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歡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110034
1904年,清政府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到今天為止,已經(jīng)走過了百年歷程。作為教育史研究的分支之一,學前教育史的研究經(jīng)過了近百年的耕耘,已經(jīng)成為教育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回顧學前教育的發(fā)展歷程,特別是學前藝術教育的發(fā)展歷程,能夠為其將來更好地發(fā)展提供借鑒。
1911年,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解體,與此同時,民主共和體制開始形成,這不僅極大地推動了教育現(xiàn)代化的進程,而且給藝術教育帶來了活力。我國現(xiàn)代的藝術教育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初,蔡元培在1901年最早的《哲學總論》中就提出關于審美和美育的概念,他在擔任中華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期間,提出了國民主義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育的“五育并舉”方針和用美育代替宗教的命題。王國維在1903年的著作《論教育之宗旨》中,提出了要把西方的美學和美學的理論引進到中國,并且,系統(tǒng)地研究了美育的內涵、目的及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等。在中國現(xiàn)代的藝術教育中,王國維先生最先提倡美育,并且把西方藝術的科學因素與中國美育的倫理成分結合起來。
1920年,吳夢非在其文章《美育是什么》中,對美育的內涵進行了歷史的分析和邏輯的解析,并且嚴格區(qū)分了藝術各學科和美育的學術界定,在藝術學科的區(qū)分上進行了學術探究。1922年,梁啟超發(fā)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對美育及其情感教育的特征進行了論述。同年,吳俊生在其著《藝術課程概論》中,以托爾斯泰、杜威等人的美育教育理論為基礎,對藝術課程的范圍、實施藝術教育的目的、藝術教育的價值和藝術教育課程的編制進行了論述和實踐性的研究。1925年,雷家俊編著《藝術教育學》,系統(tǒng)地闡述了藝術教育的緣起、藝術教育的意義和功能、藝術教育與各類教育的關系、如何有效地實施藝術教育。1928年,豐子愷在其著作《廢止藝術學科》中,批判了不合理的、機械的、有害的藝術教育現(xiàn)象,倡導真善和真美的藝術觀。1940年,朱光潛在其所著《談美感教育》中,認為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
20世紀上半葉,我國藝術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西方美育、美學思想的引進上,并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論述了美育和藝術教育在培育人的情感及拯救民族、改造社會的價值和功能上的作用。
從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到1949年,由于連年的戰(zhàn)爭,教育和教育科學研究都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和破壞,教育史的研究處于停滯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學前教育史的研究也處于停頓狀態(tài)。從當時對學前教育史研究較多的張雪門、張宗麟的情況來看,都投入到抗日救亡的運動中,翻閱現(xiàn)今張雪門文集,幾乎見不到那時期的的重要論著。建國后,社會逐步安定下來,學前教育史的研究得到一定的發(fā)展。
上世紀50年代初期,在全面學習蘇聯(lián)經(jīng)驗的大背景下,我國學前教育工作者也開始努力吸收當時蘇聯(lián)的各種學前兒童教育教學的理論。審美教育和道德教育并重的傳統(tǒng)思路被繼承下來。如在1953年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暫行規(guī)程(草案)》中所規(guī)定的教育目標就包括:(1)培養(yǎng)幼兒愛好音樂的興趣,發(fā)展幼兒的音樂聽覺和韻律感覺。(2)培養(yǎng)幼兒正確的聲音、歌唱、表演、舞蹈,并陶冶其活潑、愉快、熱情、勇敢等康樂精神。(3)培養(yǎng)幼兒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等國民公德,以及團結友愛的集體主義精神。上世紀50年代中期,教育部組織編寫了《幼兒園教育工作指南》?!吨改稀诽貏e強調了要全面、系統(tǒng)規(guī)范地進行各類作業(yè),其中當然也包括音樂作業(yè);強調了要進行必要的技能技巧訓練;強調了要確保每一個兒童都能掌握所學的歌曲和舞蹈。這個《指南》雖未能正式頒發(fā),但由于它是當時我國整個教育觀念發(fā)展主流趨向的產(chǎn)物,所以,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以雙基為核心”的深刻影響。
“文化大革命”之前,中國社會陷入“極左”的漩渦,盡管學者們不斷把目光投向中國學前教育史領域,但研究工作終究沒有全面的啟動。在各種災難性的因素的影響下,我國學前教育的研究處于停頓的狀態(tài),由于受“文革”的影響,藝術的政治教育功能被推到了最為突出的位置上。其中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能者為師”的實踐方式,改變了教師——學生單向信息流通的訓導方式,形成了教師——學生,學生——學生,學生——教師多向信息交換的學習方式;二是“真實排練演出”的實踐方式,改變了以知識和技能為核心的教學內容,不再把練聲曲、練習曲和基本動作訓練組合作為學習內容,形成了以藝術作品為直接學習對象的方式。當然,極端化的政治宣傳內容是幼小兒童所難以理解和接受的,像成人專業(yè)團體一樣專門從事排練演出,對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也是不利的。在“極左”路線的干擾下,中國學前教育史的研究屢遭摧殘,雖然有一定意義的研究意向,但難有研究的條件和保障,基本處于停滯的狀態(tài)。
“文革”結束后,黨和國家把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路線轉移到經(jīng)濟建設上來,為學前教育史的研究帶來了生機,研究工作逐漸恢復。在1979年的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會議上,陳鶴琴再次提出了全面系統(tǒng)地整理與總結“五四”以來幼兒教育和兒童教育的經(jīng)驗。同年,鐘昭華、唐淑、尹德新等來自學前教育領域的專家和學者,開始整理和編輯《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并于1982年完成,1989年正式出版,由陳鶴琴倡導的整理上世紀50年代以來的學前教育資料的愿望得以實現(xiàn),中國學前教育研究邁出了堅實的腳步。與此同時,有關高校為了滿足學前教育教學的需要,從20世紀80年代起,開始編寫中國學前教育史專著,并陸續(xù)出版。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起,在美育和藝術教育領域逐漸加強,出版、發(fā)表了很多譯著、專著和論文。1992年湖南美術出版社編輯出版的我國第一套美術教育譯叢,由里德的《通過藝術的教育》,羅恩菲德的《創(chuàng)造與心智的成長》,艾斯納的《兒童的知覺與視覺的發(fā)展》等6部譯著,系統(tǒng)地介紹了西方的美術流派、美術教育方法和觀點等。2000年出版了杜衛(wèi)的《美育論》,概述著重敘述了美育在在人的發(fā)展中所出的獨特的“感性教育”性質和“美育教育”的功能,揭示了美育在促進兒童發(fā)展方面的特殊作用,具體闡述了兒童美育發(fā)展的階段性特點,提出了對兒童進行美育教育的原則、途徑和方法。2002年,滕守堯出版了專著《藝術與創(chuàng)生》,提出了與注重技法的美術教育完全不同的教育方法,并且具體地指出,“沒有藝術的文化不是完整的文化,沒有藝術教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僅有知識和技能的藝術教育是不完整的藝術教育,沒有藝術素養(yǎng)的兒童是不完整的兒童。”該書為我們打開了新的藝術教育的大門,構建了新的理論框架。隨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頒布,為了適應兒童藝術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需要,南京師范大學的許卓婭編著的《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從學前教育課程設置出發(fā),結合藝術學科的特點和學前兒童的成長和認知特點,從幼兒藝術習得的發(fā)展規(guī)律,到通過欣賞達到對幼兒藝術的初步認識;再從幼兒藝術教育的大主題到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具體任務、內容、特點、組織指導;最后通過專家的最新教學理念幫助學生提高理論修養(yǎng),開闊眼界,并由一線教師的成功經(jīng)驗幫助學習者體驗幼兒教師的自我實踐操作。樓必生、屠美如所著《學前兒童藝術綜合教育研究》,認為美育作為一種全生命的教育不僅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它也極可能成為當代整個教育觀念、教育行為改變之突破口。所提出的審美藝術要素同構的理論也是極具創(chuàng)新性的。他們將三種不同的藝術形式按同形、同構和異質同構的原理加以組合,以期達成相互協(xié)調的整體性美感,并在幼兒園實驗研究中證實了這一理論假設的正確和合理。它為幼兒園音樂、美術、文學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jù),開拓了新的教學理念和新的途徑。在實際的教育操作方面,設計了三種不同的切入口,或從音樂、美術和文學切入,達到異途同歸之效,完成審美教育之目標,為實際工作者提供了可供選擇的操作模式。研究價值還在于它超出了所論議題的范圍,為整個幼兒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個較好的范例。唐淑、孔起英主編的《幼兒園藝術、健康和社會教育》是“幼兒園課程研究論文集萃”之一,對幼兒園藝術健康和社會教育課題作了探討和研究,具體內容包括《三種音樂學習方法的和諧統(tǒng)一》、《對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中幾個問題的反思》、《3~6歲幼兒歌唱音域發(fā)展研究》、《繪畫超常兒童藝術思維過程個案研究》、《論同時作為目的與手段的幼兒藝術教育》等。馮惠燕主編的《幼兒園綜合藝術教育探索》,認為綜合藝術教育在目標上應更關注幼兒整體人格的發(fā)展,強調幼兒藝術學習的興趣、藝術的感知體驗、表現(xiàn)創(chuàng)作、交流合作等基本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即尊重、關懷、友善、分享、合作等)的整合發(fā)展。提倡為幼兒提供與其生活環(huán)境、情感、文化、科學密切相關的人文主題和不同藝術表現(xiàn)形式的作品、信息、活動等,調動幼兒各種感官的參與,豐富幼兒的藝術感受體驗,發(fā)揮綜合藝術的教育效果,提高幼兒的學習水平,綜合藝術教育在方式方法上更注意幼兒的年齡特點。
當前,中國學前教育史的斷代研究,尤其是學前藝術教育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還具有研究和進一步分期的必要,對于斷代史的研究,有利于對中國學前教育史的總體的研究水平的提高。從研究現(xiàn)狀上看,中國學前教育史的一些重要時段,如建國初期以及改革開放以后等階段,還未見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出現(xiàn),在學前教育史的專題研究中,王春艷的博士論文《中國學前課程百年發(fā)展與變革的歷史研究》,幾乎是僅有的成果,特別是有關學前藝術教育領域的研究,都值得去開墾和研究。
[1] 黃書光.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歷史與前瞻[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6.
[2] 涂艷國主編.中國兒童教育30年1978—2008[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 王秀萍.學前兒童經(jīng)驗音樂教育[M].安徽文藝出版社,2009.
[4] 王岳川.藝術本體論[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