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占星 ,王安奎,施運科,楊 凱,楊世平,亐開興,張繼才,楊國榮,金顯棟,袁希平,付美芬,趙 剛,劉建勇,王 喆,陳德良,孔志平,周自知,姚軍本,黃必志*
(1.云南省草地動物科學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12;2.云南省楚雄州畜牧科技推廣站,云南 楚雄 675000;3.云南省大姚縣畜牧獸醫(yī)局,云南 大姚 675400;4.云南省楚雄市畜牧獸醫(yī)局,云南 楚雄 675000;5.云南省南華縣畜牧獸醫(yī)局,云南 南華 675200;6.云南省雙柏縣畜牧獸醫(yī)局,云南 雙柏 675100)
滇中黃牛原產(chǎn)地在云南省滇中地區(qū),主產(chǎn)于楚雄州的楚雄、雙柏、大姚、武定、祿豐、南華等縣(市),姚安、元謀、牟定、永仁等縣也有分布。滇中黃牛是在特定的生態(tài)條件下經(jīng)過當?shù)厝嗣耖L期選擇形成的家畜遺傳資源,未與其他牛品種雜交,遺傳性能穩(wěn)定,外貌特征相對一致;2010被列為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具有以下特點:①耐熱、抗病,焦蟲感染率低,對環(huán)境適應性強(在海拔500m 左右的低熱河谷到3 000m 以上的高寒冷涼地區(qū)均能正常生長繁殖);②體型小力氣大,四肢結(jié)實有力,善于攀爬山坡,采食能力強,耐粗飼,合群性強,易放牧等特點。但存在個體小、生產(chǎn)性能低、飼養(yǎng)周期長等缺點。
BMY 牛是云南省草地動物科學研究院為解決云南黃牛體型較小、早期生長速度慢、個體產(chǎn)肉率低和云南省大部分地區(qū)體外寄生蟲危害嚴重的實際問題,借鑒國外成功的雜交育種經(jīng)驗,從1984年開始,以云南黃牛(Yunnan Yellow cattle)為母本、引進的莫累灰牛(Murray Grey)為第一父本,婆羅門牛Brahman為終端父本雜交選育而成的 其血液組合為1/2 婆羅門×1/4莫累灰×1/4云南黃牛。BMY 牛具有耐熱、抗體表寄生蟲、生長發(fā)育快、繁殖性能好、產(chǎn)肉性能高等特性[1],是適應熱帶亞熱帶氣候環(huán)境的肉牛新類群。BMY 牛在我省熱帶亞熱帶肉牛雜交改良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2],自2005年以來,在德宏、普洱、大理、保山、曲靖、楚雄等地州市開展了用BMY 牛改良本地黃牛工作。由于BMY 牛與本地黃牛雜交后代具有生長快、個體大、耐粗飼、抗病力強、售價好、效益高等優(yōu)點,深受養(yǎng)殖戶青睞[3-5]。楚雄州自1978年以來,就開展了以引進品種西門塔爾、海福特、短角、安格斯為父本,應用人工授精技術改良本地牛的工作,目前有103個凍精改良站(點),覆蓋全州10縣(市)90余個鄉(xiāng)(鎮(zhèn)),年改良牛約7萬頭,為全州肉牛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但由于雜交改良技術路線不夠明晰,引入的品種多雜,改良后代的生產(chǎn)性能良莠不一,同時受公牛種源和家系的限制,級進雜交和交叉雜交逐漸增多,影響雜種優(yōu)勢持續(xù)利用,甚至出現(xiàn)衰退跡象。本研究通過對BMY 牛×滇中黃牛雜交F1代的適應性觀察、生長性能測定以及短期育肥試驗,探討B(tài)MY 牛改良滇中黃牛的效果。
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東經(jīng)100°43′~102°32′,北緯24°13′~26°30′之間,地處滇中腹地,東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連思茅地區(qū)和玉溪市,北臨四川省攀枝花市和涼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部與麗江地區(qū)沿金沙江隔江相望。東西最大橫距175km,南北最大縱距247.5km,總面積29 258km2,山區(qū)和半山區(qū)占95%。
全州轄1個縣級市、9個縣,即楚雄市和雙柏、牟定、南華、姚安、大姚、永仁、元謀、武定、祿豐縣;共有103個鄉(xiāng)鎮(zhèn),45個居委會、1 048個行政村。有彝、傈僳、苗、傣、回、白等23個少數(shù)民族定居,彝族是主體民族。
楚雄州境屬云貴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體部位,地勢大致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nèi)多山,大多數(shù)地區(qū)海拔1 000~1 900 m,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90%以上。主要山系有哀牢山、白草嶺及烏蒙山余脈,州內(nèi)橫貫金沙江流域和元江水系,素有"三山鼎立、二水分流"之稱。高原上散布著楚雄、元謀、姚安、牟定、龍川、羅次、祿豐等較大的壩子。全州最高點為大姚縣白草嶺主峰帽臺山,海拔3 657m,最低點在雙柏縣南端的三江口 海拔556m高差達3 100 m。
楚雄州屬干濕季節(jié)分明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4.8~21.9℃,年均降水量700~1 100 mm。立體氣候明顯,四季溫差較小的低緯高原氣候特點。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蠶豆、大豆、薯類為主,秸稈飼料及農(nóng)副產(chǎn)品較為豐富,草山草坡多,為肉牛養(yǎng)殖提供了較為豐富的飼料資源。
選擇健康、繁殖機能正常的滇中黃牛為母本,以BMY 優(yōu)秀種公牛為父本,采用人工授精方式進行雜交。
滇中黃牛及其雜交牛以農(nóng)戶傳統(tǒng)飼養(yǎng)方式(自然草地草坡放牧為主,在冬春季節(jié)補充粗飼料);BMY 牛主要在草地動物科學研究院示范牧場飼養(yǎng),采用“全放牧+補飼”的飼養(yǎng)管理方式。
1.4.1 品種或雜交牛組合 BMY 牛、滇中黃牛、BMY ?!恋嶂悬S牛雜交F1代(以下稱BMY×本雜)、西門塔爾×滇中黃牛雜交F1代(以下稱西×本雜)、短角牛×滇中黃牛雜交F1代(以下稱短×本雜)。
1.4.2 測定工具 桿稱、專用電子稱、軟尺和測杖。
1.4.3 測定年齡、指標及地點 ①年齡:初生、6月齡、12月齡、18月齡、24月齡和30月齡等6個年齡段;②指標:體重、體斜長、體高、胸寬、胸深、腰角寬、尻長、胸圍、腹圍、臀圍、管圍等11個指標;③測定地點:滇中黃牛、BMY×本雜及其它雜交組合的體重、體尺測定在楚雄州肉牛養(yǎng)殖水平較高,具有一定肉牛雜交改良基礎的楚雄市蒼嶺鎮(zhèn)、南華縣五街鎮(zhèn)和雨露鄉(xiāng)、大姚縣金碧鎮(zhèn)等地的部分養(yǎng)牛戶中進行;BMY 牛的體重、體尺測定在云南省草地動物科學研究院示范牧場測定。
用24月齡牛群體的活重(kg)和體高(cm)測定數(shù)據(jù)計算BPI,BPI=活重(kg)/體高(cm)。
選擇BMY 牛、BMY×本雜、西×本雜、短×本雜、安×本雜(安格斯×滇中黃牛)5個品種或雜交組合肉牛,每個組合12頭(公、母牛各6頭),共60頭,按品種和性別分為10個組(公、母各5個組);供試牛年齡13~15月齡,在同一日糧模式(日糧組成:稻草20%、蠶豆糠20%、鮮啤酒糟30%、精料補充料30%)育肥93d。
試驗數(shù)據(jù)均采用Excel 2007和SPSS 13.0軟件進行分析。
累計引進BMY 牛細管凍精1.65萬支,在8個縣市(圖1)30個鄉(xiāng)鎮(zhèn)開展用BMY 牛改良滇中黃牛工作,累計人工授精9 055頭,受胎7 254頭,受胎率80.11%,產(chǎn)犢6 781頭,產(chǎn)犢率93.48%。
圖1 楚雄州推廣BMY 牛的地區(qū)
2.2.1 生長性能 體重:累計測定各品種(或雜交組合)牛不同年齡段的體重3 199 頭次,其中公牛1 559頭次 母牛1 640頭次 表1結(jié)果如下
1)公牛增重:由表1和表2可見,BMY 牛不同年齡階段的體重明顯高于滇中黃牛及其雜交后代,其初生、6月齡、12月齡、18月齡和24月齡的體重分別比滇中黃牛高14.90kg、97.10kg、168.40 kg和215.60kg,分別 提高90.30%、127.76%、93.30%和115.17%,其提高幅度顯著高于西×本雜和短×本雜。BMY×本雜的初生、6月齡、12月齡和18月齡體重分別比滇中黃牛高4.90kg、25.70kg、42.20kg和62.70kg,分別提高29.70%、33.82%、36.73%和35.97%,但其提高幅度不及BMY 牛、西×本雜和短×本雜;BMY×本雜的24月齡體重比滇中黃牛高62.00kg,提高33.12%,其提高幅度略高于短×本雜,但不及BMY 牛和西×本雜;BMY×本雜的30月齡體重比滇中黃牛高110.00kg,提高47.21%,其提高幅度高于短×本雜14.16個百分點,但不及西×本雜。在全放牧條件下,BMY 公牛從初生到24月齡的平均日增重(ADG)達508.8g,分別比滇中黃牛、BMY×本雜、西×本雜和短×本雜提高117.57%、60.80%、19.75%和65.03%,表明三元雜交育成的BMY 牛的雜種優(yōu)勢明顯,生產(chǎn)性能優(yōu)于二元雜交。在氣候環(huán)境和飼養(yǎng)管理條件基本相同的條件下,BMY×本雜從初生到24月齡的ADG 比滇中黃牛高82.6g,提高35.30%,比短×本雜高8.1g,提高2.63%,但低于BMY 牛和西×本雜BMY×本雜在18月齡前的生長發(fā)育速度不及西×本雜和短×本雜,但之后其生長發(fā)育較快,24月齡后其體重超過短×本雜,表現(xiàn)出良好的肉用性能。
表1 各品種(或雜交組合)不同年齡階段的體重和平均日增重比較
2)母牛增重:各品種(或雜交組合)不同年齡段母牛的體重變化規(guī)律與公牛的基本相似 但它們的增重效果不如公??欤ū?和表2)。BMY×本雜初生~24月齡的ADG 比滇中黃牛高69.2g,提高30.70%,分別比BMY 牛、西×本雜和短×本雜低138.1g、106.7g和35.0g。
表2 BMY 牛及各雜交組合與滇中黃牛比較的增重效果
2.2.2 體尺 累計對各品種牛(或雜交組合)不同年齡段的體尺測定1 475頭,其中公牛708頭,母牛767頭,測定結(jié)果見表3和表4。
初生:BMY 牛的各項指標均明顯高于其它品種(或雜交組合),BMY×本雜各項指標高于滇中黃牛,其中體高、管圍提高明顯,但大多數(shù)指標低于西×本雜和短×本雜。
6月齡:BMY 牛的各項指標均明顯高于其它品種(或雜交組合),BMY×本雜的各項指標高于滇中黃牛,特別是體長、胸深、胸圍、腹圍、管圍提高明顯,但低于或接近西×本雜或短×本雜。
12月齡:BMY 牛的各項指標均明顯高于其它品種(或雜交組合),BMY×本雜的各項指標高于滇中黃牛,其中體長、體高、胸寬、胸深、尻長、臀圍胸圍、管圍提高明顯,但各項指標低于西×本雜或短×本雜。
18月齡:BMY 牛的各項指標均明顯高于其它品種(或雜交組合),BMY×本雜的各項指標明顯高于滇中黃牛,部分指標接近或超過西×本雜和短×本雜。
24月齡:BMY 牛的各項指標均明顯高于其它品種(或雜交組合),BMY×本雜的各項指標明顯高于滇中黃牛,部分指標接近或超過短×本雜。
30月齡:BMY×本雜的各項指標均明顯高于滇中黃牛,特別是體長、體高、胸寬、胸深、胸圍、腹圍和臀圍得到更好的發(fā)育,部分指標接近或超過短×本雜。
2.2.3 肉用指數(shù)(BPI)比較 24月齡公牛的BPI從大到小依次為BMY 牛(3.14)、西×本雜(2.78)、BMY×本雜(2.24)、短×本雜(2.12)、滇中黃牛(1.81),24月齡母牛的BPI大到小依次為BMY 牛(2.82)、西×本雜(2.66)、短×本雜(2.26)、BMY×本雜(2.14)、滇中黃牛(1.78)。BMY×本雜的BPI居于其父本BMY 牛和母本滇中黃牛之間,更接近于母本,BMY×本雜公、母牛的BPI分別比滇中黃牛高0.43和0.36,分別提高23.8%和20.2%;BMY×本雜公牛的BPI略高于短×本雜,但母牛則略低于短×本雜。
2.2.3 育肥效果
1)公牛育肥效果:由表5所示,育肥期間公牛的ADG 以西×本雜最高,極顯著高于其它組合(P<0.01),安×本雜、BMY 牛、BMY×本 雜 的ADG 分別居第二、第三、第四位,三者明顯高于短×本雜;料肉比以短×本雜最高,BMY 牛最低;BMY×本雜顯著低于其他組合(P<0.01),但與BMY 牛的相近(P>0.05);各雜交組合間的屠宰率差異不顯著(P>0.05),但BMY×本雜的凈肉率低于其它組合,產(chǎn)肉量較低。
表3 各品種 或雜交組合 公牛的體尺
2)母牛育肥效果:由表6所示,育肥期間母牛的ADG 以西×本雜最高,其次是BMY 牛和BMY×本雜,西×本雜顯著高于安×本雜和短×本雜(P<0.05),但與BMY 牛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BMY牛也顯著高于安×本雜和短×本雜(P<0.05),BMY×本雜高于安×本雜和短×本雜,但差異不顯著(P>0.05);料肉比以BMY 牛最低,極顯著低于其他組合(P<0.01),其次是BMY×本雜,顯著低于西×本雜和安×本雜(P<0.05)。
對西×本雜、短×本雜、BMY×本雜和滇中黃牛不同年齡段的體重和體尺測定,結(jié)果表明:各雜交組合都表現(xiàn)出較好的雜種優(yōu)勢,以西×本雜尤為突出。云南省普遍采用西門塔爾牛、安格斯和短角牛等為父本改良云南黃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雜交一代的生產(chǎn)性能有了很大提高,但在有些地區(qū)由于過多地采用級進雜交,出現(xiàn)了雜交優(yōu)勢降低、甚至近親衰退等問題[6]。以BMY 牛為父本改良滇中黃牛,其雜交F1代(BMY×本雜)的生長發(fā)育明顯優(yōu)于其母本,具有耐粗飼、飼料報酬高、耐熱、抗蜱、適應性強等特點,表現(xiàn)出良好的雜種優(yōu)勢。在農(nóng)戶傳統(tǒng)的飼養(yǎng)管理條件下,BMY×本雜初生~24月齡ADG 明顯高于滇中黃牛,略高于短×本雜。相同日糧的短期育肥表明BMY×本雜的ADG 公牛高于短×本雜,接近安×本雜和BMY 牛,母牛高于短×本雜和安×本雜 但低于西×本雜和BMY 牛 公牛的屠宰率與安×本雜、西×本雜和短×本雜基本一致,料肉比明顯低于其它組合,與BMY 牛的非常接近,說明其飼料轉(zhuǎn)化率較高。從活牛價格和飼料報酬分析BMY 牛的效益最好 其次是BMY×本雜但由于雜種所含本地黃牛的血緣組分較高,犢牛的初生體重相對較小,在18月齡前生長速度較慢,后續(xù)的生長速度也不如西×本雜,各生產(chǎn)性能指標不及BMY 牛。有研究表明,以雜交牛為母本,BMY為父本雜交產(chǎn)生的BMY×西×本雜(BMY×西×本雜♀)、BMY×?!帘倦s(BMY×海本雜♀)的6月齡體重以BMY×西×本雜高于BMY×?!帘倦s[4];BMY×西×本雜的初生體重接近?!廖鳌帘倦s(海福特×西×本雜♀)、婆×西×本雜(婆羅門×西×本雜♀)和安×西×本雜(安格斯×西×本雜♀),成年體重超過海×西×本雜、婆×西×本雜和安×西×本雜[6],表明BMY 作為第二父本可獲得理想雜交效果。因此,建議以地方黃牛為母本,肉乳兼用型西門塔爾或肉用品種作為第一父本改良本地黃牛,在提高雜交F1代母牛生長和泌乳性能的基礎上,再用BMY ?;虬哺袼古W鞯诙副具M行改良;或者采用BMY 牛對目前一些雜交組合的母牛進行雜交,能較快地提高雜交后代整體的生產(chǎn)性能,加速云南省牛業(yè)發(fā)展。
表4 各品種(或雜交組合)母牛的體尺
表5 各品種(或雜交組合)公牛的育肥效果比較
表6 各品種(或雜交組合)母牛的育肥效果比較
BPI是描述牛的一個品種或群體成年時平均活重與體高的比值,其既可作為劃分牛經(jīng)濟類型的量化指標,也可作為某種牛肉用性能選擇的量化指標之一[7-9]。張英漢先生(2000)對國內(nèi)外74個牛品種的BPI分析提出,平均BPI值公牛大于3.6,母牛大于2.7,其中肉用品種公牛大于5.6,母牛大于3.9;而中國的47個地方黃牛品種或類群的BPI值小,公牛3.15,母牛2.58,其中南陽牛公牛BPI值為3.19,仍處于“肉役兼用型”的中等水平,與肉用牛的區(qū)別非常明顯[7],表明品種間差異較大。BPI和活重、體高均屬高遺傳力性狀,在后代的遺傳中也較為穩(wěn)定,如秦川牛和美國婆羅門牛的BPI的遺傳力分別達0.49和0.6[10-12],但BPI還受營養(yǎng)水平、配種、產(chǎn)犢等因素的影響[9]。一般而言,BPI值隨牛年齡的增長而增大,BPI值越大,肉用性能越好,個體產(chǎn)肉量越高。我國著名的役肉兼用品種秦川牛,其2歲和8歲種公牛的BPI分別為3.37和6.05[10]。本研究中在全放牧條件下BMY 牛公 母牛2歲的BPI分別為3.14和2.82,在幾個雜交組合中最高,達到我國成年黃牛BPI值,接近同齡秦川牛種公牛的水平,表明其具有典型的肉用特征;盡管BMY×本雜24月齡的BPI值較西×本雜小,但與滇中黃牛比較有較大提高,肉用性能得到明顯改善。在同一品種或雜交組合公、母牛的BPI值比較,BMY 牛差別較大,表明BMY 公牛肉用性能明顯優(yōu)于母牛;而滇中黃牛、西×本雜、短×本雜、BMY×本雜相差較小。由于各地牛的飼養(yǎng)環(huán)境和飼養(yǎng)管理水平有差異,對牛的生長發(fā)育有一定的影響,通過選擇BPI值高的種公牛為父本,根據(jù)肉牛生長發(fā)育的規(guī)律和特點,加強母牛和雜種牛的飼養(yǎng)管理,提高日糧營養(yǎng)水平等措施,BMY×本雜的生產(chǎn)性能有望得到進一步提高。
楚雄州黃牛存欄由2005年的41.66萬頭增加到2012年的44.89萬頭,增加3.23萬頭;其中,能繁母牛數(shù)量從2005年的12.82萬頭(占30.77%)增加到2012年的19.24 萬頭(占42.87%),增加6.42萬頭,呈穩(wěn)中有增的態(tài)勢。楚雄州現(xiàn)有牛凍精改良點多、粗飼料資源較為豐富,通過制定合理的肉牛雜交改良路線、優(yōu)選父本和母本,提高牛群的飼養(yǎng)管理等措施,肉牛改良潛力大,良種化率可望得到明顯提高。盡管云南黃牛體型普遍小、成熟晚、產(chǎn)肉性能相對較差,但母牛繁殖性能好,難產(chǎn)率低,母性強,特別適應山區(qū)飼養(yǎng),尤其是在天然牧場放牧的粗放管理條件下仍能保持高繁殖率,哺乳期母牛體重下降少,使用年限長,是極其理想的當家母本。發(fā)展規(guī)?;馀Ia(chǎn),要在做好地方良種保種擴繁的同時,需要加快雜交改良進程,最大限度地提高產(chǎn)肉性能,并在此基礎上提高肉品品質(zhì)。BMY 牛作為熱帶亞熱帶肉牛,其推廣應用對南方肉牛改良具有積極的意義。
[1]文際坤,楊國榮,趙開典,等.BMY 牛的擴繁和選育研究[J].云南畜牧獸醫(yī),2003,45(3):1-4.
[2]和占星,王 喆,張繼才,等.全日制放牧BMY 牛的活體采卵-體外胚胎生產(chǎn)-胚胎移植研究[J].畜牧獸醫(yī)學報,2013,44(1):28-48.
[3]張明強,李瑞生,黃曉松,等.BMY 牛在云南省德宏州推廣應用的效果初報[J].養(yǎng)殖與飼料,2010,9(9):13-14.
[4]楊國榮,亐開興,金顯棟,等.BMY 牛雜交利用的初步研究[J].中國牛業(yè)科學,2010,36(4):76-79.
[5]李瑞生,李加蒼,楊保香,等.BMY 牛中試進展報告[J].養(yǎng)殖與飼料,2012,(1):24-25.
[6]徐興祥,李天平,何永富,等.不同雜交組合牛的生長性能測定[J].養(yǎng)殖與飼料,2013,12(3):23-25.
[7]張英漢.牛經(jīng)濟類型劃分的意義和方法[J].國外畜牧科技,2000,27(3):34-36.
[8]張英漢.論牛的肉用、役用經(jīng)濟類型劃分的意義和方法(BPI指數(shù))[J].黃牛雜志,2001,27(2):1-4.
[9]魯云風,梁子安,王慶林.應用BPI評價外來牛改良南陽牛肉用性能效果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7,35(13):3864,3888.
[10]王院平,程永超,張英漢.陜西省種公牛站秦川牛經(jīng)濟類型測定研究[J].中國牛業(yè)科學,2007,33(5):21-23.
[11]胡林勇,南小紅,張金川,等.秦川牛部分體量指標的遺傳參數(shù)估測研究[J].中國牛業(yè)科學,2006,32(4):4-8.
[12]Riley D G,Coleman S W,Chase C C,etal.Genetic parameters for body weight,hip height and the ratio of weight to hip height from random regression analyses of Brahman feedlot cattle[J].J Anim Sci,2007,85: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