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認知心理模型對英漢雙向翻譯的解釋?

2013-08-22 07:48:44
關(guān)鍵詞:詞庫雙語譯者

侯 敏

(太原科技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0 引 言

翻譯活動涉及兩種語言系統(tǒng),不同的語言系統(tǒng)提供給說話人截然不同的規(guī)約意象、分析依據(jù)、建構(gòu)原則,其中包括某一場景和行為的參數(shù)突顯程度、不同的圖式和背景關(guān)系、不同的圖式化程度等。從原語到目的語,譯者面臨許多可供選擇的翻譯對等物,其中要經(jīng)過一個極其復(fù)雜的篩選和決策過程,即認知過程。 “認知心理學(xué)家把大量的認知過程看作是‘知覺的’ ,知覺過程是接納感覺輸入,并將之轉(zhuǎn)化為較抽象代碼的過程?!盵1]135在這個過程中,真正起作用的是大腦機制。

認知就是指知識的獲得和使用。知識的獲得就是指知識的存貯,包括存貯的方式和內(nèi)容;知識的使用是指知識的提取。 知識是以網(wǎng)絡(luò)組織形式連接存貯在長時記憶中的。簡言之,認知就是信息在長時記憶中的存貯和提取。“工作記憶就像計算機的操作加工平臺,而長時記憶就像硬盤之類的存儲器。計算機的操作加工平臺因容量有限,一旦加工完成,其中的信息就很快消失;而硬盤類的存儲器一旦存儲了信息,信息便可以永久地進行存取,以供工作記憶加工需要。翻譯是一種認知活動就意味著來自視/聽覺的信息要在長時記憶中進行存貯和提取”[2]120。譯者的長時記憶,包括存儲于譯者頭腦中的信息加工模式、心理詞庫、對世界知識的反映等相關(guān)知識,都會影響和決定翻譯的結(jié)果。

早期通過信息轉(zhuǎn)換模型來探索翻譯的研究是一種翻譯與認知的交叉性、跨學(xué)科研究,它指出作為一種認知活動的翻譯就是要將來自于視覺、聽覺中的信息與長時記憶中的存儲進行比對和提取的過程。長時記憶中所存儲的正是翻譯信息加工流程中的心理詞庫和世界知識表征。本文正是在此研究背景基礎(chǔ)上揭示英漢雙向翻譯過程中的譯者認知特點,分析譯者在認知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

1 譯者心理詞庫與心理詞匯組織

美國心理語言學(xué)家卡羅爾把心理詞庫定義為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詞的知識。“心理詞匯知識包括語音知識、句法知識、語義知識、語素知識和詞的非語言信息。”[3]4在卡羅爾看來,心理詞匯的特征包括詞的意義、拼寫、發(fā)音,與其他詞的關(guān)系以及相關(guān)信息。而阿奇森把心理詞匯解釋為“存儲在長時記憶中的詞匯的心理表征”[4]82-79。 按照詞匯使用的頻率可以把詞匯分為高頻詞和低頻詞。高頻詞構(gòu)成了語言習(xí)得者的基本或常用詞匯,其意義概括性強,容易理解,便于記憶。比如“smile”一詞,《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辭典》將其定義為“the expression that you have on your face w hen you are happy, amused, etc.in w hich the corners of your mouth turn upw ards”,表示“笑”的意思。 此外,還有“grim”、“chuckle”、“giggle”、“chortle”、 “titter”、“snigger”、“guffaw”等詞分別表示“咧嘴笑”、“暗笑”、“癡笑”、“哈哈大笑”、“傻笑”、“嬉皮笑臉的笑”、“哄笑”,各詞在笑的方式、音量、程度、內(nèi)涵、感染力及心情的表達上都是有差異的。雖然在詞典中每個詞都是孤立的以詞條的形式存在的,根本沒有告訴我們它們的區(qū)別,但我們卻能夠很快地把這些詞區(qū)分開。這是因為人的頭腦能夠?qū)υ~匯的詞頻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能辨別出哪些詞是常用的,哪些不常用。

此外,書本詞典也不能告訴我們一個詞的全部句法知識,比如詞典中只注明“answ er”和“reply”都是動詞,但并沒有說明“He answ ers a letter”和“He replies to a letter”之間的區(qū)別和為什么“reply”后面要接“to”才是正確的表達,可是作為閱讀與翻譯的主體—— 人,卻能在認知的基礎(chǔ)上對“answ er”和“reply”的區(qū)別性用法特征進行識別。

“心理詞匯組織是指詞匯連接方式,心理詞匯連接不是一個簡單的可觀察的行為事件,而是一個復(fù)雜語言加工過程,即從聽到一個詞到產(chǎn)生另一個詞的心理加工過程;它包括語言理解、言語存儲、言語搜索和言語產(chǎn)出?!盵5]35-42總之,心理詞匯組織是極其復(fù)雜的。為了能清楚地認識心理詞匯的組織,英國諾丁漢大學(xué)、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xué)、愛爾蘭利默里克大學(xué)應(yīng)用語言學(xué)教授,邁克爾· 麥卡錫把心理詞庫比擬成計算機。

計算機的特點是具有瞬間加工能力,存儲量大,數(shù)據(jù)交叉引用,虛擬瞬間回憶,動態(tài)輸入,隨時自我更新以及數(shù)據(jù)重新分類。根據(jù)計算機的特點,麥卡錫認為詞匯組織有三個維度,即語義連接、詞匯連接和語音連接,于是提出了一個“三維”連接模型。他把心理詞匯組織方式具體分為:并列、搭配、同義關(guān)系、上下義關(guān)系、語音連接和詞類連接,同時指出心理詞匯組織還可能與百科知識有關(guān),如英語詞“ peace(和平)”不僅可能激活“w ar(戰(zhàn)爭)” 、“freedom(自由)”,也可能激活“Gandhi”等。前者是同義關(guān)系,后者是百科知識聯(lián)系。正如麥卡錫所說: “百科知識……也可以提供詞匯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形成網(wǎng)狀連接……。 百科知識把詞與現(xiàn)實世界聯(lián)系起來。”[5]35-42

由此可見,譯者同時具有兩種獨立的書面語言詞典的心理詞匯組織特征。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斷地在兩種詞典中尋找最佳關(guān)聯(lián)契合點,從而為兩個詞匯配對,尋找最佳搭配。雖然,原語詞匯往往激活不止一個譯語詞匯信息,但要想從這些被激活的詞匯信息中進行詞匯選擇,找到最佳關(guān)聯(lián)的譯語詞匯,就必須找到兩種心理詞匯的激活路徑。 這種路徑就是譯者雙語心理詞匯提取的思維過程。 因而我們有必要充分了解譯者的雙語詞匯模型,以進一步明白譯者、讀者對詞匯的認知體驗。

2 譯者雙語心理詞匯模型對英漢翻譯的解釋

從語言表面來看,翻譯是原語與目的語之間的語言轉(zhuǎn)換過程。因此根據(jù)認知心理學(xué),從輸入到輸出的過程就是對一個記憶認知加工的過程。在加工過程中,譯者首先通過解碼來獲取輸入語的相關(guān)信息,經(jīng)過頭腦中的復(fù)雜比對和認知體驗后,以輸出語為表現(xiàn)形式對其進行解碼。在編碼與解碼的過程中,譯者還需要調(diào)動長時記憶中的相關(guān)知識進行區(qū)別、判斷、比對、核實和確認等認知加工行為,以確保輸入語的表達準確無誤。所謂譯者的長時記憶就是指譯者的先知識,包括世界知識表征和心理詞庫。

翻譯是兩種語言之間的相互轉(zhuǎn)換,對譯者雙語心理詞匯組織的特點、形式、數(shù)量的了解是我們洞悉譯者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進行心理詞匯提取的前提。只有對詞匯組織了解清楚,我們才能明白譯者的詞匯提取和詞匯選擇機制。

2.1 詞匯連接模型和概念媒介模型

詞匯連接模型和概念媒介模型是由英國拉夫堡大學(xué)社會科學(xué)部話語分析教授喬納森·波特提出的兩個雙語表征模型。詞匯連接模型假設(shè)只有 L1與概念有直接的聯(lián)系,L2只有通過 L1詞匯庫才能與概念層建立起聯(lián)系(見圖1)。概念媒介模型假定 L1和 L2共享一個概念系統(tǒng),二者可以獨立地直接提取概念(如圖2所示)。換句話說, L1和 L2字詞之間具有相同的概念表征。

圖1 詞匯連接模型[6]

圖2 概念媒介模型[6]

詞匯連接模型則假定 L1和 L2沒有共享一個概念系統(tǒng),譯者通過自己已知的概念模型和概念表征直接將 L1翻譯為L2,并且詞匯連接模型和概念媒介模型同時存在。 L2初學(xué)者有可能采用的是詞匯連接模型,而流利雙語者、譯者則更多地采用概念媒介模型。 這種模型只是解釋了 L1- L2的翻譯任務(wù),但未能解釋 L2- L1的翻譯,即與先前的翻譯相反的逆向翻譯會采用何種模式。因此,科羅爾和斯特華特對此模型提出修正。

2.2 修正型層次模型與再修正層次模型

美國語言學(xué)家克羅爾和司特華特提出的修正型層次模型表明雙語記憶存在著兩個獨立而又相互連接的心理詞庫(見圖3、圖4中的L1和L2)。該模型中假定因為詞庫連接方向的不同而造成連接強度的不同,兩種語言中的詞與概念之間因為客觀認知不同而造成連接強度的不同(圖中實線箭頭表示強勢連接,虛線表示弱勢連接)。 L2— L1詞庫連接是一種強勢連接, 即自動連接;而 L1— L2詞庫連接是一種弱勢連接。

圖3 修正型雙語層次模型[7]

圖4 再修正型雙語層次模型[8]105

在修正型層次模型中我們還看到, 假定雙語記憶系統(tǒng)共享一個概念存儲,即概念是以抽象表征形式存儲世界。 因此, L1和 L2都分別與概念(CONCEPTS)連接起來,但由于兩種不同語言的學(xué)習(xí)方式不同,所以造成連接強度不同。譯者在學(xué)習(xí)L1時把詞和概念聯(lián)系在一起學(xué)習(xí),即在學(xué)習(xí)L1 時對概念產(chǎn)生了固有的認知,而在學(xué)習(xí)L2時通過翻譯的手段來把概念性認知轉(zhuǎn)化為L2,即對L2中新詞的學(xué)習(xí)和理解都是建立在L1的基礎(chǔ)之上的。由于譯者身處的認知世界是L1,所以L1 的心理詞庫數(shù)量遠大于L2。換言之,由于L1與概念之間是一種強勢連接,認知速度和連接速度都比L2 與概念之間的認知和連接快,因此在接觸L1中的概念時,譯者對概念的提取會優(yōu)于L2。由于L2新詞學(xué)習(xí)和理解都是在對L1與認知概念相結(jié)合的基礎(chǔ)上建立的,因此L2— L1 的翻譯并不依賴概念系統(tǒng),即無需在L2和概念系統(tǒng)之間建立認知和概念化過程,只需要直接從L1中提取詞匯,從而減少了提取路徑,故L2— L1 的翻譯任務(wù)耗時少。 這也就解釋了譯者為什么做英譯漢翻譯的困難程度比漢譯英翻譯相對較少的原因。但我們知道譯者生活在L1的世界中,對L1的認知體驗遠遠比L2豐富,所積累和存儲的有關(guān)L2的詞庫量遠遠小于L1,所以在解決L1— L2的翻譯任務(wù)中,即處理漢譯英的任務(wù)時,所要花費的心智認知較多,詞匯量較小,概念表達的準確率自然就會較低。究其心理學(xué)根源,就是因為L1 詞匯與L2詞匯沒有形成直接的連接關(guān)系,彼此之間處于弱連接狀態(tài),因此L1詞匯經(jīng)過概念系統(tǒng)提取詞匯的概念,再把L1 的概念編碼成L2,其中多出了對L2世界的認知過程,也就增加了認知負荷和耗時。這種翻譯不對稱現(xiàn)象表明, L1— L2的詞匯連接不如L2— L1的詞匯理解活躍,由于認知體驗的不同, L2的意義從屬于L1。簡言之, L1— L2的正向翻譯,即漢譯英的翻譯速度比從L2— L1的逆向翻譯速度在相同條件和測試背景下要相對快一些。

赫里迪爾通過實驗對修正模型提出挑戰(zhàn)(如圖4所示),主張認知心理學(xué)應(yīng)改變方式,他并不關(guān)心語言習(xí)得的先后(即不分L1和L2),而強調(diào)譯者兩種語言所處的強弱地位:是強勢語言(M DL)還是弱勢語言(LDL)。

弱勢語言跟強勢語言的連接強(圖4中上端實線左箭頭),而強勢語言跟弱勢語言的連接弱(圖4中虛線右箭頭)。 強勢語言跟概念的連接強(圖4中實線雙箭頭),意味著詞匯與概念是基于譯者的認知體驗而直接聯(lián)系在一起的,只要提取到強勢語言詞匯也就取得了對概念的認知結(jié)果。弱勢語言跟概念之間的連接弱(圖4中虛線雙箭頭),意味著必須經(jīng)過強勢語言才能快速提取到概念。也就是說,其中增加了一個認知體驗的過程,要耗費譯者的心智認知。因此,從弱勢語言到強勢語言的翻譯,即從LDL到M DL的翻譯,或者說是我們先前提到的英譯漢的過程中,譯者只要直接借助兩種語言之間的詞匯連接就可以生成概念認知,不需要經(jīng)過概念提取的過程,翻譯困難較小,翻譯速度較快。而從強勢語言到弱勢語言的翻譯,即從M DL到LDL的翻譯,相當于我們先前提到的漢譯英過程,往往需要譯者搭建其中的概念化過程,也就是說要以概念媒介為方式進行加工提取,故翻譯困難較大,翻譯速度較慢。強勢語言與概念之間所形成的強勢連接,可以讓譯者自動、直接、快速地提取概念,而弱勢語言與概念連接弱,譯者要在頭腦中增加一個對概念的體驗認知過程,概念需要以一個間接的方式來提取。

無論是修正性雙語層次模型還是再修正雙語層次模型,都為我們提供了英漢與漢英翻譯中的心理理據(jù),對于正反兩種翻譯形式有一個正確認識,從而提醒譯者在處理翻譯問題時,注重自身、原作者、譯文讀者會產(chǎn)生的認知體驗的不同。 處理漢譯英的過程,是一個從強勢語言(L1)到弱勢語言(L2)的編碼—— 解碼過程,其中必然會增加一個翻譯延時(Translation latency),譯者要正確看待其中的問題,多花時間,充分調(diào)動心理詞庫中的長時記憶,細細斟酌,才能呈現(xiàn)出地道的譯文,耗時長是必然的。而英譯漢屬于從弱勢語言(L2)到強勢語言(L1)的翻譯,即LDL— M DL翻譯,譯者無需經(jīng)過概念認知就可以直接與強勢語言的詞匯形成連接。

3 概念特征模型對英漢翻譯的解釋

概念特征模型是荷蘭語言學(xué)家德格魯特(De Groot)提出的雙語記憶表征模型。該模型認為,一個概念通常是由一系列語義特征構(gòu)成的。 如果一組對應(yīng)的詞匯具有完全相同的語義特征,那么這對詞匯的翻譯則完全等值。

德格魯特認為: “影響正常翻譯( L1— L2)(Forw ard translation)的因素有刺激詞的具象性(Imageability)、語境可用性(Context availability)、定 義 準 確 性 ( Definition accuracy)、 熟 悉 度(Familiarity)、詞 頻(Word frequency)、同源 性(形音 相 似 度, Cognate status ) 以 及 詞 長(Length)?!盵9]339-412對詞匯的熟悉把握程度和與此相關(guān)的詞匯使用頻度會影響詞匯從詞匯層到概念層轉(zhuǎn)化的強度以及兩個詞在詞匯層內(nèi)的相互連接強度。形音相似性會干擾譯者對詞匯的理解和其在詞匯層上的連接長度;具象性、語境可用性、定義準確性會影響詞匯與其所表達的概念之間的連接程度。

兩種語言中詞與詞之間的對等性程度與其所反映的概念相關(guān)性密切聯(lián)系,概念特征模型則能反映出翻譯對等詞所反映的概念特征的重合程度。根據(jù)德格魯特的假設(shè),概念特征分布重疊性愈多,則翻譯對等詞匯就愈容易被激活。

筆者曾以具象詞匯和抽象詞匯的翻譯速度和正確率為考察目標,對學(xué)生的翻譯時間和結(jié)果進行比對。我們發(fā)現(xiàn),詞匯的具象性越高,即翻譯時看到一個詞匯,若兩種語言所能反映的事物一致性越強,則翻譯的時間就越少,正確率也越高,也就是說兩種語言的詞匯在特征模型中的分布就越相似。反之,兩種語言的具象性越低,抽象性越高,則翻譯時間越長,準確率也有所下降。這就說明具象詞匯在漢譯英時比英譯漢時要快和準;而抽象詞匯在英譯漢時比漢譯英時要快和準。 正是由于具象詞匯和抽象詞匯在概念特征模型中的反映不同,因此翻譯過程中的概念提取路徑也不相同。 詞匯的意義都是以概念為媒介來提取的。

語言是辯證的統(tǒng)一體。思維是語言的內(nèi)核,語言是思維的外在形式;思維借助于語言而進行,語言反映思維,對思維有重大的、深刻的影響。漢英兩種不同的語言文字各具特色,反映出的是兩種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概念認知體系,所以在處理有關(guān)文化問題的翻譯時,概念特征模型的解釋力就會比較薄弱了,這也正是這一模型的弱點所在。

除了文化問題以外,詞匯的多義性也無法用概念特征模型來解釋。一種語言中的詞并不能完全沒有意義損耗地用另一種語言中的詞表達,即使在字面上看似等值,其意義也并不相同。有些詞在無語境條件下,往往具有多重意義,很難在另一種語言中找到與其對應(yīng)具有同樣多種含義的詞,特別是象一些抽象性詞匯,就是因為在現(xiàn)實世界中無法找到與其對應(yīng)的概念事物,無法體驗認知,所以也會有一些不可譯的情況出現(xiàn)。

4 事件記憶模型對英漢翻譯的解釋

基于以上對概念特征模型弱點的認識,喬治亞州立大學(xué)應(yīng)用語言學(xué)研究所副教授 Jiang.N 和Forster提出了事件記憶模型。 “事件記憶模型假定存在著兩個分離的記憶模塊: 事件記憶模塊和記錄詞匯信息的詞匯記憶模塊。”[10]他們用L1*和L2*分別表示L1 和L2詞匯的事件記錄。所謂事件記錄是指一個詞出現(xiàn)在某一具體事件中并形成記憶,同時其抽象意義存儲于譯者的詞匯記憶模塊中,該記憶模塊中的詞卻沒有受到詞匯適用語境的制約和影響?!疤热鬖2詞在詞匯記憶模塊中沒有對應(yīng)的詞匯記錄信息,而只有事件記錄信息,那么L2的事件記錄即L2* 就只能激活事件記憶模塊中對等翻譯詞L1*。而這時的詞匯翻譯就會受到事件因素的影響,譯者對事件的概念認知會作用于譯語詞匯的提取,并且會把L1 中的概念認知加附于翻譯結(jié)果中?!盵2]130這是因為譯者對L1語言中的詞匯認知是建立在詞語與概念的自然連接狀態(tài)下,而L2的對應(yīng)詞匯認知是在L1詞匯系統(tǒng)和語義系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得來的, L2的詞匯系統(tǒng)并沒與其對應(yīng)的語義系統(tǒng)建立連接。也即是說,當譯者在翻譯一個L2 新詞時,只要通過在L1中尋求對等翻譯詞匯就可以提取到翻譯結(jié)果,省略掉了在原語詞匯認知中的概念匹配過程。例如“woman”一詞,譯者往往是把它和“女性”聯(lián)系在一起記憶下來,這種強行連接事件一旦建立起來,譯者就會把這個詞匯事件直接存儲于事件記憶模型中,但殊不知這一詞匯的概念意義是“成年雌性,兩足動物,具有子宮”這樣的意義,同時與其相聯(lián)系的一些諸如“愛交際,憑直覺做事,能說會道,善于烹飪,穿裙子,長頭發(fā)”等心理特征和社會特征都被排除在翻譯之外。這時的翻譯過程沒有把事件模型和詞匯模型結(jié)合起來,導(dǎo)致譯者對L2詞匯語義系統(tǒng)的理解與L2的母語者的理解不同。

5 結(jié) 語

從以上雙語詞匯提取模型中可以看出,所有詞匯提取模型都是按心理詞匯的激活路徑進行的。 兩種語言在激活路徑中不斷選擇、匹配,最終在譯者的認知體驗和翻譯思維的基礎(chǔ)上作出翻譯抉擇。其中的翻譯思維包括譯者的雙語語言意識、譯者的心理要素和推理。因此,“翻譯中的詞匯理解就是在譯者翻譯思維的關(guān)照下,根據(jù)一定的心理詞匯提取路徑,結(jié)合自身的認知體驗,概念化提取詞匯信息的過程”[2]131。通過以上對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心理描述和討論,筆者認為,語言翻譯是一個涉及到譯者對語言詞匯概念體驗認知的過程,翻譯中的不同詞匯模型和詞匯提取路徑能夠真實地反映出造成雙語翻譯問題的原因,從而幫助譯者正確處理翻譯問題。

[1] Best J B.認知心理學(xué)[M].黃希庭, 譯.北京: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2000.

[2]顏林海.翻譯認知心理學(xué)[M].北京: 科學(xué)出版社,2008.

[3] Carroll D W.Psychology of language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 Aitchison J.Words in the Mind: An Introduction to th e Mental Lexicon[M].Oxford: Blackw ell, 1994.

[5] Mc Carthy M.Vocabulary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ty Press, 1990.

[6] Potter M C.Lexical and conceptural representation in beginning and proficient bilinguals [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ur, 1984(1): 23-38.

[7] Kroll J F, Stewart E.Category interference in translation and picture naming: evidence for asymmetric connections betw een bilingual memory representations [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94(5): 149-174.

[8] Heredia R R.Concreteness Effects in High Frequency Words: A Test of th e Revised Hierarchical and the Mixed Models of Bilingual Memory Representations[D].Santa Cruz: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5.

[9] De Groot A M B.Bilingual Lexical Representation: A Close Look at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s[G]∥ Forst R, Katz L.Orthography, Phonology, Morphology,and Meaning.Amsterdam: Elsevier, 1992.

[10] Jiang N, Forster K I.Cross-language priming asymmet ries in Lexicaldecision and episodic recognition [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1(44): 32-51.

猜你喜歡
詞庫雙語譯者
生態(tài)翻譯學(xué)視角下譯者的適應(yīng)與選擇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詞庫音系學(xué)的幾個理論問題芻議
英語知識(2016年1期)2016-11-11 07:07:54
快樂雙語
新晨(2013年7期)2014-09-29 06:19:50
快樂雙語
新晨(2013年5期)2014-09-29 06:19:50
快樂雙語
新晨(2013年10期)2014-09-29 02:50:54
環(huán)境變了,詞庫別變
電腦迷(2014年14期)2014-04-29 00:44:03
元話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研究
QQ手機輸入法如何導(dǎo)入分類詞庫
電腦迷(2012年15期)2012-04-29 17:09:47
從翻譯的不確定性看譯者主體性
长海县| 博白县| 内丘县| 南京市| 河津市| 大冶市| 正定县| 南宁市| 峨眉山市| 五寨县| 泉州市| 汉寿县| 万山特区| 屏东县| 赤峰市| 阿巴嘎旗| 武川县| 竹北市| 象州县| 辰溪县| 田阳县| 进贤县| 绥芬河市| 巴马| 醴陵市| 安吉县| 普定县| 钟祥市| 包头市| 涟源市| 称多县| 锡林郭勒盟| 彰化县| 乌海市| 瓦房店市| 桓台县| 宜章县| 汉源县| 三台县| 铜梁县| 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