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熊熊
明代是科舉制最盛行的朝代。
明代想做官的讀書人祈求最多的神靈是“魁星”,認為他能主宰讀書人文運的興衰。
這一點從青花瓷上流行的“魁星點斗”紋樣(圖1~6 )可見一斑。
“魁星點斗”是一個經(jīng)典的科舉題材,畫中“魁星”一副黑面厲鬼的模樣,標志性的動作是用左腳向后踢起一只斗,另一標志物是其頭上方的幾顆星,暗示他的身份。
圖6這種《魁星圖》是最完整的版本,叫“魁星點斗,獨占鰲頭”。點斗的“魁星”右腳獨立于鰲魚頭上,寓意為“獨占鰲頭”,即獲得科舉考試第一名。
明代為什么崇拜魁星?又為什么把魁星畫成似人似鬼的模樣呢?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顧炎武對這個問題有專門的考證。他在《日知錄》卷三十二的條目“魁”中說:“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為文章之府,故立廟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斗?!蔽闹小翱薄翱苯詾橹袊糯敲?。顧炎武的解釋是:不知從什么年代起,人們以為奎星是主管文章的神,所以立廟祭祀奎星。但奎星難以塑像,就改“奎”星為“魁”星;“魁”星本身也難以塑像,人們變通以字形來塑像?!翱弊肿蟀脒吺莻€“鬼”字,右半邊是個“斗”字,分別畫出它們的形象,就成了一鬼舉足點斗的神像。
“魁星”受到民眾熱捧是明代的事。這與明代科舉的發(fā)達有關系。明初科舉曾經(jīng)分五經(jīng)(《周易》《尚書》《詩經(jīng)》《禮記》《春秋》)試士,每經(jīng)所取第一名稱“經(jīng)魁”。鄉(xiāng)試中,每科前五名必須分別是某一經(jīng)的經(jīng)魁,合稱“五經(jīng)魁”。后來五經(jīng)試士制度廢除,但習慣上仍稱鄉(xiāng)試所取前五名為五經(jīng)魁,簡稱“五魁”。此“魁”是“魁首”之“魁”,以“魁星”替代“奎星”,字面上更合此星神主管文運的身份。
有了“魁星”之名,再有“魁星點斗”的形象,順理成章。從明代筆記史料看,至少天順(1457~1464年)年間已經(jīng)有人在畫《魁星圖》了。陸容在其著作《菽園雜記》卷二說了這樣一件事:“天順癸未會試,(我)寓京邸,嘗戲為《魁星圖》,題其上云:‘天門之下,有鬼踢斗。癸未之魁,筆錠入手。貼于座壁,亡何失去。時陸鼎儀寓友人溫秉中家,出以為玩,予為之惘然。問所從來,云:‘昨日倚門,一兒持此示我,以果易之。予默以為吾二人得失之兆矣。未幾,鼎儀中第一名,予下第。”這是陸容親歷之事,可見“魁星”在當時確是科考士子心目中的文運之神,并形諸圖畫了。陸容是博學之士,后來也考中進士,做過兵部職方郎中,著述豐富。
瓷器上出現(xiàn)《魁星圖》大約是明中期嘉靖年間,至萬歷年間特別流行。由此可見,明代文人對參與科舉考試高度熱衷。
“魁星點斗”圖在瓷器上流行之后,出現(xiàn)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xiàn)象:工匠們發(fā)揮想象力,在部分瓷器上又把“魁星”畫成了蹴鞠高手。圖7和圖8就是典型的《蹴鞠圖》。粗看上去,這兩幅圖與“魁星點斗”圖非常相似。但仔細審視可以發(fā)現(xiàn),《蹴鞠圖》中的“鬼”,手上不再握筆持簿,而是搭在前額向身后瞭望(圖7),或者雙手抱在胸前向身后觀看(圖8);“鬼”的身后所踢的也不再是“斗”,而是一只圓圓的球;而象征身份的星星則不見了。
《魁星圖》為什么要演變成《蹴鞠圖》?因為蹴鞠是當時社會上流行的一種游戲,而在表演蹴鞠的眾多動作中,有一些動作正好與“魁星點斗”的動作非常相似。工匠們將“魁星點斗”的畫面稍作修改,就可以作為一種畫面似舊,畫意全新的產品,提供給社會滿足消費之需。
蹴鞠是中國古代的一項體育游戲。它的玩法主要是用腳踢,類似今天的足球運動。但中國人聰明,蹴鞠玩出來的花樣要比現(xiàn)在的足球豐富得多。 蹴鞠的玩法大致可有兩大類:一類是競賽性的,一類是表演性的。競賽性的蹴鞠起源很早,至少漢代已在軍中廣泛流行。那時,蹴鞠活動就有球場、球門、比賽規(guī)則等,踢起來競爭激烈,是軍中練兵健身的好方法。所以,《蹴鞠二十五篇》這樣的書在《漢書·藝文志》里是放入兵家著作之列的。表演性的蹴鞠起源也很早,有一種說法是起源于唐代宮女中間。表演方法有一個人玩的,也有幾個人集體玩的,可用肩、用背、用胸、用膝、用腳來顛球,動作千變萬化,類似于雜耍。
宋代是蹴鞠的重要變革時期。隨著市民文化的興起,蹴鞠走向大眾化。除宮廷外、瓦肆、妓院、街頭巷尾,處處都有蹴鞠的身影。到了明代,蹴鞠仍是民間的一種常見游戲。到了清代,這種游戲才逐漸衰落,直至幾乎失傳。目前我們比較熟悉的有關蹴鞠的形象資料,主要有宋、元、明時期的一些繪畫作品,一些銅鏡、壁畫、陶枕上的圖案紋飾,以及明中期到清前期青花瓷器上常見的踢球嬰戲圖等等。而明代青花中與《魁星圖》相似的《蹴鞠圖》,似乎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圖7青花盤直徑為12厘米、高2.5厘米。盤內的主體紋飾是一個似人似鬼者正在蹴鞠,其光著膀子赤著腳,只穿一條齊膝的短褲,在用肩、背等身體部位踢弄皮球。他左手搭在額前,舉目張望。似乎有把握在球滾落地面之前將它高高踢起,姿態(tài)生動。
這個蹴鞠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蹴鞠者兩只褲腳緊緊匝扎在膝蓋處。這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表演上的特殊用途。其在褲腳上拴著兩根細繩,繩的另一端分別系著一朵球形的花。踢球的時候,這兩朵花會跟著前后跳躍,上下翻舞,就好像他在同時踢3個球一樣。想想看,這樣的表演,能不讓人看得眼花繚亂?能不引來滿堂喝彩?
蹴鞠者為何也是一副似人似鬼的模樣?這一方面因為他是從“魁星”形象脫胎而來,另一方面可能工匠所要畫的不是一般的蹴鞠藝人,而是蹴鞠行業(yè)的祖師爺。
明人沈德符的《萬歷野獲編·補遺》卷四“神仙”記載:“蹴鞠家祀清源妙道真君,初入鞠場弟子必祭之,云即二郎神……”可見,明代萬歷時蹴鞠行業(yè)的祖師爺是清源妙道真君,也就是二郎神。而將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與蹴鞠祖師聯(lián)系在一起,則很可能是明代《封神演義》出版之后的事了。二郎神既然是半人半神的祖師,將他的形象畫得近于鬼怪自無不可。 責編 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