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臻(河南省漯河市第六人民醫(yī)院,河南 漯河 462000)
隨著護理學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為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健康教育運用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家屬,提高了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認識,滿足患者對健康的需求,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09年3月~2011年10月間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5例,男45例,女20例,年齡45~68歲,平均(55±14)歲。心力衰竭的病因:冠心病32例,擴張型心肌病11例,高血壓心臟病15例,風濕性心臟病8例。同時選擇我院2007年5月~2009年2月60例未進行健康教育的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齡43~72歲,平均(62±10)歲。兩組患者均經病史、查體、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心電圖、胸片、血生化檢查,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房顫及腫瘤患者除外,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健康教育方法
1.2.1 慢性心力衰竭常見的問題有:氣體交換受損,心輸出量減少,體液過多(活動無耐力),緊張、恐懼等心理壓力以及知識缺乏等。針對這些問題,有針對性地與患者及家屬交流,做到有愛心、耐心、責任心。在入院的第一時間內記錄患者的癥狀、飲食習慣、體重、服藥情況等,對患者身體狀況進行分析,對其進行健康教育,緩解其緊張心理。
1.2.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常由于對疾病的恐懼造成緊張、焦慮心理:分析情緒產生的原因,采取不同的解釋、指導、澄清等健康指導,與患者及家屬建立融洽關系,避免精神刺激,創(chuàng)造和諧輕松的就醫(yī)氣氛。提供有關治療信息,使患者及家屬了解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程、治療方法,排除其因感染、過度勞累、情緒激動、飲食不當、用力排便等誘發(fā)因素,介紹成功案例。對焦慮、恐懼較重的患者及家屬教會自我放松的方式。聽一些輕音樂,穩(wěn)定情緒,緩解因過分緊張誘發(fā)心力衰竭的原因。
1.2.3 保持呼吸道暢通:慢性心力衰竭常見呼吸困難和缺氧。我們根據患者缺氧程度給予氧氣吸入。教會患者正確的咳嗽和排痰方法,盡量坐直,緩慢呼吸,屏氣后用力咯痰,同時教會家屬協助患者翻身、拍背,有利于痰液排出。向患者及家屬解釋預防肺部感染方法,避免潮濕、戒煙等。在寒冷季節(jié)注意保暖,預防上呼吸道感染。
1.2.4 規(guī)律服藥:藥物治療仍然是心力衰竭控制的重要保證。所有心力衰竭只要有體液潴留均應合理使用利尿劑,教會患者按醫(yī)囑服藥,不能自行停藥或減少用量,尤其要注意服藥過程中的反應,在每天的護理查房中,我們會對患者服藥期間的癥狀變化及時了解和反饋,指導患者及家屬熟悉藥物的不良反應,有利于醫(yī)生及時調整用藥[1]。本組患者經健康教育后多數能夠做到遵醫(yī)囑服藥,但仍有個別老年患者需要護士反復不斷提醒。我們做到送藥到手、看服到口,以到達較好治療效果。
1.2.5 飲食和活動教育:對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原則上低鹽飲食,限制飲水,以減輕心臟負荷,避免勞累。告知患者飲食中鈉鹽的攝入過多會引起水腫和肺淤血,加重心力衰竭癥狀,每天攝鹽在2~3 g,除鈉鹽外,咸菜、面包、碳酸飲料等都應注意。補充高蛋白、低鹽低脂、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強調個體化、依據病情進行活動,對心功能Ⅳ級應絕對臥床休息,有護士進行生活照顧,Ⅲ級患者嚴格限制體力活動,Ⅱ級患者適當限制。鼓勵患者參與設計活動計劃,讓其對活動和疾病的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促進其遵從醫(yī)護人員的興趣和了解活動的動機。在患者住院時,我們根據患者心電監(jiān)測結果讓其逐漸增加活動量,教會其家屬觀測患者的呼吸、面色等,以利于出院后家屬照顧,給予其心理調節(jié)。
1.2.6 在健康宣教中,我們還注意尋找合適的支持系統:采取多種形式進行社區(qū)講座,創(chuàng)建宣傳欄,開展公休會,對家屬進行疾病宣教,發(fā)放疾病教育手冊,設置電子屏,播放閉路電視以及實踐操作等進行護理健康指導。同時護理部每個月定期或不定期的深入臨床科室,通過對患者與家屬交談,了解該科室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的效果,并每個月評選護理明星、調查其護理滿意度,將考察結果與經濟掛鉤,極大地調動了護理人員的積極性。
1.3 統計學方法:所有收集的資料量化后輸入計算機,以SPSS 12.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對疾病的了解、遵醫(yī)依從性、飲食控制、體重控制、對治療和護理滿意度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較好效果。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在對疾病的了解、遵醫(yī)依從性、飲食控制、體重控制、對治療和護理滿意度上比較(例)
護理健康教育在整個護理工作中起著重要作用,護士把慢性心力衰竭的標準護理計劃運動到健康教育之中,患者及家屬均能接受并記住健康指導內容,愿意配合治療和護理,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和對疾病的認識。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內科最常見的臨床病理生理綜合征,重度心力衰竭在臨床上很難達到“治愈”的效果,一般都在癥狀好轉、心功能改善時要求出院,因此應對患者做好住院時的治療以及出院后的護理健康教育,以減少復發(fā)率和住院率[2]。在出院對患者進行的宣教主要取得家屬及親友的配合,教會他們如何實施自我護理的健康教育計劃和內容,保持與主治醫(yī)師和責任護士的聯系,從而鞏固住院治療及住院期間護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促進患者的康復,提高生活質量。
[1]袁海川,李光潔,李文玲,等.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家庭訪視中用藥安全問題與護理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22):114.
[2]何艷榮.院外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新功能改善水平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9,23(4):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