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學報在特色欄目建設方面存在諸多,不足如欄目連續(xù)性、載文量、欄目開設的依據、作者隊伍的培養(yǎng)等方面。文章以湖北省7家地方高校學報為例作了實證分析,并提出改進的建議。
地方高校學報 特色欄目 欄目建設
江河,湖北文理學院學報編輯部編輯,文學碩士。
之所以將地方高校學報作專類研究,是因為地方高校學報面臨著大致相似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非核心期刊、所在地非省會城市、面臨著優(yōu)秀稿源和辦刊經費不足等多重壓力;也有著共同的發(fā)展欲求,為本校的教學科研、學科建設服務,力求辦出特色。 “專業(yè)特色是期刊的生存之道”,[1]辦好特色欄目是彰顯學報特色的途徑之一,本文選取湖北省7家地方高校學報,對地方高校學報在特色欄目建設方面的現狀與問題作實證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進的建議。
一、特色欄目建設現狀
1. 地方高校學報都辦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特色欄目,重點欄目突出。調查的7家學報全都開設特色欄目,基本形成了以一個重點特色欄目為核心,一個或多個非重點特色欄目為輔助的欄目格局。重點特色欄目在該期欄目的一檔,位置突出;非重點特色欄目在欄目的二檔或其他檔位。可見,開設特色欄目體現學報特色是地方高校學報的共識。(見表1)
2. 特色欄目體現了學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特色。7家學報特色欄目的開設宗旨都體現了當地的地域特點,如孝感自古有孝子董永和七仙女的傳說,是民間孝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湖北工程學院學報》將“中華孝文化研究”作為特色欄目也就順理成章了;襄陽是有著2800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諸葛亮躬耕隱居地——隆中,三國歷史中很多著名的史實發(fā)生于此,《湖北文理學院學報》將“三國歷史文化”作為特色欄目彰顯了地域文化特色;鄖陽師范??茖W校所在地十堰,有著我國著名的道教圣地——武當山,研究道教和武當文化也就順理成章了。
有論者認為形成特色欄目應依據三點:地域特色、歷史傳統(tǒng)、學科優(yōu)勢。[2]這三個依據很難分割清楚,往往是相伴相生,共同作為依據的。歷史傳統(tǒng)造就了該地的地域特色,而地方高校出于服務地方經濟、體現地方特色的需求將其作為重點學科加以建設,從而形成學科優(yōu)勢。
3. 特色欄目建設與高校的學科建設起到了相輔相成的作用。地方高校的辦學宗旨之一,是為地方的經濟社會文化服務,地方高校學報也應緊緊圍繞這一宗旨,為高校的教學科研服務,為學科建設服務。地方高校為服務地方經濟文化,辦出特色,都設立了一些科研機構,這些研究機構既體現了高校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時也是學校的重點建設學科或優(yōu)勢學科。如表1所示,7所地方高校都辦有各自的科研機構,而學報特色欄目的設立和這些科研機構有著對應的關系。如《湖北民族學院學報》自開辟“土家族研究”欄目以來,依托該校南方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圍繞土家族的政治、歷史、經濟、哲學、宗教信仰、建筑藝術、歌舞戲劇、風俗習慣等研究方向發(fā)表了300 多篇論文,其中被《新華文摘》《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等權威文摘類刊物轉載、摘錄的文章就近80篇。在辦好欄目的基礎上,該學報還舉辦了一些有關土家族研究的學術會議,策劃出版了《土家族研究叢書》16部,使《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土家族研究”欄目成為中外學者研究土家族的重要和核心載體。
二、問題分析
1. 特色欄目開設數量不盡合理。如表1,7家學報都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特色欄目,其中2家學報特色欄目數量超過3個。重點過多就無法突出重點,地方學報要辦出特色,應盡可能將有限的人力、物力資源集中利用,爭取資源利用的最大化。開設過多的特色欄目削弱了讀者對重點特色欄目的關注,也分散了自己對欄目建設、作者隊伍培養(yǎng)的心力。
2. 特色欄目連續(xù)性不夠,發(fā)表文章數量太少。7家學報中每期都開設有特色欄目的有5家,其中非重點特色欄目每期都刊文的期刊數為0,說明特色欄目開設的連續(xù)性不夠。(見表1)有兩家平均每期重點特色欄目載文量不到兩篇,平均每期載文量超過4篇的也只有兩家,均占比28.6%,說明只有占調查總數近1/3的學報載文數量較多;另有近1/3的特色欄目載文數量過少,不足以形成特色研究的小氣候、特色不夠突出或對相關特色研究的影響有限。(見表2)
3. 作者隊伍學歷職稱結構和內外稿結構不盡合理。非本校作者比例超過70的有3家,占比42.8%,說明相當多的學報特色欄目過分依賴校外稿源,校內稿源不足。反映出學報對本校的學科建設貢獻不足,對本??蒲袔幼饔?,尤其是培養(yǎng)校內青年作者的力度還不夠。同時,內外稿比例過于懸殊,也不利于形成穩(wěn)定的作者隊伍。具有博士學歷或副高及以上職稱的作者超過70%的有5家,占比71%,說明相當比例的地方學報吸引了高學歷、高職稱的作者隊伍。另外也說明在該研究領域中青年研究者參與不夠,研究領域有可能出現人員斷層。
4. 特色欄目的設置依據還比較單一。7家學報的特色欄目設置基本都以地方的地域文化特色為依據,有些欄目并未和該校的學科優(yōu)勢、特色相結合或結合并不緊密。有的學校本身對特色研究的重視不夠,如某些高校的科研機構僅掛靠在二級學院,并未作為單設的校級科研機構。有論者總結出目前我國高校社科學報創(chuàng)辦特色欄目的6種模式:展現學校特色、突出地域歷史文化、追蹤學術前沿、借助專家學者、依托專業(yè)學會、于“無特色”中創(chuàng)特色。[3]這6種模式未必就將所有的特色欄目開設模式概括殆盡,但目前地方高校特色欄目的創(chuàng)立過于依賴地域、歷史,靠古人吃飯的情況還比較普遍。如何體現學校的科研優(yōu)勢和特色,緊跟學術前沿和時代步伐,是欄目策劃者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三、改進建議
1. 增強欄目的連續(xù)性,保證欄目的載文量。一個特色欄目要在該研究領域形成一定的影響,真正體現出特色,增強欄目的連續(xù)性、保證相當的載文量是必不可少的。一般說來,每期社科版學報都應該開設有特色欄目,而且每期載文量不應少于2篇?!皺谀繉n}收稿總數呈上升趨勢,反映欄目影響面在逐步擴大”。[4]一個優(yōu)秀的欄目是由社會公民和學界同仁認可的具有特色的東西逐漸演化而來的,因而要做到定名、定期、定量、定責任人的“四定”。[5]欄目名稱、開設期數、載文量、欄目主持人和責任編輯穩(wěn)定了,特色欄目的社會影響、知名度才能提高,稿源才能穩(wěn)定。
2. 建設結構合理、人員相對穩(wěn)定的作者隊伍。所謂結構合理,一是指年齡結構的合理,老中青不同年齡段相結合的作者群,才能更好地做到學術研究的薪火相傳。二是指學歷、職稱結構的合理,爭取到高職稱、高學歷的作者稿件固然好,但同時也不應遺忘中低學歷、職稱作者包括研究生作者的稿件。一方面客觀上他們是研究者的一部分,有發(fā)表研究成果的現實需要;另一方面學報本身也應承擔培育校內外青年科研人才的任務。三是校內外稿件的合理,特色欄目要爭取到該學科領域的學術權威的重量級稿件,提升欄目的學術檔次,就必然要刊發(fā)一定數量的非本校作者稿件。與此同時,學報要為本校的教學科研服務,特色欄目更應充分展示本校的科研成果與水平,所以發(fā)表一定比例的校內稿件也是必需的。
要做到人員相對穩(wěn)定,首先要保持有一定數量的固定作者群,與他們經常保持溝通,良性互動,利用各種學術研討會、交流會,與校外的專家、校內教師就最新的學術成果、前沿課題進行交流,引導他們開展研究,撰寫論文。其次,各類院校的博士、碩士研究生是科研的生力軍,為學報提供了流動的作者群。盡管這類作者不一定很固定,但只要欄目辦出特色、辦出影響,他們就會為學報提供源源不斷的稿源。且年輕研究者的銳氣和靈敏更可以為特色學科的研究提供新鮮的觀點和碰撞的火花。
3. 開門辦刊,拓展思路,加強合作,做好特色欄目設計與定位。欄目策劃者應開門辦刊,開闊視野,開辦既有學科優(yōu)勢,同時也是新的學術增長點的前沿欄目,團結、凝聚一大批海內外作者,也很可能辦成有影響的“名欄”。如《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湖北文理學院學報》《陜西文理學院學報(社科版)》等,都辦有“三國文化”研究的相關欄目,如果這些期刊能夠加強交流、資源互享、揚長避短、聯合或輪流舉辦“三國文化”的學術研討會,不但可促進我國“三國文化”研究蓬勃發(fā)展,且可更加突出各自的特色。此外,各校均有自身的科研強項, 在某個學科某個領域擁有較大的作者群,并已取得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以此來設立專欄,“進一步豐富期刊自身的生態(tài)資源,改善生存和競爭環(huán)境,確立自己的優(yōu)勢項目,占據有利的生態(tài)位”,[6]便于將科研成果集中地推向社會。
4. 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學科優(yōu)勢,將優(yōu)勢、特色成果展現出來。充分利用高校設立的學會、協會、科研機構,將他們的研究成果作為特色欄目重要的稿源,一方面是學報服務學校教學科研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學校科研成果展示的重要平臺。如三峽大學的長江三峽發(fā)展研究院成立于2008年7月,由湖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三峽文化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水庫移民研究中心”以及湖北省文化廳設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峽大學研究基地”等科研機構整合組建而成。2010年該校學報3個特色欄目刊發(fā)的11篇校內作者論文中有5 篇來自該校的研究院所,體現出學報特色欄目與該校的學科建設、科研優(yōu)勢的緊密結合。
明確學報的特色后,編輯要圍繞既定目標,主動與學校的優(yōu)勢學科、優(yōu)勢專業(yè)建立聯系,跟蹤其科學研究進程,優(yōu)中選優(yōu),充分發(fā)揮本校的學科優(yōu)勢和專業(yè)領域的特長?!熬庉嬓铇淞ⅰ叱鋈ァ乃枷耄ㄟ^書信或參加校內外學術會議等方式,與該欄目研究相關的有較高學術造詣的專家、學者進行主動、熱情的聯系”。[7]如2010年湖北文理學院聯合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舉辦了三國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匯集了海內外三國歷史文化研究的權威專家,參會交流論文和會上的約稿成為學報特色欄目的重要稿源。該年《湖北文理學院學報》“三國歷史文化研究”欄目發(fā)表論文17篇,其中5篇是此次學術研討會的交流論文。
學報應是高校某些學科或某些專業(yè)領域研究成果的展示園地,其設置的特色欄目,有利于增強學報信息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昌棟,陳翔,幸建華. 突出優(yōu)勢學科 打造特色欄目[J]. 編輯學報,2007,19(3):224-225.
[2] 龍協濤. 學報的核心期刊與特色欄目[J]. 云夢學刊,2004(2):14-15.
[3] 羅曼菲,王國莉. 高校社科學報特色專欄模式述評[J]. 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6(3):93-95.
[4] 馬殷華,李小玲. 綜合性高校學報特色欄目的戰(zhàn)略性規(guī)劃與建設[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8,18(1):129-131.
[5] 邵靄吉. 高校學報“名欄”工程與地方高校學報建設[J]. 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05(5):44-47.
[6] 何曉琦,李慧,顏帥. 高校社科類期刊特色欄目建設[J]. 編輯之友,2009(10):76-78.
[7] 王興全. 特色欄目 重在建設——地方高校學報走特色辦刊之路的再探討[J]. 編輯之友,2011(8):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