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欣芙 周忠明
1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1級碩士研究生,武漢 430065
2湖北省中醫(yī)院婦產科,武漢 430061
自擬中藥灌腸方聯(lián)合抗生素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觀察
何欣芙1周忠明2
1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1級碩士研究生,武漢 430065
2湖北省中醫(yī)院婦產科,武漢 430061
盆腔炎性疾病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圍組織的一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輸卵管卵巢膿腫、盆腔腹膜炎等。臨床表現(xiàn)主要有下腹墜痛或腰骶部酸痛、白帶量多、月經多、不孕等。常因為急性炎癥治療不徹底或患者體質較差,病情遷移所致。慢性盆腔炎是一種頑固性疾病,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可以誘發(fā)急性發(fā)作,不僅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而且會增加社會和家庭的經濟負擔[1]。本病單用抗生素進行治療,療效不佳;單用中藥進行治療療效雖好,但所需時間較長,不易堅持。本院采用中藥灌腸聯(lián)合抗生素治療慢性盆腔炎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5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8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40例,年齡25~41歲,平均年齡27.5歲,病程3個月~5年;對照組40例,年齡26~42歲,平均年齡28.6歲,病程2個月~5年。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上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采用臨床癥狀、婦科檢查與B超檢查結果相結合的方法明確診斷[2]。主要癥狀有慢性盆腔痛,下腹部墜脹,腰骶部酸痛,白帶增多或有低熱,常在疲勞、性生活后加重,輸卵管堵塞者可繼發(fā)不孕或異位妊娠;婦科檢查有宮頸舉痛,子宮體可有增大、常呈后位,活動受限或粘連固定,壓痛,一側或兩側附件片狀增厚或呈條索狀增粗、壓痛或觸及不規(guī)則固定包塊,宮骶韌帶常增粗,有觸痛等;B超檢查可探及子宮一側或兩側附件回聲增粗或有包塊,子宮直腸陷凹可有液性暗區(qū)。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0.9%氯化鈉注射液250.0 ml加鹽酸左氧氟沙星0.4 g加甲硝唑1.0 g,靜脈滴注,每日1次,從月經干凈后第1天開始,連續(xù)滴注10 d,治療3個月經周期。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本院自擬中藥灌腸方,基本方組成為蒲公英15 g,紫花地丁15 g,敗醬草15 g,大青葉15 g,紅藤15 g,連翹15 g,三棱15 g,莪術15 g,陳皮15 g,延胡索20 g,椿根皮15 g。將以上中藥水煎藥汁至200 ml,為避免灌腸時溫度過高損傷直腸黏膜,溫度過低導致直腸痙攣,將中藥溫度控制在38 ℃左右,患者排空大便后,取側臥位,將灌腸導管由肛門插入15~20 cm,緩慢灌腸,藥液在20~30 min內注完,保留灌腸30 min以上,每日1次,連續(xù)灌腸10 d,中西藥均連續(xù)治療3個月經周期。
1.4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制訂。痊愈:治療后下腹疼痛及腰骶脹痛等癥狀消失,婦科檢查及理化檢查正常,停藥1個月內未復發(fā);顯效:治療后下腹疼痛及腰骶脹痛等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婦科檢查及理化檢查明顯改善;有效:治療后下腹疼痛及腰骶脹痛等癥狀減輕,婦科檢查及理化檢查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后下腹疼痛及腰骶脹痛等癥狀無減輕或加重,婦科檢查及理化檢查較治療前無改善或有加重。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0%,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療效明顯提高(Plt;0.05)。見表1。
表1 兩組之間療效的比較(n=40,例,%)
與對照組比較*Plt;0.05
祖國醫(yī)學認為,慢性盆腔炎主要由于婦女經期、產后血室正開而攝生不慎,或經期房事,導致濕熱(毒)之邪入侵胞宮、胞脈、胞絡、沖任,阻滯氣血,或由急性盆腔炎久治不愈轉變而來,病程較長,余邪不去,留戀下焦,以致臟腑氣血失調,沖任受損所致。日久則氣血瘀滯經脈,甚至結成瘀塊。歸屬于中醫(yī)學“熱入血室”、“婦人腹痛”、“帶下病”、“痛經”、“不孕”等范疇[3]。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慢性盆腔炎為各種手術創(chuàng)傷,如流產、分娩、取環(huán)、宮頸激光手術等宮腔操作引起急性盆腔感染未能徹底治療而轉化為慢性,由于婦女生殖器官處于腹腔最低處,炎癥吸收慢,易遷延致慢性炎癥或炎性包塊形成。慢性盆腔炎在臨床上易反復發(fā)作,病情頑固,病程長,單純使用抗生素治療效果不甚滿意,且長期使用易產生耐藥性,長期炎癥刺激,造成局部纖維組織增生,器官周圍粘連,全身給藥時,藥液不易進入炎癥組織,達不到有效藥物濃度,故療效差。
本文自擬中藥灌腸方中蒲公英、紫花地丁、敗醬草、大青葉、紅藤、連翹清熱解毒,有利于抑制炎癥,減少積膿發(fā)生;三棱、莪術等活血破血,減少瘀血阻滯,消腫散結;陳皮、延胡索理氣止痛;椿根皮清熱燥濕,數(shù)種藥物配合使用共奏清熱解毒、行氣活血、化瘀散結之功效。盆腔內靜脈叢豐富,藥物進入直腸后,通過黏膜吸收,盆腔內迅速達到有效的血藥濃度,能改善盆腔血液和淋巴組織微循環(huán),清熱藥可以消炎抗菌、促進炎癥吸收、消散包塊、減輕積液。中藥有助于改善患者體質,可以長程服用,對身體毒副作用較小。
綜上所述,對慢性盆腔炎給予中藥灌腸方聯(lián)合抗生素治療,可以內外兼治,局部與全身相結合,臨床療效好,無明顯不良反應,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值得臨床推廣。
[1]豐有吉,李荷蓮.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79-281.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52-253.
[3]張玉珍.中醫(y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314.
10.3969/j.issn.1674-4616.2013.05.014
201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