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國彬 劉玉芳
相反相畏藥對在惡性腫瘤治療中的應用體會
●陽國彬 劉玉芳
相反相畏藥對常用于臨床治療疑難雜癥,取其相反相激之性,常能出奇制勝,取得相反相成之效。其配伍應用,對于中藥配伍、方劑研究以及指導惡性腫瘤的臨床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相反 相畏 藥對 惡性腫瘤
盡管歷代醫(yī)家有應用“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藥物配伍治療疑難雜癥的成功案例,但后世醫(yī)者還是心存疑慮,往往敬而遠之。筆者在臨床實踐中,用相反、相畏的藥物配伍辨證治療惡性腫瘤,常能出奇制勝,取得相反相成之效?,F舉數例,以饗同道。
李某,男,42歲,2010年10月8日初診?;颊咭蛐貝灐⒖人?、氣短喘息呈進行性加重,在某醫(yī)院經CT檢查發(fā)現右上肺腫塊,經肺穿刺活檢診為“中-低分化鱗癌”,予放化療治療。2個月后CT復查示:右上肺腫塊較前增大,遂對西醫(yī)治療喪失信心,轉入我院尋求中醫(yī)治療??淘\:咳白痰,痰中帶血,前胸后背疼痛,氣喘,動則尤甚,食欲不振,大便干,小便尚可,舌質暗淡,苔白厚膩,脈弦滑。中醫(yī)診斷為積證—肺積。證屬肺脾兩虛,痰瘀互結。治宜益氣健脾,化痰逐瘀散結。藥用:黨參15g,茯苓20g,半夏15g,制川烏10g,陳皮10g,白術15g,炙甘草10g,三七粉5g(沖服),莪術15g,膽南星15g,白芥子10g,紫蘇子10g,白英20g,生姜3片、大棗3枚同煎。首次用藥7劑,服后未見不良反應。繼服8劑,自感癥狀減輕。再以上方加減,前后服藥3個月,CT示:縱膈腫塊較前縮小。服藥中未發(fā)現任何不良反應。
按 《金匱要略》載:“寒氣厥逆,赤丸主之?!保?]方中烏頭和半夏同用?!秱浼鼻Ы鹨健份d治療風毒腳氣之風緩湯,亦半夏與烏頭同用。制川烏辛、甘,有毒,溫經散寒,為陰癥要藥;半夏辛溫,有毒,燥濕祛痰,善治沉疴痼痰(《本草備要》)。本例患者久病遷延,損傷正氣,宿痰內伏,瘀血內阻,故用黨參、茯苓、半夏、陳皮、白術、炙甘草健脾化痰;配合膽南星、白芥子、蘇子祛痰;制川烏、三七粉、莪術化瘀通絡平喘,行瘀血。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健脾、化痰逐瘀散結,故能控制病情。
陳某,男,45歲,2011年5月13日初診。患者1年前因頸部淋巴結腫大疼痛,經淋巴結活檢確診為非霍奇金淋巴瘤,在外院行CHOP方案化療6周期仍未徹底根治,遂拒絕進一步化療,請求中醫(yī)保守治療。刻見:頸部、鎖骨上、腋窩多處淋巴結腫大,累累如串珠,心情抑郁,氣短乏力,食欲不振,舌質淡,苔膩,脈弦細。中醫(yī)診斷為瘰疬。辨證為痰濁凝聚,氣滯血瘀。治之以軟堅散結,理氣化痰。處方如下:當歸10g,玄參20g,海藻20g,昆布20g,桔梗l0g,浙貝母10g,夏枯草15g,牡丹皮10g,桂枝10g,茯苓10g,甘草10g。水煎服。上方服用10劑后復診,腫大淋巴結變小,諸癥減輕,食欲增加。服上方30劑,腫大淋巴結消失,至今隨訪3年未復發(fā)。
按 頸部惡性淋巴瘤屬中醫(yī)“瘰疬”、“惡核”范疇。其發(fā)病原因不外乎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痰凝血瘀而成。本例患者久病遷延,加之化療,氣機郁滯,輸布津液功能失職,凝聚成痰,痰氣郁結,氣滯日久,血行亦受障礙而發(fā)生血瘀,以致發(fā)為淋巴結腫大疼痛。氣滯、痰濁、瘀血是本病發(fā)生的關鍵,故治療當以軟堅散結逐瘀、理氣化痰降濁。方中海藻、甘草伍用,確違反了中藥“十八反”配伍禁忌,但《醫(yī)宗金鑒》化痰軟堅、消散瘰疬之名方海藻玉壺湯有海藻、甘草同用之古訓。海藻味苦咸,苦寒行水以泄熱散結,咸潤下而軟堅,故善消癭瘤、結核、陰潰之堅聚(《本草備要》)。甘草味甘氣平,補益五臟;海藻得甘草,祛邪而不傷正;甘草得海藻,扶正而不戀邪。海藻、甘草并用,蓋激之以潰堅也(《本草備要》)。兩藥相伍,相互制約,相反相成,產生軟堅散結,緩消腫塊的功效。
宋某,男,57歲,2012年6月8日初診?;颊咭蛭鸽洳刻弁捶磸桶l(fā)作3年余,時輕時重,經胃鏡活檢確診為胃竇部低分化腺癌,經CT進一步發(fā)現腹腔廣泛轉移,已無手術機會,經他人介紹前來就診??淘\:形體消瘦,胃脘部針刺樣疼痛,喜按喜暖,腹脹納呆,乏力懶言,面色無華,大便色黑,四肢欠溫,舌質暗淡,舌面有瘀點,舌邊有齒印,脈細澀。中醫(yī)診斷為胃痛。證屬氣虛血瘀。治以補氣養(yǎng)血,逐瘀止痛。方藥:紅參20g(另燉),五靈脂15g,三七粉5g,白及粉10g,枳殼15g,當歸20g,砂仁9g,佛手10g,蒲公英20g,生麥芽30g,柴胡9g,白芍15g,甘草8g。服5劑后,患者胃脘疼痛明顯減輕,精神好轉。藥證相和,療效快捷,遂囑患者按原方繼服鞏固療效。
按 本例患者胃癌疼痛由胃陰不足,脾胃氣虛,瘀血阻絡等引起,臨床辨證并不十分困難。日久則氣虛血瘀,病機在于氣虛血瘀,虛實兼夾。故治療當補氣養(yǎng)血、逐瘀血止痛。方中人參味甘性溫,大補肺中元氣,養(yǎng)血生津,補中固脫;五靈脂性溫,味咸,入肝經血分,通利血脈,行血消瘀,通絡止痛(《本草備要》)。二藥相伍,去腐生新,培本固元,攻補兼施,標本兼治,取其相畏相激之烈,以攻沉疴之頑。正所謂:“身有痼疾,施以峻劑?!比藚?、五靈脂同用之史料見于《東醫(yī)寶鑒》之人參芎歸湯、《校注婦人良方》之定坤丹、《溫病條辨》之化癥回生丹等。《張氏醫(yī)通》載有:“人參五靈脂,畏而不畏也。人參與五靈脂同用,最能浚血,為血蠱之方也?!崩钪需髟凇夺t(yī)學必讀》嘆曰:“兩者同用,功乃益顯!”當代中醫(yī)名家李可常以紅參、五靈脂配伍,辨證加減后廣泛用于臨床治療疑難雜癥,屢起沉疴,效驗無數,幾十年未發(fā)現不良反應[2]。因此,臨證只要辨證準確,則可放心應用。
張某,女,52歲,2009年11月20日初診。患者于3個月前自覺肝區(qū)時有隱痛,腹脹不適。檢查發(fā)現肝右葉有1占位性病變,大小約3.5mm× 40mm,腫瘤標志物AFP>1000mg/L,考慮原發(fā)性肝癌,因患者拒絕手術,行介入治療1次,其后遂就診于中醫(yī)。刻診:肝區(qū)刺痛,右上腹脹滿不適,乏力納差,畏寒肢冷,大便干結,小便清長,舌質暗淡,苔薄白,脈沉細。中醫(yī)診斷為脅痛。辨證屬肝郁脾虛,痰瘀阻滯。治以疏肝健脾,滌痰化瘀。藥用:柴胡10g,枳殼10g,白芍15g,延胡索15g,焦山楂10g,酒大黃10g,姜黃10g,制附片10g,炒白術、浙貝母30g,全瓜蔞15g,山慈菇15g,桂枝8g。7劑,水煎服。2009年11月20日二診:患者肝區(qū)疼痛減輕,納食增加,大便通暢。未見不良反應。續(xù)上方隨癥加減,3個月后CT示:肝區(qū)腫塊未見明顯增大。
按 “附子(烏頭)反貝母”是中藥十八反中的一組配伍禁忌藥對?,F代實驗研究表明,附子配伍貝母的毒性增加是很少的,其安全性大于80%[2]。臨床資料還表明,貝母配附子運用效果良好,無不良反應。附子與浙貝母配伍能夠誘導腫瘤細胞的凋亡[3]。本例患者脅痛由肝氣郁結,脾陽虧虛,痰濁瘀血內阻所致。方中柴胡、枳殼、白芍疏肝理氣,制附片、炒白術溫補脾陽,浙貝母、全瓜蔞、山慈菇化痰散結,玄胡、山楂、酒大黃、姜黃活血通絡止痛。全方共奏疏肝健脾、滌痰化瘀之效。
惡性腫瘤乃痼惡之疾,邪毒結于體內,尤其是晚期病人,痰毒瘀虛互結,陰陽虛實相兼,病機駁雜多端,治療十分棘手。若能在辨證論治原則的指導下,配伍“相反”、“相畏”藥對,使其產生相反相激之“怒性”,或能出現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的境界。然而,使用“十八反”、“十九畏”藥物治療惡性腫瘤,要遵照《內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的旨意,在中醫(yī)藥及現代醫(yī)學理論指導下,加強對“十八反”、“十九畏”藥物之間配伍的藥理、毒理等方面的實驗研究,為“相反”“相畏”藥物的配伍使用提供進一步的理論依據,為中醫(yī)藥治療惡性腫瘤等痼疾沉疴提供新的思路。
[1]李 可.李可老中醫(y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驗專輯[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78-180.
[2]王為民.對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的探討[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4,15(3):183-184.
[3]楊 慶,聶淑琴,翁小剛,等.烏頭、貝母單用及配伍應用體內外抗腫瘤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5,11(4):25-27.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附屬襄陽市中醫(yī)醫(yī)院(4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