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西部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曲藝資源的文化特性*——基于田野考察的定性分析

2013-12-19 09:57
廣西民族研究 2013年2期
關鍵詞:曲種曲藝少數(shù)民族

李 萍

民間曲藝是指以說說唱唱的形式來敷演故事或者刻畫人物形象的口頭文學作品,也叫民間說唱。本文所論及的“西部少數(shù)民族曲藝”是指由西部少數(shù)民族廣大民眾創(chuàng)造并主要在西部地區(qū)流傳的民間說唱藝術;所論及的“西部地區(qū)”是指四川、重慶、貴州、云南、廣西、陜西、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內(nèi)蒙古等12個省、市和自治區(qū)。

西部地區(qū)是少數(shù)民族的聚居之地,多民族集體智慧成就了西部品種繁多、特色鮮明,極具保護價值和開發(fā)潛力的少數(shù)民族曲藝資源。這些文化資源,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說:“第一,它是民族文化的精華;第二,它是民族智慧的象征;第三,它是民族精神的結晶?!北疚膶⒃谇叭搜芯炕A上,結合筆者2007年7月至2012年9月深入西部12個省、市和自治區(qū)調(diào)研的第一手資料,通過整體研究和深入探索,對西部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曲藝的文化資源特性進行總結界定和客觀論述,旨在為西部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曲藝藝術的保護傳承和開發(fā)利用提供借鑒與參考。

一、豐富性:曲種繁多、內(nèi)容廣博

西部地區(qū)最早的曲藝藝術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倡優(yōu) (又稱俳優(yōu))表演。唐宋時期,西部地區(qū)曲藝藝術正式形成并且漸趨繁盛。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西部地區(qū)涌現(xiàn)出了眾多優(yōu)秀的曲藝藝人,也積累了無數(shù)具有鮮明民族個性和地方特色的少數(shù)民族曲藝曲種以及豐富多彩的曲目作品。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的民間曲藝總共約300余種,[1]244而筆者在田野考察中搜集了解到的西部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曲藝曲種近170種,約占我國民間曲藝曲種的60%,其中包括:藏族的仲諧、哩咯、百協(xié)、格薩爾仲、折嘎、嘛呢龔柯、百汪扎、月琴彈唱、喇嘛瑪呢、亞熱阿索、古魯爾、堆巴諧巴、百、嶺仲、扎年彈唱、藏語相聲、夏、白薩爾演唱、甘南格薩爾說唱、仲勒、藏語快板等21類曲種,傣族的章哈、喊賀哩、喊伴光、喊秀、喊扎、喊莽嘎那、喊聳瑪、喊嘎托、黃哩、黃敢、端瑪、黃寧等12類曲種,彝族的咪谷、噼啪達、白話偷、梅葛、阿蘇嗻、甲蘇、阿細說唱、撒尼月琴、四弦彈唱、白話腔、克哲等11類曲種,哈薩克族的阿肯彈唱、克薩、鐵爾麥、阿依特斯、托勒傲、赫卡亞、吾斯、耶特、諧顯地克蘇孜、巴塔提列克、謝幾熱等10類曲種,壯族的唱師、唐皇、末倫、唱天、蜂鼓、卜牙、談涯、侖考、莊巴等9類曲種,苗族的果哈、噶黑說唱、噶百福、洛當、署日、然更、巴蠟叭、申洛抓等8類曲種,蒙古族的圖吉納木特爾、海勒胡、陶力、好來寶、烏力格爾、笑磕亞熱、門樓調(diào)、二人臺等8類曲種,柯爾克孜族的交莫克、覺交莫克、柯爾克孜達斯坦、阿衣吐秀、鐵爾滅、桑吉拉、納斯依卡提、庫木孜彈唱等8類曲種,侗族的琵琶歌、君琵琶、君老、君上臘、君果吉、剛款、剛君等7類曲種,維吾爾族的維吾爾達斯坦、庫夏克、買迪黑耶納曼、維吾爾萊派爾、艾提西希、維吾爾相聲、維吾爾快板等7類曲種,布依族的削肖貫、八音坐唱、相諾、分浪論、分彭饒、摩朽貫等6類曲種,回族的新疆曲子、新疆雜話、經(jīng)堂教化歌、說故事、宴席曲、曲兒等6類曲種,瑤族的盤王大歌、鈴鼓、咄奏等3類曲種,哈尼族的哈巴、蠟答、杠篇梯、優(yōu)歷克、耶古賒等5類曲種,獨龍族的普哇、門珠、阿昌喬等3類曲種,達斡爾族的烏春、烏欽、烏魯古日等3類曲種,錫伯族的秧歌牡丹、朱倫呼蘭比、更心比等3類曲種,塔塔爾族的阿衣提西希、倍依提、塔塔爾達斯坦等3類曲種,佤族的拍巧、嘮瓊嘎卜等2類曲種,白族的大本曲、本子曲等2類曲種,景頗族的木占、齋瓦等2類曲種,阿昌族的阿考袍、蹬列等2類曲種,烏孜別克族的烏孜別克達斯坦、烏孜別克萊派爾等2類曲種,水族的都熬、旭早等2類曲種,納西族的東巴誦唱、納西大調(diào)等2類曲種,以及京族的唱哈、塔吉克族的道斯通、土族的道拉、撒拉族的撒拉曲、仫佬族的古條、毛南族的排見、傈僳族的尼丹木刮、拉祜族的嘎門可、布朗族的布朗彈唱、普米族的格薩甲布、怒族的牙扒可歌、德昂族的格丹、基諾族的普折茲、鄂溫克族的寧恩阿坎、滿族的八角鼓、裕固族的裕固彈唱、東鄉(xiāng)族的東鄉(xiāng)頌曲、鄂倫春族的尼莫罕等曲種。

西部少數(shù)民族曲藝不僅曲種繁多,且曲 (書)目豐富,內(nèi)容題材涵蓋了西部少數(shù)民族的社會歷史、民風民俗、思想理念、審美追求等內(nèi)容,概略分類,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一)反映西部少數(shù)民族的社會歷史。主要包括:1.民族遷徙的歷史,如壯族倉考曲目《考湯歸》、哈尼族優(yōu)歷克曲目《布龍拉嘎》、傈僳族尼丹木刮曲目《串親調(diào)》等;2.物質(zhì)生產(chǎn)方式演變的歷史,如納西族納西大調(diào)曲目《獵歌》、佤族嘮瓊嘎卜曲目《獵歌》、傈僳族尼丹木刮曲目《找萊調(diào)》等;3.反剝削、反壓迫、反侵略的歷史,如蒙古族好來寶曲目《二七罷工天地動》、壯族末倫曲目《瓦氏祭旗》和《儂智高》、哈尼族哈巴曲目《哈尼趕馬哥》等;4.民族交流往來的歷史,如藏族喇嘛瑪尼曲目《文成公主》、藏族仲諧曲目《藏王求婚》等。

(二)展示西部少數(shù)民族的生產(chǎn)生活習俗。主要包括:1.物質(zhì)生產(chǎn)習俗,如傣族章哈曲目《季節(jié)歌》、傈僳族尼丹木刮曲目《種麻調(diào)》、壯族倉考曲目《莊稼又熟了》等;2.婚戀生育習俗,如彝族的撒尼月琴彈唱曲目《竹葉長青》、傣族喊莽嘎那曲目《求婚》、苗族果哈曲目《鳥婁我樓》等;3.居住建筑習俗,如彝族阿蘇嗻曲目《蓋房》、獨龍族普哇曲目《九木普》、佤族嘮瓊嘎卜曲目《賀新房子調(diào)》等;4.民間信仰習俗,如維吾爾族庫夏克曲目《十善》、傣族章哈曲目《哈披勐》、傣族喊賀哩曲目《依列》等;5.傳統(tǒng)節(jié)慶習俗,如傈僳族尼丹木刮曲目《過年調(diào)》、佤族嘮瓊嘎卜曲目《拉木鼓詞》和《春節(jié)祝酒詞》等。

(三)唱述西部少數(shù)民族的神話史詩和傳說故事。如:壯族唱師曲目《布伯》、仫佬族古條曲目《伏羲兄妹》、彝族梅葛曲目《梅葛》、傣族章哈曲目《哈捧尚羅》、傈僳族尼丹木刮曲目《創(chuàng)世調(diào)》、瑤族咄奏曲目《三人師取寶救眾生》、藏族仲諧曲目《北斗星的傳說》、藏族喇嘛瑪尼曲目《朗薩雯蚌》、蒙古族門樓調(diào)曲目《十女夸夫》,等等。

(四)體現(xiàn)西部少數(shù)民族的民族精神、傳統(tǒng)美德和生活理念。如:壯族末倫曲目《送夫出征》、《賀壽》和《再推三年也不遲》,藏族喇嘛瑪尼曲目《白瑪文巴》和《頓月頓珠》,蒙古族好來寶曲目《山花》和笑磕亞熱曲目《女強人》,哈薩克族托勒傲曲目《人生》和諧顯地克蘇孜曲目《人們》,傣族喊伴光曲目《養(yǎng)鴨姑娘》,等等。

(五)歌頌西部少數(shù)民族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新人、新事、新風尚。如:蒙古族好來寶曲目《我們的好書記》、《公社放牧員》和《手帕贈模范》,壯族末倫曲目《兩老笑山河》、《一擔泥塘》和《女兒媒》,苗族巴臘叭曲目《計劃生育好》和《共產(chǎn)黨是撐天柱》,傣族章哈曲目《玉娥的新衣》和《傣家人之歌》,白族本子曲曲目《老牧人下山》,藏族折嘎曲目《賀喜》,等等。

(六)移植改編漢族的民間傳說和故事。如:壯族末倫曲目《昭君和番》就是根據(jù)漢族民間傳說《昭君出塞》改編的,壯族唐皇、唱師曲目《文龍和肖尼》以及壯族談涯曲目《涯文龍》就是根據(jù)漢族故事《劉文龍菱花鏡》改編的,白族大本曲曲目《山伯英臺》、《柳蔭記》就是根據(jù)漢族民間四大傳說之一《梁山伯與祝英臺》改編的,等等。這一類曲目作品雖取材于漢族的民間傳說和故事,但曲目中的人物刻畫及情節(jié)鋪敘都具有鮮明的西部少數(shù)民族生活氣息與文化特色。

二、豐厚性:流派紛呈、底蘊深厚

少數(shù)民族曲藝的根在鄉(xiāng)間,各族人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五彩繽紛的民俗文化是孕育和產(chǎn)生少數(shù)民族曲藝的肥沃土壤。根據(jù)孕育環(huán)境和形成背景的不同,西部少數(shù)民族曲藝可以分為四個派別:一是脫胎于民族宗教文化的少數(shù)民族曲藝流派;二是取源于民間文學藝術的少數(shù)民族曲藝流派;三是發(fā)端于民間儀式活動的少數(shù)民族曲藝流派;四是產(chǎn)生于不同民族文化交流融合過程中的少數(shù)民族曲藝流派。

(一)脫胎于民族宗教文化的少數(shù)民族曲藝流派。西部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宗教信仰有著悠久的歷史、繁雜的內(nèi)容和多樣的形式,“它深刻地影響著西部少數(shù)民族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構成了西部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2]2西部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宗教活動就對當?shù)孛褡迕耖g曲藝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例如壯族曲種“末倫”的形成:在壯語南部方言中,“末”即指巫,“倫”既可以作動詞用,意為“講述 (故事)”,亦可以作形容詞用,指“縝密的”、“不間斷的”。古代壯鄉(xiāng)巫術信仰相當普遍。巫婆作法時,嘴里不停地念唱,因其唱調(diào)優(yōu)美、唱詞生動,深受老百姓喜愛。之后老百姓在日常生活當中便開始效仿這一說唱形式抒發(fā)情感、敘說故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這一特色鮮明的民間曲藝藝術末倫;再如藏族曲種“喇嘛瑪尼”的產(chǎn)生:喇嘛瑪尼的源頭最早可以追溯到松贊干布時期佛教興起后的經(jīng)文講唱活動?!袄铩币庾g上人、上師、師長,寺主或恩人,恩行深重者;“瑪尼”意譯即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的簡稱。唐東杰布 (1385-1464)是后藏地區(qū)民間出現(xiàn)的傳奇人物,也是喇嘛瑪尼和藏戲的創(chuàng)造者。唐東杰布立志為雪域高原各條江河建造鐵索橋,為眾生謀利。為募集營造鐵索橋的資金,他將宗教的講唱佛本生故事、宗教的羌姆,從寺廟引入民間,在寺廟中講唱的佛本生故事為主要內(nèi)容的講唱經(jīng)文與選唱佛經(jīng)故事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具有濃郁宗教色彩的民間曲藝藝術喇嘛瑪尼,以此宣揚積德行善和募化錢財;又如維吾爾族曲種“維吾爾達斯坦”、壯族曲種“唱天”、京族曲種“唱哈”等等,這些曲種的萌芽都與西部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宗教信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二)取源于民間文學藝術的少數(shù)民族曲藝流派。在西部少數(shù)民族曲藝藝術產(chǎn)生之前,神話、史詩、民間歌謠、民間傳說、民間故事等少數(shù)民族民間文學藝術形式已經(jīng)廣泛存在,它們也為民間曲藝的產(chǎn)生做好了內(nèi)容、體裁及語言的準備。例如藏族曲種“仲諧”的產(chǎn)生:仲諧的源頭是苯教時期在雪域高原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仲諧”即故事說唱,“仲”指故事,用西藏諧體民歌演唱的故事稱為“仲諧”,演唱的藝人稱為“仲巴”。西藏進入松贊干布至吐蕃崩潰和分裂割據(jù)時期,以佛教的興起、文字的產(chǎn)生為標志的藏族文化得到迅速的發(fā)展,這促成了用諧體民歌演唱民間故事的曲藝藝人“仲巴”和曲藝表演形式“仲諧”的產(chǎn)生。仲巴們除了說唱苯教時期的《起尸和煉金的故事》、《獼猴變?nèi)恕贰ⅰ督圩庸媚铩返葌髡f故事外,還根據(jù)史實編唱《藏王求婚》、《迎請文成公主》、《松贊干布和臥塘》等。仲諧的音樂是在藏族各地流傳的民歌、牧歌、山歌的基礎上吸收藏戲的唱腔音樂融合發(fā)展而成的;再如苗族曲種“嘎百?!钡男纬?嘎百福是一種無人伴奏的單人說唱,來源于苗族的傳說故事、理歌和理詞。苗族的理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訂立社會性公約的議榔詞,議榔詞反映了苗族上古神話的內(nèi)容和苗族祖先維護族內(nèi)團結的舉措。二類是排解糾紛類的理詞,這一類的理詞則大多表現(xiàn)了苗族社會生活中出現(xiàn)的財產(chǎn)爭端和婚姻糾紛。理詞有曲調(diào)、唱詞和說白,苗族能說會唱的寨老、理老常在古歌的基礎上以說唱的方式通過曲折神秘的故事表述道理的來源和作用,對當事人曉之以理,以維護秩序、調(diào)解糾紛。苗族群眾稱這種將傳說故事、理詞、理歌結合起來,用說唱來排解糾紛的民間文學藝術形式為“嘎百?!?又如:柯爾克孜族曲種“交莫克”、錫伯族曲種“朱倫呼蘭比”、藏族曲種“古爾魯”、苗族曲種“果哈”、布依族曲種“削肖貫”、侗族曲種“君琵琶”等等,上述曲種都從西部少數(shù)民族民間文學藝術中汲取了豐富的養(yǎng)分。

(三)發(fā)端于民間儀式活動的少數(shù)民族曲藝流派。這里的民間儀式活動既包括人在一生中幾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上所舉行的儀式活動,如出生禮、成年禮、婚禮、葬禮等,也包括民間的日常集會活動,如酒會、歌圩、舞場等。民間儀式活動是將個體生命加以社會化的程序規(guī)范,與社會組織、民間信仰、物質(zhì)生產(chǎn)、社會生活等多方面民俗文化交織,是社會民俗事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民族民間曲藝藝術的產(chǎn)生具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例如苗族曲種“然更”的產(chǎn)生:苗語“然”意為“首、部、頁”,“更”為蘆笙,“然更”直譯為蘆笙的篇章,一般譯為“蘆笙詞”?!叭桓逼鹪从诿缱鍐试岫Y儀中的吹唱。過去苗族地區(qū)存在眾多的祭祀活動,如“祭龍”、“掃寨”、“燒靈”、“祭獻田公地母”等,這些祭祀活動往往都離不開蘆笙吹唱。以喪葬祭祀為例,苗家如果有人去世,除通知親友外,首先要找的就是吹唱蘆笙的師傅。在報喪、打卦、巡邏、出殯、安葬等過程中,都少不了蘆笙演奏。“然更”就是在這種特定環(huán)境和條件中逐步形成的苗族曲種;再如瑤族曲種“鈴鼓”的形成:“鈴鼓”又名“蘇別”、“笑酒詞”(漢譯)?!疤K”即為“作”,“別”意為“取歡行樂”?,幾迕癖娫谙矐c吉日飲酒時,喜歡在酒席上即興編說笑話、小故事、俏皮話、順口溜等向?qū)Ψ絼窬?,勸酒過程中還有人敲打銅鼓助威幫腔,勸酒人隨著鼓點節(jié)奏又說、又唱、又舞,整個過程以說為主,唱、舞是隨說進入某種狀態(tài)而輔以氣氛的手段。這就是鈴鼓的雛形。又如蒙古族曲種“好來寶”、回族曲種“宴席曲”、塔吉克族曲種“道斯通”、藏族曲種“折嘎”、彝族曲種“咪谷”、瑤族曲種“盤王大歌”、侗族曲種“剛君”、水族曲種“旭早”等等,其產(chǎn)生都與西部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民間儀式活動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

(四)產(chǎn)生于不同民族文化交流融合過程中的少數(shù)民族曲藝流派。西部有51個民族,約占全國民族成分的91.07%,是個典型的民族聚居區(qū)。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不同的民族開創(chuàng)了獨具本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民俗學的觀點認為“民俗文化具備傳承性和擴布性的特點,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擴布相結合,使民俗文化占有廣大的時間和空間,形成了民俗文化多元化的互相撞擊與吸收,融合與發(fā)展”。[3]15在西部地區(qū),一些少數(shù)民眾曲藝曲種正是在這樣特殊的地域環(huán)境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產(chǎn)生的。例如壯族曲種“唐皇”:清朝乾隆年間,在廣西田州 (今田陽、田東縣)一帶,商業(yè)貿(mào)易帶來了大量的漢族移民,一些漢族的民間故事傳說開始在壯漢兩族生活的共同區(qū)域流傳,隨之出現(xiàn)了一種以壯語傳唱唐朝故事為主的曲種,如嘆唱唐朝《李世民》、《武則天》、《薛剛反唐》等歷史故事,時人稱之為“唐皇”。“唐皇”演唱的內(nèi)容均為漢族民間故事傳說,但演唱者在用壯語進行演唱時融入了許多壯族文化的內(nèi)容,生動地體現(xiàn)了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再如仫佬族曲種“古條”:古條主要流傳于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仫佬族聚居區(qū),古條起源的時間難以確定,但其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在仫佬族語言里,“古”有古老、故事兩個含義,“條”是量詞,“古條”即為古老的故事。羅城是仫佬族、壯族、漢族雜居之地,至清代民族文化的融合已經(jīng)深入社會各層面。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在古條的曲目當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如古條傳統(tǒng)代表性曲目《伏羲兄妹》,該曲目又叫《婆王》、《水淹天門》,把壯族的婆王和漢族的伏羲兄妹糅合在一起作為本民族起源的故事進行傳唱;又如毛南族曲種“排見”、壯族曲種“談涯”等等,其起源發(fā)展均離不開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社會環(huán)境,其內(nèi)容形式也都帶有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鮮明烙印。

三、豐美性:形式多樣、演繹生動

西部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曲藝具有全面的技法、多樣的服飾、豐富的道具,是一門表演形式多樣、演繹效果生動的民族民間豐美藝術。

(一)技法全面。民族民間曲藝是一門說唱藝術,表演的基本技法主要由說功、唱功、做功組成。西部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曲藝對說功、唱功、做功的要求都非常細致和嚴格,表演技法相當全面:

1.說功。西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關于曲藝藝術的諺語有“七分說白三分唱”、“一白二笑三亂彈(指唱)”、“千斤白口四兩唱,功夫全在嘴皮上”等的說法,表明了說功在曲藝藝術中的重要性。西部少數(shù)民族曲藝的說功強調(diào)講說的聲、韻、調(diào),要求發(fā)音正確、吐字清晰、表達準確,能分清輕重緩急,語調(diào)隨所表現(xiàn)的人物故事和情節(jié)變化而變化,要“講得清楚、道得明白”,使聽者入耳、入心,不能“吃李子、吞燒麥、打隔蹬”,影響演出效果。其說功形式非常豐富,有“敘說”、“誦說”、“數(shù)說”、“活口”、“貫口”、“噴口”、“剛口”、“倒口”、“花口”、“簧口”、“炸口”、“繞口”、“喉音”、“唇音”、“舌音”、“鼻音”、“插白”、“夾白”、“散白”、“韻白”、“疾白”、“滾口白”、“襯白”、“串話”、“口技”、“警語”、“套語”、“咬字”、“開臉”等等。在西部地區(qū),不同的少數(shù)民族曲種會根據(jù)曲目表達的需要靈活運用不同的說功,例如廣西侗族曲種“琵琶歌”在演唱敘事長歌時,往往先使用“韻白”的形式來一段致意的道白;新疆維吾爾族曲種“買迪黑耶納曼”在各種人物出場時,常常使用“開臉”的方式對人物進行一番生動描述;等等。

2.唱功。西部少數(shù)民族曲藝帶有音樂元素曲種的“唱”在節(jié)奏、對仗、押韻等方面都根據(jù)自身民族的語言特點擁有各自的規(guī)律,藝人都很講究用氣、吐字、行腔和潤腔。在嗓音的運用上,藝人會根據(jù)各自不同的嗓音條件以及曲目表達的需要分別運用諸如真嗓、假嗓和真假嗓結合等的不同唱法,同時結合不同的曲調(diào)、旋律及其情感表達、內(nèi)容敘述的需要,而有“快唱”、“慢唱”、“巧唱”、“笑唱”、“哭唱”、“頓音”、“顫音”、“偷氣”、“裝飾音”、“登樓”、“對字行腔”、“低打高唱”、“高打低唱”、“閃梆子”、“撲梆子”、“行腔襯字”、“風攪雪”、“本嗓”、“臥嗓”等演唱形式,例如內(nèi)蒙蒙古族曲種“二人臺”、 “烏力格爾”在表演時就常常使用到“風攪雪”的唱法,“風攪雪”有兩種涵義,一是指藝人在演唱某一曲目時,唱詞由蒙古、漢兩種語言的詞匯混合而成,如二人臺藝人阿力亞在演唱時常用的“塔奈 (你們)來到莫奈 (我們)的家,又有茶米又有茶。莫奈 (我們)去到塔奈 (你們)的家,偏遇塔奈不在家……”便屬此類。二是在同一曲目中用蒙古、漢語兩種語言交替演唱,或是先用蒙古語唱一段,再用漢語說唱一段,如烏力格爾扎娜演唱《紅樓夢》時,就常使用這種形式;再如,新疆回族曲種“新疆曲子”、哈薩克族曲種“鐵耳麥”和“克薩”,以及柯爾克孜族曲種“柯爾克孜達斯坦”等就多用“快唱”的唱法;等等。

3.做功。曲藝表演的做功包括手法、眼法、身段、步法等四個方面內(nèi)容:

(1)手法。手法是指輔助說唱表演的各種手勢及其動作運用技法。西部少數(shù)民族曲藝表演講究“說到、唱到、做到”,手勢配合說唱內(nèi)容而不斷變化,指、點、抓、比、劃、推、劈、壓、甩、打、崩、捋、擠、按、搓、扭、攥、擒、拿等等,都屬于表演的常用動作。手法動作細分又有掌法、拳法、指法和各類手勢,“掌”有勾掌、平掌、豎掌、瓦楞掌、托天掌等;“拳”有直拳、平拳、架拳、掏心拳、打地拳等;“指”有劍指、蘭花指、雙梅指、輪指、掐指、英雄指、鄙夷指等;手勢則有握筆式、翻書式、扶犁式、挖鋤式、拜佛式、作揖式、開門式、關門式、拉纖式、搖槳式、駕車式、攀高式、挑擔式、采茶式、打谷式、托腮式、捋酒式、飲酒式、拖槍式、舞劍式、遮面式等。這些手勢源于生活,又經(jīng)過不斷加工,反復運用,形成了一定的表演程式,并因不同節(jié)目所表現(xiàn)的時間、地點、人物等規(guī)定情景的需要予以選擇運用。

(2)眼法。在西部少數(shù)民族曲藝的各種曲目、書目中,對眼的描寫和表現(xiàn)十分豐富多樣,如描寫眼睛的就有:龍鳳眼、三角眼、金魚眼、死魚眼、對對眼、眨巴眼、二五眼、鼠眼、狗眼、貪眼、讒眼、尖眼、瞎眼、淚眼、怒眼、冷眼、慧眼、媚眼、拙眼、濃眉大眼、喜眉小眼、銅鈴怒眼、金睛火眼、賊眉鼠眼、鬼眉鬼眼、昏花老眼等等。關于用眼的描寫也是種類繁多,如正看、斜看、俯看、仰看、偷看、遠看、近看,盯、瞅、瞄、眺、瞧、瞪、眇等等。在西部少數(shù)民族曲藝的說唱表演中,曲藝藝人會根據(jù)喜怒哀樂、憂思驚恐、妒怨鄙媚、癡醉淫貪等的演繹需要,用不同的眼法去表達。

(3)身段。西部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曲藝的表演,常以虛擬的冠、帶、發(fā)、須等做一些整冠、束帶、甩發(fā)、理須、抖袖、扭腰等的動作;或以生產(chǎn)生活中的動作為原型進行模擬表演,如馴山羊、劃竹排、舂大米、背背簍、捋胡子、搖扇子、拋手絹、行各種見面禮等等;亦有借鑒戲曲身段的海底撈月、白鶴亮翅、蜻蜓點水、金雞獨立、童子拜觀音、蘇秦背劍、雪花蓋頂、黑虎掏心等動作進行各種表演;還有以虛擬的刀、槍、劍、錘、棍、杖、鞭、叉、斧、弓、弩、矛、盾、犁、耙等器具,做一些展、閃、躍、挪、刺、劈、砍、挑、拔、拉、擋、踢等的動作。后兩類表演多借鑒傳統(tǒng)戲曲的身段,但一般動作幅度沒有戲曲那么大,只是虛擬模仿、點到為止。

(4)步法。步法指表演時腳下活動的姿勢和要領。行話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西部少數(shù)民族曲藝的表演普遍要求站要站得正,常為左右丁字步。動有各種步法:跨步、弓步、馬步、射箭步、磋步、掂步、踢踏步、踏踮步、小跳步、大跳步、崴步、跟步、散步、車老板步、車股子步、十字步等、八字步、顛步、碎步、晃步、平步、云步等。步法的大、小、進、退、輕、重、橫、轉(zhuǎn)、磋、墊、抬、頓等的運用,均要求準確、適度、自然。

(二)服飾多樣

西部地區(qū)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的居住環(huán)境、社會發(fā)展、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等都存在明顯的差別,這些使西部地區(qū)的民族服飾呈現(xiàn)出了紛繁復雜、豐富多彩的特點,也造就了西部少數(shù)民族曲藝表演服飾多樣化的特色。西部少數(shù)民族曲藝表演的服飾主要包括以下四大類:

1.衣著。包括用棉、毛、麻、絲綢、毛紡、化纖、皮革等制作的衣、袍、褲、裙、帽、襪、鞋等,例如京族曲藝藝人的緊身開叉長衫、長襠寬腳褲,侗族曲藝藝人的對襟上衣、百褶細裙、船形踏跟勾鞋,納西族曲藝藝人的五佛冠、白羊毛披氈,維吾爾族曲藝藝人的花帽、繡花襯衫、皮靴,蒙古族曲藝藝人的花緞長袍、坎肩、頭巾,錫伯族曲藝藝人的旗袍、坤秋帽、布鞋,等等。

2.各種附加的裝飾物。包括頭發(fā)的裝飾物、耳部的裝飾物、頸部裝飾物、胸腰部裝飾物、手臂裝飾物和腳部裝飾物等。如侗族曲藝藝人佩戴的銀項鏈、項圈、手鐲、戒指、耳環(huán)、銀花、銀梳、銀冠、銀簪等,傈僳族曲藝藝人佩戴的串珠、包頭,蒙古族曲藝藝人佩戴的連垂、頭套、掛在腰帶上的褡褳,維吾爾族曲藝藝人佩帶的腰巾、腰帶,等等。

3.對人體自身的裝飾。包括梳各種發(fā)式、畫眉、描唇、染指甲、鑲牙、染牙、束胸、紋面、紋身等。如侗族曲藝藝人的挽扁髻和盤髻,傣族曲藝藝人的孔雀髻,維吾爾族曲藝藝人畫的濃眉、梳的小辮 (少則十幾條多則數(shù)十條)、染色的指甲,等等。

4.具有裝飾作用的生產(chǎn)工具、護身武器和日常用品。包括各種刀具、包包、扇子、雨傘、背帶等。如柯爾克孜族曲藝藝人在表演時常栓在皮帶上的小刀、打火石,蒙古族曲藝藝人表演時常掛在褡褳上的鼻煙壺,藏族曲藝藝人演出時常佩帶的藏刀,等等。

(三)道具豐富

西部少數(shù)民族曲藝表演使用的道具極具少數(shù)民族特色且種類繁多,根據(jù)其功能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第一種為裝飾性道具,可以看作某種曲種演出的標志,但與表演沒有直接的關系。例如:壯族曲種唱師表演時戴在藝人頭上的紙糊面具或者木質(zhì)面具,藏族曲種堆巴諧巴演出時擺放的銀壺、銀碗,蒙古族曲種二人臺表演時使用的木制或竹制折扇,等等;第二種為與表演有著密切關系的道具。例如:藏族曲種領仲的道具說唱帽和銅鏡,藏族曲種折嘎的道具假面具、木棍和大碗,維吾爾族曲種買迪黑耶納曼的道具手杖,等等;第三種為樂器,其既是伴奏的樂器,又是演員借以輔助表演的道具。例如:納西族曲種東巴誦唱的道具法杖和板鈴,傈僳族曲種尼丹木刮的道具期本,維吾爾族曲種達斯坦的道具手鼓,等等。

根據(jù)主要制作材料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六種類型:第一種為木制道具,例如藏族曲種喇嘛瑪尼所用道具吉祥棍,蒙古族曲種二人臺所用道具霸王鞭,傈僳族曲種尼丹木刮所用道具期本,等等;第二種為紙制道具,例如阿昌族曲種蹬列表演所用的道具春牛、納西族曲種東巴誦唱表演所用道具法杖,等等;第三種為布制道具,如藏族曲種喇嘛瑪尼所用道具唐卡畫,維吾爾族曲種艾提西希表演所用道具儺面,等等;第四種為金屬制道具,例如壯族曲種唱師所用道具師刀、納西族曲種東巴誦唱所用道具寬邊鑼、藏族曲種喇嘛瑪尼所用道具幔扎、蒙古族曲種烏力格爾所用道具碰鈴,等等;第五種為動物身上的骨、皮、殼等制做的道具,例如蒙古族曲種烏力格爾所用道具手搖鼓、藏族曲種喇嘛瑪尼所用道具海螺,等等;第六種是石制道具,例如維吾爾族曲種維吾爾達斯坦所用道具石片,等等。

[1]劉守華,陳建憲.民間文學教程[M].上海:華中師大出版社,2002.

[2]王存河.宗教與西部少數(shù)民族現(xiàn)代化[D].蘭州大學,2008.

[3]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猜你喜歡
曲種曲藝少數(shù)民族
發(fā)掘消失的明代曲藝——《金瓶梅詞話》所載明代曲藝探賾
曲藝名城張家港 曲苑魅力揚四方
我認識的少數(shù)民族
雙簧
淺談曲藝的創(chuàng)作與表演
淺談在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視野下的曲藝傳承與保護
基于Flash技術的曲藝動畫設計與實現(xiàn)
少數(shù)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一)
少數(shù)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二)
少數(shù)民族曲藝是各民族精神與文化的藝術展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