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與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變化及意義
王蕾
目的本文主要就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與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變化及意義展開分析討論。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間,我院相關科室所收治的37例冠心病患者,35例健康體檢者,分別檢測兩組對象的血清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與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對比分析兩組的檢測結果。結果通過對檢測結果的分析可知,冠心病組37例患者的血清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與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明顯比35例健康者高,比較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冠心病患者的血清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與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明顯高于正常人,所以,需在臨床診斷與治療的工作中多加注意。
冠心??;血清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動脈粥樣硬化
冠心病主要是因為冠狀動脈狹窄和供血不足等造成患者心肌功能障礙,或產生了器質性的變化所致。超敏C反應蛋白作為一類炎癥的標志物,可在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中獨立,能預測患者的預后情況,對于冠心病患者的預后具有十分主要的臨床意義[1-3]。本文主要對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與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變化及意義展開探討,現(xiàn)將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統(tǒng)計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間,我院相關科室所收治的37例冠心病患者,35例健康體檢者資料。在37例冠心病患者中,男19例,女18例,年齡范圍47~81歲,平均年齡(61±13.63)歲。在35例健康體檢者中,男18例,女17例;年齡48~81歲,平均年齡(60±12.54)歲。所有的冠心病患者都符合相關的病情診斷標準,不存在自身免疫性病、肝腎功能障礙、糖尿病、心肌病、腫瘤等病癥。本研究所選取的患者中,無論是年齡、性別和病情輕重,還是文化程度和家庭背景等方面都不存在較大差異,具有可比性,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收集同一時期我院相關科室所收治的37例冠心病患者,35例健康體檢者,并將其分成兩組:冠心病組與健康組。分別檢測兩組對象的血清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與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再以統(tǒng)計學方法處理兩組檢測結果,并對比分析兩組的檢測結果[4]。
1.2.2檢測方法 對兩組研究對象進行血液的采集工作,采血時間為清晨,采血條件為空腹,采血量為4 ml左右。以3500轉/min的速度對采集的血液進行離心處理,離心時間維持在10 min左右,并對處理后的血液標本進行低溫封存。對血清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與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測定采取酶聯(lián)免疫吸附的方法進行。酶聯(lián)免疫吸附劑選自廣州德靈公司產品[5]。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0軟件對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的分析,計數(shù)資料的對比應用卡方檢驗,而計量資料的對比應用t檢驗,P<0.05說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以統(tǒng)計學方法處理兩組檢測結果,通過對檢測結果的分析可知,冠心病組37例患者的血清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與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明顯比35例健康者高,比較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指標含量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冠心病組患者與健康者血清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與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的檢測結果對比
注:比較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一般情況下,普通的健康人群體內的血清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含量不高,而當人體患病,比如產生腫瘤或者炎癥等病理時,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會呈上升趨勢。通過不斷的臨床實踐表明,隨著人體心肌缺血、缺氧的發(fā)生,會使血清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含量升高。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的血管滲透性較高,有利于血管的形成,對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發(fā)展具有相當重要的積極作用。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有助于在機體內合成血管活性物質,增殖血管內皮細胞以及血管的新生細胞,因此,血清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對于冠心病病情的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越來越多的醫(yī)療結構和相關醫(yī)務人員開始重視對血清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的研究。在普通的健康人群中,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較低,但當人體發(fā)生急性的組織性損傷或者炎癥反應時,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會隨之上升,上升的趨勢會伴隨組織的損傷嚴重程度而變化,兩者之間呈正比的相關性。根據(jù)有關的臨床研究得知,冠心病的產生、發(fā)展過程、預后情況會對超敏C反應蛋白帶來直接影響,兩者關系非常密切,因此,可以將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作為引發(fā)心血管疾病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臨床診斷與治療中應多加注意。
冠心病一個重要的病變癥狀就是動脈粥樣硬化,根據(jù)有關研究得知,患者的相關血清指標,如白細胞介素、基質金屬蛋白酶-2、基質金屬蛋白酶-9、hs-CRP等與患者冠心病心臟的重構、心肌缺血、缺氧、冠狀動脈粥樣的情況關系非常密切,因此,需在臨床診斷與治療中嚴加觀察這幾項指標的情況,并采取積極有效的處理措施加以應對。目前,臨床上常以藥物來預防冠心病二級,主要的預防藥物類型為:β受體阻滯劑、阿司匹林、汀類藥物、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等。
綜上所述,冠心病患者的血清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與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明顯高于正常人,所以,相關醫(yī)療結構和醫(yī)務人員應在臨床診斷與治療的工作中,嚴格檢測這兩項指標的含量,做出正確的診斷,并采取相應有效的處理措施,同時,為冠心病患者的預后提供科學的臨床依據(jù),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需在臨床診斷與治療的工作中多加注意。
[1] 魏子建.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與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變化及臨床意義.當代醫(yī)學,2011,17(31):19-20.
[2] 李綱.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與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變化及臨床意義.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07(18):83-84.
[3] 裴鳳群.冠心病患者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與超敏C反應蛋白的變化及臨床意義.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07(18):112-113.
[4] 杜愛玲.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與冠心病側支循環(huán)的關系.心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2005,14(1):19-21.
[5] 程王生.冠心病患者中血管內皮細胞鈣黏蛋白的檢測及臨床意義.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06,16(6):851.
467000 平頂山,平煤神馬醫(yī)療集團總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