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中學生作文玩敘述、玩語言、玩技巧、玩思想已成為行文通病,對此有人形象地概括為“貧血”(缺少真情)、“缺鈣”(缺乏理想和斗志)、“腦膜炎”(跟著感覺走,沒有獨立思想),而我們有的教者在這方面也處于混沌狀態(tài),束手無策,這與高考要求中學生作文觀點具有“啟發(fā)性”顯然相距甚遠。要想打破這種尷尬的局面,根治這種浮躁的痼疾,必須重新審視我們的作文教學,結(jié)合時代特點給作文教學以新的定位,改進作文教學方法,這樣才會有美文紛呈于前。
具體來說,在作文教學中,我們這樣指導,這樣訓練才有效。
一、以經(jīng)典篇章為題材,發(fā)揮教材的話題功能。
我們所傳授的知識,所開展的作文教學,主要源于教材,源于課堂,那些大氣、有厚重感的佳作往往是對教材深悟后的極致發(fā)揮。因此,利用經(jīng)典文章的講授,有意識地供給學生“炊米”,從而產(chǎn)生新的思想認識,應是作文教學的上策。如教材中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花鳥樹木、山川田野、古跡名勝的物象描寫,足以激發(fā)我們的聯(lián)想、想象,如果靈活地轉(zhuǎn)換到話題里,則會別出機杼。如劉禹錫的《陋室銘》、于謙的《石灰吟》、周敦頤的《愛蓮說》、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蘇軾的《石鐘山記》、陸游的《詠梅》、龔自珍的《病梅館記》、袁鷹的《井岡翠竹》、茅盾的《白楊禮贊》、郭沫若的《銀杏》、梁衡的《晉祠》、艾青的《礁石》、巴金的《燈》、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普希金的《致大?!?、高爾基的《海燕》等,其形象、其哲理、其內(nèi)蘊,皆有可師之處,如果我們由此生發(fā),恰當?shù)剡\用到“蜜蜂”、“飛蛾”、“螞蟻”、“落葉”、“根”、“苗”、“風”、“雨”、“星”、“蠟燭”、“時鐘”、“窗口”、“門”、“墻”、“臺階”、“面具”、“腳印”、“網(wǎng)”、“彈簧”、“鋪路石”、“廢墟”、“潮”、“河岸”、“軌道”,乃至高考作文“山給人以沉穩(wěn),水給人以靈動”、“買鏡子”、“臉”類似的話題,那么是否會更好?同時,教材又是濃縮的歷史,這里有孔子、孟子、莊子、韓非子、孫臏、屈原、扁鵲、畢昇、齊威王、鄒忌、秦始皇、劉邦、項羽、司馬遷、曹操、諸葛亮、周瑜、李世民、魏征、司馬光、文天祥、李白、杜甫、白居易、陶淵明、蘇軾、辛棄疾、陸游、李煜、關漢卿、海瑞、林則徐、孫中山、彭德懷、魯迅、史鐵生、莎士比亞、莫泊桑、巴爾扎克、普希金、海倫·凱勒、霍金等人物,更是“萬能”的題材。如果以魯迅先生“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段文字為論點,擷擇其中若干人物為據(jù),論證自然典型有力。由此可衍生出“感動”、“奉獻”、“脊梁”、“空談和實干”、“寂寞”等一系列話題,推及高考作文“銘記與忘記”、“自嘲”、“紀念”一類的話題,寫作也許會從容得多。另外,教材還是文學形象薈萃的展館,如孫悟空、魯智深、武松、杜十娘、柳毅、林黛玉、薛寶釵、范進、華老栓、法海、保爾、瑪?shù)贍柕?、羅密歐、葛朗臺等,為記敘或議論提供了“資源”。若將其梳理,建檔分類,會成為若干話題,進而獲得一題多解、一材多用的最大效益。
二、采用邏輯思維訓練這一傳統(tǒng)作文教學方法,在辯證分析、情景發(fā)展反思中提高思想認識水平。
要強化以下幾種思維方法的訓練:
1.求同法:即善于發(fā)現(xiàn)事物間的相同點、相似點,善于歸納、概括,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性的東西。如“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作也”這段經(jīng)典論述,共性是談“逆境與成就”的關系,可提煉出“逆境中往往能激發(fā)活力,迸發(fā)靈感,成就非常的大業(yè)”這樣的觀點。又如材料:(1)俗話說:“一個巧皮匠,沒有好鞋樣;兩個笨皮匠,商量出鞋樣;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2)俗話又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边@兩個相反俗語,“人數(shù)與結(jié)果”是共同點,可概括為“心齊的作用”的論題;再如高考話題“山給人以沉穩(wěn),水給人以靈動”,其立意為既要有原則性又要有靈活性,而某市診斷考試話題作文“執(zhí)著與豁達”與其異曲同工。
2.求異法:即從新的角度,發(fā)現(xiàn)事物之間的差別與矛盾,用新的觀點認識事物。主要有:(1)對常見的典故、寓言、傳說、成語、俗語、重新審視,深度挖掘,甚至是顛覆。如“閉門造車”好;殺雞“要”用宰牛刀;“曲突徙薪”贊;“狐假虎威”析,“門庭若市”另解;孟母非“三遷”不可嗎;“對牛彈琴”辯;“割發(fā)代首”是作秀;“墓碑無字”之我見;“郢書燕說”的想象力,“運斤成風”贊郢人;“魯人徙越”精神頌,畫鬼不容易;千金買骨的意義;“先知先覺”的好處;投機取巧有何不好?好為人師并不一無是處,歡迎吹毛求疵;不求甚解不無益處;憂患容易使人頹廢,居安思危何死之有;理屈詞不窮;強者不一定先下手;墻倒眾人“扶”;吃一塹未必長一智;要變就得離其宗;眾人拾柴火焰低;狗拿耗子有什么錯;不怕有過但怕無功;謀事成事都在人;明哲保身有什么不好;好高騖遠不好嗎;送炭何必雪中等。(2)對傳統(tǒng)固定說法問難質(zhì)疑,逆向思維,賦予新意。如對“物”質(zhì)疑:寫牽?;?,可哀嘆攀著繩索樹枝上爬、不能自立的軟骨頭,寫荷花,可贊頌滋養(yǎng)荷花的厚實“污泥”,寫沙塵暴,可歷數(shù)它的功勞;對“文”質(zhì)疑:讀《長恨歌》可追問:“何恨之有?”讀《石鐘山記》可探問“凡事都得目見耳聞嗎?”讀《萬里長城》可發(fā)問:“在月球上可以看到萬里長城嗎?”吟詠名言“學海無涯苦作舟”中“苦”可置換為“樂”、“巧”、“書”;對“理”質(zhì)疑:“生命不相信如果”,“青春”豈能“賭明天”?“招‘才’可進寶”,不要唯“財”是舉,“不誠不信不為過”,假如社會沒有規(guī)則,讀史和讀經(jīng)誰更重要?“新八股”引議聯(lián)結(jié)的好處,尊嚴要向受施者傾斜,工夫在課“內(nèi)”,歡迎雜家,因材施“疑”等。
3.多向思維:“多向”,就是多端點,多角度,多方向。要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現(xiàn)能力,必須集中體現(xiàn)在思維的多向性訓練上。例如:萬事開頭難—萬事過程難—萬事結(jié)尾難,依此訓練發(fā)散思維。如讀《信陵君竊符救趙》話“雙贏”,讀《歸去來兮辭》評結(jié)尾,讀《項鏈》可以讓學生續(xù)寫尾聲,讀《守財奴》可以讓學生想象葛朗臺在天堂的情景,讀《濫竽充數(shù)》、《父子騎驢》、《魯人執(zhí)竿過城》這些膾炙人口的寓言及品味“水”、“0”、“青竹”、“尺子”、“假山”、“塔尖與地基”這些常見之物,細心多思,多角度切入,會翻出若干新意。探討歷史人物和文學形象也是這樣,依照時代背景和人性軌跡,分析性格的雙重性和多重性,也就是“見仁見智”。如王安石評孟嘗君,杜牧、李清照、王安石評項羽,竇娥和崔鶯鶯的“大團圓式”的結(jié)局,依此類推,對岳飛、諸葛亮、杜甫、蘇軾、柳毅、成名、阿Q也就有新解了。如果我們將三種思維形式自覺運用到作文的立意訓練之中,在求同求異求新上下工夫,答案自然豐富多彩,效果會更好。
三、積掖現(xiàn)實生活知識,放出眼光、運用腦髓,多多思辨。
如支配欲、權力欲、名譽欲、財富欲、假唱、明星緋聞、假義演、醫(yī)院小病大治、醫(yī)托、清水衙門不“清”、集體腐敗、活人建豪墓、審計風暴、英雄的尷尬、主持人出書、網(wǎng)絡交友、神童退學、考場“槍手”、經(jīng)典的顛覆、行騙與受騙、英國10歲女孩緹麗救人等,這些發(fā)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具有震撼力的題材,如果勤于積累,深度思考,訴諸筆端,久而久之,思想認識水平會大大提升。具體來說,看《新聞聯(lián)播》,寫一周新聞述評;看《文摘報》、《雜文報》、《半月談》等豐富知識,發(fā)展語言思維;看《焦點訪談》、《東方時空》、《文濤拍案》、《創(chuàng)業(yè)之路》、《真情旋律》等抒發(fā)感想;收集廣告語,給廣告分類,給錯誤的廣告改錯,進行廣告創(chuàng)意,設計廣告語等;節(jié)假日外出游玩,觀察生活,寫游記等。要做到這些,必須成為生活的有心人,養(yǎng)成步步留心、時時在意的好習慣,那么,常見的“家庭”、“社會”、“成長”、“教育”、“科學”、“文化”、“道德修養(yǎng)”、“處世”、“人與自然”此類話題寫起來就得心應手,遇到“忙”、“包容”、“自豪與平凡”、“位置與價值”之類高考的作文題也就不會驚慌了。
筆者僅就作文觀點如何具有“啟發(fā)性”這個問題談幾點看法,旨在把作文教學,特別是思想觀點這個關系到“文魂”的訓練搞得好些,再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