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道同 陳珺明 宋海燕 季 光 王 兵△
1.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六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 (上海,200233) 2.上海中醫(yī)藥大學脾胃病研究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遺傳-環(huán)境-代謝應激相關因素所致的以肝細胞脂肪變性為主的臨床病理綜合征。目前認為胰島素抵抗 (IR)在NAFLD發(fā)病中起關鍵作用,且貫穿疾病的始終。就臨床表現(xiàn)和體征而言,脂肪性肝病當屬中醫(yī)“肥胖、痰飲、積聚、脅痛”等病的范疇,起因多為過食肥甘厚味、過度肥胖,或感受濕熱毒邪,或情志失調(diào),或久病體虛。其發(fā)病機制,眾多學者認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濕熱內(nèi)結(jié),痰濁郁結(jié),瘀血阻滯,而致痰濕瘀阻互結(jié),痹阻肝臟脈絡而形成脂肪性肝病。本病病位在肝,與脾關系密切,肝郁脾虛是脂肪肝的主要病理基礎,痰、濕、瘀、熱是脂肪肝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本研究以高脂高糖飲食建立NAFLD大鼠模型,觀察柴胡人參藥對對其糖、脂代謝,肝臟病理變化及胰島素抵抗和瘦素的影響,探討柴胡人參藥對防治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機制。
1.1 材料
1.1.1 動物 SPF級雄性Wistar大鼠44只,體質(zhì)量 (130±15)g,由上海斯萊克試驗動物有限責任公司提供,動物生產(chǎn)許可證號 [SCXK(滬)2007-0005],自由進食飲水,12小時明暗周期,適應性普通飼料喂養(yǎng)1周。
1.1.2 藥物與試劑 柴胡人參藥對:應用柴胡配伍人參 (4∶2),采用中藥超微飲片,柴胡4g相當于生藥用量20g,人參2g相當于生藥用量10g,由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中藥房提供。給藥方法:中藥超微飲片柴胡-人參,3g·kg-1·d-1灌胃,1次/d,連續(xù)4周。羅格列酮片,葛蘭素史克 (天津)有限公司,批號:H20020475,給藥方法:羅格列酮,0.4g·kg-1·d-1灌胃,1次/d。717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碘125I胰島素放射免疫分析藥盒;瘦素放射免疫分析藥盒。
1.2 方法
1.2.1 動物分組及模型的建立 44只Wistar大鼠隨機分為空白對照組大鼠 (C)10只、另34只進行造模,C組大鼠予以普通飼料喂養(yǎng),造模大鼠予以高脂高糖飼料 (68%基礎飼料+15%豬油+15%蔗糖+2%膽固醇)喂養(yǎng),以上飼料均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斯萊克實驗動物有限公司提供。于第2、4、6、8周末各處死1只造模大鼠,做肝臟病理HE染色,判斷造模情況。造模8周后,將造模成功大鼠隨機分成模型對照組 (M,n=10)、羅格列酮組 (R,n=10)和柴胡人參藥對組 (Y,n=10)。
1.2.2 給藥方法 Y組和R組大鼠分別以柴胡人參藥對和羅格列酮灌胃,M組和C組大鼠均以等量生理鹽水灌胃。除C組外其余3組大鼠繼續(xù)給予高脂高糖飼料飲食,C組大鼠給予普通飼料。用藥4周后殺鼠取材。
1.2.3 觀察指標 觀察大鼠食欲行為、狀態(tài)、毛發(fā)及動物死亡情況;稱量體重;觀察肝臟的形態(tài),包括重量、外形、色澤、質(zhì)地;計算肝重指數(shù) (肝重指數(shù) =肝臟濕重/體重×100%)。檢測血清 TC,TG、HDL-C 、LDL-C、ALT、AST、FPG、FINS及瘦素水平,計算IRI:IRI=(FBG×FINS)/22.5。
1.2.4 病理學觀察 取肝右葉相同部位大小 (1.0×0.8×0.3)cm兩塊肝組織放入4%甲醛中固定,石蠟切片,HE染色,光鏡下觀察各組大鼠肝臟脂肪變和炎癥表現(xiàn),結(jié)果評定、分級標準參見文獻[1,2]。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各組數(shù)據(jù)以±s表示,非正態(tài)分布數(shù)據(jù)經(jīng)對數(shù)轉(zhuǎn)換后分析,各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組內(nèi)比較采用t檢驗。
2.1 一般情況 整個研究過程,各組大鼠均無死亡。C組大鼠活潑喜動,毛發(fā)平整,飲食正常;M組大鼠肥胖少動,性情溫順,精神萎靡、嗜睡,毛發(fā)粗糙凌亂欠光澤。兩用藥組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動及飲食減少,皮毛欠光澤。
2.2 各組大鼠體重、肝濕重、肝重指數(shù)及肝臟TG含量結(jié)果見表1。
表1 各組大鼠體重、肝濕重、肝重指數(shù)及肝臟TG含量結(jié)果比較(±s)
表1 各組大鼠體重、肝濕重、肝重指數(shù)及肝臟TG含量結(jié)果比較(±s)
與M組比較,#P<0.05,##P<0.01;與R組比較,**P<0.01
組別 n 體重(mg) 肝濕重(mg) 肝重指數(shù)(%) 肝臟TG(mmol/L)2.81±0.51 M 10 496.23±25.96 19.89±1.58 4.00±0.15 4.64±0.32 R 10 478.60± 13.80△ 17.40± 1.64# 3.63± 0.25# 4.55± 1.01 Y 10 445.00±24.56##** 14.90± 1.41##** 3.34± 0.26# 3.53± 0.81 C 10 421.11±14.01## 11.79±1.43## 2.80±0.31####
2.3 病理學觀察 C組大鼠肝臟肉眼觀察呈鮮紅色,邊緣銳利,表面光滑。M組大鼠肉眼見肝臟體積增大,邊緣變鈍,顏色呈土黃色,切面呈油膩狀。Y組大鼠部分肝臟接近正常,表面呈淺黃色,油膩狀減輕,指壓有彈性。R組大鼠肝臟變化不明顯。各組大鼠肝組織HE染色顯示:C組大鼠肝臟形態(tài)學基本正常;M組大鼠肝臟呈中-重度肝細胞脂肪變,肝細胞明顯腫脹呈圓形,細胞核被擠向一邊,胞漿內(nèi)充滿大量脂肪空泡,脂滴大小不等,甚至融合為大脂滴,少數(shù)可見有肝細胞碎屑樣壞死和炎細胞浸潤,未見有纖維化改變;Y組大鼠肝臟呈輕度至中度脂肪變,肝細胞脂肪變數(shù)目減少,胞漿內(nèi)脂滴減少或消失,胞漿豐富,肝細胞脂肪變程度明顯改善。R組大鼠肝臟變化不明顯。
各組大鼠肝脂肪變和炎癥分級結(jié)果見表2。
表2 各組大鼠肝脂肪變、炎癥改變分級比較 (±s)
表2 各組大鼠肝脂肪變、炎癥改變分級比較 (±s)
與M組比較,#P<0.05;與R組比較,*P<0.05
組別 n 脂肪變 炎癥程度C 10 0 0 M 10 3.06±0.47 1.45±0.63 R 10 2.93±0.59 1.36±0.52*Y 10 2.14 0.49#* 0.95±0.36#*
2.4 各組大鼠肝功能變化 見表3。
表3 各組大鼠肝功能變化比較(±s,U/L)
表3 各組大鼠肝功能變化比較(±s,U/L)
與M組比較,#P<0.05,##P<0.01
組別n ALT AST C 10 45.61±5.64## 142.48±30.07##M 10 68.85±5.67 181.80±18.03 R 10 58.63±3.79# 142.66±17.22##Y 10 55.94±3.79## 129.11±11.36##
2.5 各組大鼠血脂變化 見表4。
表4 各組大鼠血脂結(jié)果比較 (±s,mmol/L)
表4 各組大鼠血脂結(jié)果比較 (±s,mmol/L)
與M組比較,##P<0.01;與R組比較,*P<0.05
組別n TG TC HDL-C LDL-C C 10 0.98±0.27## 1.26±0.15## 1.35±0.28## 0.16±0.06##M 10 2.26±0.40 2.12±0.19 0.77±0.15 0.49±0.04 R 10 1.33±0.23## 1.55±0.35## 0.97±0.12 0.43±0.12 Y 10 1.20±0.17## 1.47±0.15## 0.85±0.07 0.32±0.14##*
2.6 各組大鼠血糖、胰島素、IRI及瘦素變化 見表5。
表5 各組大鼠血糖、胰島素、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及瘦素結(jié)果比較 (±s)
表5 各組大鼠血糖、胰島素、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及瘦素結(jié)果比較 (±s)
與M組比較,##P<0.01;與R組比較,*P<0.05
組別 n FBG(mmol/L) FINS(uIU/ml) IRI Leptin(ng/mL)C 10 5.26±0.49## 97.20±16.12## 22.59±3.14## 0.25±0.05##M 10 7.76±0.72 155.56±25.37 53.85±11.98 0.76±0.06 R 10 6.32±0.68## 115.52±25.37##31.13±6.69## 0.41±0.08##Y 10 6.43±0.60## 126.39±23.05## 35.98±6.33## 0.35±0.03##*
現(xiàn)代研究證實在脂肪肝的進展過程中,IR通過外周脂肪降解和增加肝臟對脂肪酸的攝取而促進脂肪變性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研究顯示IR可進一步引發(fā)高胰島素血癥與脂質(zhì)代謝紊亂,提示IR是脂質(zhì)代謝異常的重要因素。瘦素在脂肪肝的進展過程中也發(fā)揮重要的作用,據(jù)報道[3],肥胖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明顯升高,而高水平的內(nèi)源性瘦素亦可引起IR,刺激巨噬細胞分泌TNF2A等細胞因子的產(chǎn)生,促進肝星狀細胞分化及內(nèi)臟脂肪積聚,促進肝脂肪變性向脂肪性肝炎及肝纖維化進展。因此,改善IR和降低瘦素水平對于NAFLD的防治有重要意義。
中藥藥對,是以辨證論治和藥物配伍理論為基礎,以病因病機和證候特點為依據(jù),是臨床常配伍應用的性味功效相關成組雙藥的統(tǒng)稱,亦是方劑最小的組方單位,通常是方劑的核心或主要組成部分,甚至是一首方劑,為古今醫(yī)家長期醫(yī)療經(jīng)驗的總結(jié)。研究單味中藥難以反映出其在復方中的真實作用,復方藥味多,作用關系復雜,其研究也難得出準確結(jié)論。藥對作為藥配伍中的雛形,對其研究可以彌補上述研究的不足,深入探究藥對的作用規(guī)律,對于科學指導臨床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4,5],從人參中提取的人參總皂苷可明顯改善大鼠的血清TC、TG、HDL-C及LDL-C水平。除此之外[6],人參皂苷具有抗炎抗氧化、保護血管內(nèi)皮等作用,為人參皂苷用于脂肪性肝炎的防治提供理論依據(jù)。有報道稱[7,8]柴胡提取物如柴胡皂苷-d(SS-d)可明顯減少肝組織α-平滑肌肌動蛋白 (α-SMA)的表達,從而抑制肝星狀細胞(HSC)的活化達到抗肝纖維化作用。研究[9]也發(fā)現(xiàn)柴胡總皂苷可明顯升高酒精性肝病大鼠肝組織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降低血清轉(zhuǎn)氨酶 (ALT、AST)活性和TG含量,對酒精性肝病 (ALD)有明顯防護作用,其機制可能與柴胡總皂苷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質(zhì)過氧化反應有關。柴胡人參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均為常用藥對,歷代醫(yī)家在外感及內(nèi)傷雜病中均有辨證使用柴胡人參藥對,如治療慢性肝膽疾病,因肝病久留不祛,易傷正氣;柴胡疏肝,順應肝之調(diào)達之性,使氣機調(diào)暢;人參扶正,補脾氣而助運化;兩藥合用,疏肝健脾,符合脂肪性肝病中醫(yī)的發(fā)病機制。本實驗證實:柴胡人參藥對可改善NAFLD大鼠的糖脂代謝、胰島素抵抗和降低瘦素水平,其機制目前課題組正在作進一步研究。
[1] DIEHL AM,GOODMAN Z,ISHAK KG.Alcoholic disease in non-alcoholics:A clinical and histologic comprison with alcohol induced liver injury [J] .Gastroenterol,1988,95(4):1056 -1062.
[2] KNODELL RG,ISHAK KG,BLACK WC,et al.Formu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numerical scoring system for assessing histological active in symptomatic chronic active hepatitis [J] .Hepatol,198l,1(5):43l-435.
[3] LI YL,YANG M,MENG XD,et al.The relationship of leptin and adiponectin with insulin resistance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Zhonghua ganzangbing zazhi,2010 ,18(6):459-462.
[4]胡巢鳳,陸大祥,孫麗萍.人參莖葉皂苷對小鼠脂肪肝的作用及機制研究[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9,25(5):663-667.
[5]徐云鳳,趙雨,幺寶金,等.人參蛋白對高脂血癥模型大鼠的降血脂作用[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11,22(2):138-141.
[6]陳冠敏,陳小萍,何聆,等.人參片對大鼠血脂水平及延緩衰老作用的實驗研究 [J].實用預防醫(yī)學,2002,9(4):311-313.
[7]戈宏焱,陳博,劉會龍,等.柴胡皂苷對酒精性肝病大鼠的治療作用[J].中國老年醫(yī)學雜志,2011,2(31):662-663.
[8]李素婷,齊潔敏,楊鶴梅.柴胡總皂苷對大鼠酒精性肝病預防作用及其機制研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7,34(10):1492-1493.
[9]何燕,胡志峰,李平.柴胡皂苷d抗肝纖維化大鼠脂質(zhì)過氧化作用的研究 [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8):91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