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宇
( 天津理工大學 漢語言文化學院,天津 南開區(qū) 300191 )
收在《彷徨》中的《傷逝》和《弟兄》,篇末所署的寫作時間是1925年10月21日和1925年11月3日,相隔不到兩周。筆者在綜合了各家的回憶錄和考證之后,發(fā)現(xiàn)這兩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在內(nèi)涵上頗有相通之處,而且和魯迅的現(xiàn)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另外,它們和《野草》中所體現(xiàn)出的一些情緒,也有著某種聯(lián)系。
以婚姻的破裂和女主人公的死亡而告終的《傷逝》固然是愛情題材的悲劇。然而周作人在《知堂回想錄》中卻寫道:“《傷逝》不是普通的戀愛小說,乃是借假了男女愛情的死亡來哀悼兄弟恩情的斷絕?!矣形业母杏X,深信這是不大會錯的?!瓕τ隰斞笇懽鬟@小說的動機,卻是能夠懂得的”。三弟周建人也認為這部小說“是向周作人伸出熱情的手,表示周作人如有急難,他還愿像當年周作人患病時那樣救助”[1]。二人面對哥哥的同一作品,雖然一個解釋成“哀悼”,一個解釋成“熱情的手”,但他們一致認為這部小說是為兄弟之情而作。
周作人于1925年10月12日在與魯迅關系密切的《京報副刊》上發(fā)表了自己翻譯的一首詩,作者是古羅馬詩人卡圖路斯,譯出的題名也正是《傷逝》,全詩如下:
我走盡迢遞的長途,
度過蒼茫的大海,
兄弟啊,我來到你的墓前,
獻給你一些祭品,
作最后的貢獻,
對你沉默的灰土,
作徒然的話別,
因為她那命運的女神,
忽而給予而又忽而收回,
已經(jīng)把你帶走了。
我照了古舊的遺風,
將這些悲哀的祭品,
來陳列在你的墓上:
兄弟,你收了這些東西吧,
都沁透了我的眼淚;
從此永隔冥明,兄弟,
只囑咐你一聲“珍重”!
周作人在《譯后記》中寫道:“據(jù)說這是詩人悼其兄弟之作,所以添加了這樣一個題目”,詩的右側配了一幅比亞茲萊所作的插圖:一個人舉起了右手,“表示至聲珍重的意思”[2]。
小說《傷逝》末尾所署的時間為1925年10月21日,距周作人譯作發(fā)表的時間,只有九天之隔。這很可能是魯迅在看到了弟弟的譯作后頗有感觸,不能自已,于是用同樣的名字作了這篇小說。值得注意的是,魯迅在《傷逝》寫成后并未將之單獨發(fā)表,而是轉年直接收入小說集《彷徨》。他之所以這樣做,也許是因為:如果寫成之后立即發(fā)表,就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周作人幾天前發(fā)表的譯文,而對于這段經(jīng)歷,魯迅是不愿張揚的;沉淀一段時間再收入小說集,就不大會引起外人的注意,卻會使周作人讀后心知肚明。
在《傷逝》中,也有一些情節(jié)為證。大概就是這些情節(jié),讓魯迅的兩個弟弟做出了相同的判斷。
(2)在《傷逝》中,涓生和子君的生活不幸福,乃至最后痛苦地分開,主要是源于經(jīng)濟的壓力。小說中的涓生有一段自白:“然而只要能遠走高飛,生路還寬廣得很。現(xiàn)在忍受著這生活壓迫的苦痛,大半倒是為她,便是放掉阿隨,也何嘗不如此。但子君的識見卻似乎只是淺薄起來,竟至于連這一點也想不到了”。這倒像是魯迅借此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能使當時的魯迅體驗到“生活壓迫的苦痛”的,大概就只有大家庭的生活了。對于這件事,曾經(jīng)寓居周家的章廷謙一針見血地說:“矛盾焦點主要是經(jīng)濟問題,她(羽太信子)嫌揮霍的不痛快?!盵4]
由于父親去世早,作為長子的魯迅曾經(jīng)包攬了家庭大部分的重擔。魯迅在《自敘傳略》中說:“終于,因為我的母親和幾個別的人很希望我有經(jīng)濟上的幫助,我便回到中國來?!濒斞溉∠肆魧W德國的計劃,從日本回國以后,自己教書供給周作人在日本學習。在周作人回國之后,魯迅除了負擔全家生活的絕大部分費用之外,連周作人老婆在日本的親屬,都得到了魯迅很多的接濟。魯迅在每月發(fā)薪之后,就按月向東京羽太家寄款。魯迅除了在教育部領一份薪水外,還分別在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等幾個學校兼課,而且還要寫文章掙稿費。魯迅為這個大家庭付出得太多了。魯迅后來對許廣平說過:“我總以為不計較自己,總該家庭和睦了罷,在八道灣的時候,我的薪水,全行交給二太太,連周作人的在內(nèi),每月曰有六百元,然而大小病都要請日本醫(yī)生來,過日子又不節(jié)約,所以總是不夠用,要四處向朋友借?!倍鎸Α岸钡暮鞣菫?,周作人卻不愿出面和信子發(fā)生沖突。魯迅認為,弟弟這樣做,是經(jīng)過考慮的,因為周作人曾為此和信子吵過,但是信子一裝死,他就屈服了,而且說“要天天創(chuàng)造新生活,則只好權其輕重,犧牲與長兄友好,換取家庭安靜。”[5]
據(jù)俞芳的回憶文字,太師母(指魯迅的母親)說:“你們大先生和二先生的不和,完全是老二的過錯,你們大先生沒有虧待他們?,F(xiàn)在他們住的八道灣的房子,是你們大先生親自買進,親自設計改建,是他親自把我們一家老小接到北京來的,現(xiàn)在他倒反而沒份住,老實說,我想起來都為他辛酸……”。[6]
魯迅在這個大家庭中的遭遇,令人想起《野草》里面的《頹敗線的顫動》。在這篇詩化的、凄慘而又壯烈的故事里,一個老婦人為兒女操盡了心,到后來卻被兒女責罵、拋棄,最終一個人走向荒漠,發(fā)出了無比強烈的顫抖。魯迅曾告訴蕭軍:“我的那一本《野草》,技術并不算壞,但心情太頹唐了,因為那是我碰了許多釘子之后寫出來的?!盵7]魯迅所說的“許多釘子”,應該包括了自己家庭中的變故。
他在決裂前就已經(jīng)不堪在羽太信子當家的這個大家庭中苦苦掙扎了,但是為了兄弟和睦,為了弟弟的幸福,不忍心“遠走高飛”,而周作人卻似乎沒能意識到這一點?!秱拧分袑懙摹暗泳淖R見卻似乎只是淺薄起來,竟至于連這一點也想不到了”,似乎是對弟弟的糊涂的一種譴責。周作人在大家庭的生活中,面對奢靡無度而又專橫跋扈的妻子,不敢主持正義,聽任妻子胡作非為,顯示出了他懦弱、無原則的一面。而魯迅對弟弟,似乎并無人格上的譴責,最多是說他糊涂,而悲劇的責任歸結在這個日本弟媳身上。魯迅后來結識的日本朋友增田涉曾寫道:“我一次也沒有從魯迅的口里聽說過非難周作人的話。僅僅記得他好像對周作人夫人的態(tài)度感到不快……”。魯迅此后曾用過“宴之敖者”這個筆名,意思是:“宴從家,從日,從女;敖從出,從放。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逐出的”[8]。
(3)“新的生活”?!秱拧肥恰啊夺葆濉窌r代”末期的作品。魯迅在《傷逝》的末尾,又一次提到了“新的生活”,正如《吶喊》中《故鄉(xiāng)》的末尾一樣,但又對新的道路感覺到困惑:“新的生路還很多,我必須跨進去,因為我還活著。但我還不知道怎樣跨出那第一步。”可能這種感受也是將小說集定名為《彷徨》的原因之一。
魯迅也曾說:“負擔親族生活,實為大苦,我一生亦大半困于此事,以至頭白?!彼€對許廣平說:“我幸虧被八道灣趕出來了,生活才能夠有點預算,比較不那么發(fā)愁了?!盵5]
《傷逝》中的涓生在收到了一張“毋庸到局辦事”的紙條之后,被“局長”免了職,而且說“這在會館里時,我就早已料到了”。魯迅也因在女師大風潮中堅持自己正義的立場,被人稱“老虎”的教育總長章士釗非法免職,并在給臺靜農(nóng)的一封信中寫道:“其實我也太不像官,本該早被免職的了?!盵9]雖然魯迅最終通過訴訟贏回了自己的正當權益,但也不宜再在官場繼續(xù)待下去了。而且,那時的北洋政府已經(jīng)搖搖欲墜,連年拖欠公務員的薪俸,魯迅那時雖然還沒有南下,但是去意已決。
其實魯迅已經(jīng)走上新的道路了,他已經(jīng)擺脫了大家庭的負擔,開始了比較自由的生活。他即將脫離北京這個舊文化的中心,到南方去開辟新的天地;他的命運從此將和留在八道灣舊宅中的二弟分開。魯迅是站在新的道路的開端,用《傷逝》寫下了自己的悲哀和彷徨。
實驗組內(nèi)共有2例患者出現(xiàn)不良問題,占該組總人數(shù)的8.00%;對照組內(nèi)共有9例患者出現(xiàn)不良問題,占該組總人數(shù)的36.00%。兩組患者的不良問題發(fā)生比較差異顯著,其中X2=5.71,P=0.02<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
在《彷徨》中,《傷逝》后面緊跟著就是《弟兄》。筆者覺得,它是與《傷逝》前后呼應的。雖然魯迅在談到自己的小說創(chuàng)作時曾說過,他所塑造的人物“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10]。然而這篇小說的情節(jié),與現(xiàn)實相符合的地方卻非常的多,甚至是有幾分直白,不大像“拼湊”了。
張沛君的公務員身份與魯迅正好一致,而且據(jù)許壽裳回憶,《弟兄》中所描寫的那個有著“斷了的衣鉤,缺口的唾壺,雜亂而塵封的案卷,折足的破躺椅”的辦公室,就是描摹當時魯迅所處的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的辦公室。另外,“簽到”、上司的“杳如黃鶴”,也是魯迅的公務員生涯的真實反映[11]。
《弟兄》中的兄長張沛君非常關愛弟弟,一聽說時癥流行,便大驚失色,“飛奔”閱報室去查閱癥狀,又立即請最好的醫(yī)生給發(fā)熱的兄弟診療。這顯然也是自敘傳成份,當年初到北京的周作人出麻疹,魯迅極盡照顧,多次延請名醫(yī)診治。周作人在《魯迅與“弟兄”》中回憶到:“普悌思大夫當然即是狄博爾,據(jù)說他的專門是婦科,但是成為北京第一名醫(yī),一般內(nèi)科都看,講到診金那時還不算頂貴,大概五元出診是普通,如本文中所說。請中醫(yī)來看的事,大概也是實有的?!盵12]
在小說中,沛君轉臉去看紙窗上掛著的日歷時,看到上面寫著兩個“漆黑的隸書:廿七”,又在取藥時收到“索士”寄來的一本《Sesame and lilies》(《胡麻與百合》)。查看周作人在生病期間的日記(1917年5月28日),有這樣一條:“廿八日,晴……得丸善十五日寄ソログ-ブ及ク-プリン小說集各一冊……”[13]在魯迅1917年5的日記里面,也有 “二十八日……午后得丸善所寄小說兩冊一包”這樣的記載,日期都與小說中只差一天。據(jù)筆者猜測,這是魯迅在參閱了自己的日記之后故意這樣寫的。
周作人還特別提到一個細節(jié):在生病期間,會館中連便器也沒有,小便使用大玻璃瓶,大便則用放倒的凳子,“有好多天都由魯迅親自拿去,倒在院子東南角的茅廁去。這似乎是一件瑣屑的事,但是我覺得值得記述,其余的事情不在多說也可以了?!睆摹爸档糜浭觥边@句話里可以看出,他還是不忘感激哥哥以前對自己的關懷,只是態(tài)度不夠鮮明。而這種態(tài)度被一些人所詬病。
《弟兄》中的張沛君做了一個夢,夢中兄弟死了,他把自己的子女送進學校,而掄起比以前大了三四倍的手掌,直打得侄兒滿臉是血。這樣的夢和阿Q在土谷祠中做的夢很不一樣,在魯迅的創(chuàng)作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關于這樣的描寫,周作人在《魯迅與“弟兄”》中寫道:“這篇既然是小說,論理當然應該是詩的成分加多了,可是事實并不如此,因為其中關于生病的的事情都是實在的,雖然末后一段里夢的分析也帶有自己譴責的意義,那確可能又是詩的部分了?!婢c靖甫很是友愛,但在心里沛君也不能沒有私心,他怕靖甫死后遺族要他撫養(yǎng),怕待侄子不能公平,于是造成了自己譴責的惡夢。事實上他也對我曾經(jīng)說過,在病重的時候‘我怕的不是你會得死,乃是將來須得養(yǎng)你妻子的事。’”這也許和魯迅在這個時期翻譯了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征》有關,里面介紹了弗洛伊德的夢的理論:“夢的真的內(nèi)容,即常是躲在無意識的底里的欲望,便將就近的人物、事件改裝的家伙,以不稱身的服飾的打扮而出現(xiàn)了。這改裝便是夢的顯在內(nèi)容,而潛伏著的無意識心理的那欲望,則是夢的潛在內(nèi)容。改裝是象征化?!?/p>
《弟兄》里有兩對兄弟,一對為了錢“從堂屋打到門口”,另一對則“親如一人”、“將錢財兩字不放在心上”。如果只從小說自身來看,這部作品還是“其樂融融”的,因為主人公張沛君屬于那對“親如一人”的兄弟,而寫那對為錢“從堂屋打到門口”的兄弟的陰影雖然篇幅很小,但在這部作品中反復被提及,近乎詩歌里“重章復唱”的手法,也給讀者留下了一種奇怪的印象:為什么作者要一遍又一遍地寫這個場景呢?
結合現(xiàn)實中的周氏兄弟來看,當初二人的“兄弟怡怡”,與后來的老死不相往來形成了令人沉痛的對比。魯迅寫這部作品時,心情一定很復雜。這也體現(xiàn)了魯迅對于自己和弟弟的往事,更愿意追憶其美好的一面。但另一對兄弟在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則反映了兄弟反目之事給魯迅的傷害之深。
《傷逝》反映了經(jīng)濟問題對情感會產(chǎn)生多么大的影響。《兄弟》中的張沛君說:“我真不曉得自家的兄弟何必這樣斤斤計較,豈不是橫豎都一樣?”這讓筆者想起了魯迅在對許廣平談起自己在八道灣的遭遇時所說的:“我總以為不計較自己,總該家庭和睦了罷……”。而結果卻事與愿違,令人痛心。
我們從這一段陳年往事和兩篇小說當中,能夠感受到魯迅在兄弟反目一年多之后,對弟弟的一種溫暖的關愛。魯迅平日待人絕非像許多人印象中的那樣“錙銖必較”。讀者或許能從上述的這些陳年往事中窺其一斑。這也和周作人后來對哥哥不時的射影諷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周建人說的“向周作人伸出熱情的手”應當比周作人說的“哀悼兄弟恩情的斷絕”更加接近魯迅的本意。周作人如也能及時伸出自己的手,或許真的可以像魯迅贈給日本友人的《題三義塔》詩中所寫的那樣“劫波渡盡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吧。
[1]周建人.魯迅和周作人[M]//周建人.書里人生——兄弟憶魯迅.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陳漱渝.魯迅與周作人失和前后[M]//魯迅史料考證.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魯迅.魯迅日記(1924-6-11)[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4]陳漱渝.披沙簡金[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
[5]許廣平.所謂兄弟[M]//許廣平.十年攜手公艱?!S廣平憶魯迅.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6]俞芳.太師母談魯迅兄弟[M]//俞芳.我記憶中的魯迅先生——女性筆下的魯迅.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7]魯迅.魯迅全集(卷12,書信:1934-10-9)[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8]許廣平.略談魯迅先生的筆名[M]//許廣平.十年攜手公艱?!S廣平憶魯迅.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9]魯迅.魯迅全集(卷11,書信:1925-8-23)[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10]魯迅.我怎么做起小說來[M]//魯迅.魯迅全集(卷4).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11]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許壽裳回憶魯迅全編[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12]周作人.魯迅的青年時代[M]//周作人.年少滄?!值軕涺斞福ㄒ唬仪f: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3]周作人.周作人日記(影印版)[M].鄭州:大象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