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立許
(武漢體育學院武術(shù)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我國古代龍舟“源”與“流”之考*
湯立許
(武漢體育學院武術(shù)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關于端陽競渡的起源在不同的地區(qū)有不同的說法。各種說法雖然不同,但大都認為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一些出土文物也證明這一起源的可靠性。研究認為,龍舟活動的起源與古代各族的宗教信仰或圖騰有關;紀念歷史人物的龍舟活動成為節(jié)日活動的主題,反映出古代文化風俗發(fā)展的特征;古代龍舟發(fā)展嬗變隨各地域、各民族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運動形式、運動特點以及風格迥異的文化內(nèi)涵。
民間體育運動;古代龍舟;龍舟競渡;歷史演變
龍舟競渡又稱為劃龍船、賽龍舟等,是在我國乃至華人世界頗為風行的一項民間體育運動,而尤以廣西、福建、廣東、江西、湖北、湖南、臺灣、香港等省(區(qū))最為普遍。
民間的劃船娛樂和軍隊的劃船訓練早在商周時期就已出現(xiàn),而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繼續(xù)存在。據(jù)古籍記載,在我國延續(xù)兩千多年的端陽競渡活動,源于戰(zhàn)國時期。南朝梁時(502—557年)學者宗懔撰《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競渡是其遺俗?!保?]此書又說:“邯鄲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2]?!肚G楚歲時記》注引《越地傳》云:“競渡(劃龍舟)之事起于越王勾踐,不可詳矣”[3]??梢婈P于龍舟競渡,吳以為與伍子胥有關,越以為起于勾踐,楚又另捧出其地的忠臣屈原,大有與吳、越競爭之意。
其實,我們從《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就可看出,龍舟競渡風俗實在比屈原、伍子胥、勾踐等要早,《荊楚歲時記》:“端午……以菰葉裹黏米,謂之角黍……或云亦為屈原,恐蛟龍奪之,以五彩線纏飯投水中,遂襲之。”[4]聞一多在《端午考》中曾明確指出:端陽節(jié)“是古代吳越民族——一個龍圖騰團族舉行圖騰祭的節(jié)日”[5]。談及銅鼓里的龍船,都是這種“水祭”的歷史紀實。關于這一點,另一位著名的民族學家凌純聲在《南洋土著與中國古代百越文化》一文中曾指出:銅鼓的紋飾中的“龍船,以民族學眼光視之,即越人祭水神(蛟龍)時所駕之舟”[6]。
因此,俗說端午節(jié)劃龍船是為了紀念楚國詩人屈原自沉,這其實是一種附會。民俗學家江紹原在《端午競渡本意考》中認為:“一地的風俗極易被人歸到少數(shù)大人物的身上去,或說是他們制定的,或說是與他們有某種關系。人所以有此一舉,不外乎想把風俗放在一個更不可動搖的基礎上?!标P于這些說法在南朝時候才產(chǎn)生的,隋唐以降,即成定論?!端鍟さ乩怼吩疲何逶峦眨o念屈原,“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7]。《舊唐書·杜亞傳》也云:“江南風俗,春中有競渡之戲,方舟前進,以急趨疾進者為勝?!保?]這是越人蛟龍圖騰觀念淡化之后,劃龍舟成為人們的一種娛樂活動之后才產(chǎn)生的。這也是越人文化對楚人影響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梢钥吹皆谠饺说暮笠岬囊恍┟褡?,劃龍舟仍殘存著一些古代“水祭”的遺風,如開船前燒香燒炮,而且時間也不在農(nóng)歷的五月五日。
雖然關于端陽競渡的起源在不同的地區(qū)有不同的說法。如三國時期著作《曹娥碑》認為:“競渡的起源是為了紀念吳國大將伍子胥的”;《越地傳》則認為:“競渡的起源于越王勾踐”;近代文人聞一多考證說,起源于古越族的圖騰崇拜。各種說法雖然不同,但大都認為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一些出土文物也證明這一起源的可靠性。如河南汲縣山彪鎮(zhèn)戰(zhàn)國墓中出土的銅鑒,四川成都出土的戰(zhàn)國“宴樂銅壺”上都鑄有競舟圖案。最初,“競渡”之舟只是一般的小舟,直到西周,開始出現(xiàn)了舟與龍神崇拜結(jié)合的產(chǎn)物——龍舟。晉太康二年(281),在魏襄王古墓中發(fā)現(xiàn)的《穆天子傳》一書中,有“天子乘鳥舟、龍舟競渡紋銅鼓拓本龍舟,浮于大沼”的記載。當時,人們將龍的形象裝飾在船上,是為了娛神、祭神和祈求神的保佑,而龍舟競渡活動形成的契機當也是出于娛神和禳災,亦即龍神崇拜[9]。
無需置疑,龍舟活動的起源與古代各族的宗教信仰或圖騰有密切關聯(lián)。如,浙北水鄉(xiāng)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就具有吳越民族龍圖騰崇拜風采。在古文獻中,有不少越人以“龍”為圖騰的記載?!墩f苑·奉使篇》載:“(越人)剪發(fā)文身,烘然成章,以象龍子,將以避水神”[10]。聞一多先生認為越人“斷發(fā)文身以象龍子,是因為他們的圖騰”。故這里流行劃龍船、舞龍燈、放龍鷂、出龍會。而龍則是華夏諸族最終的共同信仰,所以競渡用的船便以龍舟的形式出現(xiàn)。當時的競渡還只是一種祭神娛樂的民間水上活動。隨著農(nóng)業(yè)社會的發(fā)展,以龍的威懾力量和神性功能作為基本的體現(xiàn)精神,以龍的威力為主導觀念在各族人們大腦里反映的巫術(shù)為基調(diào)的龍圖騰文化,必然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偏于注重活動的競技性和娛樂性,同時也附會了吊伍子胥、紀念勾踐、悼念屈原的傳說,使一些對歷史人物的祭奠代替了某些原始崇拜的內(nèi)容。這就使祭祀的原始崇拜蒙上了一層紀念的色彩,紀念歷史人物的龍舟活動成為節(jié)日活動的主題,反映出古代文化風俗發(fā)展的大趨勢。
龍舟活動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了,南北朝時已成為許多地方的節(jié)令活動。據(jù)說,漢武帝為了訓練水軍,特意修建了昆明池,后來的漢昭帝竟把劃船作為一種比賽項目,能把賽船當成一種賽事,可見當時“競渡”的流行程度。
隋唐時,這項活動已在全國范圍內(nèi)盛行,并把端午競渡用的船改為龍舟,即船前有龍頭,船后有龍尾,船的兩側(cè)刻有龍紋。這樣的龍舟一直沿用到今天。競渡的目的已經(jīng)不是唯一紀念屈原或其他英雄人物,而更多地是為了爭取比賽的勝利,也就是說它已成為一種完全的競技體育了。
唐代時期,經(jīng)濟繁榮,生活穩(wěn)定,官府支持,龍舟競渡之風鼎盛,花樣翻新。唐以前,端午競渡是民間活動。從唐代開始,宮廷之內(nèi)開始盛行?!端逄萍卧挕吩弧八孜逶挛迦諡楦偠蓱颍韵逯菀阅?,所向相傳云:屈原初沉江之時,其鄉(xiāng)人乘舟求之,意急而爭前,后因為此戲?!保?1]唐代統(tǒng)治者中有不少人喜歡賽龍舟活動。唐高祖、玄宗喜愛觀賞龍舟競渡,唐穆宗觀競渡時,還奏樂助興[12]。唐敬宗也是個競渡迷,寶歷元年(825年),曾命地方官王播一次就打造競渡船20艘[13]。由于統(tǒng)治者的喜好和倡導,賽龍舟活動在地方州縣和民間更為廣泛地開展起來。杜亞坐鎮(zhèn)淮南時,于“端午日,盛為競渡之戲,諸州征伎樂,兩縣爭勝負。彩樓青棚,照耀江水,數(shù)十年未之有也。凡揚州之客,無賢不肖,盡得預焉”[14]。崔涓官杭州,“其俗端午習競渡于錢塘湖,每先數(shù)日即于湖畔排列舟舸,結(jié)絡彩檻,東西延袤,皆高數(shù)丈,為湖亭之軒飾”[15]。至于“五陵、鄱陽、荊楚之間”,也有“五月盛集,水嬉則競渡”[16]的風俗。從現(xiàn)存唐代詩歌中,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唐人競渡歡騰的盛況。直到五代時,“郡縣村社競渡,每歲端午,官給彩緞,俾兩兩較其遲速,勝者加之銀碗,謂之‘打標’?!保?7]。這已經(jīng)類似于我們今天的錦標賽。唐人元稹在《龍舟》一詩中說:“畫鹢四來合,大競長江流。建標明取舍,勝負死生求?!备偠蓵r,鑼鼓喧天,人聲鼎沸;在終點“愛掛錦彩,從風為標”,以奪得“錦標”為勝。
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jié)目。民間“競渡”游藝十分盛行,以至于連皇宮都在玩這種游戲。大概在唐朝時期,賽龍舟的活動才正式在端午這天舉行。比賽時,岸上擠滿了觀眾,而且充滿了叫喊聲、歡呼聲、鑼鼓聲,各個龍舟齊頭并進,這在《舊唐書·杜亞傳》是有記載的。到了宋代,龍舟比賽更為普及,甚至連帝王也鼓勵自己的水軍士兵,來進行劃船比賽。像宋真宗就曾在金明池舉行過一場劃船比賽,獲勝者還能得到皇帝的重賞。宋代的《中天戲水圖》就把賽龍舟的盛況描繪得淋漓盡致。雖然宋代普及了龍舟競技,但也沒有發(fā)展為每年必須舉辦的程度,現(xiàn)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龍舟競渡,本競技而兼行樂[18]。
唐宋之前,以競技亦即比賽劃船技能為主,人們所注重的,只是船的速度。如梁人宗懔《荊楚歲時記云當時之競渡:舸舟取其輕利,謂之“飛鳧”。一自以為水軍,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士人,悉臨水觀之。這種競渡,明顯帶有軍事訓練的性質(zhì),可與吳王練水軍之說相印證。唐人杜亞,為了讓競渡船只減少水的阻力,命人將船底也涂上油漆,見《舊唐書、杜亞傳》。后世的龍舟競渡,游樂成份漸增。有些地區(qū)的龍舟競渡,戲曲、泥塑、雜技等造型藝術(shù),亦攙合在其中。如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卷十一所描繪的揚州的龍船云:尾長丈許,牽彩繩令小兒水嬉,謂之掉梢。有“獨占鰲頭”、“紅孩兒拜觀音”、“指日高升”、“楊妃春睡”諸戲[19]。
但到了明清,人們則每年都要舉辦一場盛大的“龍舟競渡”。在每年的五月初一就開始比賽,一直到五月初五一共舉行五日。每次參賽的龍舟有15艘之多,而且每艘船都有將近八丈長,龍舟上承載著50多名船員。大家都上穿紅衣綠衫,下穿短裙。比賽的規(guī)模異常的宏大、壯觀。夜龍船上,張燈結(jié)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nóng)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jié)”,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jié)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qū),每年端午節(jié)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明清時期,端午競渡的民俗已北傳到北京。從明成祖開始,北京舉辦的端午節(jié)活動不僅有射柳、擊球,也有龍舟競渡。明孝宗時的禮部侍郎吳寬在《端午節(jié)皇上宴致語》中,說到“黃龍戲水在中流”。清朝王室建都北京后,順治十一年,端午,召內(nèi)大臣,大學士等,乘龍舸,游西苑(見《養(yǎng)生齋叢錄》卷一四)。這是一般的龍舟游覽。到乾隆年間,年年舉行盛大的龍舟競渡,這時宮中的龍舟競渡,開始是用九條龍船,為傳統(tǒng)的“九龍在天”的象征。到乾隆晚期,因為皇帝不愿意用競爭的思想教育他的皇子們,龍舟競渡也就沒有勝負之爭了。
明清時期,各地民間龍舟競渡更加活躍。在南方許多地方,已經(jīng)不僅僅是在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這一天開展這項活動,而且在五六月間的平常日子里也有。有的地方,由于比賽競爭激烈,改稱“斗龍舟”。有的斗龍舟采取淘汰制,一連比賽好幾天。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卷一八中記述了廣東順德縣的斗龍舟情況:“順德龍江,歲五六月斗龍舟。斗之日,以江身之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彎環(huán)者為龍船場。約自某所起至某所止。乃立竿中流以為界。船從竿左右斗,不得逾界。先期定其敵,兩龍船為一偶,大小長短相若,黃頭郎相若也。兩船既斗。以一標書勝字為之(勝者)。其負者又與他船斗,或勝,則亦得一勝標。是日也,船連三勝,得三勝標者,是為初場最。次日,三勝者又與三勝者斗,三勝者連得二勝,則得以五勝之標,是為二場最。次日,五勝者又與五勝者斗,其一得全勝者,是為三場最。于是主者予一狀頭標,張伎樂,簪花掛紅,為四六莊語,送之還埠。”
明清時期,除競渡龍舟之外,還有表演龍舟和游泳與龍舟相結(jié)合的“搶標”。《廣東新語》卷一八記載“:船長十余丈,龍首尾刻劃奮迅如生。有平臺二重,每重有雜劇五十余種,凡格斗、挑招、奔奏、坐立、偃仰之狀,不一而足,咸皆有聲有色,盡態(tài)極妍?!睋?jù)《揚州畫舫錄》卷一一記載,揚州的“搶標”活動是這樣的:用塞以水果的土瓶子或豬尿泡作“標”,浮在水面上,坐在船上的人們飛快跳入水中去搶,首先搶得者為勝。
龍舟廣泛流行于我國南方地區(qū),并且在流傳中各地域、各民族呈現(xiàn)出不同的運動形式、運動規(guī)則、運動特點和風格迥異的文化內(nèi)涵。
漢族多在每年“端午節(jié)”舉行。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也有另一種傳說認為屈原死于一次追殺,楚國人目擊了這場卑鄙的謀殺。他們渴望說出真相,但卻畏懼權(quán)勢。他們最終選擇了一場象征的戲劇,在屈原被謀殺的那個日子和那個現(xiàn)場舉行哀悼屈原的祭禮,他們機智地用賽龍舟來隱喻當時激烈的追殺場面,用包粽子來隱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慘事實。其中,米飯象征他的肉體,粽葉(竹葉)象征裝他的麻袋,粽絲象征捆扎他的繩索,而把粽子投入水中,則象征著屈原遭人溺斃的真相。
貴州黔東南、廣西大苗山,湖南湘西的苗族都過“龍船節(jié)”,有的也叫“龍王節(jié)”。由于各地情況不同,舉行的日期也不一致。像貴州臺江,施秉交界的清水江河每年農(nóng)歷五月二十四日都云集著鄰近各縣的各族人民,盡情歡度為時四天的龍舟佳節(jié)。清乾隆徐家干著《苗藉聞見錄》就記載,苗民“好斗龍舟,歲以五月二十日為端節(jié)竟渡于清水江寬深之處。其舟以大整木刳成長五六丈,前安龍頭,后置風甩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橈激扎行走如飛。”苗族龍舟長二十余米,寬一米。它由三根形直完整的杉樹,挖成槽形捆綁而成。中間一根長二十三米為母船,兩刪每根各長為十七米為子船。龍頭,龍頸由一根二米長的水柳木雕刻而成,上涂金。銀、紅、綠,白各色,猶如麟片熠熠耀眼,一對龍眼炯炯有神,彎彎的雙角,昂首向天,可謂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劃龍舟由鼓頭,鑼手和水手組成。鼓頭是龍舟上的指揮,是全寨推選出來最有威望的人。他坐在龍頸處,背靠龍頭,面向水手,按一定節(jié)拍擊鼓,指揮若定。在龍頸與船身相接處掛著一面銅鑼,由一個十來歲的孩子擔任打鑼手,面向鼓頭坐著扣擊。劃龍舟時,擊鼓鳴鑼合成“咚咚名!咚咚多!”的節(jié)拍,水手共三十八名,由寨子里驃悍青年擔任。他們分站在兩條子船上。分四段,每段四人,兩邊一共三十二人。龍頭上站著一入撐篙,母船尾巴上站著五入。最末一人執(zhí)槳掌握船行方向,同時發(fā)出調(diào)節(jié)水手劃槳速度的號令。水手每人手持一支一手掌寬,約一米五長的扁擔形木槳、身披蓑衣,頭戴斗笠,以示祈兩。比賽時,銃炮三聲響后,幾十只身披紅綢綠緞的龍舟,如箭離弦,飛馳江面。
白族洱海劃龍舟歷史悠久,清代的師范在《滇蔡》中就記載著:“七月二十三日,西洱河濱有賽龍神之會”。數(shù)百年來,一直流傳至今。農(nóng)歷八月初八,是白族人民的耍海會。傳說,古時候,洱海里有一條蟒蛇,經(jīng)常出沒,傷害人畜,而且常常用身子堵住龍尾關附近的出水口,因海水淌不出去,造成洪水泛濫,淹沒了沿岸的村莊和土地,白族一位勇士奮勇入海為民除害,最后與蟒蛇同歸于盡,白族人敬他為洱海龍王,每年舉行耍海會,劃龍舟,紀念他。白族的龍舟也叫龍船,別具一格。船舷上畫有黃龍、黑龍或青龍,船的首尾掛著用彩綢扎成的繡球花,船的四周插著各種彩旗,吊著響鈴,稍有風映,旗飄鈴響,煞是美觀、悅耳。每條船裝有十對槳,每只槳由一對青年男女操縱,船頭站著吹嗩吶的,船尾站臂敲芒鑼的,中間有一總指揮。一聲炮響,指揮者發(fā)出號令,船槳同時擊向水面。第一個繞過標記,轉(zhuǎn)回岸邊者,就是冠軍。
傣族潑水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便是劃龍舟。每年傣歷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公田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左右)是傣族的年節(jié)——潑水節(jié)。第一天“??铡?,意思是送舊,一年的除夕;最后一天是迎接“日子之王”的到來,即新年元旦。中間幾天是介于兩年之間的空日?!吧?铡辈粷娝?,除堆沙、賧佛外,主要的活動是劃龍舟。傳說,很久以前,勐巴拉地方在一個兇殘的國王統(tǒng)治之下,老百姓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國王有七個女兒,大的都嫁紿鄰國的王子,只有七姑娘自己找了個窮小子巖洪娥。國王多次設計要殺害巖洪娥,均未得逞,最后向七個女婿提出劃船比賽。國王和六個王子均是大船,比賽中都向巖洪蛾的小船撞來,企圖把他害死。突然,小船變成一條龍,大船反被撞翻,國王被淹死。于是鄉(xiāng)親們推選巖洪娥為新的國王,從此過著美好的生活。人們?yōu)榧o念這個清除民害的日子,每到傣歷年,便在瀾滄江上舉行劃龍舟比賽?!吧?铡钡纳衔?,“黎明之城”——允景洪的傣家人都身穿節(jié)日盛裝涌向鬧淪江邊,兩岸人山人海,正午時刻,“砰!砰!砰!”三聲炮響,一條條龍舟如箭離弦,從對岸向主席臺急馳而來。每條船上都有四十多人,其中龍頭站著四人,俯身順著水勢的上下,一起一伏的緊壓船頭,開航引道;船尾站著四個大力士,撥動大槳,奮力掌舵。船的中間站著一人,手持铓鑼,敲出有節(jié)奏的鑼聲,指揮船員,揮動雙槳,破浪向前,到達終點,運動員棄船上岸,唱起傣歌,跳起“依拉賀”(傣族的一種集體舞蹈),在象腳鼓、铓鑼的伴奏下,涌向主席臺前。龍舟比賽的主持人把準備好的甜茶、美酒獻給他們。
龍舟運動是一項集力量、速度、耐力于一身的競賽項目,對參加者的素質(zhì)要求較高,而且要有很強的協(xié)作和競爭意識。因此經(jīng)常參加龍舟運動對人們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有節(jié)奏地轉(zhuǎn)腰順阻力的作用下完成動作,不僅能提高人的力量素質(zhì)、耐力素質(zhì),同時可塑造健美的體形。長時間參加龍舟運動,可使人的心肺功能得到提高。同時,賽龍舟能培養(yǎng)吃苦耐勞、團結(jié)協(xié)作、奮發(fā)向上、永不言敗的優(yōu)良品德,它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xiàn)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1][2][3][4](唐)宗懔,宋金龍校.荊楚歲時記[M].太原: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48,49,49,47-50.
[5](宋)李昉.太平廣記(卷154引《襄陽風俗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
[6]聞一多.神話與詩[M].北京:中華書局,1956:227.
[6]丘振聲.壯族圖騰考[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299.
[7](唐)魏征.隋書(卷31地理志下)[M].北京:中華書局,1973:897.
[8](后晉)劉昫.舊唐書(卷164)[M].北京:中華書局,1975:3963.
[9]于琪.游藝文化(第2版)[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285.
[10](漢)劉向.趙善論疏證.說苑[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335-336.
[11](唐)劉餗.隋唐嘉話[M].北京:中華書局,1979:51-52.
[12](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8穆宗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5:222.
[13]資治通鑒卷243.
[14]盧子.逸史.
[15]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上.
[16]調(diào)露子.角力記.
[17]全唐詩.卷二七五.
[18]雅瑟,陳艷軍.中華民俗知識全知道[M].北京:企業(yè)管理出版社,2010:11.
[19]趙杏根.中華節(jié)日風俗全書[M].合肥:黃山書社,1996:191.
Origin and Branches of Dragon Boat in Ancient China
TANG Li-xu
(Martial Arts Dept.,Wuhan Sport Univ.,Wuhan 430079,China)
There are different stories about the origin of Dragon Boat Race in Duanyang while it is mostly agreed that it originated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origin of the Dragon Boat Race is associated with religious belief or totem.The dragon boat activity to memorize the historical people is the theme of the festival,which reflects the features of culture and custom in ancient China.The development of dragon boat race is various in different areas.
folk sport;dragon boat race in ancient China;dragon boat race;historical development
G85
A
1672-268X(2013)04-0056-04
2013-04-18)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2CTY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