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湛冰,高展軍
(1.陜西師范大學 國際商學院,陜西 西安710119;2.西北政法大學 戰(zhàn)略管理研究所,陜西 西安710063)
汽車已大量進入中國普通居民家庭,許多人購車后喜歡往車玻璃上貼膜,然而對這種貼膜行為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支持者認為貼膜具有營造私人空間、隔熱、防碎、美觀等優(yōu)點;反對者則認為貼膜降低了駕駛員的視功能,減少了緊急情況下的反應時間,容易導致發(fā)生事故,發(fā)生事故后乘員不易從車中逃生等缺點。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GB7528-2012)中對汽車玻璃最低透光率有明確規(guī)定,但國標并非能限制消費者行為,多地交管部門對汽車玻璃貼膜行為并未嚴格限制,貼膜行為在中國許多地區(qū)非常普遍。那么到底是否需要對貼膜行為進行嚴格限制?筆者認為相關法規(guī)設立應基于對貼膜負面影響的全面考察。研究發(fā)現(xiàn),上述兩種觀點均是從駕駛人自身安全的角度進行考慮,更全面考察應擴大主體范圍,除駕駛人自身外,還要考慮到其他道路使用者。此外,更全面的考察還要結合環(huán)境的特點,特別是行人和車輛密度比較大的國內(nèi)城鎮(zhèn)道路環(huán)境。
目前,全面考察發(fā)展中國家汽車貼膜社會影響的研究很少見,因此,本文將對此問題展開探索性調(diào)查研究。通過研究可在理論上為貼膜是否對其他道路使用者產(chǎn)生負面影響提供經(jīng)驗證據(jù),在實踐上可為如何更好地保證道路安全,促進社會信任溝通,提升中國汽車文化提供參考。
國外研究認為,影響視功能的因素都會引發(fā)駕駛安全問題。這類研究認為視敏度是駕駛安全中的重要因素,汽車玻璃貼膜后產(chǎn)生類似霧的效果,破壞人的視距知覺,使駕駛人低估其他車輛的行車速度,增加追尾風險[1-3]。另外,由于人只有在更近的時候才能完全看清楚物體,貼膜對視距知覺的破壞使駕駛人對環(huán)境刺激的反應時間減少[4-5]。因此在實踐中,西方國家已經(jīng)普遍考慮了貼膜(tinting,也可譯為著色)對駕駛人視功能降低的影響,規(guī)定主視區(qū)(PVA)透射比(VLT,指透過透明材料的可見光光通量與投射在其表面可見光光通量之比,VLT常用百分比來表示,其數(shù)值越小則玻璃色越深)應當保證至少不低于70%。但對于側前窗戶,各方的觀點比較矛盾。支持者認為除了前擋風,其他窗戶VLT只要不低于35%即可,這樣可以有許多優(yōu)點(包括減少強光刺眼、隔熱、紫外線防護、破裂保護、生產(chǎn)者可以進行統(tǒng)一標準化生產(chǎn)、增加美學吸引、增強購車者私人空間等);反對者則認為,以上優(yōu)點只是一種錯覺,它會帶來不少弊端(包括降低其他道路使用者通過玻璃看到車里的情況,警察確認嫌疑犯時無法保證安全等)。實驗研究證據(jù)表明,側前玻璃貼膜會使駕駛人向外看時的視功能降低,使駕駛人在需要透過側前玻璃看車外情形時產(chǎn)生隱患[6]。不過對側前窗戶貼膜的研究都是基于實驗室進行,這些研究結果被認為與現(xiàn)實中潛在的事故環(huán)境下駕駛人需要迅速地感知和避讓一個物體還是存在一定差異。
以上文獻主要基于駕駛人自身安全進行研究,并沒有特別強調(diào)其他道路使用者,并且在研究方法上以實驗研究為主,無法保證實驗環(huán)境結論在實際環(huán)境效果下具有一致性。因此,非實驗環(huán)境下的社會性研究很有必要。
只關注駕駛人自身安全的研究受到了一些學者的批評。1964年Haddon等提出,探索道路安全問題需要重視與之相關的社會理論。后續(xù)研究則強調(diào)單個駕駛人行為和社會環(huán)境下的其他使用者之間的關系,因為所有的駕駛人都受所處環(huán)境的影響,包括其他道路使用者、一般的社會準則、交通法規(guī)等。近期的研究明確提出,道路安全具有其自身的社會屬性。在這一觀點下,Huguenin提出在一般的預防和干預領域,應使用社會的方法,而放棄只關注個體的研究方法[7]621。
在社會屬性思路下,研究者對影響道路安全的具體社會影響因素展開了一些研究。例如,通過探索社會比較和蔓延模型,研究在路口時其他駕駛人行為如何影響特定駕駛人行為;文化差異會使來自不同群體的駕駛人對既定情形解釋不同,進而引發(fā)決策不一致并容易導致交通事故等。但總體上這類問題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或應用,其原因在于道路安全問題所涉及的社會影響因素眾多(諸如車輛駕駛人的心理、交通狀況、車輛、其他道路使用者、環(huán)境、道路基礎設施等等),各種因素間可能存在著比較復雜的相互影響關系[8]。
當關注實際數(shù)據(jù)時,社會因素的重要性再次突顯出來。數(shù)據(jù)表明,機動車交通事故中,相當大一部分發(fā)生在車和行人之間。對發(fā)達國家的研究表明,在與行人相關的交通事故中,駕駛人和行人間的互動溝通失敗是發(fā)生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9]。在發(fā)展中國家,涉及到行人的交通事故更是一個主要的安全問題。統(tǒng)計表明,中國車輛數(shù)量雖然只占全世界的3%,交通傷亡卻占了全世界的24%,交通事故死亡率是美國的5.5倍,每車死亡數(shù)比日本高55倍[10]。較高的人口密度和迅速的城市化以及機動車和行人都不太遵守交通法規(guī)等發(fā)展中國家共有的問題,被認為是造成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11]。
雖然學者們已經(jīng)認識到在道路安全問題上社會因素的重要性,但相關研究并不充分,目前還沒見到針對汽車玻璃貼膜這一行為引發(fā)的社會影響研究,特別是貼膜對發(fā)展中國家行人會產(chǎn)生何種社會影響的研究。
國內(nèi)沒有直接針對汽車貼膜社會影響的研究,但有兩類間接相關的成果。第一類是關于公共場所的隱私權討論。許多車主對玻璃貼膜是出于保護個人隱私的目的,從法律角度對公共場所隱私權的探討便與本文相關。對于公共場所隱私問題,有些學者認為在公共場所沒有隱私權,但也有些學者認為公共場所存在一定的隱私權,不過隱私權的正當性應在人們的合理預期之上(反映法律、習俗以及過去的和現(xiàn)在的價值觀),并認為隱私權保護不是公法或私法單獨能夠勝任的工作,只有加強公私法合作隱私權保護才可能進入正軌[12-13];第二類是關于汽車文化。貼膜問題涉及到中國的汽車文化,一些學者認為有了汽車的中國人,未必能有相應精神上的汽車文化,換句話說,中國的汽車文化還很落后[14-15]。盡管不是關于貼膜的直接研究,但這些國內(nèi)相關研究卻間接蘊含著汽車貼膜行為可能對社會存在負面影響的擔憂。
以上文獻回顧表明,對于汽車玻璃貼膜問題,不僅應當考慮其對駕駛人自身安全產(chǎn)生的影響,還應當考慮貼膜對其他道路使用者特別是行人產(chǎn)生的影響。但相關研究不充分,缺乏直接的經(jīng)驗研究,因此需結合國內(nèi)環(huán)境條件對此問題進行探索。
道路安全直接關系到人的生命,許多實踐活動常領先于理論的發(fā)展,因此,有必要考察國內(nèi)外的實踐做法。
在美國,人們通常不給汽車貼膜,原因有三。一是按照交規(guī)規(guī)定,為確保駕駛人沒有盲區(qū),變道或倒車時不能只看后視鏡,必須回頭,其他人看到駕駛人回頭,便知道其要變道或倒車,如果貼膜則必然會影響彼此判斷,產(chǎn)生安全隱患;二是美國是私人可持槍國家,車輛在路上遇到警察詢查時,必須停在路邊,讓走過來的警察從車外看到駕駛人的雙手放在方向盤上,否則會比較危險;三是相關法律對汽車玻璃可見光透射比均有明確規(guī)定,原始設備制造商(OEM)均按照法規(guī)(DOT,49CFR 393.60)進行生產(chǎn),玻璃制造商在設計玻璃成份或涂裝時,均不低于這種透射的最低要求,個人沒有必要再對汽車進行貼膜。
其他許多國家和地區(qū)法律規(guī)定了VLT下限和區(qū)域,比如英國是70%、俄羅斯是75%,而且在這些國家相關規(guī)定能夠比較嚴格地執(zhí)行。同時,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的法律明確禁止汽車玻璃貼膜,如白俄羅斯、印度等。
2012年中國實施的《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GB7528-2012)中,對汽車擋風玻璃貼膜的透射率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前風窗玻璃及風窗以外玻璃用于駕駛人視區(qū)部位的可見光透射比應大于等于70%(風窗以外玻璃駕駛人視區(qū)部位是指駕駛人駕駛時用于觀察后視鏡的部位)。從目前執(zhí)行這一技術條件規(guī)定的情況看,前風窗玻璃情況執(zhí)行相對較好,除了個別大城市有規(guī)定外,一般城市并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對這種行為進行規(guī)范,大部分地區(qū)交管部門對汽車貼膜行為不干預。
社會困境是尋求個體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個體理性行動會導致集體行動的災難性結果。在社會困境中,個體有兩種選擇:合作或不合作。站在個體角度,如果選擇不合作,無論其他人如何選擇,不合作總比合作會給個人帶來更高的收入;站在群體角度,所有人都選擇不合作時的結果反而使每個個體的境況變壞。
從社會困境的定義對照汽車玻璃貼膜行為,可以發(fā)現(xiàn)貼膜問題具有社會困境的特點:從個體角度出發(fā),個體實施玻璃貼膜行為,可為自己帶來保護隱私、隔熱、美觀等好處;另一方面,從社會角度出發(fā),整個公共場所的安全水平會被降低。
對社會困境問題,行為經(jīng)濟學提出的解決途徑是引出當事人的社會偏好,使人們在考慮自利的同時,還會增加利他考慮[16]258-279。行為經(jīng)濟學成果中有許多因素會影響社會偏好的產(chǎn)生和強化,根據(jù)汽車貼膜對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影響方式,本文以溝通作為主要因素進行分析。
溝通對社會困境中的合作具有強烈的正面效果,溝通可以成為協(xié)調(diào)行動的有力工具,提高社會困境中的福利[17]。實驗證據(jù)顯示,在社會困境環(huán)境下,當面對面溝通允許時,參與者使用面部表情、物理動作和詞語判斷其他相關人的可信度,它影響被試者解決各種社會困境問題的能力,幫助抑制社會困境中的機會主義,甚至影響社會困境中交互行為的社會準則。這一特點使得即便是簡單的溝通都可以使參與者減少過度自利行為,增加共同的報酬,元分析(meta-analysis)研究結論表明,溝通可以增加合作,相比其他變量,溝通是提高合作最有效的變量。
當車輛處于城鎮(zhèn)道路時,與其他道路使用者間的溝通是一種連續(xù)的交互溝通,這一特點決定了應當選擇適宜的溝通模型來分析貼膜的社會困境問題。對比簡單單向溝通、雙向相互作用溝通、交互溝通模型后,本文選擇交互溝通模型。該模型的優(yōu)點是同時考慮兩個溝通者都發(fā)出反饋的互動狀態(tài)以及在兩個溝通者之間社會體系的作用。在交互模型溝通中,要素之間是相互依賴的,每個參與者在溝通中同時扮演發(fā)送和接受信息的角色,溝通是不間斷和持續(xù)變化的過程,溝通主體是不斷改變的,而且環(huán)境也是不斷改變的,每個要素都和其他所有的要素相關。同時溝通者在溝通過程中的反應依賴于諸如各自背景、先前經(jīng)驗、態(tài)度、文化信仰、自尊等要素。這些特點與處于城鎮(zhèn)公共道路環(huán)境下的道路使用者信息溝通特點相一致,采取交互溝通模型分析貼膜問題更適宜。
當車輛在城鎮(zhèn)中行駛時,便處于具體道路背景與全部道路使用者共同構成的溝通環(huán)境下。按照交互溝通模型對道路使用者之間的信息溝通進行分析,可以認為車輛與其他道路使用者之間存在著一個動態(tài)的同時發(fā)生的連續(xù)的溝通過程,所有的道路使用者在任何時間都同時是信息發(fā)送者和接收者,溝通給予和獲取同時發(fā)生,并且交互溝通中的渠道、溝通者、環(huán)境中都存在著噪聲,如圖1所示。
圖1 道路使用者之間的交互式溝通示意圖
噪聲是指在發(fā)送者想讓信息發(fā)送的方向上,那些阻止信息到達接收者的扭曲或障礙,噪音又分為物理噪音和語義噪音,物理噪音是指環(huán)境中干擾信息傳遞的障礙,如電鉆的聲音。語義噪音則是信息傳遞中由文化、態(tài)度、社會等差異產(chǎn)生的信息理解扭曲。汽車玻璃貼膜行為在物理和語義上均能產(chǎn)生噪音,即在視覺和知覺上產(chǎn)生噪音,如圖2所示。
圖2 貼膜行為產(chǎn)生兩種噪音示意圖
貼膜產(chǎn)生的物理噪聲。視覺溝通不論是在一般溝通還是人際溝通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研究表明當人們從自己的周圍環(huán)境中獲取信息時,83%的信息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來自嗅覺,2%來自觸覺,1%來自聽覺。在人際溝通中,視覺溝通也同樣占有重要的份額,Mehrabian提出的“7-38-55定律”(或者稱為3Vs),認為人際間溝通時的語言可解釋7%,聲音可解釋38%,視覺可解釋55%。貼膜行為會產(chǎn)生視覺溝通噪音,貼膜特別是深色膜會妨礙溝通者之間的視覺信息交流,這種交流不僅包括通過正面擋風,而且也包括側前玻璃。在城鎮(zhèn)道路公共場所,視覺噪音不僅通過影響視覺溝通對駕駛人行為產(chǎn)生影響,而且會妨礙其他道路使用者與駕駛人之間的交互式視覺溝通,這種物理噪音最終會影響其他道路使用者安全和整體的道路交通安全?;谏鲜龇治?,提出假設1。
假設1:貼膜行為對公共場所道路交通安全產(chǎn)生負向影響。
貼膜產(chǎn)生語義噪聲。貼膜行為會影響到其他道路使用者的知覺,產(chǎn)生社會影響。社會影響是指因人們的相互作用,個體在思想、感情和行為等方面發(fā)生變化的現(xiàn)象,社會影響在當今的社會生活中被認為是普遍存在的,它對個體及群體生活會通過社會促進、社會干擾等方式產(chǎn)生重要作用。在中國,存在較嚴重的收入分配不均現(xiàn)象,在許多人看來,汽車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汽車消費在一定程度上屬于階層消費。1984年Bourdieu提出階層消費的目的是制造區(qū)分,不同的階層為獲得文化資本和榮譽而競爭。那么不論駕駛人是否有意,其他道路使用者,特別是行人,會認為汽車貼膜行為是有意地要將駕駛人和其他人區(qū)分開,由于溝通不暢,產(chǎn)生未知,進而出現(xiàn)害怕、恐懼,甚至負面解讀,由此可能發(fā)生分歧、隔閡、誤會,產(chǎn)生負面社會影響?;谏鲜龇治觯岢黾僭O2。
假設2:貼膜行為對其他道路使用者產(chǎn)生負向社會影響。
為檢驗假設,采用問卷調(diào)查的方法獲取相關數(shù)據(jù),由于目前沒有現(xiàn)成量表可供參考,本文設計了兩種問卷。第一種是圖片測試,重點針對假設2進行檢驗,比較汽車正面和側面是否貼膜所產(chǎn)生的社會效果差異。由于圖片測試只能初步確定是否存在社會影響,對于社會影響如何產(chǎn)生無法深入探究,因此第二種問卷設計是從行人角度進行的題項回答問卷,探尋行人安全、社會影響和貼膜間的內(nèi)在關系。樣本分布在陜西西安、陜西榆林、陜西漢中、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遼寧朝陽五個城市。
圖片對比測試樣本240份,有效樣本224份。在圖片測試時,分別設計了正面和側面是否貼膜對比圖,編號為a、b、c、d(限于篇幅未放入論文),圖a和b對比的是汽車正面擋風貼膜效果,圖a的前擋風沒有貼膜,圖b前擋風貼膜;圖c和d對比側擋風,圖c沒有貼膜,圖d貼膜。圖片對比設計了五個回答選項,從上到下賦值5、4、3、2、1,分別代表對擋風玻璃從不貼膜到貼膜的五種態(tài)度:對不貼膜持肯定態(tài)度、對不貼膜持認可態(tài)度、認為貼膜與否無區(qū)別、對貼膜持認可態(tài)度、對貼膜持肯定態(tài)度,所觀測到的頻數(shù)數(shù)值如表1所示。對觀測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檢測貼膜和不貼膜是否有明顯社會效果差異,即考察觀測樣本的均值是否大于3。因此,提出如下具體假設。
原假設:觀測數(shù)據(jù)均值小于等于3;
研究假設:觀測數(shù)據(jù)均值大于3。
表1 圖片對比觀測數(shù)據(jù)表
單側Z檢驗結果表明,圖a和圖b的對比非常明顯,P=0.000,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原假設;圖c和圖d的對比也比較明顯,P=0.066,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原假設。兩個結果說明,不論是正面擋風還是側前擋風玻璃貼膜都會對其他道路使用者產(chǎn)生比較明顯的社會影響,而且對正面擋風進行貼膜的行為,其產(chǎn)生的社會影響尤其顯著。
調(diào)查問卷共發(fā)放240份,回收有效問卷212份。問卷設計了13個針對行人的問題,分別從交通安全、社會影響和行動方面進行設計,所有問題均采取五級里科特量表,調(diào)查被試在哪種視覺溝通情形下具有特定題項所描述的感受,分別是:能夠清晰看到駕駛人、基本能看清、沒有差異無需區(qū)分、看不太清、完全看不清對方。
1.探索性因子分析。先對預問卷進行項目分析,以便對個別題項篩選,常用臨界比值法、同質(zhì)性檢驗、信度檢驗、共同性與因素負荷量,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項目分析摘要表
第12題不符合多個參考標準,校正題項與總分相關較小,只有0.09,共同性只有0.035,因素負荷量為0.187,將此題刪除。
由于量表設計時部分題項重復設計,對同一方面有正反兩種類似題項同時存在,為減少重復,進一步分析時將編號2、4、6、8的4個題刪除,最后保留8個題項。對剩余的題進行因子分析,取樣適當數(shù)KMO值大于0.6,卡方值285.495,自由度28,達到0.05顯著性水平,單個題的取樣適當性量數(shù)(measures component analysis,MSA)值,均在 0.65 以上,可進行因子分析。
經(jīng)過刪除,因子構成測量題與量表設計時存在差異,因此采用各因子構成的測量題分別進行單因子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表3中的因子負荷大于0.6,共同性高于0.4,可以以此作為后續(xù)驗證性分析的基礎。
表3 單因子分析結果表
2.驗證性因子分析。在所保留的8個題項基礎上,利用理論測量模型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以檢驗某一題項在其所度量的潛變量上的因子載荷。理論測量模型的擬合優(yōu)度為:χ2(25.653)/DF(17)=1.509,p=0.081,GFI=0.971,IFI=0.970,TLI=0.948,CFI=0.968,RMSEA=0.048。整體上擬合優(yōu)度良好。
表4 變量度量、信度和收斂效度分析表
表4中的Cronbach's alpha系數(shù)測量信度,對于信度系數(shù)參考標準,根據(jù)Nunnaly(1987)提出的標準,Cronbach’s alpha值若高于 0.7,則為高信度,在0.7至0.35之間為可接受信度,小于0.35則為低信度。而在探索性因子分析中,Cronbach’s alpha值大于0.5即為可接受。根據(jù)吳統(tǒng)雄關于信度的研究報告:0.40<信度≤0.50,勉強可信;0.50<信度≤0.70,可信(最常見的范圍);0.70<信度≤0.90,很可信(次常見的范圍);0.90<信度,十分可信。表4結果說明測量信度基本可接受。表4為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該結果顯示所有度量題項的標準因子載荷均顯著高于0.40,潛變量的復合信度(CR)高于0.70,平均方差提?。ˋVE)均大于0.50的建議標準。
利用驗證性因子分析,通過在潛變量兩兩之間構建自由相關非限制模型和相關系數(shù)為1的限制模型來檢驗潛變量的區(qū)別效度。如果潛變量兩兩相關的非限制模型與限制模型間的χ2值差異顯著,表明這兩個潛變量就有區(qū)別效度。對本文潛變量兩兩之間的非限制模型與限制模型間的χ2值比較見表5。非限制模型的χ2值均顯著低于限制模型的χ2值(p<0.001),說明本文的潛變量是有區(qū)別效度的。因此,潛變量總體上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收斂效度。
表5 潛變量區(qū)別效度檢驗表(非限制模型和限制模型的χ2差值)
3.共同方法誤差估計。通過對所有潛變量度量題項的主成分因子分析估計可能的共同方法誤差問題。未旋轉(zhuǎn)因子分析獲得的特征值大于1的3個因子共解釋了65.2%的數(shù)據(jù)變異,其中第一個因子解釋了數(shù)據(jù)變異的32.2%。這表明潛變量度量沒有嚴重的共同方法誤差問題。表6為本文變量的均值、標準差和相關系數(shù)。
表6 均值、標準差和Pearson相關系數(shù)表
4.假設檢驗結果。通過AMOS中的SEM得到的路徑模型各項檢驗結果為:χ2(25.653)/DF(17)=1.509,p=0.081,RMR=0.036,GFI=0.971,IFI=0.970,TLI=0.948,CFI=0.968,RMSEA=0.048。路徑模型擬合較好。
表6及圖3結果表明,貼膜行為會對安全因素和社會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行動對安全的影響系數(shù)為0.53,在1%的水平上顯著,支持假設1的觀點;行動對社會的影響系數(shù)為0.3,在10%的水平上顯著,支持假設2的觀點。
圖3 貼膜、安全、社會影響之間的關系示意圖
表6及圖3結果還表明,貼膜行為會對社會產(chǎn)生間接的影響。安全對社會的影響系數(shù)為0.67,在1%的水平上顯著,也支持假設2的觀點。在這一間接影響中,安全因素起到了部分中介(partial mediation)變量的作用,貼膜行動對安全產(chǎn)生負面影響,再通過安全對社會產(chǎn)生負面影響。貼膜行動通過安全這個中介變量所發(fā)揮的間接作用,結合貼膜行動直接引起的社會影響,共同形成貼膜對社會的總影響。
本文對汽車貼膜特別是深色貼膜得出三點研究結論。第一,汽車貼膜行為具有一定的社會困境性質(zhì)。汽車前擋風及側前擋風窗戶玻璃貼膜著色,能給駕駛人及車內(nèi)人帶來一些好處,但在公共場所交互環(huán)境下,會對其他道路使用者產(chǎn)生一定的負面安全隱患,如果每個個體都嚴格遵守法規(guī)對玻璃貼膜著色的規(guī)定,整個社會的道路安全可得到改善。第二,汽車貼膜影響道路交通安全。在道路交通安全問題上視覺溝通具有很重要的位置,道路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道路使用者之間的視覺溝通,在道路使用者間通過視覺進行交互溝通的過程中,汽車貼膜的出現(xiàn)成為一種疊加在溝通者(包括駕駛人、行人)之間的噪音,由于公共場所的道路溝通是一種不斷進行的交互式溝通,貼膜所形成的噪音便持續(xù)不斷地產(chǎn)生影響,降低車輛與其他道路使用者之間的溝通效果,產(chǎn)生影響道路安全水平的效果。第三,汽車貼膜具有一定的負面社會影響。汽車貼膜產(chǎn)生的負面社會影響通過直接和間接兩種途徑發(fā)生作用。一是汽車貼膜行為會直接在溝通上形成語義噪音,產(chǎn)生一部分負面社會影響;二是汽車貼膜行為會影響道路安全,然后再通過道路安全間接產(chǎn)生一部分負面的社會影響。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結合在一起形成貼膜的負面社會總影響。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文獻價值和理論研究意義。第一,根據(jù)我們掌握的文獻,目前還沒有針對中國道路環(huán)境下,汽車玻璃貼膜產(chǎn)生社會影響問題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該問題在經(jīng)驗研究上的空白。第二,本文分別對汽車玻璃正面擋風和側擋風兩種貼膜行為的影響效果進行了感受測試,肯定了國外已有研究觀點,即兩種貼膜行為都會對行車安全產(chǎn)生負面影響。第三,與國外研究不同,本研究基于發(fā)展中國家道路環(huán)境,強調(diào)了發(fā)展中國家行人密度大的特點,主要從行人對汽車貼膜行為的感受角度分析汽車玻璃貼膜行為產(chǎn)生的社會影響。這種視角的研究完善了國外同類研究主要關注貼膜對駕駛人自身及駕駛人之間互動產(chǎn)生的影響分析,拓展了此類研究的范疇,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道路安全關系到千家萬戶,本文對如何規(guī)范國內(nèi)貼膜行為提出以下建議。第一,提升汽車玻璃制造質(zhì)量。汽車制造商生產(chǎn)的汽車窗戶玻璃質(zhì)量應當既符合GB7528-2012的技術規(guī)范要求,又要充分考慮到隔熱、防紫外線等要求,對不同部位窗戶玻璃分開制造,減少用戶再次對玻璃進行貼膜裝修的必要。第二,改變中國目前只有標準,沒有法規(guī)的現(xiàn)狀,對汽車玻璃貼膜行為通過地方立法進行限制,約束汽車駕駛員位置玻璃貼膜行為。為配合執(zhí)法,可為執(zhí)法部門購進小型便攜式VLT檢測儀器,進行嚴格執(zhí)法。第三,加強安全宣傳和汽車文化建設。告知公眾貼膜在道路安全和社會方面的影響,使公眾認識到貼膜的負面作用,宣傳倡導公共場所的陽光溝通,將其納入到中國汽車文化建設之中,逐步提高中國汽車文化水平。第四,跟蹤研究中國城鄉(xiāng)道路環(huán)境下,機動車之間及行人與機動車之間由視覺交互溝通變化所引起的社會影響變化。
本研究還存在不足之處,探索性量表設計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希望在今后研究中能得到改進。
[1] Shinar D,Schieber F.Visual Requirements for Safety and Mobility of Older Drivers[J].Human Factors,1991,33(5).
[2] Broughton K,Switzer F,Scott D.Car Following Decisions under Three Visibility Conditions and Two Speeds Tested with a Driving Simulator[J].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2007,39(1).
[3] Horswill M,Plooy A.Reducing Contrast Makes Speeds in a Video-based Driving Simulator Harder to Discriminate as Well as Making Them Appear Slower[J].Perception,2008,37(8).
[4] Sayer J R,Traube E C.Factors Inffluencing Visibility Through Motor Vehicle Windows:Review of the Literature[R].Report No.UMTRI-94-20,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Institute,1994.
[5] Trick L M,Toxopeus R,Wilson D.The Effects of Visibility Conditions,Traffic Density,and Navigational Challenge on Speed Compensation and Driving Performance in Older Adults[J].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2010,42(6).
[6] Burns N R.Effects of Car Window Tinting on Visual Performance:A Comparison of Elderly and Young Drivers[J].Ergonomics,1999,42(3).
[7] Huguenin R D.Traffic Psychology in a (New)Social Setting[C]∥ Geoffrey Underwood.Traffic and Transport Psychology:Theory and Application.Amsterdam:Elsevier,2005.
[8] Bucchi A,Sangiorgi C,Vignali V.Traffic Psychology and Driver Behavior[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53(3).
[9] Varhelyi A.Drivers'Speed Behaviour at a Zebra Crossing:A Case Study[J].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1998(6).
[10] Hays Jeffrey.Traffic Accidents,Drunk Driving and Car,Bus and Truck Crashes in China[EB/OL].http://factsanddetails.com/china.php?itemid=1722&subcatid=86,2012.
[11]Hamed M M.Analysis of Pedestrians’Behavior at Pedestrian Crossings[J].Safety Science,2001,38(1).
[12]白龍,石國勝,范正偉,等.隱私權與安全感如何兼得[N].人民日報,2007-08-30(10).
[13]劉澤剛.公共場所隱私權的悖論[J].現(xiàn)代法學,2008,30(3).
[14]汪丁?。袊钠囄拿髋c中國人的汽車文化[J].讀書,2003(8).
[15]林曉珊.國外汽車消費社會學研究述評[J].社會,2008(6).
[16]Wilkinson N,Klaes M.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Economics[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8.
[17]Balliet D.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Social Dilemmas:A Meta-Analytic Review[J].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201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