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迪 楊 陽 金玲玲
(吉林省四平市中心人民醫(yī)院康復科,吉林 四平 136000)
早期康復訓練及護理對卒中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
馬金迪 楊 陽 金玲玲
(吉林省四平市中心人民醫(yī)院康復科,吉林 四平 136000)
【關鍵詞】卒中;康復;護理
卒中發(fā)病率、致殘率、病死率較高,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近年來,人們對卒中的早期康復有了新的認識,持越來越積極的態(tài)度。護士在卒中患者的康復治療和護理中掌握卒中康復的基本理論及相關康復技能,充分發(fā)揮護士在卒中患者康復中的作用,就會提高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質量[1]。2011-06—2012-06,我科對90例卒中患者進行了早期康復訓練及護理,并與晚期康復訓練90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180例均為我院康復科卒中住院患者,經頭CT、MIR診斷為腦出血58例,腦梗死122例,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90例,男58例,女32例;年齡42~76歲,平均(58.1±10.1)歲;病程1~3周,平均(1.5±0.5)周;腦出血28例,腦梗死62例。對照組90例,男55例,女35例;年齡46~78歲,平均(57.8±10.5)歲;病程3~6個月,平均(4.5±1.5)個月;腦出血30例,腦梗死60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為早期康復訓練者,對照組為晚期康復訓練者,均采取物理療法、作業(yè)療法、針灸、推拿、心理護理等康復訓練方法和護理措施,主要進行肢體功能障礙的康復訓練。觀察組體現在“早”字,患者發(fā)病1~3周,病情穩(wěn)定后即進行康復訓練,而對照組是在發(fā)病3~6個月才進行康復訓練。
1.2.1 臥床期的訓練 上肢自助被動運動(雙手叉握—Bobath握手),翻身訓練,橋式運動,雙側橋式、單側橋式、動態(tài)橋式運動,側方移位訓練,為下床做準備。穿衣服先穿患肢,脫衣服先脫健肢,可用握力器、拉力器等輔助工具鍛煉。
1.2.2 離床期的訓練 床上坐起,床上移動,練習下床、上床,扶床邊移動,逐步練習上、下輪椅。
1.2.3 步行期的訓練 站立平衡訓練,患側下肢負重訓練,反復練習伸髖、屈膝、踝背屈。站立訓練在患側下肢負重下,健肢下肢做向前后的小幅度邁步,踝背屈,足跟著地。訓練應布置好室內環(huán)境,室內地面平坦不滑?;颊呓嚯x沒有木制品、鐵制品、玻璃器皿,以防摔倒碰傷。訓練者或者陪護者應站在患者的患側,給予必要的扶持指導,消除患者害怕摔倒的心理,主動配合行走訓練。
1.2.4 運動療法 40 mim,每日2次。以Bobath技術為主導,綜合Brunnstrom技術、神經肌肉促進技術和運動再學習等,按照人體發(fā)育順序,從近端到遠端,反復強化訓練,逐步達到運動控制和協(xié)調能力的改善[2]。
1.2.5 作業(yè)治療 30 mim,每日2次。日常生活能力(ADL)訓練,包括洗漱、穿衣、進食、輪椅使用、滾筒運動、板釘訓練、上廁所、洗澡、行走、上下樓梯及個人衛(wèi)生等。逐項指導和訓練,從簡到繁,并進行具有針對性的作業(yè)治療內容,如書寫、畫圖、下棋、系鞋帶、家務活動、社區(qū)行走及使用交通工具等,從易到難,不能獨立完成者可用輔助器具。
1.2.6 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 推拿和針刺,通過深淺感覺刺激從而促進患側肢體功能的改善。推拿30 mim,每日2次,穴位選取風池、曲池、肩井、天宗、陽陵泉、環(huán)跳、委中、承山、足三里等穴位,通過推、拿、按、捻、搓、擦的手法進行推拿[3]。針刺每日2次,穴位選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髀關、伏兔、足三里、豐隆、解溪等穴位,電針或留針[3]。
1.2.7 物理因子治療 20 mim,每日2次,功能性電刺激,肌電生物反饋,使癱瘓肢體肌肉通過被動引發(fā)的收縮和放松。
康復訓練10 d為1個療程,每月重新評定1次,根據患者評估重新制訂康復治療方案。
1.2.8 護理方法 ①根據每個患者存在的不同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及時給予不同的心理疏導,并進行健康教育,向患者介紹和講解一些有關的醫(yī)學知識。②防止肢體痙攣,早期進行正確擺放良肢位置[4]。肢體變換也要同時進行,每隔2 h變換1次,夜間可適當延長,但絕不能超過3 h?;贾谋粍踊顒?,從近端關節(jié)到遠端關節(jié),每日3次,每次5 min以上。③預防肺部感染,指導和協(xié)助患者有效排痰,嚴格的儀器消毒滅菌及無菌操作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的發(fā)生。④防止壓瘡的發(fā)生,經常協(xié)助患者翻身,每2 h 1次,按摩受壓部位皮膚。⑤預防便秘,給予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多食蔬菜、水果。
1.3 評定方法 每位患者入選時和康復訓練1個月后分別進行ADL能力評定,評定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數進行評定,總分100 分,ADL 損害嚴重程度:0~20 分為極嚴重功能缺陷; 25~45 分為嚴重功能缺陷; 50~70 分為中度功能缺陷; 75~95 分為輕度功能缺陷; 100 分為ADL 完全自理[5]。
2組康復護理前后ADL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2組康復護理前后ADL評分比較
分,±s
與本組康復護理后比較,*P<0.05;與對照組康復護理后比較,△P<0.05
由表1可見,2組康復護理后ADL評分均升高(P<0.05),且觀察組升高優(yōu)于對照組(P<0.05)。
卒中是當今社會的常見病、多發(fā)病,該病發(fā)病急,進展急驟,死亡率高。隨著醫(yī)療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多數卒中患者經過及時治療后,脫離了生命危險,但是后期由于患者自身不重視早期康復訓練,因此造成語言和肢體活動功能障礙,使其致殘率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6]。本研究中,觀察組把握最佳康復時機,給予早期康復訓練及護理,獲得了滿意的效果,而對照組采取同樣的康復訓練方法,只因為沒把握最佳康復時機,進行的是晚期康復訓練,結果觀察組康復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因此,醫(yī)護人員必須掌握最佳康復時間,運用熟練的康復技能指導患者進行有效的康復訓練,同時對患者實施積極的心理支持措施,并給予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一些醫(yī)學知識,消除焦慮自卑、恐懼、絕望的悲觀情緒,樹立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和訓練,有利于康復。
卒中的并發(fā)癥很多,常見的有肺部感染、壓瘡、便秘、肢體痙攣、關節(jié)僵直等,不利于康復。護士應指導和協(xié)助患者有效排痰,定時幫助翻身,給予高纖維易消化的飲食,注意肢體良肢位置的擺放,可以防止或對抗肢體痙攣,所以患者肢體功能位置的正確擺放、保護關節(jié)功能的重要護理措施是非常必要的。這些護理方法可以有效防止上述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卒中康復應早期進行,時間越早,神經功能恢復的越好。卒中患者功能恢復的最佳時期,主要在病后6個月內,尤其是病后前3個月。但卒中6個月后也不應該放棄,因為患者的功能恢復何時達到平臺期,與患者的年齡、
有無認知障礙及功能障礙的嚴重程度有關。在臨床上,有些患者1年后仍有神經功能的繼續(xù)改善?;颊卟∏榉€(wěn)定后(腦梗死發(fā)病后48 h,腦出血生命體穩(wěn)定后2 周)開始介入功能訓練即可得到滿意的效果。因此,早期功能訓練的療效是肯定的,關鍵在于對“早”的把握。很多人都存在一種誤解,認為功能訓練越早越好,這種強化治療意識導致運動過度,不符合功能恢復規(guī)律的超前活動,反而不利于功能的恢復。功能訓練時間要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選擇最佳的有利時機。
現在臨床上采用的康復治療方法,都是以神經系統(tǒng)作為康復治療的重點對象,將神經解剖學、神經發(fā)育學、神經生理學的基本原則和法則應用到腦損傷后運動障礙的康復治療中,康復護理的方法始終貫穿整個康復過程。包括肢位良肢位置擺放、肢體功能康復、智能和語言的康復、物理療法、針刺療法、心理護理、日常生活功能訓練、肺部感染和壓瘡的預防。這些康復治療護理方法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和治療技術,在臨床上廣為應用,是卒中患者康復治療護理的主要方法[7]。卒中后,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訂相應的訓練計劃。
總之,護士全面了解卒中后患者早期康復訓練的目的、治療方法、訓練方法及掌握康復護理的因素,有針對性地做好預防措施,加強康復護理指導,轉變患者被動護理觀,由“替代護理”逐漸轉向“自我護理”[8]。要增強患者的自信心和生活勇氣,充分發(fā)揮護士在卒中康復護理過程中的指導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促進卒中患者早日康復。
[1] 尤黎明,吳瑛.內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583-617.
[2] 倪朝民.神經康復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63.
[3] 孫小苗.中醫(yī)康復護理在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9):124-125.
[4] 陳劉琴.腦卒中患者早期偏癱的康復護理[J].臨床醫(yī)藥實踐,2010,19(14):953-954.
[5] 王玉龍.康復功能評定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368-371.
[6] 高卓,朱峰,田國萍.進展性腦卒中相關因素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8(10):159-160
[7] 壽棘,王芳,楊小燕.設立專職康復護士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11,10(4):282-283,286.
[8] 李春彩,張艷.腦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進展[J].淮海醫(yī)藥,2012,30(3):封3-封4.
【中圖分類號】R743.309
A
1002-2619(2013)12-1889-02
馬金迪(1962—),女,副主任護師。從事康復護理工作。
201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