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丹 趙黎昕(衡水學院分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1)人體姿態(tài)沒看舞蹈的“三道彎”。人體的姿態(tài)不管是立、臥、行、坐,都存在姿態(tài)美的問題。美的姿態(tài)都是人們羨慕和向往,七扭八歪不美的姿態(tài)是人們不喜歡的。舞蹈藝術是以人體美為表現(xiàn)形式,所以對舞蹈中的舞姿、旋轉、神情、手勢以及各種技巧動作要以美出現(xiàn)在觀眾的面前,沒有美,則不能稱其為藝術,而只有美的藝術,才能對人們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舞蹈的形式美是客觀存在的,因為人體本身的美是舞蹈的物質基礎。因此,身體線條、肌肉能力顯得十分重要。所以舞蹈演員在訓練中對體形的發(fā)展要加以控制。對肌肉能力的要求是堅實而有力的,不能練成橫行體胖、肌肉松弛。在這樣的狀況下做出的各種舞蹈動作、體態(tài)韻律、身段舞姿都不會美。
(2)人體“S”型曲線審美“三道彎”。中國舞蹈是典型的“劃圓藝術”,“圓”貫穿于舞蹈形體運動的始終,其具體的講究主要是“三圓”、“兩圓”,即:“平圓”、“立圓”、“8字圓”、“大圓套小圓”。其它如體態(tài)的上的擰傾、扭旋、折曲等等,亦屬“圓”的動律范圍。
無論是建立于五十年代初第一套規(guī)范化的中國古典舞基礎教材中的八個手位和新敦煌學派的“反彈琵琶”,楚時的前后“三道彎”,還是中國古典舞身韻教材中的“云間轉腰”等,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萬變不離其圓”。所以,中國古典舞被稱為是“劃圓的藝術”。在長期的實踐中,舞蹈藝術大師們將這“圓形”的動態(tài)概括為八個字——圓、曲、擰、傾、收、放、含、仰。這八個字,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古典舞蹈的審美特征。
在這里我們要談論的關于“S”線便包含在“8字圓”中。袁和在《中國舞蹈意象概論》中詳細分析了舞蹈動態(tài)造型與太極圖模式,指出中國舞蹈的運動形態(tài)本象是太極圖象。并嘗試著將太極圖中間的“S”線看作太極圖“起承轉合”中“轉”的環(huán)節(jié),而從其外圓的任意一點出發(fā)沿線而行,那么,無論從左還是往右,從上還是往下,最終都要回到那一起點上的。顯示了這種“終點回歸起點”的運動特征以及“起承轉合”的結構特點。
人類自身的存在也是舞蹈的一個來源。舞蹈的運用不同于自然界的獨特語言來表現(xiàn)人體的美,反過來,舞蹈又使人體變得更美。人類所有有意識的藝術活動最初都是從發(fā)現(xiàn)人體的自然美開始的。
(1)《水》——中國傣族舞女子獨舞。全舞由“汲水、洗發(fā)、歸去”三個部分組成,表現(xiàn)了傣族人民的生活形態(tài),人體美以及傣族舞蹈之美,并揭示了人與水的親密關系。“洗發(fā)”部分為舞蹈重點,又分為“解、洗、甩、曬、抖、理、挽”七個程序。同時在洗發(fā)表演中,還明確表現(xiàn)出水流的方向和夕陽的位置,既展現(xiàn)了舞蹈的造型美,又符合生活邏輯。舞蹈詞匯采用傣族舞特有的“三道彎”造型和輕盈典雅的孔雀步作為主題基調,具有濃郁的傣族民族風格。同時作品還借鑒了藝術體操中有代表性的手勢、姿態(tài)、造型,卓有成效地豐富和充實了傣族舞蹈的表現(xiàn)力,尤其是“挽發(fā)”動作,在生活動態(tài)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造,成為“原地轉圈梳髻”,頗具新意。
(2)《絲路花雨》——六場中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以我國唐朝極盛時期為背景,以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和敦煌壁畫為素材,歌頌了老畫工神筆張和歌伎英娘父女倆的光輝藝術勞動,描寫了他們的悲歡離合以及他們與波斯商人伊努思之間的生死之交,高度頌揚了中國和西域人民源遠流長的友誼,再現(xiàn)了唐朝內政昌明、對外經(jīng)濟文化交往頻繁的盛況。
《絲路花雨》最大的貢獻是復活了敦煌壁畫,復活了唐代舞蹈,創(chuàng)造了新穎的舞蹈語匯。尤其是“反彈琵琶伎樂天”的優(yōu)美造型,被當作主人公的主題舞姿,其藝術魅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在塑造舞劇的藝術形象時,特別是在描摹女性形象時,充分運用了敦煌壁畫的舞姿特有的運動規(guī)律“S”曲線,從而鮮明突出了“S”形的動作體態(tài)、端莊華麗的舞姿造型和中國古典女性含蓄、溫婉之美,讓壁畫中的形象鮮活起來。
東方舞蹈是對大地的眷戀,西方舞蹈是對蒼穹的憧憬,東方舞蹈的力動為內包性,西方舞蹈的力動為放射性,東方舞蹈是在地面上尋找另一世界的樂土,包含“禮”和“道”的世俗宗教性,西方舞蹈則企圖超越人類現(xiàn)實生活,去追求另一天上人間。
和東方的“三道彎”相比,現(xiàn)代舞的美在于動作的粗礪,強悍,直接;強調沖動的原始,強調對人們精神的穿透。而東方舞蹈的美在于動作的含蓄,柔中帶剛、慢而不溫?,F(xiàn)代舞一反芭蕾的優(yōu)雅,軀干與四肢多呈直來直去的大幅度沖擊動態(tài),它挖掘了廣泛的意念投射效果,它創(chuàng)造非人體化的奇特境界,它打破了傳統(tǒng)的審美觀念,講求無拘無束自由創(chuàng)造,以標新立異為美。
和東方的“三道彎”相比,芭蕾的美以“開、繃、直、立”為四大原則,是線條,放射性藝術,與這種審美原則相輔相成的是西方人通常的思維方式,也是常常有直線的。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傳統(tǒng)思維方式和舞蹈方式常常是曲線的,按照現(xiàn)代主義的觀點,曲線本是大自然的運動方式和運動軌跡,因而是至善至美的。
總之中國舞蹈不管是民族舞還是古典、漢唐等舞蹈,都不同于西方芭蕾展現(xiàn)的是外開,走的是放射性路線。恰恰相反中國舞蹈講究的是含蓄和內斂的“圓”。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和風格,讓我們即使有五十六個民族卻也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韻律——“三道彎”,也是因為我們本身具有得天獨厚的“三道彎”條件。我們可以這樣說:“三道彎”這一典型的舞姿體態(tài),是中國舞蹈的可妙之處,也是中國舞蹈的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