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體詞性喻體的語義指稱分析*

2014-01-22 06:58:40李秀明
當代修辭學 2014年5期
關(guān)鍵詞:喻體相似性范疇

李秀明

(紹興文理學院人文學院,浙江紹興312000)

提 要 本文嘗試結(jié)合語義學的指稱理論來分析喻體的指稱性,喻體在指稱上可以分為無指成分和有指成分,在使用頻率上,無指喻體要遠遠高于有指喻體,施喻者選擇無指喻體或有指喻體,是為了突顯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性關(guān)聯(lián)。

比喻句中喻體的類型分析與選擇運用,是比喻研究中的重要對象,劉勰《文心雕龍·比興》中說“夫比之為義,取類不常,或喻于聲,或方于貌,或擬于心,或譬于事”,陳骙《文則》論及“比喻十法”,皆以喻體為重。現(xiàn)代修辭學研究中,不少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喻體的結(jié)構(gòu)形式、語義成分和語用功能進行了更為細致的分析。李勝梅(1997)、張力軍(2001)、謝蓉蓉(2006)等對喻體及其修辭用法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分類和分析。

喻體絕大部分是由名詞性成分來充當?shù)模~性成分的所指對象和實際語境中存在的事物之間存在各種指稱關(guān)系,修辭學研究喻體,如果能對體詞性喻體進行指稱分析,或許可以為比喻研究打開一個新空間。劉大為(2002)將比喻分為事物性比喻和事件性比喻,將喻體分為名詞性成分喻體和動詞性成分喻體。余義兵、樊中元(2007)分析了體詞性喻體的“比喻性”等級序列。喻體既然多由名詞性成分來充當,那么喻體的指稱研究,很值得我們深入分析,但是目前國內(nèi)的比喻研究中似乎從這個角度進行討論的文章并不多見。

本文希望能對體詞性喻體的語義指稱類型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和說明,在CCL語料庫中選擇“像……一樣”這種典型的比喻格式為例(本文的例子如無特別說明,均來自北大CCL語料庫)。文章總體結(jié)構(gòu)安排如下:第一節(jié)說明體詞性喻體多為無指成分,第二節(jié)分析有指成分喻體的典型格式,第三節(jié)從修辭功能入手,分析無指喻體和有指喻體在突顯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性時表現(xiàn)出不同的功能。本文試圖結(jié)合語義學的指稱理論來對比喻這個古老的辭格進行新的審視和解釋。

一、體詞性喻體多為無指成分

本體和喻體是構(gòu)成比喻句的兩個重要要素,在比喻句中,本體和喻體成分的性質(zhì)很復雜,如:

(1)各地起義軍從四面八方向洛陽涌來,各郡縣的告急文書像雪片一樣飛向京都洛陽。

(2)各地起義軍好像大河決了口子一樣,官府哪兒抵抗得了。

(3)您怕蜀軍像害怕老虎一樣,難道不怕天下人笑話嗎?

(4)本著慈悲喜舍的宏大誓愿去講經(jīng)說法,普度眾生,就好像普施甘露一樣,滋潤一切,又像摩尼寶珠一樣,圓光普照,隨物現(xiàn)色。

例(1)中本體“告急文書”和喻體“雪片”都是體詞性成分,例(2)本體是體詞性詞組“各地起義軍”,而喻體卻是謂詞性詞組“大河決了口子”,例(3)本體“您怕蜀軍”和喻體“害怕老虎”均屬謂詞性詞組,例(4)本體和第一個喻體“普施甘露”是謂詞性詞組,第二個喻體“摩尼寶珠”則是體詞性詞組。

本文只討論體詞性喻體的語義指稱問題。關(guān)于名詞的指稱問題,陳平(1987)系統(tǒng)地分析了“有指與無指”、“定指與不定指”、“實指與虛指”、“通指與單指”這四組概念的含義及其相互關(guān)系。這四組概念,是描寫名詞性成分的所指對象同實際語境中存在的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與發(fā)話人當時當?shù)氐乃忠鈭D和所作假設(shè)等因素密切相關(guān)。該文系統(tǒng)描寫了這些概念在漢語中的表現(xiàn)方法,同時揭示了相關(guān)的各類名詞性成分的語法特點。陳平(1987)為我們進一步對比喻句中的喻體進行語義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

任何一個名詞成分在話語中都有不同的指稱性質(zhì)。如果一個名詞性成分的所指對象是話語情境中的某實體,該成分就是有指成分;反之,如果發(fā)話人在提到某個名詞時,僅僅是著眼于該名詞所指對象的抽象屬性,而不是具體語境中具有該屬性的具體的人和事物,那么這一名詞性成分就是無指成分。陳平(1987)認為,在比較結(jié)構(gòu)中用在“像”、“如”、“有”等詞語后面的成分,一般都是無指成分,如:

(5)王大在運河里撈到一只螃蟹,乖乖,足有小臉盆大。

(6)公社機關(guān)鐵門外那兩盞葫蘆瓢一般大的電燈,依舊亮在那兒。

(7)他目瞪口呆,像一根木頭棒子楔在原地,一動不動。(以上三例都引自陳平1987)

本文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

喻體是否傾向于由無指成分承擔?如果是,那么其理由何在?喻體是否傾向于由無指成分來充當?我們通過語料庫中的實際用例來驗證。驗證方法是通過北大CCL語料庫(現(xiàn)代漢語)進行檢索,在“高級搜索”界面上,輸入“(像)$7(一樣)”指令,①共檢索到18233條結(jié)果。排除其中例舉、比較句式,我們統(tǒng)計了大約2000條使用體詞性喻體表示比喻的句子,其中90%以上的體詞性喻體都是無指成分。如:

(8)看著存折上本就不多的幾個錢,一天天像水一樣無聲無息地流走,我連搶銀行的心都有了。

(9)當這個冷性高氣壓勢力增強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像決了堤的海潮一樣,一瀉千里,洶涌澎湃地向我國襲來,這就是寒潮。

(10)地是方形的,像一個棋盤,日月星辰則像爬蟲一樣過往天空。因此,這一學說又被稱為“天圓地方說”。

(11)我像個哲學家一樣胡扯八道,沒想到我的話卻刺中了她的痛處,……

上面四個例子中的喻體“水、決了堤的海潮、棋盤、爬蟲、一個哲學家”所指代的事物在語境中都不是實際存在的事物,都屬于無指成分,說話人在提及以上喻體時,僅僅是著眼于該名詞所指的抽象屬性,而不是具體語境中的事物或人。

接下來的問題是:

為什么絕大部分的體詞性喻體都是無指成分呢?認知語言學家萊克夫、約翰遜(1980)認為,隱喻不僅僅是語言修辭手段,而且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人們認知、思維、經(jīng)歷、語言甚至行為的基礎(chǔ)。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參照他們熟知的的概念來認識抽象的、難以定義的概念。人們使用比喻句來完成一次具體的認知過程,這個過程可以描述為:

我們在某一對象(本體)上發(fā)現(xiàn)并強烈感受到一些特征,而這些特征在該對象通常歸屬的范疇A中是得不到解釋的,這些特征不僅無法被理解,甚至也難以被清晰地感知,于是人們以相似關(guān)系為媒介去激活另一個范疇B,以便將屬于范疇A的對象放在范疇B的有關(guān)知識中去解釋。屬于范疇A的對象是本體,范疇B是喻體,喻體以范疇B的原型或者次范疇原型的方式出現(xiàn)在比喻中。范疇原型通常由表達某范疇的基本層次上的詞語來激活,次范疇原型則由摹狀詞對原型的限定來激活。

用例子來說明,例(8)為了傳遞說話人對“存折上本來就不多的幾個錢”的認知(與讀者分享其獨特的體驗),激活了“水”(喻體),這個句子中“水”沒有任何的限定詞,是范疇中的基本層次的詞語形式,本體與喻體之間的相似性是“水”的范疇原型語義,即“無聲無息地流走”;而例(9)中用“決了堤的海潮”來映射“冷性高氣壓勢力”,“海潮”不是“水”范疇中的基本層次,而且?guī)狭硕ㄕZ“決了堤的”來限定的次范疇原型,該比喻結(jié)構(gòu)的相似性是“一瀉千里、洶涌澎湃”。

我們注意到,比喻話語中本體多為定指性成分,無論是全指如例(10)中的“地”,還是別指如例(8)、(9)、(11)中的“幾個錢”、“這個冷性高氣壓勢力”、“我”,都是定指的。這是因為我們使用比喻時,目的是為了認識某具體對象,本體經(jīng)常作為話題出現(xiàn)在比喻句的句首,話題通常都是有定的,有指的。

反觀喻體的語義指稱,不管喻體是該范疇的原型(如例(8)中的“水”)還是次范疇原型(例(9)中的“決了堤的海潮”),多傾向于指稱無指成分。這是因為喻體作為認知工具,一般是人們心理的抽象意象或者意象圖式,喻體激活的是所指事物的性質(zhì),而不是具體的實體,那么很自然,喻體所指稱的并非是該話語環(huán)境中的實存之物,體詞性喻體在具體的比喻表達中多為無指成分。

二、有指成分的體詞性喻體

但是,在語料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并不是所有的體詞性喻體都是無指成分。在北大CCL語料庫(現(xiàn)代漢語)中鍵入“(像這)$7(一樣)”②指令來搜索語料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了151條結(jié)果,除去102個表示比較和比況語義的句子,有49個例子是使用有指成分體詞性喻體表示比喻的用法。如:

(12)或許是緣于這條河流賦予的生命活力,作為訥謨爾河的兒子,王榮生也像這條河流一樣,不停地奔跑著……

(13)我思緒萬千?;疱佋谧?,我們的生活也像這火鍋一樣,越變越紅火……

(14)“你就像這只杯子一樣,”南隱答道,“里面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15)莫洛托夫?qū)⒁幻堕W亮的鉆石戒指送給克萊曼蒂娜:“我們請您接受這枚象征永恒友誼的戒指。愿我們兩國的友誼像這顆鉆石一樣閃光、純潔和牢固?!?/p>

(16)霍老頭的人也正像這木屋子一樣,矮小,孤獨,干凈,硬朗,……

(17)這磨的聲音,時常使我感到憂郁,使我想起了那些被磨難的孤獨者,他們也常常像這只驢子一樣拖著一面無形的磨,在人生道上團團的轉(zhuǎn)。

上面這些例子中的體詞性喻體“這條河流、這火鍋、這只杯子、這顆鉆石、這木屋子、這只驢子”和第一節(jié)例(8)-(11)中的喻體表現(xiàn)出形式和語義的差異,這些體詞成分受到“這”和量詞的限制,表現(xiàn)對象是在現(xiàn)場語境中存在的實體。

陳望道(2006:70)在論述明喻時,提及兩種用喻類型,一是“用較熟悉較具體的事物作比,使人對于正文格外看得真切”,另一種是“往往就用眼前的事物作比,使眼前的兩件事物格外密切”。例(12)-(17)都是用說話人眼前的事物作比,陳望道先生提出的用眼前事物作比的修辭效果是“使眼前的兩件事物格外密切”,這句話概括了使用有指成分作喻體的比喻格式的一個重要特征,即:本體和喻體都是具體語境中實存的事物(即“眼前的兩件事物”)。

在觀察語料的過程中,我們也注意到檢索“(像這)$7(一樣)”格式收集到的49例中,即使是有指成分充任的喻體也不都是真實有指的,比如:

(18)對目前科學界存在的問題,他(許靖華)講了一個“呆子找鑰匙”的故事:晚上很晚了,警察看到一個人低著頭在廣場上走來走去找東西。警察忍不住過去問他在干什么,這人講,我正在找鑰匙。警察便幫著他找,又細致地找了一遍。還是沒找到。警察便問,你在哪里丟的鑰匙?這人指著廣場邊一條沒有路燈的小巷說,我在那里丟的。警察感到疑惑:那你怎么在這里找呢?這人答道:因為這里有亮光!許靖華感嘆現(xiàn)在有許多科學崽就像這個呆子找鑰匙一樣,只在容易出成果的領(lǐng)域從事研究,只是去證明,而不是去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

這個例子中的“這個呆子”并非實存于當時的具體語境中,只是許靖華在演講中提及的一個寓言故事中的人物。說話人為了使用“呆子找鑰匙”這個喻體來完成修辭表達,臨時建構(gòu)一個概念化事件,便于聽話人理解。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在使用比喻辭格時,有指成分的喻體需要更復雜的提取過程,因為有指喻體的所指不是儲存在對話者的心理共識之中,需要臨時激活,或者現(xiàn)場構(gòu)建一個有指成分。這也從另一個角度支持第一節(jié)中提出的“絕大部分的喻體都是無指成分”的觀點,因為無指成分喻體預存在對話者的心理共識之中,需要時激活即可,不需要在現(xiàn)實語境中尋找或者建構(gòu)。

在第一節(jié)中講到比喻話語的認知過程,比喻激活的是喻體范疇中對象的原型或者次原型,原型喻體使用的是范疇的基本層次詞語,次原型喻體則加上摹狀詞對原型進行限定,而本節(jié)中所列舉的有指成分喻體,實際上就是范疇中的具體成員,使用這類喻體,并不違背比喻的認知機制,因為無論是無指成分還是有指成分,都具備該范疇的基本屬性,如“水”、“決了堤的海潮”、“這條河流”,都具備基本層次范疇“水”的基本屬性。說話人之所以選擇使用喻體范疇中不同層次的成分來激活認識本體范疇所需要的相似性,是為了更好地完成語義投射,選擇原型范疇和次原型范疇,多為語義的自動映射,而選擇范疇中具體成員(多為有指成分)作為喻體,是為了完成限定性語義映射,更好地突顯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特殊相似性關(guān)聯(lián),這一點將在第三節(jié)詳細說明。

在語料觀察中,我們可以大致看出喻體成分在使用頻率上,大部分是不帶限定成分的原型成分(如例(8)中的“水”),也有一部分是帶上摹狀詞限定的次原型成分(例(9)中的“決了堤的海潮”),比較少見的是本節(jié)介紹的具體成員(例(12)的“這條河流”),用“>”來表示喻體的使用頻率序列,可以表述為:

關(guān)于有指成分喻體和無指成分喻體的修辭功能差異,我們將放在下一節(jié)說明。本小節(jié)繼續(xù)描寫有指成分喻體的其他結(jié)構(gòu)形式。

接下來,我們比較由“這”和“那”引導的體詞性喻體在語義指稱方面的異同。近指代詞“這”引導的喻體都是有指成分,那么由遠指代詞“那”引導的喻體會是什么情況?

我們在北大CCL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中鍵入“(像那)$7(一樣)”指令來搜索語料,共獲得132條結(jié)果,除去95個表示比較和比況語義等非比喻句,有37個是使用體詞性喻體表示比喻的用法。如:

(19)當樹林被雨水洗刷得更綠,小路被雨水沖洗得赭紅的時候,這支曲子簡直能把你心上的塵埃沖刷得一干二凈,也像那山林和小路一樣,清新、明澈,一塵不染。

(20)一覺醒來,時針指著四點,天色已經(jīng)蔚藍。郭沫若如像脫胎換骨了一般,他的精神像那窗外的蔚藍的宇宙一樣新鮮,腦筋異常清醒,心里異常安靜,……

(21)奔馬飛馳未停,釘鞋仍在奔跑,跑出去二十余丈后,孫通的尸體才落了下來,落在他們的人和馬后面,落在像那柄大砍刀的刀鋒一樣冷酷無情的冰雪上。

上面三個例子中,我們看到,喻體“那山林和小路”、“那窗外的蔚藍的宇宙”、“那柄大砍刀的刀鋒”都是說話時的具體語境中實存的事物,而且是定指成分。③如(19)中的“山林和小路”就是指上文已經(jīng)提及的“那片樹林”和“那條小路”,在這個句子中,喻體必須是定指成分,才能與句中的比喻相似點匹配,因為這個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山林和小路都是“清新、明澈,一塵不染”的。定指性喻體強調(diào)的是語境中的特定事物,特定事物與人們心理的概念性事物不同;而反觀無指性喻體,表達的是概念性事物,只有抽象的屬性,表現(xiàn)的是某一語言使用群體心中的共同屬性,如前文例(8)(9)(10)中的無指性喻體“水、海潮、爬蟲”等。

請注意,“(像這)$7(一樣)”格式中的喻體都是定指性成分,而“(像那)$7(一樣)”格式中的喻體則不同,有的是定指性成分,有的則是非定指性成分。如:

(22)這就是說釋迦牟尼佛的福德智慧不可思議,就像那巍巍高山一樣的偉大,是無法來形容的。

(23)人活著,應(yīng)該像那燈火一樣,想著去照亮別人,這樣的境界才有意義。

(24)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禿禿的樹木。他的雙眼像那荒原和那天空一樣冷峻;鼻似刀裁,斧頭般堅硬;肌肉像那荒涼的土地一樣粗獷;雙唇不比寶劍的鋒刃更厚。

(25)都市的路在延伸、擴展,都市的人駕駛著車在忙忙碌碌中行駛,社會正像那車輪一樣,不停地向前、向前。

上述四例中“那+名詞詞組”所構(gòu)成的喻體,很難確定“那巍巍高山、那燈火、那荒涼的土地、那車輪”是定指性成分,這些喻體所指的事物,并不一定實存于說話時的語境之中。倘若我們在上述四例中的喻體中加入量詞,變成“那座巍巍高山、那盞燈火、那片荒涼的土地、那只車輪”,那么喻體的定指性就得到了強化,所指事物就是定指成分。

這種情況與“這+NP”不同,“這+NP”都是有指的,不需要量詞的強化。如例(14)“像這只杯子一樣”,把量詞“只”刪除,變成“像這杯子一樣”,并不影響喻體的定指性。例(16)中“像這木屋子一樣”加上量詞“座”,其定指性也不會得到加強。這是因為“這”表示近指、“那”表示遠指的語義指示功能有關(guān),“這”表示近指,名詞性成分具有較強的有指性,“那”表示遠指,有指性較弱。方梅(2002)討論過北京話中“這”和“那”虛化的不對稱現(xiàn)象,認為對現(xiàn)實事件中的對象傾向于用“這”,對非現(xiàn)實事件中的對象傾向于用“那”。對一個指稱屬性不明確的光桿名詞來說,用“這”可以標定這個名詞的定指性身份,用“那”則不行,該文還進一步得出結(jié)論,在北京話中,只有“這”有了虛化為定冠詞的用法,而“那”還沒有虛化為定冠詞。我們從“這”、“那”引導的名詞性喻體的定指性強弱差異,也驗證了二者在定冠詞功能語法化程度上的不同。

一般來說,人稱代詞、專有名詞的定指程度最高,那么人稱代詞和專有名詞充當喻體的情況如何呢?

查詢北大CCL語料庫,輸入“像他一樣”查詢,找到111條現(xiàn)代漢語的例子,都是一些典型的比較句式,如:

(26)他勸夏經(jīng)平也像他一樣改變一下對子女的教養(yǎng)方法。

(27)在他看來,仿佛人人像他一樣,恢復了好心情,傾心于青春和美麗,熱衷于尋歡作樂。

(28)他覺得,要是他們都像他一樣了解事情的始末那該有多好。

上述這些“像他一樣”在句中充當限定性狀語,修飾其后的動詞性成分,這一類的“像……一樣”主要是為了表示程度,而不是說明兩個事物之間的相似性,所以我們認為這些結(jié)構(gòu)不是比喻結(jié)構(gòu),而是例舉結(jié)構(gòu)或者比況結(jié)構(gòu)。但是也有兩個例子值得注意:

(29)羅斯托夫聽見槍聲,微微地勒住那匹像他一樣快樂的馬,一步一步地慢行。

(30)他弄平皮襖,裝備好獵用的工具,騎上他那匹像他一樣毛色斑白、膘肥光滑,馴順善良的“維夫梁卡”。

這兩個例子中“像他一樣快樂”、“像他一樣毛色斑白、膘肥光滑、馴順善良”在句中充當定語,其語義是表示例舉呢?還是表示比況,或者是表示比擬?或者都很不典型?或者“像……一樣”表示例舉、比況、比擬三種語義是該結(jié)構(gòu)呈現(xiàn)出一種語義虛化的梯度?這個問題暫時存疑。

定指性最強的名詞應(yīng)該是專有名詞,那么專有名詞能否充當喻體呢?我們在百度頁面上搜索“像魯迅一樣(似的)”、“像阿Q一樣(似的)”、“像林黛玉一樣(似的)”等檢索詞,也發(fā)現(xiàn)了不少語例。如:

(31)a.像魯迅一樣思考。

b.像魯迅一樣教育孩子。

c.韓寒再過幾年或許會變得像魯迅一樣。

d.宋祖德開始像魯迅一樣去戰(zhàn)斗。

e.股市像魯迅一樣牛。

f.像魯迅一樣看透黑暗者最易投向獨裁。

(32)a.像阿Q一樣平凡。

b.像阿Q一樣活著。

c.有了理想而不去奮斗的人是平庸的,他們像阿Q一樣整天處在幻想之中。

(33)a.筆記本電腦像林黛玉似的弱不禁風。

b.本來人家身體剛剛的,一吃藥整得像林黛玉似的。

c.像林黛玉似的男人到底好不好?

d.今天來說說我林黛玉似的婆婆吧,我婆婆倒是跟我沒什么大的矛盾,我也沒

跟她紅過臉,客客氣氣地相處。但她有心臟病,天天不是這不舒服就是那有問題的,……

另外還有“像馬云一樣思考,像李開復一樣行動”等,舉凡有一定知名度的人都可以進入這類比喻結(jié)構(gòu),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某人的某個特點只要成為說話人和聽話人的共享知識,該人的名字就可以用來做比況的參照項或者比喻的喻體。當然這些專有名詞喻體,并不一定是實存于說話語境中某個事物,重要的是交際雙方必須熟悉這些專有名詞的各種屬性④。

三、有指喻體和無指喻體的修辭功能差異

上文說到大部分體詞性喻體都是無指成分,但也有不少喻體屬于有指成分。從喻體的無指成分和有指成分的使用頻率上,我們得出一個初步的結(jié)論:無指喻體要高于有指喻體,表述為“無指成分>有指成分”。本節(jié)重點解決兩個問題——

問題1:在喻體的使用頻率上,為什么會有“無指成分>有指成分”的傾向?

問題2:有指喻體和無指喻體在修辭功能上中有什么差異?

1.“無指成分>有指成分”傾向的成因

前兩節(jié)中,我們通過CCL語料庫查詢,發(fā)現(xiàn)有上述的頻率傾向,90%以上“像……一樣”格式的比喻句中,喻體都是由無指成分充當?shù)?,無指成分在形式上分為兩類:基本層次范疇詞語(如例(8)中的“水”)和次原型范疇形式(如例(9)中的“決了堤的海潮”),這兩個類型的無指成分使用頻率的高低我們沒有做進一步的統(tǒng)計。在第一節(jié)中,我們說到:喻體作為認知工具,一般是人們心理的抽象意象或者意象圖式,喻體激活的是該事物所具備的屬性,而不是對象實體,喻體所指多為該話語環(huán)境中的非實存之物,那么很自然,體詞性喻體在具體的比喻表達中多為無指成分。

在我們統(tǒng)計的2000條比喻句中,只有49條“像這……一樣”和37條“像那……一樣”的帶上指示代詞可能表示有指成分的喻體,不足5%,這類喻體就是陳望道先生所說的“用眼前的事物作比”一類,在總體趨勢上,這類有指成分喻體在使用頻率上遠低于無指成分喻體,其原因有幾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性是施喻者使用比喻的意圖,這個格式主要是為了說明本體的語義特征,本體都為有指成分,而喻體是為說明本體服務(wù)的,施喻者更傾向于使用儲存在心中的某個熟知概念來激活喻體與本體之間的相似性,而人們心中熟知的概念大都以最容易把握的基本層次范疇儲存在說話者的心理詞庫中。第二種可能性是我們選取的語料問題,我們選擇“像……一樣”這種典型明喻格式進行討論,而比喻(包括借喻、隱喻等)的實現(xiàn)方法有很多種類型,有些詩歌當中可能只出現(xiàn)喻體,不出現(xiàn)本體,這些喻體就成為詩歌中的意象或者象征物。我們注意到上述5%的有指成分喻體都出自一些文學作品,而無指成分喻體可以出現(xiàn)在各種領(lǐng)域的文章當中。所以,喻體的有指和無指性質(zhì)還受到語用領(lǐng)域的制約,這方面的研究也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2.有指成分喻體和無指成分喻體的修辭功能差異

接下來的問題是,人們在選擇喻體時,什么情況下選擇無指成分?什么情況下選擇有指成分?人們使用不同指稱性質(zhì)的喻體,是由什么因素或者修辭動機限制的?劉大為(2002)在分析科學思維中的事件性比喻時提出:“不管語言中怎樣聯(lián)系,思維中先有A(引者注:本體)后有B(引者注:喻體)的順序是很明顯的?!钡欠袼械谋扔髟捳Z都遵循這樣的思維順序呢?比喻思維的認識過程,有沒有喻體先于本體存在的現(xiàn)象?

我們再引述上文提及的三個例子:

(8)看著存折上本就不多的幾個錢,一天天像水一樣無聲無息地流走,我連搶銀行的心都有了。

(9)當這個冷性高氣壓勢力增強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像決了堤的海潮一樣,一瀉千里,洶涌澎湃地向我國襲來,這就是寒潮。

(12)或許是緣于這條河流賦予的生命活力,作為訥謨爾河的兒子,王榮生也像這條河流一樣,不停地奔跑著……

這三個例子中的喻體屬于“水”范疇,只是例(8)中的“水”是原型,(9)中“決了堤的海潮”是次原型,(12)中“這條河流”是具體成分,在喻體選擇上表現(xiàn)為同一范疇的不同層次。上文說過使用比喻,主要是為了幫助人們認識本體范疇,從喻體范疇中識解出關(guān)于本體的知識。但是喻體范疇提供的語義框架不是單一的,而是由若干個意義或義項形成的語義框架。比如上述三個例子中的喻體范疇“水”,其語義框架是多義性的,具有流動性,向低處流,滌蕩萬物、公平無私、勇往直前、來勢兇猛、柔情似水……這些特征既有概念性的,又有文化性或者民族性的??梢哉f,喻體的語義特征具有開放性,但是施喻者(使用比喻的人)可以根據(jù)表達的需要對喻體的語義特征做出限定。

Lakoff&Johnson(1980:10)在討論隱喻的系統(tǒng)性時,專門提出了隱喻系統(tǒng)相似性特征的凸顯(highlighting)和隱藏(hiding)問題,認為人們在使用比喻時,需要促使讀者的識解集中在某個概念的某些特征上,而不是所有的語義特征上。這時候需要施喻者使用某種語言策略來保證對喻體特征某個側(cè)面的凸顯。王文斌、熊學亮(2012)認為:在隱喻中,兩個事物之間相似性的確立,實際上就是在差異中尋找相似性,凸顯兩個事物之間的某一相容面或相容點,即在突顯原域某一特性或特征的同時,也凸顯了目標域中某一類似的特性或特征,形成兩個域的突顯共振。

施喻者對喻體的語義進行限定,可以通過多種手段來完成。

如例(8)“一天天像水一樣無聲無息地流走”,施喻者選擇的喻體是原型范疇成員“水”,但可以通過在比喻結(jié)構(gòu)之后,對相似性進行進一步限定,此例中“水”的語義特征集合,突顯的是容易為大家所識解的“流走”特征;而例(9)“像決了堤的海潮一樣”對喻體采取限定的方式,突顯的是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性“一瀉千里,洶涌澎湃”,此特征不是所有的“水”都具有的語義特征;例(12)則選擇具體成員“這條河流”作為喻體,這種喻體選擇更能凸顯比喻話語所需要的語義凸顯,因為“這條河流”具有個體的獨特性,是為了更加嚴格地限定比喻義的識解和提取。

再用一個更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喻體指稱選擇和相似性突顯的問題:

(35)a斑斕四季,生活如畫。

b人生就像一幅風景畫。

c現(xiàn)在的日子像這幅畫,很累,但是不能放手。(網(wǎng)絡(luò)語料)

(35a)的喻體是原型范疇“畫”,其語義特征沒有任何限制,讀者可以按照自己對“畫”的認識進行識解,但是因為上文有了“斑斕四季”,我們在語境制約下會自然解讀出生活的美麗、多彩多姿;(35b)的喻體“一幅風景畫”,加上了數(shù)量結(jié)構(gòu)和定語的限制,從形式上就制約了我們對相似性的識解;而(35c)則是對一張照片的文字說明,照片中一個男人用手抓住懸崖上的一塊石頭,兩腳懸空,腳下是萬丈深淵。這時候喻體“這幅畫”是個有指成分(具體成員),對這句話的相似性識解受到了強烈的制約,只剩下一個“很累,但不能放手”這個語義信息,這個語義信息是(35a)和(35b)的無指喻體無法傳遞的。

我們前面已經(jīng)說過,根據(jù)語料庫的統(tǒng)計,喻體的使用頻率顯示出“無指成分>有指成分”這樣一個趨勢,但是在相似性的限制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在語義認知突顯程度上,剛好形成了一個反向的趨勢,即“無指成分<有指成分”,有指成分強烈地限制了讀者對比喻句的相似性識解,而無指喻體則允許讀者按照自己的認識方式來識解比喻的相似性。

而且在語料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在喻體為具體成員(有指成分)的比喻話語中,喻體是引出本體的觸發(fā)物,如前文例(12)-(17)中,喻體“這條河流”、“這火鍋”、“這只杯子”、“這枚象征永恒友誼的戒指”、“這木屋子”、“這只驢子一樣拖著一面無形的磨”都是前文已經(jīng)提及的實存之物,也就是說,在這些話語表達流程中,喻體是先于本體存在的。這就和一般的認識有所不同,劉大為(2002)在分析科學思維中的事件性比喻時認為“思維中先有本體后有喻體的順序是很明顯的”,那為什么這類有指成分喻體可以先于本體存在呢?是否科學思維中本體必定先于喻體,但在另一些語用領(lǐng)域中,可以允許喻體先于本體存在呢?

這倒讓我們想起了《文心雕龍·比興》的劉勰對“比”和“興”⑤兩種修辭話語的分析:“故比者,附也;興者,起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議。起情故興體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薄捌鹎楣逝d體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也就是說,“興”主要是為了實現(xiàn)抒情功能,而“比”則主要是為了闡述事理。更有意思的是,晉代摯虞在《文章流別論》中說得更真切:“比者,喻類之言也。興者,有感之辭也?!保ㄒ姽B虞1984:190)

“比”和“興”的主要區(qū)別,是否也可以從喻體在“有指”和“無指”方面的差異來思考呢?根據(jù)朱熹《詩集傳》中的分析,“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見《國風·關(guān)雎》篇)、“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見《國風·螽斯》篇),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來界定:“比”更注重“彼物”與“此物”的距離感,“此物”是實指、有指,而“彼物”則多為虛指、無指;“興”則不同,“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他物”亦多為在現(xiàn)場實存之物,也就是有指、實指的事物。黃霖(2000:105)認為“賦、比、興”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形象思維三種最基本的表現(xiàn)方式,他提出三者的區(qū)別在于:“賦”為即物即心,“比”為心在物先,“興”是物在心先。

所謂“比為心在物先”,可以理解為說話人要表達的內(nèi)容(本體)先于喻體存在,“此物”在話語現(xiàn)場,而“彼物”則存在于說話人的心理,也就是晉朝摯虞所說的“喻類之言”。“喻類”,是指為了說明某種抽象的道理,說話人從形象事物中提取抽象的屬性,用來說理,也就是說,在說理類的科學思維中,本體是先于喻體存在的,施喻者用喻體的某些特征來說明本體的特征。

而所謂“興為物在心先”,可以理解為實存之物激活了說話人的主觀情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喻體為有指成分,是實存于現(xiàn)實語境之中的某個具體的事物,內(nèi)涵比抽象事物更加豐富,常被賦予了更多的情感因素,適宜用來表達情感,也就是說,在一些抒情類的話語中,喻體可以先于本體存在,是喻體激發(fā)了施喻者使用比喻話語來表達,這種表達更具有現(xiàn)場性,這類喻體都是由有指成分(喻體范疇的具體成員)來充當,是為了更好的突顯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性。再次引用上文所舉的(16)、(17)例具體說明如下:

(16)霍老頭的人也正像這木屋子一樣,矮小,孤獨,干凈,硬朗, ……

(17)這磨的聲音,時常使我感到憂郁,使我想起了那些被磨難的孤獨者,他們也常常像這只驢子一樣拖著一面無形的磨,在人生道上團團的轉(zhuǎn)。

如果將喻體中的指代詞和數(shù)量詞刪除,如:

(16')霍老頭的人也正像木屋子一樣,矮小,孤獨,干凈,硬朗, ……

(17')這磨的聲音,時常使我感到憂郁,使我想起了那些被磨難的孤獨者,他們也常常像驢子一樣拖著一面無形的磨,在人生道上團團的轉(zhuǎn)。

例(16')中的“木屋子”如果識解為無指成分,就很難和句中的相似點“矮小、孤獨、干凈、硬朗”等屬性搭配,因為這些屬性并不是所有的木屋子都具備的屬性。例(17')亦然,“驢子”的屬性也不僅僅是“拖著磨,團團的轉(zhuǎn)”,一只抽象的驢子,其屬性更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的是倔強、愚蠢、笨拙等。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初步的認識:施喻者選擇無指成分或者有指成分的名詞性喻體,是為了突顯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性,無指成分充當喻體,使用的是喻體范疇的原型或者次原型成分,本體先于喻體存在,希望讀者能自動提取喻體共識性最強的語義特征來解讀本體的特征,多用來完成科學說理等交際意圖;而使用有指成分的喻體是為了突顯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特殊相似性,或者說施喻者利用現(xiàn)場實存的某個具體對象作為喻體,限制了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特征,在思維過程中,喻體有可能是先于本體存在的;有指喻體雖也有說明事理的修辭功能,但是主觀性更強,情感更濃烈,多用于完成抒情類言語行為(如鼓勵、祝愿、批評等)。

四、結(jié) 語

本文嘗試結(jié)合語義學的指稱理論,通過分析喻體的有指性和無指性,認為喻體的指稱選擇與施喻者突顯比喻話語中的相似性特征有密切關(guān)系,有指喻體和無指喻體有不同的適用交際領(lǐng)域。本文希望能以喻體指稱性為參照點,對比喻這一古老的辭格作更為深入的討論。正如陶紅?。?013)所言:當前漢語語言學(包括修辭學)緊要的任務(wù)之一是打破傳統(tǒng)研究的藩籬,把學科分支之間的人為界限最大程度地鏟除,這樣才能加速各個學科的健康發(fā)展。當然,本文還有很多地方解釋性不夠,如第三部分修辭功能分析,還不能很好地解釋為什么有指喻體的抒情性更強;另外,如果結(jié)合語體研究,那么無指喻體主要出現(xiàn)在什么樣的語體當中?有指喻體又主要出現(xiàn)在什么樣的語體當中?諸多問題,都值得我們進一步結(jié)合語言學的多個分支學科理論進行更為細致的研究。

注 釋

①“(像)$7(一樣)”這個指令搜索的對象是:“像……一樣”格式,中間的空格是七個字符,“$”代表“有序相距等于小于7”。

②“(像這)$7(一樣)”這個指令搜索的對象是:“像這……一樣”格式,中間的空格是七個字符,“$”代表“有序相距等于小于7”。這個搜索指令中的指示代詞“這”一般意味著其后的體詞性成分是有指的,而且多為在上文已經(jīng)提及的名詞性成分。

③陳平(1987)將有指的名詞性成分進一步分為定指成分和不定指成分。發(fā)話人在使用某個名詞性成分時,如果預料受話人能夠?qū)⑺笇ο笈c語境中某個特定的事物等同起來,能夠把它與同一語境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同類實體區(qū)分開來,該名詞性成分為定指成分;反之,發(fā)話人預料受話人無法將所指對象與語境中其他同類成分區(qū)別開來,這一名詞性成分為不定指成分。

④《當代修辭學》審稿專家指出:專有名詞在充任喻體時,其指稱性質(zhì)發(fā)生了很明顯的分化,可以是仍然指向一個個體,如文中所說“像馬云”、“像李開復”(其實作為“有一定知名度”的人,他們的專名也已經(jīng)在向類型化的方向轉(zhuǎn)移了)等,而像例(27)、(28)、(29)中的專名“魯迅”、“阿 Q”、“林黛玉”等已經(jīng)不再簡單地指向一個個體,而是指向一種性質(zhì)或類型,因而具有了無指成分的特征,不能再放在有指成分中討論。

⑤根據(jù)鐘敬文(1982)在《談?wù)勁d詩》的說法,“興”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純興體”,一種是“興中有比體”,本文的論述僅限于“興中有比體”。

猜你喜歡
喻體相似性范疇
比喻讓描寫更形象
批評話語分析的論辯范疇研究
一類上三角算子矩陣的相似性與酉相似性
正合范疇中的復形、余撓對及粘合
淺析當代中西方繪畫的相似性
河北畫報(2020年8期)2020-10-27 02:54:20
Clean-正合和Clean-導出范疇
低滲透黏土中氯離子彌散作用離心模擬相似性
從喻體選擇對比哈薩克語和漢語比喻的民族差異
語言與翻譯(2015年3期)2015-07-18 11:11:05
喜馬拉雅
福建文學(2015年4期)2015-04-27 00:48:50
V4國家經(jīng)濟的相似性與差異性
南投县| 怀集县| 吉首市| 灵宝市| 马鞍山市| 鄂尔多斯市| 勐海县| 洞口县| 读书| 姜堰市| 神农架林区| 盘山县| 邹城市| 绵阳市| 工布江达县| 奈曼旗| 清河县| 台湾省| 磴口县| 二手房| 雷山县| 高青县| 忻州市| 八宿县| 惠东县| 高淳县| 工布江达县| 嘉禾县| 尚志市| 江津市| SHOW| 鹤峰县| 永仁县| 固安县| 恩施市| 德钦县| 大兴区| 盐山县| 宣化县| 读书| 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