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穎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3
隨著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腦血管病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尤其腦卒中以其高發(fā)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和高復發(fā)率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肢體痙攣是腦卒中后常見的后遺癥,癥見以速度依賴性肌肉張力增高、肌肉僵直為特征的運動障礙,且伴隨有腱反射的亢進,因此直接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導致生活質量下降。近年來雖然嘗試各種手段和方法治療中風后肢體痙攣,也做了相關的臨床研究,但是療效皆不盡人意,仍然是中風康復過程中的一大難題。
栝樓桂枝解痙顆粒組方來源于張仲景《金匱要略》卷,并經(jīng)過我院陳立典教授二十余年臨床經(jīng)驗篩選而得。處方由天花粉(栝樓根)、桂枝、白芍、生姜、大棗、甘草等六味組成,能解肌止痙,養(yǎng)營生津,柔潤筋脈,用于肢體肌肉痙攣或震顫,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脊髓損傷后、下肢靜脈曲張、帕金森綜合癥、小兒抽搐癥、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癲癇等見以上癥狀者。
該制劑原為合劑,以協(xié)定處方的形式提供本院患者使用已有七年,臨床療效確切,但合劑煎煮、攜帶、使用均不方便,口感亦不佳。因此,在2013年申報為醫(yī)療機構制劑時考慮更改劑型。我們根據(jù)處方藥物的性質、劑量和臨床需要等進行劑型篩選,暫定制成顆粒劑。顆粒劑是目前最為常用的固體劑型之一,其既保持了湯劑吸收快、作用迅速的優(yōu)點,又克服了湯劑煎煮、攜帶不便,易霉敗變質等缺點,受到廣大患者的歡迎[1]。為了擴大該制劑的臨床應用范圍,保證藥品質量,須對其制備工藝進行研究。文獻顯示[2、3],水煎提取工藝中加水量、提取次數(shù)、提取時間等因素直接影響浸出物及有效成分的溶出。為優(yōu)選水煎提取工藝,以加水量、提取次數(shù)、提取時間3個影響因素為考核指標,按正交試驗方案優(yōu)選最佳提取工藝,并通過對輔料、顆粒流動性、顆粒吸濕率的考察,確定最佳成型工藝,以期為栝樓桂枝解痙顆粒的開發(fā)和應用奠定基礎。
1.1 提取工藝的優(yōu)化 本研究以提取次數(shù)、提取時間、加水量、空白等四個因素為指標,對方中其余五味藥的水煎煮提取結果進行考察,每個因素取三個水平,選用L9(34)正交設計表進行試驗。取1/10處方量藥材(桂枝除外),按表1安排進行試驗,并以干膏得率作為考察指標。
將上述試驗提取液濃縮,把濃縮液放置于250ml量瓶中,定容,搖勻。
1.2 干膏得率的測定 精密吸取濃縮液10.0ml置于干燥至恒重的蒸發(fā)皿中,水浴蒸干,于105℃干燥至恒重后(約10h)置干燥器中30分鐘放冷,稱定重量,由此測得干膏量,計算干膏得率。每份試驗平行做3次。試驗結果見表2,方差分析結果見表3。
表1 栝樓桂枝解痙顆粒提取因素水平表
表2 干膏得率試驗結果
表3 干膏得率試驗方差分析表
1.3 方差分析 C因素對試驗結果有顯著性影響,由正交試驗結果可知,C3>C2>C1,因此,C因素取第三個水平,即加10倍量水;同理可知,A因素和B因素的三個水平均無顯著性差異,且A2>A1>A3,B2>B1>B3,故A因素取第二個水平,即提取兩次,B因素取第二個水平,即提取1.5小時。綜上所述,栝樓桂枝解痙顆粒的最佳提取工藝條件為 A2B2C3,即加10倍量水煎煮兩次,每次1.5小時。
為控制提取液的濃縮溫度,采用減壓濃縮成一定濃度的稠膏,條件為:真空度 -0.06Mpa~ -0.1Mpa、溫度50~60℃;稠膏采用真空干燥,條件為:真空度-0.06Mpa~-0.1Mpa、溫度50 ~60℃。
3.1 輔料的選擇 糊精是顆粒劑中應用最為廣泛的賦形劑之一[4],它易溶于熱水,制得的顆粒硬度適中,是較為理想的顆粒賦形劑。本研究選取糊精為輔料,并對其用量進行考察:平行取三份處方藥材,每份為1/2處方量,以優(yōu)選的工藝條件提取、濾過、濃縮,分別加入規(guī)定量的桂枝細粉及不同量糊精,制軟材、制顆粒、干燥、整粒。試驗結果見表5。
表5 栝樓桂枝解痙顆粒輔料用量考察表
試驗結果表明,當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1.12左右的清膏時,顆粒外觀形態(tài)不佳;當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1.22左右的清膏時,在混合過程中無法得到松散均勻的軟材,軟材黏結成團塊且硬,制粒困難,最終制得的顆粒顏色深、硬度大、溶化性不佳;當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1.17左右的清膏時,方能順利制成顆粒,外觀及溶化性均符合規(guī)定。故栝樓桂枝解痙顆粒處方藥材需提取濃縮至相對密度1.14~1.20(60℃)的清膏,加入適量糊精,混勻,制成顆粒。
4.1 顆粒性狀 制得的成品為棕黃色至棕褐色的顆粒,氣香,味微苦。
4.2 顆粒流動性的考察 采用固定漏斗法測定顆粒的休止角,考察顆粒的流動性,用以判斷顆粒能否順利分裝。方法:將漏斗固定于水平放置的繪圖紙的上方一定距離,漏斗下口距繪圖紙的高度為H,小心地將顆粒倒入漏斗中,一直到漏斗下形成的圓錐體的尖端接觸到漏斗的下口為止,圓錐體底面的直徑2R可由繪圖紙上測出,根據(jù)tanɑ=H/R計算休止角。經(jīng)測定,顆粒的休止角為36度,表明顆粒流動性良好,易于分裝。
4.3 顆粒吸濕性檢查 取本品3份,每份各3g,精密稱定,分別置于3個已干燥至恒重的稱量瓶中,鋪成一薄層,再將其置于藥品穩(wěn)定性試驗箱中,控制25℃恒溫,按表6控制相對濕度,放置2小時,取出,稱重,計算吸濕量。結果見表6。
表6 不同相對濕度粉末吸濕率
試驗結果表明:本品在相對濕度大于65%時的吸濕性較強,而相對濕度在55%以下時則吸濕性較弱。為保證生產的順利進行,生產中顆粒分裝工序應控制環(huán)境相對濕度55%以下。
5.1 本研究通過L9(34)正交試驗法,以干膏得率為指標,對本院院內制劑栝樓桂枝解痙顆粒的提取工藝進行優(yōu)選;并通過對輔料、顆粒流動性、顆粒吸濕率的考察,確定最佳成型工藝。最終確定栝樓桂枝解痙顆粒的制備工藝為:桂枝粉碎成細粉備用,其余五味加水提取二次,每次加10倍量水煎煮1.5小時,濾過,合并濾液,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4~1.20(60℃)的清膏,加入上述桂枝細粉及適量糊精,混勻,制成顆粒,50~60℃干燥,整粒,即得。
5.2 其他工藝參數(shù)的確定 栝樓桂枝解痙顆粒處方由天花粉、桂枝、白芍、生姜、大棗、甘草等六味組成,其中桂枝的主要有效成分桂皮醛為揮發(fā)性成分,不適于以煎煮法提取。目前中藥制劑揮發(fā)性成分主要采用提取揮發(fā)油、環(huán)糊精包合、直接粉碎后混入等手段加入制劑中[5],出于對我院制劑室現(xiàn)有儀器設備條件和方便生產的考量,我們擬將桂枝粉碎成細粉,過80目篩備用,待制備稠膏時混入。濕顆粒低溫烘干,以50~60℃干燥8小時,成品經(jīng)微生物限度檢查符合規(guī)定。
[1]謝秀瓊主編.中藥新制劑開發(fā)與應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
[2]張銘,馬麗穎,孟舒.止咳顆粒提取工藝研究[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12(7):180~181.
[3]劉雪飛.婦樂寧顆粒提取工藝的研究[J].陜西中醫(yī),2006,27(4):487~488.
[4]王偉義,吳繼紅.試論輔料在中藥制劑中的重要作用[J].中醫(yī)藥研究,2000,16(3):50.
[5]杜光,孫明輝,尹雄章.中藥揮發(fā)油在制劑中的幾種處理方法[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3,14(3):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