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鳴利
(陜西省人民警察培訓學校,西安 710054)
一個時期以來,國家的經濟建設迅速發(fā)展,傳統(tǒng)的道德堤壩傷痕累累,社會的誠信體系備受質疑。從以權謀私貪腐盛行,到買官賣官任人唯親;從口善行惡的貪官嘴臉,到投機鉆營的小人丑態(tài);從假證假賬假報告,到假煙假酒假文憑;從黑哨黑店黑社會,到毒米毒酒毒奶粉……無不在我們的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善良的人們無可奈何,似乎對此已經很麻木了。在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拜金主義者招搖過市,功利主義者大行其道,堅守誠信情操者遭人譏諷,不擇手段謀取功名利祿的人,反而成了俗人眼中的英雄。這不能不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悲哀。為了喚醒人們的良知,為了重筑道德的堤壩,也為了我們自省自強,筆者試圖通過重新審視誠信的議題,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討論。不妥之處,懇請各位專家學者悉心斧正。
根據(jù)《逸周書》的記載:“賦灑其幣,鄉(xiāng)正保貸。成年不償,信誠匡之類,以輔殖財”。[1]意思是說:布散公家的錢幣,鄉(xiāng)正作借貸的擔保。豐年也不急于償還,真誠進行救助,便于輔助百姓生財。又曰:“父子之間觀其孝慈,兄弟之間觀其和友,君臣之間觀其忠惠,鄉(xiāng)黨之間觀其信誠”。[2]這里的“信誠”實際上表達的是“誠信”的語義。誠信一詞的基礎含義在于誠,沒有誠就無所謂信。按照《說文解字》的記載:誠,信也;信,誠也。誠信可以互用。但是,隨著漢語語言文字的發(fā)展,誠信這兩個字逐漸獲得了各自獨立的內涵。
誠就是真實不妄,是指主體真誠的內在品質,側重于內誠于心,強調的是心靈信念的真誠,引申為一種內在的品格?!墩f文解字》認為:“誠,信也。從言成聲。”說的是誠是一種形聲字,以“言”為形旁,表其意;以“成”為聲旁,表其音。誠是儒家倫理思想的精華。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3]意思是說:真誠是人類社會的客觀規(guī)律,追求真誠是人們的主觀愿望,人們必須遵循客觀規(guī)律,按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極端真誠而不能感動別人的,這是未曾有過的事;不真誠,是不能感動別人的。朱熹說:“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4]意思是說:誠就是真實可靠,絕不荒謬,這是上天之道的根本。先哲們都肯定誠是真實不欺的美德。《辭?!分薪忉屨\的含義有三種:一是真心實意。如:開誠布公?!逗鬂h書·馬援傳》:“開心見誠,無所隱伏?!倍钦鎸崳拇_?!度龂尽な裰尽ぶT葛亮傳》:“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比枪?,如果?!妒酚洝埗愨帕袀鳌罚骸罢\聽臣之計,可不攻而降城”。[5]388誠信中的誠強調的是真心實意,現(xiàn)代倫理學認為:誠的重心在主體的內部,是一種真實誠懇的內心態(tài)度和內在品質。誠重在關注主體的道德水準。有的學者認為:傳播與自己思想相符的信息是一種誠實或曰真誠;傳播與自己思想不符的信息是一種撒謊或曰虛偽。誠要求主體修身做事,必須遵循人們公認的道德準則,做到真實無欺。
信就是信用信任,是指主體內誠的外化。側重于外信于人,強調的是內在品格的外化,引申為一種責任和規(guī)范。信包含三種詞義:一是信用——信的價值,即應用;二是信義——信的道理;三是信譽——信的榮譽?!墩f文解字》認為:“信,誠也。從人從言?!币馑际钦f:人言為信。按照會意造字的規(guī)則,“信”是由人與言組合而成,表示人說話做事要講信用。程頤認為:“以實之謂信;信者,無偽而已?!币馑际钦f:信就是說話做事要誠實可靠,既不說假話,亦不做假事;既不自欺,亦不欺人。一切言行皆以誠實為本,排除一切虛假偽善。《辭?!分薪忉屝诺暮x有十三種,與誠信有關的主要有四種:一是誠實不欺。如《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二是確實。如信而有征?!蹲髠鳌ふ压辍罚骸白羽琶酪印!比切庞?。如守信;失信。四是相信。如《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5]247可見,信的基本內涵是信守承諾,言行一致,無欺于人?,F(xiàn)代倫理學認為:信的重心在于客體,主要關心主體的言行對客體的影響,關心客體因此對主體所持有的態(tài)度。[6]154有學者認為:傳播的信息與自己的行為相符者叫做守信;傳播的信息與自己的行為不符者叫做失信??傊诺囊x在于獲得客體對主體的信任,也在于贏得客體對主體的評價。
總之,誠主要是從思想上而言,信主要是從行動上而言。誠側重于主體的自我修養(yǎng),信側重于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誠與信組合形成了一個內外兼?zhèn)?、內涵豐富的詞匯。其基本含義就是真實無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信守承諾。千百年來,誠信被視為中華民族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在其基本詞義的基礎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倫理觀念。
性質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與其他事物不同的根本屬性。誠信是一切道德的根基,是人性之善的源泉。它既是一種主觀的道德準則,又是一種客觀的行為規(guī)范,既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價值,又是一種外在的美譽資源;既是一種社會道義的化身,又是一種商業(yè)功利的保障。
誠信是指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之合稱,它是主體修養(yǎng)的標志,是主體品德的表征,是不斷提升主體自身素質的條件,是推動主體自身發(fā)展的動力。同時,也是維持人類社會發(fā)展秩序的基礎。他要求人們以求真務實的思想指導自己的行動,以知行統(tǒng)一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真實無妄,誠懇不欺,言行一致。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中西方詮譯的誠信內涵是基本相同的。中國人的誠信觀念主要注重于自律,不講誠信的人死后將被打入十八層地獄;西方人的誠信觀念主要注重于他律,不講誠信的人將會受到法律和規(guī)則的制裁。但是,在闡述誠信產生的倫理依據(jù)時,中西方則持有不同的觀點。中國人的誠信觀念是建立在“身份”倫理和“教律”倫理的基礎之上的。在古代中國自然經濟社會里,主體在家族、村鎮(zhèn)、部落、諸侯國里講究誠信,這是身份關系中的宗法親情倫理的表現(xiàn)。這種倫理的典型代表是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臣民忠誠于君主,子女孝順于父母,妻妾忠貞于丈夫。這是一種人身依附關系。如果臣民、子女、妻妾試圖擺脫這種依附關系,就會受到封建宗法的嚴厲制裁。除此之外,佛教和道教文化在中國也有深遠的影響,佛教的五大戒律之一是不妄語,這就是說:說話要符合實際,言行一致,不能撥事弄非,以真誠直至生命保護佛法。道教認為:誠實守信是道教教律的一個基本規(guī)范。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中說:“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辈⑻岢隽艘蚬麍髴?。這種“身份”倫理和“教律”倫理一直延續(xù)并深刻影響著當今的人們。西方人的誠信觀念是建立在“契約”倫理的基礎之上的。他們的誠信之道實際上是一種商品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契約,把誠信視為一種主體承諾履約的道德法則,使道德與法制結合起來。社會契約論的先行者格勞修斯指出:守約是人的本性,人們訂立契約,就會產生民法。他認為“有約必踐,有害必償,有罪必罰”。[7]英國哲學家霍布斯認為,人是生來自私的,只會維護自己的利益。人類必須通過訂立契約,由國家用法律的形式指導人們的行為,以謀求共同利益。為了保證實現(xiàn)個人利益,就必須履行已經訂立的契約。他進一步認為:守約為正義之源,無約即無正義,有約而不履行即為不義。[8]
林則徐說:觀操守,在利害時。真正的賢明之士正是以誠信為基本的道德準則,在攸關個人利害之際,表現(xiàn)出賄賂不以動其心,爵祿不以移其志的品格。他們?yōu)榫S護人格的尊嚴而自重,為保持人格的純正而自省,為防止人格的下滑而自警,為追求人格的升華而自勵。始終保持著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
從社會道德的層面來看,主體與客體之間存在的至誠至善的推動力量是產生誠信的動因。德國思想家康德認為:“行為的道德價值要以他的動機來評價,而且只能以他的動機來評價?!币环N行為的道德價值不取決于他的愛好,也不取決于他的意圖,而是取決于他的動機。良好動機或者善良意志,并不因為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并不因為它所期望的事物而善,也并不因為它所想要達到的目的而善,而是由于意志而善。[9]43街頭小店掛有“童叟無欺”的招牌,商販也確實做到了對每個人都保持價格一致,買賣也是乎是公平的。但是,這遠遠不能使人相信,商販這樣做是出于良知?是出于責任?或者是出于誠實的目的?他們這樣做既不是出于良知,也不是出于責任,更不是出于誠實的目的,而純粹是為了盈利。在我們看來,康德對于誠信的道德要求是乎近于嚴苛,但他卻道出了誠信的本質。以誠信為手段而實現(xiàn)主體某些私利的行為,表明了主體與客體之間關系的不純潔,不能上升為道德層面上的誠信觀念。道德層面上的誠信觀念是以它的善良動機為標的。
中國人的誠信之道是建立在“原善說”的基礎之上的。儒家學派提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闭J為人生而具有善意,具有仁愛之心,人們通過教化可以培養(yǎng)誠信之德。誠信來源于人類的良知。西方人的誠信之道是建立在“原罪說”的基礎之上的?;綄W派的三大主德是:“信,望,愛”。筆者認為:信是基督倫理的核心。在基督教教義里:所謂的信,就是對耶穌基督的信仰,也就是要相信神的存在、相信先知的話、相信原罪、相信人的靈魂只有經過煉獄才能得到拯救?;綄W派認為:人生而有罪,人的種種災難隨著原罪來到人間,只有上帝才是萬物的終極真理,是至善的化身,是道德的根源,相信上帝會拯救人類。著名神學家奧古斯丁認為:信仰源于神,他以《圣經》中的“誠信即智慧”為根據(jù),宣稱信仰既高于理性,也高于知識,只有信仰才能給人類以真理,使人類的道德趨于完善。[8]
從組織層面分析:主體作用于客體的行為是通過它的組成成員做出的。它的組成成員的善德決定了主體的誠信程度。亞里斯多德說:“一個城邦,一定要參與政事的公民具有善德,才能成為善邦”。[10]384顯然,主體組成成員的善德是組成善邦的基礎。他進一步強調:主體組成成員所具有的影響是政府中一切好事物的根源和阻止一切壞事物的條件。一個國家制度所能組織的這種好品質越多,組織形式越好,政府也就越好。[10]28羅爾斯認為:主體組成成員的善德是實現(xiàn)誠信的基礎,是實現(xiàn)法治的條件。只有立法者、執(zhí)法者、檢察者處于真誠,只有被法律約束者的承認,法律才能夠被接受,也才能夠談得上法治。
無論是從“原善說”還是從“原罪說”的基礎上討論問題,誠信都是這些理論的延伸,其目的都是為了維系人類社會的正常生活秩序。
這種行為規(guī)范主要體現(xiàn)為允諾規(guī)則和忠誠原則。羅爾斯指出:“如果一個人在某些適當?shù)沫h(huán)境中說,我允諾做某事。那么,他就一定要做此事,除非有免除這一允諾的條件形成。我們可以把這個規(guī)則看成是允諾規(guī)則”。[11]允諾規(guī)則適用于任何主體之間。主體做出允諾之后,就意味著其根據(jù)忠誠原則肩負起了履行諾言的責任。這種責任就叫做忠誠責任。忠誠原則是允諾規(guī)則的延伸。主體做出允諾不是一件難事,難的是將這種允諾訴諸行動。主體在社會活動中,是否用行動表明其做出允諾時應有的良知、義務和責任,這是衡量主體誠信程度的重要標尺。
這種約束力量是保證主體誠信的必要條件,或者說是約束主體獲取他人信任的必要條件。那么,以什么手段來獲取他人的信任呢?有的主體是以誠實的手段獲取他人的信任,有的主體則是以欺騙的手段獲取他人的信任。因此,必須用“誠”來約束“信”。也就是說:只有出于真實的動機,采用誠實的方法,獲取他人信任的主體才是誠信主體。這樣的主體才能取信于人。主體的腐敗與群體的不穩(wěn)定往往是由說謊開始的。那么,主體為什么要說謊呢?一是為了主體利益;二是為了客體利益;這里我們需要強調的是人類必須拒絕一切謊言。因為謊言是對人類的普遍傷害,他摧毀了道德之基,敗壞了法律之源。法律以事實說話,即使一個微小的例外,都會使之變成一紙空文。[12]當然,人是一個復雜奇妙的生靈,既負有誠信的義務,又負有保護生靈的義務,當這二者發(fā)生沖突時,保護生靈的義務自然取代了誠信的義務。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出現(xiàn)善良的謊言。我們稱之為善良的謊言,并不是說我們否定謊言的可惡性?!拔覀円⒁夂唾澷p的只是某個主體在這一行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深厚的惻隱之心和仁慈之情,而不是說謊本身。這一說謊只是被我們原諒,被我們允許”。[6]154因此,以主觀惡性的欺騙手段獲取他人信任的主體,一旦事實敗露,必將陷入滅頂之災。
康德認為:“責任是一切道德的源泉,只有出于責任的行為才具有道德的價值”。[9]49在我們今天看來,康德倫理學中的責任觀念,已經具體化為人們的道德義務以及由此引申而來的社會責任。任何義務,當其被義務人違反時,該義務人便成為責任人;而他所違反的義務,便成為了他的責任。那么,主體一旦違反了他的誠信義務,就必須承擔由此而帶來的具體責任。美國奧委會主席鮑德溫因學歷造假被曝光,使她不得不辭去奧委會主席職務,同時也失去了其他一些國際組織的高級職務。日本眾議院議員古賀潤一郎因假學歷事件,被民主黨開除黨籍;并被日本福岡縣警方以涉嫌違反《公職選舉法》,謊報虛假事項進行調查,最終被迫引咎辭職。《大慶晚報》總編輯王忠一在本報記者劉為強“藏羚羊照片造假”事件中,因負有疏于管理責任,被迫引咎辭職。主體成員的誠信及其責任導致其失去職務的事件,反映了主體成員不良的內在品質會動搖主體的道德根基。因此,誠信與主體責任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一次小的失信行為帶來的竟是被徹底剝奪某種權利的慘重代價,這就使得誠信對主體及其成員的生命旅途具有了致命的意義。如果主體及其成員不承擔欺騙行為的責任,那么接下來的必然是主體及其成員更多、更大膽的欺騙。一個只負有道德義務,不承擔或者很少承擔具體責任的主體,不會或者很少能肩負起誠信的責任。當然,也就無所謂誠信可言。因此,從維護社會利益,保證主體純潔的角度出發(fā),能夠約束主體以誠信之德行事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主體肩負起責任,成為責任主體。所以,我們說責任是誠信之源。
誠信是人們修心養(yǎng)性的根本,也是一切事業(yè)得以成功的保證。古人云:學者不可以不誠,不誠無以為善,不誠無以為君子。修學不以誠,則學雜;為事不以誠,則事??;自謀不以誠,則是欺其心而弄其忠;與人不以誠,則是喪其德而增人之怨。[13]可見,誠信是人們何等重要的品德呀。
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币馑际钦f:天地萬物我都要學習和認識,并進行思考,誠實無欺地認識事物是非??鞓返氖虑椤_@是一種認識的快樂,是一種探求真理的快樂。但是,僅僅這樣認識事物還不夠,還應該按照誠實無欺的態(tài)度去處理問題。這也是一種快樂,是一種實踐的快樂。英國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認為:誠信是最能使人安心的東西。誠懇接近于真實,就能使主體真誠地面對內心世界和客觀事物,并且能夠自知踐行,從而增長內心自由和抵抗邪惡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誠信是慰藉心靈的良藥,只有做到真誠無偽,才能使人無愧于心、坦然寧靜,帶給人最大的精神快樂。賦予人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心理態(tài)度,增強人認識世界、承受挫折、探索真理的勇氣。誠信缺失,主體之間沒有安全感,必將陷入勾心斗角、爾虞我詐、心底灰暗的深淵,從而造成整個社會秩序的混亂,引發(fā)滋生心理疾病的根源。所以,誠信猶如一劑良藥,善服,可以醫(yī)治人們心靈的疾病。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基本準則,是人們日常行為的基本規(guī)范。代表著社會正面的價值取向,具有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誠信是一切道德賴以維系的前提,古語云: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當世者,莫良于誠。這就是說最好借助于光亮在黑暗中取物;而只有誠信,才能取信于天下。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如果只會譏諷而不務實是一種不足;言過其實,名過其望是一種虛夸。所以,他提出“信實是譏諷和虛夸的中道”,并肯定只有既不過譽,亦非不足的中道之信實,才是一種美德。[8]法國史學家托克維爾主張以誠實的態(tài)度對待生命。他提出“生命既不是受苦,也不是歡樂,生命只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業(yè)。我們必須誠實地經營這一事業(yè),直到生命的終結”。[8]可見,誠信是社會生活的真諦,誠信是生命進化的依托,誠信是人類心靈的共鳴,誠信是一切智慧的源泉。它襯托出了人們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它使搖擺不定的社會天平傾向于正義,它能夠幫助人們洗盡淺華、洗盡虛偽、露出真容。所以,誠信是一切道德準則的根本,是落實其他道德準則的起點。
有人說:誠信是人之脊梁??鬃釉唬喝硕鵁o信,不可知其可也。他認為人若不講信用,在社會上就無立足之地,什么事也做不成。儒家思想認為:誠信是做人的基本品質,也是一個人道德的起點,人無誠信,則難以安身立命?!吨杏埂氛f:“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币馑际钦f真誠是事物的發(fā)端和歸宿,沒有真誠就沒有事物,所以,君子以真誠為貴。有人說:誠則是人,偽則為獸。誠信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之一,只有人具有誠信的品德,禽獸是不講誠信的。如果人為追求物質私欲,而不講誠信,實則是一種喪失人性的禽獸行為。君子之言,誠實而有證據(jù),所以怨恨遠離其身;小人之言,越分妄言,又無根據(jù),所以遭致怨禍。黃金有值,誠信無價。然而,奸詐者視誠信為手中的籌碼;自私者,視誠信為身上的累贅;真誠者,視誠信為無價的美德。道德憑誠信而漸進,人才籍誠信而玉誠。誠信實為智者修心養(yǎng)性,安身立命的法寶。
唐朝著名宰相魏征說:夫妻有恩矣,不誠則離。只有夫妻、父子、兄弟之間以誠相待,敦實守信,才能和睦相處,達到家和萬事興的目的。如果夫妻之間不講誠信,則家庭不會和睦;父子之間不講誠信,則子女會以虛假侍奉父母;兄弟之間不講誠信,則會出現(xiàn)互相猜忌和傷害的局面;這樣家人彼此之間缺乏真誠,互不信任,便會出現(xiàn)爭吵不休的狀況,甚至會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英國小說家艾略特說:“兩個靈魂結合在一起,在彼此的工作、成就與不幸中互相支援,直到最后告別的靜默時刻降臨,這是何等美妙的事”。[8]劉廷式堅取盲女反映了婚姻關系中的誠信,曾子殺豬教子反映了父子關系中的誠信,陳平阻兄休嫂反映了兄弟關系中的誠信。他們以誠信為基礎,不僅保持了家道的昌盛,而且使其流芳百世。
古人云: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只有自己真誠對待朋友,才能得到朋友真誠的回報。美國學者富蘭克林認為:“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中,對人生幸福最重要的莫過于真實、誠意和廉潔”。[14]英國哲學家培根認為:“從來最有能力的人,都是具有坦白直爽的行為和信實不欺的名譽的人”。[15]先哲王通教導我們:推之以誠,則不言而信。只要能夠推心置腹,以誠相待,不用語言表白也會互相信任。對待朋友要以信相交,欺騙朋友,朋友也不會信任自己,還會破壞大家的友誼。對待朋友要以誠相待,真誠是友誼的生命,如果對待朋友詐偽無真,那只是烏集之交;只有肝膽相照的朋友,才是心腹之友。以道義為基礎,真心相待的朋友,友誼是持久的;以勢力為基礎,虛假造作的朋友,友誼是暫短的。真正的朋友,是誠信之交的朋友,是平等之交的朋友,是布衣之交的朋友。他們遇到顯貴的人不會奉承巴結,遇到寒微的人不會傲慢自大。所以,我們說誠信是交友的基石。
誠信是人們從事職業(yè)活動的基本準則??鬃釉唬骸熬词露拧?。意思是說做事要恪盡職守,取信于民。他認為人應該忠信,因為人不忠信,事業(yè)就沒有根基,并且會使他人做利己之事容易,做利公之事困難。因此,要創(chuàng)業(yè)興譽,就必須堅持誠實守信的準則,對待工作盡職盡責,嚴謹恭敬,忠誠老實;不能玩忽職守,敷衍搪塞,弄虛作假。這樣才能抓住機遇,減少失誤,成就事業(yè)。否則將會一事無成。由此可見,誠信不僅只是精神層面上的依托,也可上升為物質層面上的支撐。堅持誠信原則,遵循經濟規(guī)律,就必然有所收獲。所以,堅持誠信之道,才是創(chuàng)業(yè)興譽之法。
商無信不譽,市無信不興,企無信不昌?;罩萆倘藷o南坡誓言:人寧貿詐,吾寧貿信,終不以五尺童子而飾價為欺。他出售的“南坡布”貨真價實,深受顧客信任。久而久之,四方賓客都十分信賴“南坡布”。只要去買布,看見是無南坡的鋪面,不管精細粗糙,買了就走。紅頂商人胡雪巖在杭州經營的胡慶余堂藥店,以“采辦務真,修制務精,不至欺余以欺世人”為宗旨,很快蜚聲于海內外,生意十分興隆。這二則實例說明,誠信是經商成功的秘訣。美國學者富蘭克林認為誠信是一種工具,而信用就是金錢。他指出:“切記,信用就是金錢。如果一個人把他的金錢放在我這里,到期之后又不取回。那么,他就是把利息給了我;或者說是把我在這段時間里可以用這筆錢獲得的利息給了我。假如一個人信用好,借貸的多,并且善于利用這些錢。那么,他就會由此得來相當數(shù)目的錢”。[16]德國哲學家恩格斯充分肯定誠信在商品經濟中的作用。他指出:“大商店的老板是珍惜自己的聲譽的。假如他們出售劣等摻假的貨物,最吃虧的還是他們自己”?!按罅闶凵淘谧约旱馁I賣里投下大宗資本,騙局一旦被識破,就要喪失信用,遭受破產”。[17]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指出:倫理道德對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是一種重要的支持性資源。[18]由此可見,誠信是最好的商品經濟政策,是最佳的商業(yè)競爭手段,是一種能為人們帶來物質財富的精神資源,是商品經濟的靈魂。所以,我們在市場經濟中,必須注意充分發(fā)揮這種無形資產的社會功能。
《左傳》云:“信,國之寶也”。意思是說誠信是治國的法寶??鬃釉唬好駸o信不立。他認為如果人民不信任為政者,國家朝政就根本站不住腳。因此,為政者在治理國家時,必須取信于民,受到信任之后才能統(tǒng)治人民,沒有受到信任就驅使他們,百姓會認為是虐待他們。為政者只有講誠立信,才能得到百姓的擁護。王安石說: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十分重視政治誠信,他提出國家起源于自由人的共同協(xié)定,人們必須誠實地遵守這一協(xié)定。社會學家吉諾維希充分肯定誠信在治國中的作用,他提出信任是國家惟一的支撐物,也是國家穩(wěn)定的維系物。[8]周幽王為取悅褒姒,因烽火戲諸侯而亡國;齊襄公因失信,授人以柄而喪命的教訓屢見不鮮。所以,誠信是為政之要,政無信不立,政無信不行,政無信不威。君臣不信,則百姓誹謗,社稷不寧;處官不信,則少不畏長,貴賤相輕;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不可使令。[19]從政者最大的禍患就是失信于民,唯有誠信才是治國理民的要訣。
誠信,猶如一輪普照大地的明月,能以她的清輝驅盡人間的陰霾;誠信,猶如一束絢麗多彩的玫瑰,能以她的芬芳打動有情人的心扉;誠信,猶如一位淳樸善良的園丁,能以她的辛勞掃除人生的污穢。無論時空如何變幻,誠信都將始終閃爍著誘人的光芒。誠信為人,收獲的一定是朋友;誠信做事,贏得的一定是信賴;誠信生活,獲得的一定是順之不驕、挫之不餒、安之不燥的成功。誠信是驛站,能給勞頓的步履以歇息;誠信是力量,能給疲憊的身心以補給;誠信是我們修心養(yǎng)性之根,誠信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本;誠信能給我們心靈以慰藉,能給我們生命以支撐,能給我們一路跋涉以意義。讓我們攜起手來,自強自立,抵制貪腐,共同創(chuàng)建新時代的社會誠信體系。
[1]孔晃.逸周書[O].大匡解第十一.
[2]孔晃.逸周書[O].官人解第五十八.
[3]孟軻.孟子[O].離婁上.第十二章.
[4]朱熹.四書集注[O].中庸章句集注.
[5]辭海[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
[6]何懷宏.良心論[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8.
[7]侯蘇慶.探究中外誠信文化促進誠信體系建設[N].期貨日報,2012-03-06.
[8]張兵.中西誠信兩面觀[DB/OL].新浪博客,(2011-11-11)[2012-11-12].http://blog.sina.com.cn/s/blog.620161f5010107qj.html.
[9]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0]亞里斯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11]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334.
[12]劉松山.論政府誠信[J].中國法學,2003,(3).
[13]程顥,程頤.二程集[M].中華書局出版,1981:326.
[14]富蘭克林名言名句大全[DB/OL].(2010-07-06)[2012-11-12].http:www.5156edu.com/mr/html/2420m442j901.html.
[15]培根隨筆[M].向玲玲,王金,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14.
[16]富蘭克林.給一個年輕商人的忠告[EB/OL].(2012-11-29)[2012-11-12].http://blog.renren.com/share/227413637/672268999.
[17]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四)[EB/OL].(2010-04-26)[2012-11-12].http://181850518830314.blog.sohu.com/149382533.html.
[18]譚曉輝.市場經濟的一種支持性資源[J].經濟師,2004,(6).
[19]呂不韋.呂氏春秋[O].離俗覽第七,貴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