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世界多極化、經(jīng)濟全球化和國際法治化向縱深發(fā)展,開展法律外交有助于增強我國的硬實力、軟實力和巧實力。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交往不斷取得新成績。在法律外交領域,我國積極參加聯(lián)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和區(qū)域組織,制定多邊和雙邊條約,將部分外交問題轉化為法律問題,有效化解外交糾紛。在民間外交中,中國法學會充分發(fā)揮學術外交、法律外交和民間外交的優(yōu)勢,成為我國開展法律外交的先鋒踐行者。展望未來,我國將以法律外交的方式更進一步參與全球治理,加強開展法律外交的綜合實力,鞏固法律外交的機制建設,推進法律外交的民間進路,為促進國家總體外交、推動和諧世界的建構做出新貢獻。
關鍵詞:法律外交;時代背景;歷史進程;發(fā)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DF937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3.04.18
在現(xiàn)代社會中,作為國家管理的有效方式,法律已經(jīng)全面滲透到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在世界多極化、國際法治化、法律全球化等時代背景下,“法律外交”概念的提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具言之,法律外交是與政治外交、經(jīng)濟外交、文化外交、軍事外交等并行的概念,指以法律為內容、機制和媒介的外交活動,即把法律觀念和法治理念貫穿在外交活動之中,將某些外交問題轉化為法律問題,以合法的程序和行為處理外交事務,依法化解外交糾紛,轉變外交方式方法,開辟外交工作新局面。雖然是一個嶄新的概念,但法律外交卻是我國在21世紀開展外交活動的必需元素和有力補充。
一、開展法律外交的時代背景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國際形勢正經(jīng)歷復雜而深刻的變化。國內外形勢的發(fā)展和變化是制定對外方針政策的基本立足點和出發(fā)點。中國開展法律外交的時代背景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當前的國際背景;二是國內實踐的客觀需要。
(一)開展法律外交的國際背景
1.開展法律外交順應世界多極化趨勢
冷戰(zhàn)結束后,世界多極化進程明顯提速,新興經(jīng)濟體國家的實力不斷提高。當前,國際社會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缺乏完整的立法、執(zhí)法和司法系統(tǒng)。為了避免國際社會混亂的局面,各國通過訂立國際條約來確定其權利和義務關系。在處理國際關系中,《聯(lián)合國憲章》等重要文件的宗旨和原則是各國應堅持的基本準則。成員國對聯(lián)合國的尊重和對《聯(lián)合國憲章》的遵守是二戰(zhàn)以后世界范圍內并未發(fā)生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的重要原因,國際法治進程保障了二戰(zhàn)的勝利果實。世界多極化的格局要求世界各國嚴格遵循《聯(lián)合國憲章》,恪守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因此,世界各國開展外交活動應建立在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基礎之上,尊重各國主權平等和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內政。通過法律談判、締結條約等外交方式明確各國國際法上的權利和義務,在糾紛發(fā)生時,各國應致力于用談判、斡旋、磋商和調解等多邊方式解決爭端,而非采取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的方針政策。
2.開展法律外交適應經(jīng)濟全球化趨勢
就像后現(xiàn)代主義是80年代的概念一樣,全球化是90年代后的概念[1]。冷戰(zhàn)后,國際社會的鮮明特點之一是全球化趨勢加快,“地球村”的概念應運而生,世界各國、各地區(qū)在生產(chǎn)、流通、分配和消費等領域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經(jīng)濟全球化也推進了法律全球化的進程。一方面,跨國貿易和投資的發(fā)展帶動了國際法和跨國法的發(fā)展。在國際經(jīng)濟領域中,大量的國際經(jīng)濟組織或區(qū)域一體化組織得以產(chǎn)生。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例,世界貿易組織為各國、各地區(qū)協(xié)調經(jīng)濟規(guī)則、處理經(jīng)濟糾紛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通過制定法律規(guī)則、監(jiān)督成員方貿易安排、提供“準司法”爭端解決方式,世界貿易組織有力地推動了經(jīng)濟全球化向縱深發(fā)展。另一方面,經(jīng)濟交往程度加深使各國的法律理念、觀念相互接近或趨同。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國官方和民間交往增多,為國家間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相應地,法律文化傳播也得到了各國的肯定和認同,法律輸出和法律移植現(xiàn)象更趨活躍。
3.開展法律外交符合國際法治化趨勢
法治是當今時代的主旋律,是文明社會的共識和人類的共同追求。與“依法治理”的主張相同,國際組織和各成員國也在國際層面上不斷推進國際法治進程。迄今為止,聯(lián)合國系統(tǒng)各機構已經(jīng)為促進國內和國際兩級法治開展了眾多活動。早在1970年,《關于各國依聯(lián)合國憲章建立友好關系及合作之國際法原則之宣言》就在序言中表明:《聯(lián)合國憲章》在促進國際法治方面至關重要。國際法治的概念是法治這一法律目標在國際法上的延伸。2005年《世界首腦會議成果文件》將法治作為一項價值觀和基本原則,呼吁在國家和國際兩級全面實行法治。聯(lián)合國大會及其第六委員會和國際法委員會致力于國際條約的制定和國際法的編纂,為“國際立法”做出了積極貢獻。聯(lián)合國安全理事會積極預防和解決地區(qū)沖突,設立特設刑事法庭,把違反國際人道法和人權法的個人繩之以法,通過法治手段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國際法院通過司法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其判決和咨詢意見闡明了國際法的有關原則和規(guī)則,豐富和發(fā)展了國際法。法律外交是將國際事務上升為法律問題的模式變革,將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環(huán)境等方面的問題,作為法律議題開展外交活動,實現(xiàn)定紛止爭的目的。在國際法治化背景下,開展法律外交符合大勢所趨、順應歷史潮流。
現(xiàn)代法學谷昭民:中國開展法律外交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研究(二)開展法律外交的國內實踐的客觀需要
晚近以來,中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增強。在國際范圍內,“實力”是外交的基礎。實力分為硬實力、軟實力和巧實力,三者共同反映出一國的綜合實力。在21世紀開展法律外交符合我國逐步提升實力的客觀需要。
開展法律外交可以有效保障我國硬實力的進一步發(fā)展。硬實力主要表現(xiàn)為經(jīng)濟力量和軍事力量。2012年,中國國內生產(chǎn)總值(GDP)增長7.8%,達到51.4萬億元人民幣,位居世界第二位。同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值為世界第一位,資本輸出量為世界第五位。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和區(qū)域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的深入發(fā)展,中國將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在對外開放中,大力實施“走出去”和“引進來”兩種戰(zhàn)略。開展法律外文,對提升中國的硬實力甚少可以發(fā)揮以下作用:第一,在對外貿易和投資中,東道國的法律和國際貿易相關規(guī)則應為出口商和投資商所熟知,特別是簽訂和履行合同的權利和義務等事項。對貿易術語的選用決定了企業(yè)的成本、風險和利潤。開展法律外交能夠督促海外投資企業(yè)和公民自覺保護自身利益,用理性的法律手段應對反傾銷、反補貼和其他非正當?shù)馁Q易救濟措施,有理有據(jù)地處理貿易摩擦,有效保障我國合法的貿易和投資利益。第二,聯(lián)合國的系列文件如《關于各國自然資源永久主權的宣言》、《各國經(jīng)濟權利義務憲章》等明確規(guī)定東道國對外國企業(yè)和跨國企業(yè)的監(jiān)督管理權。一國政府應通過合法的方式鼓勵外商投資辦廠,維護外商合法權益,并負有依法監(jiān)督管理外商企業(yè)和外國公民的責任。從這個角度看,開展法律外交有利于為中國與世界各國的長期經(jīng)貿合作提供法律支持與保障。
開展法律外交有利于加強我國軟實力建設。國際法具有兩大維度:利益和觀念[2]。軟實力主要表現(xiàn)為文化影響力和凝聚力。在國際社會中,與軟實力相聯(lián)系的主要是國際法的觀念之維度,軟實力直接影響的是國際法律過程中的價值判斷。從歷史發(fā)展進程的角度來看,法律外交是國家崛起過程中的重要推手之一[2]151。以美國為例,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國加大力度采用資本輸出、政治滲透、文化交流、國際規(guī)則制定甚至戰(zhàn)爭的方式,輸出法律價值、法律文化和法律制度,鞏固擴大其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維持其“超級大國”的地位。當前的國際經(jīng)濟秩序是以美國為首的國家的利益為導向而建立起來的,世界貿易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采用的是英美法系的證據(jù)理念和程序規(guī)則。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美國擁有實質的重大事項否決權。IMF規(guī)定重大事項應經(jīng)過85%以上的投票權同意。美國是惟一投票權超過15%的成員國,因此,美國擁有實質的否決權。(參見:張乃根.國際經(jīng)濟法律秩序的“變革”抑或“演變”:中國視角[G]//2012年中國國際經(jīng)濟法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2012:54.)隨著我國硬實力的增強,我國應擴大軟實力的影響范圍。在外交領域,建國后我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被第三世界國家廣泛地推崇。21世紀以來,我國在國際舞臺上提出“以人為本”和“和諧世界”的主張,對國際法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因此,在國際法治化進程加深的趨勢下,將法律觀念和法治理念貫穿在外交活動中,有利于營造中國和平發(fā)展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進一步提升我國軟實力的國際地位。
開展法律外交也是增強巧實力的有效途徑。巧實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為影響國際關系規(guī)則和國際治理結構的能力。當前有些國家和國民對中國的發(fā)展不理解并產(chǎn)生疑慮,在國外部分地區(qū)存在“中國威脅論”。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長期走“和平崛起”的發(fā)展道路。為了更有效地應對部分國家提出的“中國威脅論”,我國應積極開展法律外交,以法律外交的方式增強我國的巧實力。世界絕大多數(shù)國家已走上法治化的道路,開展法律外交符合其他國家的價值觀念,能夠從根源上有效消除“中國威脅論”的挑戰(zhàn)。同時,法律外交的交往方式具有平等性、長期性、規(guī)范性、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等特征,對外開展法律外交能夠使全世界更相信中國是不稱霸、熱愛和平、信守承諾的負責任大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隨著經(jīng)濟實力不斷提升,我國越來越頻繁地參與到國際組織建設和全球治理的進程之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的建成以及中日韓自由貿易區(qū)的談判等都反映了我國法律外交的豐碩成果。從這一層面出發(fā),開展法律外交能夠提升我國的國家形象,也是增強我國巧實力的有效途徑。
二、中國開展法律外交的現(xiàn)狀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實力迅猛增強。在對外交往方面,我國矢志不渝地走“和平崛起”的道路,通過推廣和開展法律外交,我國國際形象得到進一步提升,國家間在法律層面的信任感不斷增強,與各國不斷在法律問題上進行有效溝通和密切合作。法律外交服務于國家的外交大局,從制度層面保證了我國外交事業(yè)的長期、穩(wěn)定和有序發(fā)展。
(一)以參與國際組織為內容的多邊法律外交建設
在國際層面上,中國的法律外交逐漸向縱深發(fā)展。1978年以來,中國逐漸參與各個領域國際條約的制定,同時加快了參加國際條約的步伐,迄今參加的多邊條約已達300多項,對外締結的雙邊條約和其他具有條約性質的文件已超過1.7萬件。中國政府一貫堅持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先后與英國、葡萄牙政府通過外交談判和法律機制解決了香港問題、澳門問題,為國際社會提供了一個和平解決國家間歷史遺留問題的范例。中國政府支持國際社會加強合作,以懲治最嚴重的國際罪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中國參與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審判工作。中國政府支持建立前南和盧旺達國際刑事法庭,支持建立一個獨立、公正、有效和具有普遍性的國際刑事司法機構,并全程積極參與了《國際刑事法院規(guī)約》的談判。
在國際經(jīng)濟領域,我國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入世十多年以來,我國積極參與多哈發(fā)展回合談判,在農業(yè)談判中提出削減農業(yè)稅收的“中國公式”。近期中國主動利用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利用爭端解決機制的技巧也趨于成熟[3]。通過積極的參與,擴大了我國在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中的影響,維護了我國的貿易利益,對世界貿易組織規(guī)則的發(fā)展和司法實踐做出了積極貢獻,同時鍛煉了自己的爭端解決隊伍和人才[4]。2012年,中國宣布支持并參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增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隨后對基金份額進行調整,調整后我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份額上升,排名位居第三位。與此同時,我國密切參與到國際貨幣和金融規(guī)則的制定和監(jiān)督運作的過程之中,以法治的方式實現(xiàn)全球共同治理的目標。在國際法治背景和法治中國格局下,我國積極推廣和展開法律外交,在國際層面上發(fā)揮了作為政治大國和貿易大國應有的作用。
(二)以法律論壇為形式的區(qū)域法律外交建設
在區(qū)域層面,中國的法律外交已初具規(guī)模,主要體現(xiàn)在“中國—東盟法律論壇”和“中非合作論壇—法律論壇”等區(qū)域性法律交流平臺的形成。由中國法學會倡議發(fā)起的“中國—東盟法律論壇”首屆論壇于2005年8月31日至9月4日在廣西南寧舉行,主題為“中國—東盟經(jīng)貿法律政策與實務”,論壇通過了《南寧宣言》。論壇期間還舉辦了“法律咨詢臺”活動,在廣西民族大學設立了“法律文化廣場”。第二屆論壇于2006年12月14日至17日在越南下龍灣舉辦,主題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建設中的法律合作”,論壇通過了《下龍灣共識》。第三屆論壇于2007年9月12日至15日在重慶舉行,主題為“繁榮與發(fā)展—中國與東盟法律合作之前景”,論壇期間舉辦了“中國與東盟法律—企業(yè)界人士見面會”活動,在西南政法大學設立“法律文化園”。第四屆論壇于2010年11月10日至14日在重慶舉行,主題為“走向互利共贏:中國—東盟自貿區(qū)建成后的法律合作”。第五屆論壇于2011年9月25日至27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主題為“合作共贏”。
中國法律外交的另一重要實踐是“中非合作論壇—法律論壇”的建立。為配合國家總體外交的需要,貫徹落實《中非合作論壇—沙姆沙伊赫行動計劃(2010-2012年)》,首屆“中非合作論壇—法律論壇”于2009年12月20日至21日在埃及開羅舉行。來自中國和20多個非洲及西亞地區(qū)國家的80多位法學、法律專家出席了論壇,與會各國代表圍繞“加強法律交流,促進中非關系全面發(fā)展”的主題展開了熱烈討論和深入交流,提出的一些觀點和對策建議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對推進中非法律外交具有積極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2010年9月16日至17日,第二屆“中非合作論壇—法律論壇”在北京隆重召開,來自非洲38個國家和中國的法學、法律界代表參加論壇,圍繞“把握機遇、加強法律合作,推動中非新型戰(zhàn)略伙伴關系全面發(fā)展”的主題展開探討,并通過了《中非合作論壇—法律論壇北京宣言》。2012年12月6日至7日,第三屆“中非合作論壇—法律論壇”在毛里求斯召開,論壇期間召開了首次中非合作論壇—法律論壇指導委員會會議,通過了《中非合作論壇—法律論壇指導委員會章程》。
除“中國—東盟法律論壇”和“中非合作論壇—法律論壇”外,中國法學會還倡議舉辦了中國—拉美、中國—亞歐、東北亞等區(qū)域法律論壇。上述論壇有力地推動了法律外交的發(fā)展,加強了各國法學、法律界之間的對話、交流與合作,用法律的手段化解糾紛,應對挑戰(zhàn),維護地區(qū)和平,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對于增進友誼,保障貿易往來和投資順暢,促進共同繁榮乃至世界的和平、發(fā)展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三)以中國法學會為主體的法律外交理論建設
作為中國對外法學交流的主渠道,中國法學會充分發(fā)揮民間外交、法律外交、學術外交的獨特優(yōu)勢,遵循對外法學交流的“五四三”指導思想和“合作、發(fā)展、共贏、和諧”的理念,積極推動法律外交新戰(zhàn)略,服從和服務于總體外交,促進國家關系發(fā)展。
首先,中國法學會目前已經(jīng)與世界上1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800多個法學、法律組織建立了聯(lián)系,并與其中8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22個重要法學、法律組織和機構簽署了雙邊合作備忘錄,會見了400多位外國部級以上司法界高官,培訓國外法學、法律人才100多人,舉辦了100多次國際學術會議和法律論壇,有6000多人次的中外專家學者參與。先后成功舉辦了第17屆國際刑法學大會、第24屆國際法哲學與社會哲學大會等千人大型國際會議;倡議、主導并在國內外舉辦中國—東盟、中國—非洲、中國—拉美、中國—亞歐、東北亞等五大區(qū)域法律論壇多達20次。其次,中國法學會在派團互訪、法學研究、學術研討、法律人才培訓、法律服務等方面開展了廣泛而富有成效的法律外交實踐。中國法學會組織實施了中非聯(lián)合研究交流計劃、法律外交戰(zhàn)略合作伙伴計劃、拉各斯名錄暨中國—非洲仲裁員互聘計劃;簽署了《南寧宣言》、《烏魯木齊宣言》、《合作與發(fā)展共同宣言》、《下龍灣共識》、《北京宣言》和《中國—拉美法律論壇宣言》等6份區(qū)域戰(zhàn)略合作文件。最后,中國法律外交的理論建設也正得到快速發(fā)展。在廣大法律工作者和法學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法律外交的調研力度大大提高,中國法學會所確立的“法律外交”重點課題轉入第二研究階段,法律外交教材的撰寫也已啟動。同時,在對外交往中加大對法律外交的總體設計和推介力度,在國內積極利用各種場合廣泛宣傳法律外交戰(zhàn)略,加大統(tǒng)籌協(xié)調力度,法律外交理念得到國內法學、法律界和有關部委的廣泛認可和呼應。法律外交戰(zhàn)略合作伙伴計劃乘勢啟動,30多家全國知名法律院校、社科研究院和律師事務所加入計劃,法律外交研究和推動力量進一步壯大。
(四)以法學教育為基礎的法律外交人才建設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國家高度重視發(fā)展法學教育,大力培養(yǎng)法學、法律領域的后備軍。中國的法學教育已進入快速發(fā)展時期:截至2006年底,設立法學本科專業(yè)的高等院校已達603所,在校的法律專業(yè)本科生接近30萬人,還有一支龐大的從事法學、法律教育和研究的師資隊伍;全國有法學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達333所,有法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29所,有13個法學教育機構設有法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5] 。從事立法、司法、執(zhí)法等法律實務的人員隊伍也在不斷壯大:全國法院共有近30萬名工作人員,其中法官約18萬名;全國檢察機關擁有近16萬人,其中具有檢察官職務的近11萬人。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有律師21.5萬人。從事法學研究、法學教育和法律實務人員的迅速增加,為法律外交實踐儲備了大量的專業(yè)人才;法律院校法學學科和專業(yè)設置的齊備、法學科研院所的增多,為開展法律外交提供了可靠的技術和專業(yè)基礎保障。
三、中國法律外交的發(fā)展趨勢法律外交是中國法學家和法律工作者順應時代潮流而提出的嶄新概念,其主旨是將法律觀念和法治理念貫穿于外交活動之中,將部分外交問題轉化為法律問題,依法化解外交糾紛。在理論上,我國法學者論證了法律外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實踐中,我國法律外交取得了豐碩的成果[6]。在各國的關系中,文明的進展可以認為是從武力到外交、從外交到法律的運用。隨著國際生活日益一體化,法律外交將成為外交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以法律外交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關系的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建構國際法治中國話語體系,塑造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引領、推動和保障由大國向強國的轉變,建立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將成為我國開展法律外交長期堅持的方向。
(一)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法律外交的綜合實力將進一步增強
在國際法治進程加速的背景下,中國將以更積極的姿態(tài)參與聯(lián)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等有關國際組織的立法活動,參與國際條約的制定,推動國際法律規(guī)則和全球法律規(guī)則的形成,促進國際經(jīng)濟、政治、法律新秩序的建構,促進社會公正和世界和諧目標的實現(xiàn)。在國際外交事務中,將某些外交問題轉化為法律問題,一方面可以淡化政治意識形態(tài),在外交的實踐中,政治意識形態(tài)過于明顯就會在國際關系中處于被動地位,或者導致推行霸權主義或強權政治;另一方面,通過法律的渠道和方法可以實現(xiàn)定分止爭,將問題鎖定在法律的層面,而非將所有外交問題政治化。法律外交旨在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決糾紛,有助于和諧世界的構建。在構建和諧世界的過程中,用法律的方式解決國家之間的矛盾、區(qū)域之間的矛盾、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是獲得最佳效果的最佳途徑。
對于中國而言,在政治層面上主張構建和諧世界,就需要在法律層面通過法律外交的方式為和諧世界的實現(xiàn)提供法律保障和引導。法律外交是我國外交活動未來堅持的方向,其中重要的內容就是在國際舞臺上積極參與全球和區(qū)域治理,加強我國法律外交的綜合實力。以經(jīng)濟領域的合作而言,在多哈發(fā)展回合談判受阻的背景下,區(qū)域性經(jīng)濟合作已經(jīng)成為一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支撐力。作為我國第一個自由貿易區(qū),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自2010年已經(jīng)全面啟動。在自由貿易區(qū)的建設和運作中,法制保障有力地推動了區(qū)內經(jīng)濟的自由、有序發(fā)展。借由博鰲亞洲論壇,我國明確提出推動亞洲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同時,金磚國家論壇也已召開。在全球治理中,法律治理方式是普遍的首要選擇,通過磋商、談判等方式制定各國家間的多邊條約和雙邊條約,確定各國的權利和義務,能夠有力地推進國際經(jīng)濟新秩序的建構。我國的外交部門和外交人員以及法學、法律界將以恰當?shù)姆绞礁e極參與國際立法、國際執(zhí)法和國際司法活動,我國也將在法律外交的更多方面取得主導權和主動權。
(二)借鑒國外先進經(jīng)驗,法律外交機制將更加鞏固和健全
為了順應國際法治化、法律全球化的趨勢,發(fā)展法律外交應成為我國處理國際事務堅持的方向之一。在法律外交的機制建設方面,我國應從具體國情出發(fā),批判性地汲取國外先進經(jīng)驗,樹立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的法律外交模式。
外交是一門藝術。在處理我國外交事務時,我國行政機構能夠全面認識到法律在國際社會中的重要作用,自覺以法律為出發(fā)點思考解決爭端的途徑。然而,我國改革開放的時間畢竟比較短,因此,應在強化法律外交的機制建設中批判性地借鑒國外先進經(jīng)驗:第一,各個外交職能部門和外交活動的參與者都要在總體上樹立明確的法律意識、法治觀念,充分認識到將法律貫穿于外交活動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領域的積極意義,從而在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將法治的精神滲透到外交工作中去。第二,我國行政機構和司法部門應充分利用司法程序化解糾紛。若涉外問題被界定為法律問題,應盡量使涉外問題以司法的方式加以解決。通過司法的途徑化解糾紛,不僅可以在國際社會中提升我國的司法公信力和權威性,還有利于對方國家或地區(qū)承認和執(zhí)行判決或裁決。第三,在對外交往過程中,駐外使領館和中資企業(yè)經(jīng)常反映,隨著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對外經(jīng)貿和人員往來快速增加,使領館和經(jīng)商參處協(xié)調處理的糾紛也不斷增多,僅僅通過政治手段解決矛盾、糾紛,有時還面臨著結果合法化的問題,效果并不理想。用法律手段解決糾紛,處理的結果比較容易讓外方心服口服,可以更順暢地解決糾紛。隨著中國與外界交往的日益廣泛,政治、經(jīng)濟、文化、領事等領域的合作也將日益加強,因此可以借鑒有些發(fā)達國家在使領館增設主管法律事務外交官的實踐經(jīng)驗,在我國駐外使領館中設置專管法律的外交人才。例如,在駐外使領館和駐聯(lián)合國常駐使團設立法務參贊或法務秘書,保持與駐在國的司法機構、法學法律界的密切聯(lián)系,跟蹤研究駐在國法治建設的最新發(fā)展,以求更好地從法律的角度看待和處理問題。在新時期,外交、外事部門應更加注重選拔任用優(yōu)秀法律專業(yè)人員。以上舉措可以幫助中國樹立負責任法治大國的形象,更好地促進經(jīng)貿合作和人員往來,推動國家關系的良性發(fā)展。
(三)深化理論研究,法律外交的民間進路將進一步拓展
法律外交的模式包括官方外交和民間外交。從官方的角度,外交部、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教育部等部門都可以在法律外交方面確立項目、舉辦活動;從民間的角度看,中國法學會、中國人權研究會、中華全國律師協(xié)會、法律院校和律師事務所等法律團體和機構也可以積極參與法律外交的實踐。當前,中國的法律外交尚處于起步階段,中國法學會充分發(fā)揮民間外交、法律外交和學術外交的特殊優(yōu)勢,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的總體外交需要,承擔了民間法律外交先鋒踐行者的責任。
加強中國法律外交的理論建設必須明確未來我國法律外交的理論研究方向。在理論建設層面,我們認為,以下將是21世紀第二個10年中法學界和法律實務界應關注的重點。首先,關于“法律外交”基本理論的研究仍任重道遠。目前中國法學會“法律外交”部級課題已經(jīng)立項,但相關研究仍需要時間。在“法律外交”之外,對法律外交概念、特征、立場、作用等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將有力推動我國實踐層面對法律外交的認識,激發(fā)學界研究的熱情,值得高度關注。第二,理論研究的成果如何轉化成為具體的政策實踐,是困擾人文學科的歷史難題。推動和實踐法律外交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不會一蹴而就,更不會一勞永逸,在理論研究成果不斷涌現(xiàn)的背景下,如何將理論和實踐聯(lián)系起來,以理論成果指導實踐,以實踐推進理論研究,這將是未來研究的重點內容。第三,中國法律外交理論成果的國際推廣仍有待全方位展開。需要構建推動法律外交的系統(tǒng)戰(zhàn)略和全球戰(zhàn)略,加強頂層設計、協(xié)同創(chuàng)新和資源整合,進一步擴大共識,實行官民并舉。
在推進法律外交的進程中,民間和學術交流將扮演重要角色。目前,以“中國—東盟法律論壇”和“中非合作論壇—法律論壇”為主的學術法律外交格局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形象,并為我國進一步推進法律外交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中國法學會目前正在積極籌備和論證“中國—歐洲法律論壇”和“金磚五國法律論壇”。由此觀之,未來我國將繼續(xù)推動以學術外交和民間外交為特征的區(qū)域法律外交建設,通過學術研究和理論建設,不斷推進法律外交的民間進路。
結語法律外交與政治外交、經(jīng)濟外交、軍事外交、文化外交等同為總體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當前全球治理的有效方式,國際立法、執(zhí)法、司法活動廣泛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的利益。毋庸置疑,法律外交應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成為中國崛起的重要軟實力和巧實力。作為發(fā)展中大國和新興經(jīng)濟體國家,在21世紀第二個10年,我國應不斷推進法律外交的進程,一是加大力度研究法律外交的理論,以理論指引外交實踐;二是主動有效地參與國際立法、國際執(zhí)法和國際司法活動。在具體實踐中,我國外交部門和外交人員應牢固樹立起法制意識和法治理念,自覺將法律觀念貫穿于外交活動之中,以合法的程序和行為處理外交事務,化解外交糾紛,轉變外交方式方法,開辟外交工作新局面。惟有多管齊下,法律外交才能在新時期發(fā)揮其重要作用,不斷促進中國和平崛起、法治崛起,實現(xiàn)法治夢、中國夢。
參考文獻:
[1] Malcolm Waters.Globalization[M]. London: Routledge,1995:1.
[2] 徐崇利.軟硬實力與中國對國際法的影響[J].現(xiàn)代法學,2012,(1):151.
[3] 龔柏華.中國入世10年參與WTO爭端解決機制實踐評述[G]//陳安,韓秀麗.國際經(jīng)濟法學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3):43.
[4] 楊國華,李詠箑,等.中國參與WTO爭端解決情況介紹[EB/OL].[2013-04-08].http://tfs.mofcom.gov.cn/article/ztxx/e/200503/20050300027468.shtml.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法治建設[M].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42.
[6] L. Henkin. How Nations Behave: Law and Foreign Policy[M].Columbia: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9:1.
On the Current State and Prospects of China’s Judicial Diplomacy
GU Zhaomin1,2
(1. The Center for Jurisprudence Research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2. Center of Cooperative Innovation for Judicial Civilization,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act:In a world of ongo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ultipolarization as well as enhancing rule of law, active judicial diplomacy has proven to be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hard power, soft power and smart power of China. Since it started to implement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the late 1970s, China has made steady an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diplomatic exchanges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particular, China has made great strides in judicial diplomacy,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the United Nations,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nd many other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organizations, engaging in the formulation of numerous multilateral and bilateral treaties and conventions, converting some eligible diplomatic issues into legal issues, and thereby effectively solving many diplomatic disputes and contributing to the5eIrEWimwCrxaOu31GhkWQ== improvement of China’s diplomatic environment over the years. Furthermore, in terms of public diplomacy, China Law Society, the leading legal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 has played a pioneering role in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s, judicial diplomacy and other lawrelated aspects of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future, China is expected to enhance its role in global governance through judicial diplomacy, enhance its overall capabilities of judicial diplomacy, consolidate and strengthen its mechanism for judicial diplomacy and actively encourage public or people’s judicial diplomacy, so as to contribute to the overall diplomatic success of the country and harmony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Key Words: judicial diplomacy; historical context; historic process; development prospects
本文責任編輯:邵海2013年7月第35卷 第4期Modern Law ScienceJul., 2013Vol35 No.4評論文章編號:1001-2397(2013)04-01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