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嫣然
(山東大學(xué) 儒學(xué)高等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100)
學(xué)而優(yōu)則仕,入仕對于古代讀書人而言,是唯一的目標,也是終極的目標。要么努力進入官場,成為治理國家的一員;在沒能進入官場或者被排擠出官場之后,則遠離政治去漫游名山大川,用徜徉山水來排遣郁悶,獲得心靈上的安慰。李白和孟浩然在入仕遭受重大挫折之后,都有過遠離政治前去漫游的經(jīng)歷。孟浩然是在開元十七年科舉落榜之后,開始他長達八年的漫游的;李白是在天寶三年遭讒賜金放還后,開始他長達十一年的漫游的。筆者截取了兩人這段時間的詩歌,深入分析比較孟、李兩人漫游期間的心理和對仕途的態(tài)度。
孟浩然和李白都是讀書人,他們的人生自然也離不開政治,不過兩人通常被后世歸為遠離政治的一類人。要知道,孟、李都是唐代著名的“在野黨”,一個一生沒做過官,一個也只是作為一個文學(xué)侍臣供奉翰林三年。
開元、天寶年間,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顥、京兆王昌齡、高適,襄陽孟浩然,皆名位不振,唯高適
官達,自有傳。[1]《文苑傳》
名位不振的除了崔、王、孟,李白也是這樣。孟、李二人隱居是因為厭惡做官心向歸隱嗎?不,兩人都對入仕抱有極大的興趣。
先看孟浩然,他的漫游從開元十七年到開元二十四年,路線為洛陽—潤州—杭州—天臺—會稽—樂城—巴蜀—洞庭湖—廬山,歷時八年,遍及半個中國。仔細閱讀這段時間的19首山水詩,其中一首《泛舟經(jīng)湖海》引人注目,詩曰:
大江分九派,森漫成水鄉(xiāng)。
舟子乘利涉,往來逗潯陽。
因之泛五湖,流浪經(jīng)三湘。
觀濤壯枚發(fā),吊屈痛沉湘。
魏闕心常在,金門詔不忘。
遙憐上林雁 冰畔已回翔
在這十九首山水詩中孟浩然一直堅定地循著沉醉自然、洗滌塵慮、一心隱居的路子,這首詩卻一改常態(tài)大抒自己對朝廷的向往,與前后隱居山林的情感格格不入。
是孟浩然在詩中說謊了嗎?
想要徹底弄清孟浩然在這段時間的想法,還要先談?wù)勊麑w隱的態(tài)度。孟浩然是隱士,這已經(jīng)是蓋棺定論的事情了,李白有詩曰:“我愛孟夫子,風(fēng)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3]1731。的確,在大唐盛世孟浩然是少有的布衣終身的,他的詩歌被認為是描寫隱士生活的典型??山K身沒有做官也要具體分析,孟浩然是厭惡官場不想做官而隱逸,還是想當官卻沒當成不得不隱呢?
通過研讀孟浩然的詩,筆者發(fā)現(xiàn)孟浩然并非對官場存在抵觸情緒(像陶淵明那樣),恰恰相反,終其一生他都處于求仕的狀態(tài)下?!杜f唐書·文苑傳》是這樣記載孟浩然的:
孟浩然,隱鹿門山,以詩自適。年四十來游京城,應(yīng)進士不第,還襄陽。張九齡鎮(zhèn)荊州,署為
從事,與之唱和,不達而卒。[1]《文苑傳》
傳記雖簡單,卻說明了兩個重要問題,一是孟浩然曾進京參加過科舉考試,二是孟浩然在張九齡麾下當過幕僚。雖然科舉考試名落孫山,幕僚也做了一年不到,但這反映了孟浩然有入仕之心。一個厭惡官場的人是不會參加科舉的;一個厭惡官場的人更不會屈身于他人之下?lián)文涣?。楚王將宰相之位雙手奉上,莊子都說:“往矣,吾將曳尾于途中”[4]441。至于醉酒拒韓朝宗,人人都稱贊孟浩然率性灑脫蔑視功名,但他要是不在意功名會讓韓朝宗約他“偕至京師,欲見諸朝”[5]嗎?再者,孟浩然在科舉失利之后,經(jīng)常流露出消極的情緒,例如《歲暮海上作》中里的“仲尼既已沒,余亦浮于?!保?]36,《永嘉上浦館逢張八子容》里的“鄉(xiāng)關(guān)萬余里,失路一相悲”[2]219,《除夜樂城張少府宅》里的“余為乘桴客,君為失意人”[2]161,無一意外地表現(xiàn)出不得志的郁郁寡歡。不得志不得的是什么“志”,就是無法受到朝廷重用的“志”。所以孟浩然的歸隱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歸隱,是無奈之下的選擇。
所以孟浩然在山水詩歌中才會出現(xiàn)與歸隱不和諧乃至于截然對立的聲音。他是在求仕失敗后才去漫游的,科舉失利對孟浩然的刺激非常大。詩人的總體情緒是故作高興的低沉,他拼命遺忘科舉失利的結(jié)果,努力使自己沉浸在山林風(fēng)光中,就好像一個人為了掩飾自己的悲傷而拼命哈哈大笑一樣。孟浩然拼命地催眠自己,我喜歡隱居,我向往隱居,做出沉浸山林心無外物的舉動,當然不排除在短暫的時間他是真的處在對自然的審美愉悅中。這種做法很成功,他騙過了所以人,甚至到了最后他連自己也一并騙過。
只消看看其他人寫的詩文就知道,《唐才子傳》說“磬折謙退,才名日高”,李白說“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后世人更是把孟浩然當做陶淵明式的人物來崇拜。可在孟浩然的內(nèi)心深處想要做官的心聲始終揮之不去,這個聲音在他泛舟長江的時候突然強大起來,以致他被迫正視自己的內(nèi)心——他還是對官場不能忘情。
再看李白,他的漫游從天寶三年到天寶十四年,路線為汾州、岐山—洛陽—梁宋(即開封)—山東—會稽—金陵—廬江—金陵—尋陽—洛陽—山東—梁宋—宣城—金陵—宣城,歷時十一年,足跡遍布全國。與孟浩然相比,李白漫游路線重復(fù)的很多,宣城、金陵、山東、梁宋都是多次游歷,其中梁宋呆的時間最長,王琦《李太白年譜》說:“自是浮游四方,北抵趙、魏、燕、晉,西涉邠、歧,歷商于,至洛陽,南游淮、泗,再入會稽,而家寓魯中,故時往來齊、魯間,前后十年間,惟游梁、宋最久?!保?]1761
李白的確有隱居的想法,究其原因在于他無拘無束的性子。李白向往仙家的高蹈出世、長生不老,追求個體生命的永恒和自由。這樣的人自然適應(yīng)不了官場上禮制森嚴尊卑有序的規(guī)矩,無法按照社會主流,也就是儒家倫理來行事。所以他向往山林,向往隱居的自由自在,這方面有很多詩可以佐證,像《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里的“自矜林湍好,不羨市朝樂”[6]1445、《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里的“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鐘鼎疏”[6]1143等等。
可是李白就不想做官了嗎?他想。入長安前有《上安州李長史書》、《上安州裴長史書》、《上韓荊州書》三篇干謁文,遭讒放還后也向很多權(quán)貴投過干謁的詩文像《對雪獻從兄虞城宰》、《上李邕》、《贈崔咨議》、《寄上吳王三首》、《贈宣城趙太守悅》等,請求他們的推薦。可以說在李白的思想里,仙家的高蹈出世也就是歸隱,和儒家的建功立業(yè)也就是做官,是并駕齊驅(qū)、并行不悖的。
孟浩然只是在沉浸山林的過程中偶爾想想官場,有個主次之分,李白則既要歸隱也要做官。他想像范蠡那樣,先建功立業(yè)名垂青史,然后功成身退隱居江湖。然而,李白一生沒干出什么大事業(yè),于國無經(jīng)緯良策,于家無光耀門楣,建功立業(yè)云云完全是吹破了的牛皮,只能說不能行。
可這并不妨礙李白對做官的渴望,眼高手低這種東西往往自己是察覺不出來的。李白一直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能匡扶社稷,是宰輔之才。自他二十五歲離開蜀地起,一直孜孜不倦地推銷自己,以謀求重權(quán)高位,像給韓朝宗上書、結(jié)識道士吳筠、拜謁賀知章、追隨永王李璘,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做官。
被后世視為鄙視官場甘愿布衣終老的孟浩然和李白,其實都有入仕意圖,這一點也明顯地表現(xiàn)在他們的詩歌中。那同樣是渴望做官,同樣是仕途受挫之后轉(zhuǎn)向山林,兩人的漫游詩區(qū)別在哪里?竊以為有三點不同。
1.兩人對做官的迫切程度不同
同是游山玩水,孟浩然真正沉浸在了山水中,李白身處山林卻整天想著其他的事。
先看孟浩然。孟浩然在八年漫游里寫了五十九首詩,其中山水詩十九首,仙佛詩八首,與友人應(yīng)答詩三十二首,其中《臨洞庭》、《送韓使君涂洪府都督》兩首是干謁詩。這些詩歌中,山水詩自不必說;仙佛詩也往往把寺院道觀、禪師道士放在清幽的景色中去寫;友人應(yīng)答詩一部分寫與朋友共同賞景,一部分寫宴會別離,賞景賞的是山水,別離也是以凄景寫別情,就算是干謁詩像《臨洞庭》也是先摹洞庭湖的浩淼景色,再表達自己的入仕心愿。可以說孟浩然的詩歌處處離不開山水,在漫游過程中徜徉山水,把山林清溪勾勒出來已經(jīng)成為他的本能。
與之相對應(yīng)的是李白,李白在十一年漫游里寫了二百四十五首詩,其中山水詩二十八首,仙佛詩二十六首,懷古、自傷、說理詩三十六首,與友人應(yīng)答詩一百五十五首。在這些詩中,二十八首山水詩寫的雖然是山水,可《夢游天姥吟留別》后半段全寫游仙,《金陵望漢江》后半段寫停止王者征伐,已經(jīng)不算純粹的山水詩了。仙佛詩中共有《送楊山人歸嵩山》、《贈丹陽橫山周處士惟長》、《登梅崗?fù)鹆曩涀逯陡咦律墟凇?、《尋陽紫極宮感秋作》、《自梁園至敬亭山見會公談陵陽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贈》、《送通禪師還南陵隱靜寺》、《贈宣州靈源寺仲濬公》、《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與謝良輔游涇川陵嚴寺》、《別山僧》十首涉及山水。懷古、自傷、說理詩無一首涉及山水。與友人應(yīng)答詩有一小部分寫到山水。從上面的數(shù)據(jù)中我們可以看出李白的詩歌只有五分之一寫山水,與孟浩然處處離不開山水形成鮮明對比。
那李白的詩中什么內(nèi)容最多,會友和言志的內(nèi)容最多。李白的朋友遍天下,到哪里都有舊識,所以讀李白的漫游詩,時時可見拜訪友人——與友人一起飲酒——送別友人的固定模式。李白詩歌中的歸隱和寄情山水純粹是求仕無門的被迫之舉,他很少真正沉浸于山水中,只看山水不想別的。
因此我們說,李白漫游是為了做官,為了東山再起重回長安,孟浩然漫游是為了欣賞美景,為了在山水中尋找精神慰藉。孟、李在由官場轉(zhuǎn)向山林之后,內(nèi)心都十分矛盾,但李白糾結(jié)的是自己想做官,然而別人卻不讓他做官,孟浩然糾結(jié)的是,到底是做官還是隱居山林。同樣是漫游,兩人在想法上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
2.孟浩然和李白的思想構(gòu)成不同
唐代是個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的社會,統(tǒng)治者打破獨尊一家學(xué)說的局面,施行以儒學(xué)為正宗、儒釋道三教并重、多教共存的政策。唐高祖首先提出“三教雖異,善歸一揆”[7]558的觀點,為唐代宗教文化政策定下基調(diào)。受益于此,“文士有的崇儒、有的奉佛、有的入道,或兼通三教,或中途改宗,思想信仰上擁有相當?shù)淖杂膳c回旋之地,這既擴大了文思源頭與天地,也有助于心理平衡,善處變幻遭際,有利于文化創(chuàng)造?!保?]
因此,唐代讀書人都是博采眾長雜學(xué)旁收,一個人往往汲取好幾種流派的思想,儒、釋、道、縱橫、法家等派都會有所涉及。具體分析又可劃為幾類:一是一種思想始終占主導(dǎo)地位,其他學(xué)說只起輔助補充作用的,以杜甫為代表;二是一段時間里這種思想占主導(dǎo),另一段時間里那種思想占主導(dǎo),以孟浩然為代表;三是幾種思想激烈沖突,不停打架,分不出主次的,以李白為代表。杜甫與本文主題無關(guān),在此略過,下面我們專一探討孟浩然和李白的思想構(gòu)成。
孟浩然的思想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襄陽閉門讀書時期、洛陽干謁和長安科舉時期、落第后漫游山川時期。第一階段襄陽讀書時期,孟浩然的主導(dǎo)思想是道家和縱橫家,《新唐書·文藝傳》說:“少好節(jié)義,喜振人患難,隱鹿門山?!边@段時間孟浩然堅定歸隱,過著采菊東籬的高士生活,其筆下的山水田園帶著一股天然的樸素和疏朗氣息,不事雕琢自可入畫。到了第二階段洛陽干謁和長安科舉時期,孟浩然的想法發(fā)生轉(zhuǎn)變,儒家的事功思想取代了道家的無為思想,建功立業(yè)成為他的主要目標。詩人前往東都洛陽,以文會友博取聲譽,以期得到達官貴人的賞識,推薦于朝。這一做法使孟浩然才名遠播,《唐才子傳》記載:“四十游京師,諸名士間嘗集秘省聯(lián)句,浩然曰:‘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眾欽服。張九齡、王維極稱道之?!保?]50
以文會友為孟浩然帶了聲名,卻沒能帶來官位,他滯留洛陽三年一無所獲,入京參加科舉考試又名落孫山。因為入仕遭到重大打擊,孟浩然回歸山林,進入了第三階段漫游山川時期。他希望通過秀麗的山川美景,使自己忘記求仕無門的痛苦,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他成功了,這一時期的詩歌又恢復(fù)了沉醉自然、一心隱居的老路子,只是與第一階段相比,多了一份郁郁不得志的灰心和狷介。經(jīng)歷過帝都的繁華和風(fēng)口浪尖上的求仕,他再也無法回到少年單純無爭的閉門生活,再也無法對官場忘情。所以孟浩然的思想可以概括為道——儒——道,隱居——入仕——隱居,不同階段主導(dǎo)思想不同,不可一概而論。
而李白則是幾種思想不停地打架,分不出誰主誰次。這在他的詩歌中表現(xiàn)地十分明顯,比如說《留別廣陵諸公》和《贈崔咨議》都寫于天寶六載,前一首寫了被君王拋棄后,放浪山水、采藥煉丹的過程,以道家思想為主,可緊接著《贈崔咨議》就自比千里馬希望得到崔咨議的賞識,這又是以儒家思想為主。李白腦海中沒有壓倒性主導(dǎo)思想,導(dǎo)致同一時間出現(xiàn)截然對立的兩種思想,中間又沒有漸變和過渡。詩人所學(xué)駁雜,儒、釋、道、縱橫都有,又信奉“拿來主義”,需要時順手拿來,無用時就扔到一邊,沒有將這幾種思想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致使各種思想因素在腦子里不停地打架。今天是道家的游仙,愿意舉家遷往嵩山采藥煉丹,“拙妻好乘鸞,嬌女愛飛鶴。提攜訪神仙,從此煉金藥?!保?]1445明天是儒家的建功立業(yè),希望自己名垂青史,“富貴吾自取,建功及春榮。臨別意難盡,各希存令名?!保?]646后天是縱橫家的游說捭闔,羨慕身處戰(zhàn)國四公子時代的士人,“蛾眉笑躄者,賓客去平原。卻斬美人首,三千還駿奔。春申一何愚,刎首為李園。賢哉四公子,撫掌黃泉里。借問笑何人?笑人不好士?!保?]989他的想法一天一變,沒有常性,與杜甫始終尊儒、孟浩然先道后儒再道形成鮮明對比。
3.孟浩然和李白對社會黑暗的接觸程度不同
先說孟浩然,在整個唐朝,孟是少有的不知民間疾苦的詩人。他一生經(jīng)歷比較簡單,又身處開元盛世,一生生活非常平順。這種世外桃源式的安穩(wěn)生活限制了詩人的眼界,身處繁華盛世,本身就沒有身處亂世的人對社會黑暗體悟的多,再加上詩人又沒有做過官,官場上爾虞我詐你死我活的齷齪事也沒經(jīng)歷過。
所以孟浩然很少關(guān)心國家大事和百姓疾苦,他的詩無一例外寫的都是自己。就漫游期間來說,詩人寫的永遠是自我仕途不順的痛苦,例如《自洛之越》中的“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保?]207;漫游思鄉(xiāng)的惆悵,例如《初年樂城館中臥疾懷歸》里的“往來鄉(xiāng)信斷,留滯客情多。”[2]206面對朋友時的同病相憐,例如《除夜樂城張少府宅》里的“余為乘桴客,君為失意人?!保?]161在這期間的59首詩歌中無一首涉及天下民生。
與之相比,李白對社會黑暗的認識要深刻得多。他在帝都呆了三年,作為待詔翰林侍奉皇帝左右,結(jié)交了一大批賀知章、崔宗之、玉真公主、汝陽王等高官貴胄,親眼目睹了官場乃至皇宮里的種種陰私和齷齪,再加上本人就是遭小人讒言被皇帝賜金放還的,所以李白對唐朝社會的認識比孟浩然要深刻。孟浩然只是看到大唐繁華開明的外表,李白接觸到了大唐陰暗面,而杜甫則是對陰暗面做了深刻剖析。
所以李白的漫游詩歌中有不少對百姓疾苦的描寫和對君王所作所為的思考,像《古風(fēng)之羽檄如流星》敘寫天寶十載楊國忠討云南大敗,大肆征兵,派人在路上抓壯丁的事。詩中是這樣描寫的:“渡瀘及五月,將赴云南征。怯卒非戰(zhàn)士,炎方難遠行。長號別嚴親,日月慘光晶。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因獸當猛虎,窮魚餌奔鯨。千去不一回,投軀豈全生。”[6]152與杜甫《兵車行》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外,李白還有思考君王行為的詩,像《登高丘而望遠?!分S刺秦皇漢武窮兵黷武大興土木,妄想長生不老,“君不見驪山、茂陵盡灰滅,牧羊之子來攀登。盜賊劫寶玉,精靈竟何能。窮兵黷武今如此,鼎湖飛龍安可乘?!?至于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李白寫的揭露社會黑暗的詩歌就更多了。
自東晉謝靈運起,詩人們就把山水作為觀照對象,在山林中排遣幽憤、尋求精神寄托,因而仕途不順時,往往把漫游山川作為人生的另一條路??墒锹尾⒉荒芙鉀Q實際問題。李白漫游十一年,想做官,別人仍不讓他做,最終為了功成名加入永王李璘隊伍,險遭殺身之禍。孟浩然漫游八年,仍掙扎在隱居還是做官之間,在短暫擔(dān)任張九齡的幕僚后歸家,與王昌齡飲酒達旦,死于疽疾。這樣的人生困境無疑給兩位詩人帶來了巨大的痛苦,終生處于激烈的內(nèi)心掙扎之中,但正是這種困境造就了孟浩然和李白獨特的詩人氣質(zhì),使得兩人注定不屬于官場,成為文壇最耀眼的巨星。
[1] 劉 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 徐 鵬.孟浩然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9.
[3] 彭定求.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5.
[4] 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
[5] 周本淳.唐才子傳校正[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6] 崔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 王欽若,楊 億.冊府元龜·帝王部·崇儒術(shù)二[M].北京:中華書局,1960.
[8] 林正根.論納異心態(tài)與唐代氣魄[J].中國史研究,1995(3):12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