中指出:“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碑斍耙恍└呗氃盒C械專業(yè)的實踐教學主要分為校內實訓和校外頂崗實習兩部分,而校內實訓又成為培養(yǎng)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徑。由于校內實訓存在較嚴重的重教學輕生產的現象,實訓課時安排較少,實訓內容簡單,實訓環(huán)境和模式嚴重脫離企業(yè)的生產實際,學生的操作技能停留在對機床的基本操作和簡單的零件加工層面上,達不到企業(yè)對人才規(guī)格的用人需求,學生就業(yè)后不能盡快適應企業(yè)的生產模式和企業(yè)環(huán)境,使學生就業(yè)受到一定影響。
從2007年開始,江西省X院機械專業(yè)在進行校內教學實訓的同時,逐步開展對外承接零件加工生產業(yè)務。經過多年的實踐證明,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但也存在不少問題:(1)由于教學實訓和加工生產是同一套人馬,教師在上實訓課時還要承擔加工生產任務。既要讓出設備又要抽出時間從事加工生產,使用來教學實訓的設備臺數減少,教師指導學生教學實訓的時間大大縮短,教學實訓內容縮簡,教學實訓計劃和安排被打亂,導致教學實訓秩序混亂,嚴重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的學生干脆不學,甚至曠課。教師不能專心教學,責任心下降,教學風氣嚴重下滑,使教學質量受到很大影響。(2)有時為趕加工生產任務、按時交貨,只好安排第一次下車間進行教學實訓的學生從事加工生產任務。由于學生缺乏操作機床的基礎,根本不具備從事加工生產的基本技能,經常出現打刀具、打機床及工件掉落現象,不但零件廢品率高,設備容易損壞,而且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3)由于教學實訓與加工生產混在一起,既違背了教學規(guī)律又違背了生產規(guī)律,兩者之間矛盾重重,關系難以協調,造成職責不明,現場管理混亂。又加上承接的加工業(yè)務屬零打碎敲,未形成相對循環(huán)批量,每種產品前期試制費用過高,試制成功做完后又無后續(xù)業(yè)務,造成加工生產效率低下,使加工生產一直處于虧損狀態(tài)。
目前X院機械專業(yè)主要有數控加工技術和模具設計與制造,校內教學實訓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起點,并為后面的加工生產奠定基礎,因此通過教學實訓使學生應達到以下的能力結構要求。
現代機械加工技術雖然早已取代原始的手工加工技術,但手工操作技能對學生的能力形成具有戰(zhàn)略性的基礎地位,且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用到。鉗工實訓內容包括了解利用手工制作工件所需的設備、工具、刃具及量具,掌握鋸削、銼削、鏨削、劃線、鉆孔、攻絲、套絲等基本操作方法,鉗工加工工藝的制定,能制作一般難度的工件及鑲配件;通過鉗工實訓掌握機械加工常用量具(如,游標卡尺、千分尺、百分表等)使用方法,工件精度檢測方法;還能讓學生知道從事機械專業(yè)工作要不怕臟不怕累,培養(yǎng)一絲不茍、吃苦耐勞的職業(yè)素養(yǎng),鍛煉毅力,增強體魄;熟悉鉗工設備的日常維護與保養(yǎng)及安全文明實訓要求。
在現代機械加工行業(yè)中,由于歷史原因,傳統(tǒng)的普通機床加工仍然占據較大比重,掌握普通機床的加工技術仍具有重要意義。了解普通機床的分類、結構及功能;熟練掌握車床、銑床、刨床、磨床的操作規(guī)程和方法,能分析和制定一般難度零件的加工工藝過程;掌握刀具的刃磨、安裝、調試方法,工件的裝夾及調試,切削參數的選擇;能獨立完成一般難度的零件加工、零件的精度控制和檢測方法;熟悉普通機床的日常維護與保養(yǎng)及安全文明實訓要求。
隨著現代機械加工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數控機床加工技術逐步取代傳統(tǒng)的普通機床加工技術,機械專業(yè)的學生掌握數控機床加工技能是不可缺少的。了解數控機床的分類、結構、功能及工作原理;熟練掌握數控車床、數控銑床、加工中心、線切割機床及電火花成型機床的操作規(guī)程和方法;掌握數控編程基本原理、編程方法和技巧,能利用手工編程和自動編程方法編制一般難度零件加工程序;掌握零件加工工藝分析,加工工藝制定;合理選擇工具、刃具、量具及切削參數;掌握零件精度控制和檢測方法,能利用數控設備獨立完成一般難度零件的加工;了解數控設備故障診斷與電氣控制原理,熟悉數控設備的日常維護與保養(yǎng)及安全文明實訓要求。
學制為三年制的數控加工技術和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yè)的高職學生,根據教學實訓應達到的能力結構和目標要求,結合實訓設備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實訓各工種實訓流程,學期安排,實訓課時,實訓內容,實訓設備臺數,每臺設備人數及相關工具、刃具、量具、夾具和材料配備。
1.鉗工實訓只安排一次,并安排在新生進校第一學期,實訓時間3周(84課時)。實訓內容以鉗工加工工藝知識,鋸削、銼削、鏨削、劃線、鉆孔、攻絲、套絲等操作方法、手捶及鑲配件的制作。每位學生一個臺虎鉗工位,若干臺臺式鉆床,相關工具、刃具、量具和材料配備。
2.普通機床加工實訓安排在第二學期,實訓時間4周(112課時),以車、銑為主,刨、磨為輔。實訓內容主要為普通車、銑、刨、磨床的基本操作;學習車、銑加工工藝分析,工藝制定,車削外圓、內孔、圓弧、臺階、內外錐面、內外螺紋等;平面和溝鍵的銑削、刨削工藝分析、工藝制定及加工方法;平面及內外圓磨削工藝分析、工藝制定及加工方法;一般難度零件的綜合加工練習。每臺機床2-3名學生,相關工具、刃具、量具、夾具和材料配備。
3.數控加工實訓安排在第二、三學期,實訓時間10周,其中數控車工3周(84課時),數控銑工(加工中心)4 周(112 課時),線切割(電火花)1 周(28課時),數控故障診斷與維修2周(56課時)。實訓內容主要學習數控車、銑(加工中心)、線切割(電火花)機床的基本操作;零件的加工工藝分析、工藝制定,數控程序編制及零件加工方法,一般難度零件的綜合加工練習;學習數控設備故障分析與診斷,電氣控制原理,對一般性故障進行分析及排除練習。每臺設備3-4名學生,相關工具、刃具、量具、夾具、材料及電工器材的配備。
加工生產主要是承接外協企業(yè)的產品加工業(yè)務,屬校內生產系列,其本身具有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經營性質,原本屬于教學系列之外。為使加工生產服務于教學實訓,可將加工生產形式作為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在總的實踐教學計劃中,安排一定的時間從事外協企業(yè)的加工生產任務,既可以節(jié)省實訓材料,又可以拓寬學生的能力結構范圍,加深技能難度,延伸企業(yè)管理知識。把校內教學實訓和加工生產有機地結合起來,統(tǒng)籌兼顧,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加工生產安排在第四、五學期進行,學生從事加工生產時間7周(196課時)。根據產品結構特點及難易程度,既可利用普通設備也可利用數控設備進行加工。通過承接企業(yè)生產任務,讓學生了解各種不同結構、形狀的零件,自己分析、確定加工工藝,選擇和刃磨刀具,自己編制加工程序,自己對刀,自己加工及檢測零件。能對零件加工過程中產生的誤差進行分析和排除,能分析和排除設備的日常故障。通過加工逐步熟悉企業(yè)生產模式和企業(yè)環(huán)境,碰到問題自己想方設法解決,培養(yǎng)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工藝制定、操作能力和水平。當外協業(yè)務不足時,可用一定難度的零件項目進行補充。
為使教學實訓與加工生產相結合模式順利實施,并達到預期目標,校內實踐教學順序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教學實訓,第二階段為加工生產,兩個階段應相互銜接。只有通過第一階段的教學實訓,使學生達到規(guī)定的能力目標要求,才能具備轉入第二階段加工生產的條件,否則第二階段加工生產就無法實施。
教學實訓屬學院教學系列,按教學計劃要求進行,加工生產屬生產系列,具有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經營性質。但均作為校內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兩者應統(tǒng)籌安排,使其既相互獨立,又相互統(tǒng)一,達到互為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低年級學生安排從事教學實訓,奠定學生對機床操作和零件加工基本技能,在形成較基礎的操作能力條件下,高年級學生進入加工生產崗位,從事外協企業(yè)的零件加工,通過對不同類型、結構及較復雜零件的加工訓練,全面熟悉產品加工生產流程,了解企業(yè)生產模式和企業(yè)環(huán)境,加強企業(yè)生產質量管理和安全生產意識,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機械加工工藝水平、操作能力及企業(yè)管理等綜合素質。
通過加工生產訓練,可從高年級學生中挑選較好的,協助老師指導低年級學生進行教學實訓,形成團結協作、以老帶新、互幫互學局面。加工生產使用的是外協來料加工,所用的刃具、量具、工具及水、電、氣、設備折舊、工時等費用均計在生產成本中,大大降低了校內實踐教學成本。加工生產創(chuàng)造的利潤既可為學院增加創(chuàng)收,其中一部分發(fā)給老師和學生作為生產勞動報酬,又可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參與加工生產的積極性,形成教學實訓與加工生產的良性互動循環(huán)。
[1]曹曄.職業(yè)教育工學結合制度的宏觀探究[J].職教論壇,2006(17):4-8.
[2]唐永澤.以工學結合為主線構建高職人才培養(yǎng)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9(01).
[3]趙志群.職業(yè)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fā)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4]孟源北.廣州市中等職業(yè)教育工學結合課程建構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16-319.
鄧重柳(1956-),男,江西南昌市人,江西現代職業(yè)技術學院高級實習指導教師,高級技師,研究方向:數控加工技術。
G710
A
1001-7518(2013)26-0043-03
責任編輯 蔡久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