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梅
近年來我國許多英語教育專家學者對高校公共英語教學向學術英語方向的轉向進行了研究和論證。著名英語語法專家章振邦提出“要看懂原文的專業(yè)文獻,吃透原文的專業(yè)教材,光靠那點普通英語是遠遠不夠的”[1]。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主任楊惠中認為 “多次大規(guī)模社會調查需求分析的結果都確認:我國大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把英語作為交際工具,通過英語獲取專業(yè)所需要的信息、表達自己的專業(yè)思想”[2]。上海市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蔡基剛發(fā)表的五十幾篇論文從我國重點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現(xiàn)狀及需求分析、教育國際化背景、國外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啟示等多個角度集中論述了大學英語教學轉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他指出英語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語言必將改變大學生英語學習的內容,因為他們只有學習和掌握了學術英語才能在自己的專業(yè)里自由翱翔。而大學英語的教學定位也必須從目前以學習語言為目的的基礎英語教學轉移到為專業(yè)學習服務的學術英語上來。
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幫助學習者掌握英語語言共核(common-core),即講某種語言的人群中大多數(shù)人使用的那部分語言。這部分語言不受地域、教育程度、社會地位、職業(yè)、話題的制約,在詞匯、語法和意念功能方面的差異也不大。語言共核的這些特點要求語言教學中的教學對象,不論學習的目的如何,將來從事何種工作,都必須掌握那部分語言及其表達方式。大學公共英語教學很少涉及學科專業(yè)內容,難以實現(xiàn)真正為專業(yè)服務的目的,學生在學習了兩年大學英語之后仍然看不懂本專業(yè)的英文文獻,無法用英語撰寫專業(yè)摘要、實驗報告和小論文。專業(yè)文獻閱讀對于本科生的專業(yè)學習、畢業(yè)后繼續(xù)深造,以及參加工作后的專業(yè)信息獲取都是非常重要的。絕大多數(shù)國際學術會議宣讀論文或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必須用英語撰寫;即使是在國內一些期刊發(fā)表漢語論文也要提交英語論文題目、關鍵詞和論文摘要。這種要求對于初寫論文者帶來了較大的挑戰(zhàn),論文由于英語表述部分未能達到期刊要求而需反復修改,甚至被退稿的情況時有發(fā)生。B1oor指出,學術英語閱讀技能是高層次的語言技能,即使是母語為英語的學習者也需要在課堂上經過教師的指導才能習得。因此學術英語閱讀技能通常被列入ESP教學大綱中。[3]
據(jù)統(tǒng)計,專業(yè)文獻中用英語書寫的和有英語譯文或摘要的約占百分之七十五。查閱專業(yè)文獻時,尤其是想要了解專業(yè)方向前沿或熱點時,英文文獻的閱讀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高校本科生,普遍存在專業(yè)文獻閱讀能力不足的問題。雖然目前高校學生的英文水平比以前有所提高,四、六級通過率也越來越高,但是學術英語閱讀能力仍是本科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難以突破的瓶頸,這也是造成部分學生對專業(yè)文獻閱讀產生畏懼的主要原因之一。自上世紀80年代起,外語學習者如何獲得學術英語(academic Eng1ish)能力一直是寫作研究者和教師關注的問題。Scarce11a把學術英語定義為“在專業(yè)書籍中使用的英語,具有與學科有關的語言特點”[4]。Jordan指出,專業(yè)學術英語課程涉及規(guī)范的、學術型的、使用英語教學的不同學科專業(yè),如醫(yī)學英語、計算機英語、工程學英語等;一般學術英語開設學習者英語學習所需技巧課程,如英語聽力技巧、速記技巧、學術寫作、閱讀速度、演說論壇技巧等等[5]?!渡虾J写髮W英語教學參考框架(試行)》對學術英語的界定是:學術英語可細分為通用學術英語(EGAP:Eng1ish for Genera1 Academic Purposes)和專門學術英語 (ESAP:Eng1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兩種。前者主要訓練學生各學科通用的學術口語交流能力和學術書面交流能力,例如聽講座、做筆記、報告展示、撰寫文獻綜述和課程論文、參加學術討論等能力。后者是以某一特定學科領域(如金融、法律、工程、醫(yī)學等)為內容的英語教學,但主要注重這一學科的特定語言(如詞匯、句法、篇章、體裁)和工作場所交流技能的教學。通用學術英語課程可根據(jù)單項能力開設出學術聽說、學術閱讀、學術報告展示和學術寫作等課程。完成大學英語教學后學生應該達到的兩個等級,即一般級和較高級的能力目標對學術英語閱讀能力的要求如下:
表1 學術英語閱讀能力目標
目前國內針對學術英語閱讀方面的研究數(shù)量還不多,內容大多集中于通用學術英語的詞匯、文章結構分析、體裁分析以及閱讀策略介紹等,或是對國外ESP理論的介紹和存在理據(jù)的探討。羅哲怡、郝瑞佳從學術詞匯的分類以及學術詞匯表的研究進展等方面對國內外學術詞匯方面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了回顧與分析總結。張敏、王朝暉探討了利用學術英語語料庫進行大學學術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楊瑞英使用體裁分析的方法從交際意圖和修辭目的的角度分析了應用語言學領域學術文章的宏觀和微觀結構。張藝瓊和楊瑞英運用體裁分析方法探討了學科內容與研究性質對英語學術論文宏觀結構的影響。梁寧討論了在閱讀課中如何依據(jù)學習技能理論開展學術閱讀策略訓練的教學實踐。
許多語言學家以認知語言學習理論為依據(jù)提出學術英語的教學方法,即發(fā)展學術語言技能和教授專業(yè)知識相結合的基于內容的教學法 (Content-based Approach),并在此方法基礎上輔加語言學習策略的教授和培訓。語言學家們對學術英語教材選材的考慮因素已經擴展到背景知識的種類、材料的體裁、認知真實性、語言技能和活動。與教學法相對應,測試學家也正在學術英語教學中嘗試一種能夠測試出學習者運用學術語言技能完成學術研究任務的能力的方法——任務型測試(Task-based Assessment)。英語教育專家王守仁指出,ESP/EAP教學應以學習者的需要為基礎,針對學習者進行需求分析、興趣分析、目標分析,然后設計開發(fā)課程[6]。
大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接觸的多數(shù)是基礎課或專業(yè)基礎課,還未深入接觸專業(yè)知識,應該以進行通用學術英語 (EGAP:Eng1ish for Genera1 Academic Purposes)閱讀能力培養(yǎng)為主,即能掌握基本閱讀技能,如跳讀略讀,上下文推測意思,仔細閱讀和泛讀等。除此外,還應該能讀懂篇幅較短的、和專業(yè)有點關系但是針對一般無專業(yè)背景讀者的學術文章(如報刊上的科普文章);并進而發(fā)展讀懂淺近的專業(yè)教材內容的能力。學生不但要完成一定的課外閱讀量,還需具備分析、鑒別、評價、批評等閱讀能力和靈活運用各種閱讀策略的能力,例如按閱讀目的和材料的類型調整閱讀速度、使用詞典、根據(jù)上下文猜測詞義、看懂各種圖表和符號、做閱讀筆記等。由于閱讀材料的專業(yè)性不強,可以將教學重點放在閱讀策略的培養(yǎng)上。策略訓練是系統(tǒng)工程,每次訓練的內容必須放在整個系統(tǒng)中去考慮,不可孤立地訓練某個策略。因此教師必須根據(jù)目標情景,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訓練內容、順序做出系統(tǒng)的策劃和準備。如采用至下而上的閱讀策略模式(Bottom-up Approaches),從最下層的詞匯解讀能力開始,逐漸向中、上層的話語分析、語法形式、體裁分析等策略推進。
為了給學術英語教學者以及學術英語學習者提供一個可以依照的標準,許多語言學家開始嘗試對不同學科的學術文本中的詞匯進行分析界定,并形成了各種詞匯表。其中最具影響力的當數(shù)Xue和Naion于1984年編制的The University Word List(簡稱UWL)和Coxhead在1998年構建并在2000年修訂的Academic Word List(簡稱AWL)。在詞匯學習中,首先應該掌握中心學術單詞。這些詞匯廣泛出現(xiàn)于各個學科的學術性書面文字中,構成較高比例行文文字,在篇章的結構、修辭等方面起重要作用。這類學術性詞匯在Coxhead的分類體系中指的是那些普遍使用于學術性書面文字資料中,但不具有學科特異性,而是通用于各個專業(yè)學科的詞語。據(jù)統(tǒng)計,這些詞語在學術文章行文文字中所占比例可高達10%。
第二階段的話語分析主要向學生介紹學術閱讀中的幾種主要語言功能,例如下定義、解釋、舉例說明、描述、對照等,并要求掌握相關的話語標記和相應的閱讀策略。如:劃分句子結構、根據(jù)上下文猜測生詞的意思、找段落的主題句、運用標題關鍵詞等理解文章大意、運用視覺輔助線索(visua1 aids)理解文章大意、運用話語標記語(discourse marker)理解文章、總結閱讀后的段落大意等。
其后的主要語法形式介紹旨在使學生了解幾種關鍵語法形式在學術文本標題、引言、描述、討論、結論中的特點和使用規(guī)律,解決普通英語(GE)學習中眾多語法規(guī)則所帶來的困惑。而長句難句特點分析可以幫助學生解讀學術文本中的長句、難句,使他們能運用閱讀策略來理解難度較大的學術文本大意。通過第三階段的體裁分析和綜合練習與總結歸納訓練,使學生了解英語學術體裁的特點,熟悉學術文本結構的知識及其運用策略:首先清楚地理解一些說明文文本的結構,進而從文本提煉出宏觀結構,明確文本結構的基本邏輯關系以及文章的要點,最后做到能夠按文本結構總結文本內容。
大學高年級學生在接觸專業(yè)課以后,對本專業(yè)的了解加深,開始對專業(yè)相關信息、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對于專業(yè)前沿、熱門信息比較渴求,有主動閱讀專業(yè)文獻的傾向和需求,對他們可以進行專門學術英語(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文獻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在掌握一般級的閱讀技能的基礎上,應該側重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訓練:首先是能閱讀長篇專業(yè)文章,理解其中主要觀點和細節(jié);其次是能讀懂專業(yè)教材的內容;最終要學會批判性閱讀技能,如能區(qū)別文章的事實和觀點,正確判斷信息來源的可靠性和可信性,辨認信息的片面性等。可以參照國家教委頒發(fā)的 《大學專業(yè)英語閱讀階段教學基本要求》中詳細列舉的大約八種學術英語閱讀技能和學習技能來設計能力培養(yǎng)方案。
培養(yǎng)方案需要分步驟實施,首先確定“學術英語文獻閱讀”內容范圍,既要考慮到學科的客觀需要,又要重視和引導學生的志趣。在文獻來源的確定上可以根據(jù)已確定的內容范圍,先由教師提供一部分必讀文獻及一部分推薦性的文獻資料或目錄,再由學生根據(jù)需要自己檢索、選擇一部分針對性更強的文獻。在文獻閱讀方法指導上提倡先讀綜述性文章后讀專題性文章,以達到視野開闊、居高臨下、縱觀全面。在方法上則實行先瀏覽粗讀,再深入精讀,即先閱讀各文獻的摘要(Abstract)和結論(Conclusion)或總結(Summary),然后由學生自行確定出一般通讀和仔細精讀的文章。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己做好筆記和文摘。學生在完成閱讀的基礎上,對文獻資料進行消化、分析、綜合和思考,系統(tǒng)歸納綜述內容,并提出個人見解,最終以任務模式如口頭匯報和撰寫文獻綜述文章的形式完成形成性評估。
培養(yǎng)大學生英語文獻閱讀能力,需要對現(xiàn)行的大學英語課文內容進行改良。我國大學英語課文主題大多是千篇一律的愛情、教育、道德、成功、校園等人文社會性的題材或文學性作品,而對理工科、醫(yī)學、法學等專業(yè)知識鮮有涉及。大學英語課程應該定位為與專業(yè)英語課甚至雙語課程相銜接的一門過渡性課程,即在基礎英語中融入簡單的專業(yè)知識,這樣既學了英語,也對專業(yè)知識有所裨益。在大學低年級階段,以文獻閱讀材料的輸入和閱讀技巧的培養(yǎng)為主,而在大學高年級階段的專門學術英語,也不宜過分強調專業(yè)相關性,而是應該以閱讀帶動英語學術寫作能力的發(fā)展。這些都需要教材的改革以及大學英語教師自身知識結構的調整和完善??傊髮W生英語文獻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國家外語教學政策的轉向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師資培訓和教材教法的改革。
[1]章振邦.也談我國外語教改問題[J].外國語,2003,(4).
[2]楊惠中.EAP在中國:回顧、現(xiàn)狀與展望,“中國ESP研究高端論壇”,北京外國語大學,2010.
[3]Bloor M.,Identifying che Components of a Language Syl-labus:A Prob1em for Designers of Courses in ES P or in ES P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M].ELT Documents:117,Pergamon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British Council,1984,1.
[4]Scarce11a,R.Academic English:Aconceptual framework[Z].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inguistic Minority Research Institute.Technical Report,2003-1.
[5]Jordan,R.R.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6]王守仁.關于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