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華
(無錫南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新英格蘭學院, 江蘇 無錫 214081)
顏色是一種視覺效果,顏色詞匯的正確使用能使語言表達更生動活潑、有趣幽默、直觀親切。但中國英語學習者普遍遇到的一個問題是,面對一些含有顏色詞匯的英語短語或句子時往往不解其意,理解具有主觀隨意性,如將“black coffee”(不加糖或牛奶的咖啡)理解為“黑咖啡”、將“white war”(經(jīng)濟戰(zhàn),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理解為“白色的戰(zhàn)爭”;有時以漢語文化為參照,導(dǎo)致理解偏差甚至錯誤,如將“Roman holiday”(幸災(zāi)樂禍、損人利己)想當然地理解為“羅馬假日”、將“Chinese wall”(難以逾越的障礙)簡單地理解為“中國的墻”,等等。英漢顏色詞匯作為一種符號系統(tǒng)在描寫英漢文化事物時具有不同的語意用途及傳遞著不同的文化意蘊,所以只有了解了英漢文化的內(nèi)在差異,我國英語學習者才能走出對英語顏色詞匯理解的誤區(qū),進而準確把握和細究英語顏色詞匯所傳遞的微妙、特定和象征意義。
雖然對文化的釋義千差萬別,但從總體上說,文化是一個民族流傳下來的、決定該民族社會生活、精神面貌、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的總稱,既有有形的物質(zhì)性文化,又有無形的非物質(zhì)性文化。而語言則是一個民族在日常社會生活中用于交流文化思想、風俗習慣、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等的工具。
“語言是文化的產(chǎn)物……文化和語言密不可分”。[1]Claire Kramsch在 《語言與文化》(Language and Culture)一書中將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界定為“語言表達(express)、體現(xiàn)(embody)以及象征(symbolize)文化實際(cultural reality)”[2],語言是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符號和載體。語言又是文化的組成部分,語言中儲存了一個民族所有的社會生活經(jīng)驗,反映一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現(xiàn)象和特征。不同的民族有著相互區(qū)別的文化,各自特定的文化又產(chǎn)生了特定的語言。
詞匯是語言的基礎(chǔ)和核心,用于描寫文化事物的顏色詞匯與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密切相關(guān)。像一面鏡子,顏色詞匯形象生動、真實具體地反映著一個民族的喜好和厭惡、肯定和否定等情感。無論是英語文化還是漢語文化都有大量與顏色有關(guān)的表達方式,而且這些顏色詞匯還有著極其豐富的象征意義。顏色詞匯的象征意義是在社會發(fā)展歷史的過程中不斷沉淀后約定俗成的,它是一種永久性的文化現(xiàn)象。
由于英漢社會發(fā)展歷史的不同,英漢顏色詞匯的象征意義在英漢民族文化里有著很大的差異。從根本上講,在漢語文化中,顏色的象征是基于過去中國的封建統(tǒng)治、封建迷信及其原始落后的科學教育狀況而逐漸形成的,其含義具有相當強烈的政治化和神秘化傾向。而在英語文化中,顏色的象征則更多地得益于英語民族的開放性以及科學教育的普及程度,其含義中少了些神秘色彩、多了些理性精神[3]。
由于英語和漢語屬于兩個不同的文化語系,語言又是文化的載體,中英社會不同的變遷進程、生存環(huán)境、政治制度、文化傳統(tǒng)、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心理因素等導(dǎo)致了中英顏色詞匯承載著不同的語言信息、傳遞著不同的文化含義。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講,漢語文化中的紅色源于太陽,因為烈日如火,其色赤紅。我們的初祖在祭祈巫舞的過程中,對陽光有一種本能的依戀和崇拜,由此而產(chǎn)生了紅色的喜慶和吉祥之意。古人認為“日至而萬物生”(《淮南子?天文訓(xùn)》),感到太陽使得萬物繁茂,生機勃勃,因而對代表太陽的紅色產(chǎn)生了美好的感情。自古至今紅色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推崇、最喜愛的顏色,它代表了“吉祥如意、榮耀熱烈”,如“紅事”(吉利的婚嫁喜事)、“紅軍”(革命的軍隊)、“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形容春意盎然),等等。
然而,如果中國英語學習者看到含有“red”的英語短語時,就產(chǎn)生對應(yīng)聯(lián)想,想當然地以為是褒義詞,如在一段英文語篇中把“a red battle”(血腥的戰(zhàn)斗)簡單地理解為“正義之戰(zhàn),革命之戰(zhàn)”或把“a red flag”(危險信號旗)僅僅理解為“一面紅旗”,那就不得其解了。因為在英語文化中,“red”主要指鮮血“blood”(鮮血)的顏色,而“blood”在西方人眼中是奔騰的“生命之液”,一旦鮮血流淌不止,生命之花也就凋謝。所以,“red”使西方人聯(lián)想到的反而是“暴力”和“危險”,是一個貶意相當強的詞匯?!皉ed”首先象征“殘暴、流血”,如“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殘殺和暴力統(tǒng)治),“red revenge”(血腥復(fù)仇);其次象征“危險、緊張”,如“red alert”(空襲報警),“a red adventure story”(一個令人緊張的冒險故事);當然“red”還有“放蕩、淫穢”之象征意義,如“a red waste of his youth”(他因放蕩而浪費的青春)。
在漢語文化中,黃色與紅色相近,是紅色的一種發(fā)展變異,如舊時人們把宜于辦大事、喜事的日子稱為“黃道吉日”,意為“吉祥如意”,現(xiàn)在不少人在選婚嫁之日時仍會在黃歷上尋找黃道吉日;舊時也習慣將他人的音樂作品或文辭譽為“黃鐘大呂”,意為“莊嚴、正大、和諧”。同時,黃色又代表“權(quán)勢、威嚴”,這是因為在古代的五方、五行、五色中,中央為黃色,象征中央政權(quán)、國土之義。因此,黃色為歷代封建帝王所專有,平民百姓不敢擅用,如“黃袍”,專指天子的“龍袍”;“黃鉞”,專指天子的儀仗;“黃榜”,專指天子的詔書;“黃馬褂”,專指清朝皇帝欽賜文武重臣的官服。黃色是中華民族的國色,我們以養(yǎng)育我們的“黃河”與“黃土地”而自豪。[4]
但在英語文化中,黃色卻有著與漢語文化截然不同的象征意義,因此如果以為英語中的“yellow”也是褒義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如一些中國英語學習者會望文生義,將“yellow dog”想當然地理解為“小黃狗”,誤以為是對狗的親昵稱呼,以體現(xiàn)喜愛之情。其實不然,英語文化中的“yellow”有其深厚的文化淵源,它使西方人自然聯(lián)想到背叛出賣耶穌(Jesus)的猶大(Judas)所穿衣服的顏色。因此與“red”的貶意相似,“yellow”在英語文化中大都帶有“低級” “卑鄙” “膽小”等象征意義,如“yellow press/magazine/book”(黃色或低級趣味或毫無文學價值的報刊/雜志/書本)、“a yellow dog”(卑鄙的人)、“yellow streak”(膽怯)、“yellow-livered”(膽小的)等。
在漢語文化中,綠色雖可表示俠義,如“綠林好漢”,但經(jīng)常象征“低賤”,究其淵源,可至元明兩代。那時,樂人、妓女及其家屬必須著綠服、青服、綠頭巾以標志所從事的賤業(yè)。明朝嘉靖年間郎瑛撰寫《七修類稿》,在“綠頭巾”條明確指出:“吳人(蘇州)淫行者為綠頭巾?!盵5]于是“綠頭巾”專用來指妻子有不貞行為的男人,并演變成了“綠帽子”。而“綠帽子”又與烏龜蓋子同色,民間還把戴綠帽子的男人叫做“王八”。
在英語文化中,“green”也有其雙重性,可以表示“幼稚、沒經(jīng)驗”,如“as green as grass”(幼稚)?!癥ou are expecting too much of him.He is still green to his job.”(你對他期望太多,他還是一個新手)。也可以表示“嫉妒” “眼紅” “仇視”等,如“green-eyed”(嫉妒)。
作為英語文化的淵源,在古希臘文化中,“green”和“pale”(蒼白)同義。古希臘人常將“green”與“disease”(疾?。┞?lián)想在一起,認為“green”食物多數(shù)尚未成熟,吃了會造成身體的不適而生病。像生病一樣,當一個人嫉妒時,往往會引起膽汁的過度分泌,也會使得當事人皮膚慘白,故而有“greeneyed”或者“green with envy”一說,來表示“嫉妒”。
英語文化用“green-eyed”表示“嫉妒” “眼紅”,但漢語文化則用“眼紅” “紅眼病”等詞來形容“嫉妒”。我們中國人認為,在嫉妒時,眼睛往往氣得發(fā)紅,正好與“紅眼病”的癥狀“眼部充血、變紅”相似。“紅眼病”也可以說“眼熱”,這跟嫉妒時人心里的感受相似,且“熱”也與“紅”有著直觀感受上的聯(lián)系。從生理上的“眼疾”到心理上的“病態(tài)”,表現(xiàn)出了漢語文化特有的譏誚和詼諧。[6]由此可見,只有正確了解文化意蘊,才能更好地理解“red-eyed”和“greeneyed”在英漢文化中均表示“嫉妒”的含義。
“青”與“藍”均等同于英語的“blue”。在漢語文化中,“青”是一種莊重而高雅的顏色,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永垂青史” “青史流芳” “青云直上”等含有褒義或積極意義的表達方式。人們也常常把藍色與恬淡、寧靜以及天空、海洋聯(lián)系在一起,表達對現(xiàn)在或未來的憧憬和無限的遐思,如“春來江水綠如藍”的詩句就給人以美的享受。
但在英語文化中,“blue”卻常常表示不愉快的心情,如“It was a blue Sunday, and he had to go to work.”(這是—個討厭的星期天,他不得不加班。)如果將句中的“blue Sunday”理解為“藍色的星期天”的話,那就令人費解,而如果將其理解為“風和日麗的星期天”的話,那就更加錯了,感覺句中的連詞似乎應(yīng)該是表示轉(zhuǎn)折意思的“but”(但是)而不是表示順連意思的“and”。帶有“blue”的類似表達還有“blue mood”(低落的情緒),如“She looks in a blue mood today.”(她今天情緒低落。)
“blue”是英語文化中非常典型的、傳遞特有文化含義的顏色詞匯,有其歷史淵源。哥倫布(Columbus)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后,許多非洲黑人被販賣到美國的種植園里充當奴隸,被迫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冗長的工作時間、惡劣的生活條件、艱苦的勞動環(huán)境令這些離鄉(xiāng)背井、漂洋過海的黑人倍加思鄉(xiāng)。他們經(jīng)常一邊勞動,一邊哼唱一種叫做“blues”的歌曲,曲調(diào)非常低沉緩慢,充滿憂傷。在英語文化中,“blue”就漸漸地演變出“憂郁沮喪、悶悶不樂”的意思。[7]除了表達不愉快的情緒外,“blue”在英語文化中還有其他的表達,但大都有貶義的含義,如“out of the blue”(完全出于意外)、“a bolt from the blue”(晴天霹靂)、“blue-collar”(藍領(lǐng),體力勞動者)等?!癰lue”甚至還有“不道德” “下流”的含義,如“to make a blue joke”(開下流玩笑)、“blue movie/f i lm”(黃色電影)等。
在漢語傳統(tǒng)文化里,紫并非正色,乃為紅色加藍色組合而成。有關(guān)紫色的最早運用,當首見于《論語》,《論語?陽貨》中有“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也,惡利口之覆邦也”[8]。由于《論語》這一典故,人們往往把“以邪犯正,以下亂上”比做“以紫奪朱”?!稘h書?王莽傳贊》中就有“紫色蛙聲,余分閏位”,把王莽篡漢說成是“以紫奪朱,蛙聲打鳴”。[9]清朝有文人曾罵滿清王朝為“奪朱非正色,異姓盡稱王”[10],這也是“以紫奪朱”的運用。這個紫色,往往代表著“恐懼和死亡”。紫色在漢語傳統(tǒng)文化中,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被當成一種非常討厭的顏色。當然,有人會說“紫氣東來”,紫色有時也有“祥瑞、高貴”之意,但那是因為老子的典故;另外紫色也和官位有關(guān),不過官不一定代表吉祥,很多時候“官”也通“棺”。
但在英語文化中,“purple”(紫色)一詞來自于拉丁語purpura,指的是一種軟體動物,古代提爾人(Tyrian)就是從這種動物身上提取紫色染料的。而這種紫色染料僅供貴族穿著,由于染成的衣物近似緋紅色,亦甚受當時君主所好,因此這種顏色也成為古羅馬皇族的專用顏色。源于此,在西方,紫色常代表“尊貴”。在拜占庭時代,來自王族嫡系的皇帝會將“紫生”(born to the purple)一字加于自己的稱號,表明自己的正統(tǒng)出身,以別于那些靠其他手段獲得王位的君主。自古至今,在西方,紫色就是宗教的顏色。在基督教中,紫色代表至高無上和來自圣靈的力量,因此到處都充斥著紫色。猶太教大祭司的服裝或窗簾、圣器,常常使用紫色。天主教稱紫色為主教色。主教穿紫色衣服。待降節(jié)(等待耶穌的誕生)的主要顏色是紫色。在高禮儀教會(如天主教、圣公會),會換上紫色的桌巾和紫色蠟燭。紫色代表“神圣、尊貴、慈愛”,因此,也就有了“the purple”(帝位、王權(quán))、“be raised to the purple”(升為主教)、“be born in/ to the purple”(生在帝王之家)以及“to marry into the purple”(指女人與皇子或貴族結(jié)婚,嫁入王侯顯貴之家)。此外,在英語文化中,“purple”的輔助象征意義還可以是“生氣、發(fā)怒”,如“purple with rage”(氣得臉色發(fā)紫,狂怒)。這在漢語文化中是沒有的,因為在漢語文化中只有“氣得臉發(fā)綠”的說法。
“赤橙黃綠青藍紫”,我們生活在五彩繽紛的顏色中,顏色使我們的生活充滿生機,也使我們的語言變得多姿多彩。由于人類具有相同的生理機制和視覺神經(jīng)系統(tǒng),在中國人看來是黃色的,在西方人眼中絕不會是綠色的,反之亦然。不可否認,在中英文化中,某些顏色詞仍有相近的象征意義,如英語中的“Green Peace Organization”(綠色和平組織)、“to gives sb. a green light”(給某人開綠燈放行)和漢語中的“綠色通道” “綠色食品”等。但鑒于中英文化的差異,“外語中的任何一個詞或句子的意思總是有別于本族語中一個近似的、相應(yīng)(approximate correspondent)的詞或句子”[11],用于描述文化事物的顏色詞匯更是如此,其象征意義有時極不對稱甚至相去甚遠,這極易導(dǎo)致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誤用。英語中的顏色詞之所以有這樣或那樣的象征意義,與英語民族的歷史生活的聯(lián)系相關(guān),因此,在英語學習和跨文化交際中,我們只有深入了解英漢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念及風土人情,把握它們所承載的文化信息,才能正確地理解帶有顏色的詞匯、短語或者句子的含義,有效促進英漢兩種文化的交流與溝通。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選讀[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20.
[2] KRAMSCH C.Language and culture[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3.
[3] 唐品芳.中西文化與顏色詞語的象征意義淺析[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8(3):79-80.
[4] 于翠華,張擁政.英漢顏色與社會分層[J].煙臺職業(yè)學院學報,2006,12(3):90-92.
[5] 續(xù)修四庫全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98.
[6] 羅曉燕.英漢“嫉妒”情感隱喻的體驗哲學和文化闡釋[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10):36-42.
[7] 崔春燕.藍色與黃色在英漢文化中的內(nèi)涵差異[J].考試周刊,2008(50):230-231.
[8] 北京師范大學古代文學研究所.論語 [M].北京:北京大學音像出版社,2002:149.
[9] 班固.漢書:第12冊 [M].北京:中華書局,1962:4194.
[10] 蕭一山.清代通史:卷中 [M].北京:中華書局,1986:27.
[11] 萬昌盛.色彩的困惑——翻譯札記 [J].中國翻譯,199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