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杰 賀利紅
包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內蒙古包頭 014010
針刺配合吳茱萸熱熨法治療混合痔術后尿潴留68例
袁 杰 賀利紅
包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內蒙古包頭 014010
尿潴留是混合痔術后較常見的并發(fā)癥,患者不能自行排尿,致膀胱過度充盈,引起下腹疼痛,十分痛苦。臨床上采用常規(guī)方法誘導排尿,效果欠佳,最終實施導尿給患者帶來痛苦,并增加了泌尿系統(tǒng)感染的機會。為探討安全、有效、快速、無創(chuàng)傷、無毒副作用的解決方法,自2008年6月至今,本科采用針刺配合吳茱萸熱熨法治療混合痔術后尿潴留68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為混合痔手術住院患者,共128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68例,其中男39例,女29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68歲,平均年齡41.2歲;病程最短半個月,最長20年;患痔數(shù)目為3~5個,內痔分度為Ⅱ~Ⅲ度。對照組60例,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65歲,平均年齡42.1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25年;患痔數(shù)目為3~5個,內痔分度為Ⅱ~Ⅲ度。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診斷標準和排除標準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肛腸外科學組2000年4月制訂的《痔診治暫行標準》[1],內痔和相應部位的外痔相融合為混合痔。尿潴留診斷參照《痔病》[2]尿潴留診斷標準,術后數(shù)小時未能排尿,膀胱膨隆,急脹感。
排除環(huán)狀混合痔患者;有肛門手術史、特異性感染、過敏體質、對傷口愈合有影響的全身性疾病患者;年齡在18歲以下或70歲以上患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用局部麻醉下混合痔外剝內扎術。治療組術后采用針刺配合吳茱萸熱熨,對照組采用溫熱袋熱熨治療。治療組,患者取仰臥位,給予先針灸后熱熨治療。取穴:關元、中極、陰陵泉(雙)、三陰交(雙)。用長度為75.00 mm、直徑為0.35 mm的毫針,向下斜刺關元、中極,在針刺以上穴位時,必須注意膀胱充盈程度,如過度充盈,腹部穴位淺刺。陰陵泉、三陰交針尖略向上與會陰部呈45°角向上斜刺,使針感沿下肢內側上行至會陰部,以上穴位出現(xiàn)針感后均行捻轉瀉法,留針30 min。出針后,用吳茱萸和粗鹽各250 g自制的熱熨袋,經(jīng)微波爐加熱至適宜溫度后置于患者腹部神闕穴區(qū)域,熱熨治療20 min。對照組,耐心解釋尿潴留的原因,消除患者緊張的心理,保持病房安靜,勸說探視人員回避,讓患者聽流水聲,并將與治療組溫度相當?shù)臒崴糜诨颊吒共可耜I穴區(qū)域,治療20 min。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處理后30 min自行排尿,排尿通暢,排尿后癥狀及體征消失,排尿量大于200 ml;有效:處理后30~60 min自行排尿,排尿較通暢,排尿后癥狀及體征改善,排尿量在100~200 ml;無效:處理后60 min仍未排尿。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68例中,顯效50例,有效12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1.2%。對照組60例中,顯效16例,有效24例,無效20例,總有效率66.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兩組病例治療過程中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與對照組比較*Plt;0.05
混合痔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當病情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手術治療是有效并較為徹底的治療手段。尿潴留是混合痔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主要由于手術刺激、麻醉未完全恢復、肛內填塞紗條壓迫以及精神緊張等原因所致。臨床處理不當將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因此,尋找方便、有效的措施,對混合痔術后進行干預,避免尿潴留的發(fā)生,是臨床醫(yī)療、護理工作的重點。術后尿潴留屬中醫(yī)“癃閉”范疇,《內經(jīng)》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焉”。膀胱氣化失司,則水停膀胱而不得出,故生“癃閉”。術中因用藥物麻醉神經(jīng)致經(jīng)絡麻痹,氣不得行而滯于內,影響膀胱的氣化功能,膀胱氣化失司,則水停膀胱之中,形成“癃閉”。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jīng)交會穴,足三陰經(jīng)均行于少腹或陰器,針刺三陰交能扶脾胃、補肝腎,更善疏通三陰經(jīng)氣血,清利濕熱,通調下焦之氣機,主治氣逆、腹?jié)M、小便不利,以達調整機體功能、通利小便之用。陰陵泉為脾經(jīng)合穴,合主內府?!锻ㄐ敢x》說:“陰陵泉開通于水道”,可健脾運,利水濕,通利三焦,通癃開閉。針刺運用手法使“針下得氣”,并使“氣至病所”,是針刺取得療效的關鍵,針刺以上兩穴要使針感傳導到大腿內側及會陰部,直至患者出現(xiàn)尿意及下腹收縮[3]。關元、中極兩穴均為任脈與足三陰經(jīng)交會穴,前者為小腸募,后者為膀胱募,均有調節(jié)膀胱功能的作用。神闕系任脈之要穴?,F(xiàn)代醫(yī)學表明,臍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為腹壁最后閉合之處,與全身皮膚結構比較,表皮角質層薄,屏障功能最好,是給藥的理想部位。吳茱萸是蕓香科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實,性味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jīng),具有散寒止痛、溫中止嘔、助陽止瀉之功。
在中醫(yī)經(jīng)絡理論指導下,本觀察借助吳茱萸熱熨包溫熱之藥力,刺激神闕穴,使藥物及熱力通過該穴直透膀胱,恢復膀胱氣化功能。此外,還可借助熱熨包的重力壓迫充盈的膀胱,使膀胱內壓升高,從而促進排尿,降低了術后尿潴留的發(fā)生,減輕患者的痛苦。此法操作簡便,見效快,使患者避免導尿之苦,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肛腸外科學組、中華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痔診治暫行標準[J].中華外科雜志,2003,41(9):699.
[2]張東銘.痔病[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55.
[3]祁原婷,牛進,陳振娟,等.足三里、三陰交穴位注射治療肛腸術后尿潴留療效觀察[J].云南中醫(yī)雜志,2008,23(3):29.
10.3969/j.issn.1674-4616.2013.05.012
2013-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