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楊炯事跡三考*

2014-01-23 17:35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4期

祝 尚 書

“初唐四杰”之一的楊炯,曾對“王、楊、盧、駱”的排序有意見,說“愧在盧(照鄰)前,恥居王(勃)后”,“當時議者,亦以為然”①劉昫:《舊唐書》卷190《楊炯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校點本,第5003頁。??梢娝砸暽醺?,但并非盲目自大,的確有其自大的“資本”,故連“當時議者”也不得不表示接受。然而,這樣一位藝高群倫的才子,由于文集散佚②今通行本《盈川集》10卷,乃明萬歷時童佩輯刊本。,史傳簡略,故其生平事跡留下許多疑點或空白,只能靠發(fā)掘和連接歷史碎片,方可讓我們盡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史實。本文所考楊炯三事,就是三個“碎片”:首考他舉神童(童子科)究竟在何年?筆者以為當前學界的結論恐不可靠。再考《梓州惠義寺重閣銘》的作年,它涉及古人以“十二次”紀年的方法問題。末考楊炯出任盈川令的大致時間,這關系到他的卒年和享年。

一、楊炯舉神童時間考

楊炯舉神童(即童子科)的時間,乃學界有爭議、但近年來又似乎有了定論的一樁公案。楊炯舉神童科事,載于兩《唐書》本傳,然皆未記在何年,故后代學者或以楊炯《渾天賦序》所述“顯慶五年(660),炯時年十一,待制弘文館”③楊炯:《渾天賦》,《楊盈川集》卷1,《四部叢刊》初編集部102。,為他舉童子科之年;而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4上(袁本,衢本在卷17)著錄《盈川集》時,解題明確稱楊炯“顯慶六年舉神童”。隨后如《文獻通考》卷231《別集》、通行本《唐才子傳》卷1等,皆抄襲或附和其說。當代學者多疑之,以為唐童子科有年齡限制:《新唐書·選舉志》規(guī)定,童子科參試者必須在“十歲以下”,而顯慶六年,楊炯已十二歲,顯然“超齡”,沒有參試資格,故質疑其紀年是正確的。

于是有學者另辟蹊徑,從明萬歷時童佩編次本《盈川集》附錄中找到一條材料,稱所附《文獻通考》引晁氏語,謂楊炯“顯慶四年(659)舉神童”,顯慶四年楊炯十歲,正好在規(guī)定的年齡限制之內*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楊炯考》,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3—4頁。。此說看似很合理,故學界差不多一邊倒地贊同和引用,至今幾成定論。然而若再深究之,此說雖克服了顯慶六年與唐代科舉制度的矛盾,看似圓滿地解決了這個懸疑的問題,卻仍有不小的疑點:通行善本《文獻通考》記載的是“顯慶六年”,與晁《志》相同,而明萬歷間刊本《楊炯集》附錄所引版本不詳?shù)摹段墨I通考》稱是“顯慶四年”,焉知“四”字不是刊誤?況用晚出書糾正宋元古本,似有違??睂W原理。還可進一步追問:《通考》文字本來是抄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的,而晁《志》原作“顯慶六年”,是否晁《志》也可以或應該據(jù)童佩本附錄改為“四年”(按:現(xiàn)存晁《志》袁州本為宋刊)?就很值得商榷。質言之,《通考》既然是抄晁《志》,除非晁《志》被證明有誤,可用晁《志》的校勘成果改《通考》,相反,《通考》相關文字卻沒有校改晁《志》的“資格”。總之,無論《通考》是何版本,如何記載,都是不可依憑的無效證據(jù)。

今從楊炯的作品中,似能發(fā)現(xiàn)一些蛛絲馬跡,可以考察出他登童子科的準確年份?!队肪?0收有楊炯《祭汾陰公文》,其中有如下四句:

公夕拜之時也,既齒跡于渠閣;公春華之日也,又陪游于層城。*楊炯:《楊盈川集》卷10,《四部叢刊》初編集部102。

所祭“汾陰公”,即中書令薛元超,薛氏卒于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十二月初。夕拜,指黃門侍郎?!冻鯇W記》卷12《黃門侍郎》引應劭曰:“黃門郎,每日暮向青頊門拜,謂之夕郎。”*徐堅等:《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283頁。按楊炯《薛振行狀》:“(年)三十二,丁太夫人憂,去職。起為黃門侍郎,固辭不許?!雹軛罹迹骸稐钣肪?0,《四部叢刊》初編集部102。《舊唐書·薛收傳》附《薛元超傳》:“永徽五年(654),丁母憂,解。明年,起授黃門侍郎,兼檢校太子左庶子?!?劉昫等:《舊唐書》卷73,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590頁。渠閣,即石渠閣,漢代藏書處,后世代指秘書省。薛元超丁憂去職后,“明年”起復為黃門侍郎,固辭不許,只能受職,“明年”即永徽六年(655)。則楊炯“齒跡于渠閣”,當在永徽六年,其時六歲。六齡童而“齒跡渠閣”,其中必有原因,他當在是年中童子科,然后到秘書省讀書,而非正授官職,故謂“齒跡”。這不是無端臆測,而是上引祭文的下兩句,就與楊炯中制科關聯(lián)(詳后),這里也應相同,雖表述得不夠明確,但意思是明白的,這是駢文行文的一個特點。考《唐六典》卷10《秘書省》有著作、太史二局,二局中唯太史局有學生:歷生三十六人、裝書歷生五人、天文觀生九十人、天文生六十人。李林甫注“歷生”曰:“隋氏置,掌習歷?;食蛑魍?,八考入流?!庇肿ⅰ把b書歷生”曰:“皇朝置,同歷生?!敝劣谔煳纳?、天文觀生,李氏注前者曰:“隋氏置,皇朝因之。年深者轉補天文觀生?!庇肿⒑笳?天文觀生)曰:“隋氏置,掌晝夜在靈臺伺候天文氣色。皇朝所置,從天文生轉補,八考入流也?!?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303—304頁。按楊炯《渾天賦序》道:“顯慶五年,炯時年十一,待制弘文館。上元三年(676),始以應制舉,補校書郎。朝夕靈臺之下,備見銅渾之象?!?楊炯:《渾天賦》,見《楊盈川集》卷1,《四部叢刊》初編集部102。弘文館屬門下省,而能“朝夕靈臺之下”者,只能是秘書省太史局。因疑所謂“齒跡于渠閣”,當指楊炯自六歲起到待制弘文館之前的五年間,曾在太史局讀書。他已有了“科名”,應該不是“學生”,而是隨同學生學習。比較而言,其跟隨天文生的可能性最大(天文生“年深者”方轉為天文觀生,則天文生年齡最小)。在楊炯現(xiàn)存的許多作品中,表現(xiàn)出他對天文、歷法極為熱衷,由此或可得到合理的解釋。

再看《祭汾陰公文》的下兩句:“公(薛元超)春華之日也,又陪游于層城。”所謂“春華之日”,“春華”乃用典,《三國志·魏·邢颙傳》:“太祖(曹操)諸子髙選官屬,令曰‘侯家吏宜得淵深法度如邢颙輩’,遂以為平原侯(曹)植家丞。颙防閑以禮,無所屈撓,由是不合。庶子劉楨書諫植曰:‘家丞邢颙,北土之彥,少秉髙節(jié),玄靜澹泊。言少理多真,雅士也,楨誠不足同貫斯人,并列左右。而楨禮遇殊特,颙反疏簡,私懼觀者將謂君侯習近不肖,禮賢不足,采庶子之春華,忘家丞之秋實,為上招謗,其罪不小?!?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383頁。則所謂“春華”,代指太子庶子,“春華之日”指薛元超為太子左庶子之時。《薛振行狀》:“五十四,遷中書侍郎,尋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檢太子左庶子?!?楊炯:《楊盈川集》卷10,《四部叢刊》初編集部102。薛氏年五十四歲時,為上元三年(676)。按楊炯《渾天賦序》曰:“上元三年,始以應制舉,補校書郎。”*楊炯:《渾天賦序》,《楊盈川集》卷1,《四部叢刊》初編集部102。則所謂“陪游于層城”,“層城”指皇城,謂二人同年升官,同在皇宮“上班”——盡管他們的地位、年齡相差很多,但作祭文時,固然要尋求共同點,以拉近自己與死者生前的關系,何況薛氏的確對楊炯有知遇之恩,曾表薦他為崇文館學士。再回頭看楊炯舉童子科事。因舉制科而“陪游”,前面與“齒跡”關聯(lián)的是什么,不是很清楚嗎?因此可以認定,所引四句祭文,前兩句由“齒跡石渠”而及童子科,下兩句則由“同游層城”而及制科,這既是二者的邏輯關系,其實也是楊炯人生中的兩個亮點,同時又是他自述的參加兩次科舉考試的時間點。

綜上所考,楊炯舉神童當在永徽六年(655),時年六歲?!犊S讀書志》著錄《盈川集》20卷,其時楊集約存三分之二(原編本30卷),系年材料應還豐富,不應出錯,而作“顯慶六年”,疑乃晁公武誤書年號,將“永徽”寫成了“顯慶”,遂鑄成千古迷案。檢《四庫全書》本《唐才子傳》卷1,正謂楊炯“六歲,舉神童”,與上考結論完全相同。四庫館臣所用《唐才子傳》底本為《永樂大典》本,當猶保存了《唐才子傳》原本的面貌,而該書傳世的其他版本(包括《佚存叢書》本等),則被后人據(jù)《讀書志》妄改,踵謬承訛,不足為據(jù)。

二、楊炯《梓州惠義寺重閣銘》作年考

楊炯《盈川集》卷5《梓州惠義寺重閣銘并序》*楊炯:《楊盈川集》卷5,《四部叢刊》初編集部102。,稱“大辰之歲,正陽之月,有郪縣宰扶風竇兢……與禪師釋智?!⒛坑陂L平之山”云云;后又稱“輪王所處,純金為說法之堂;諸佛所游,眾香作經行之地,亦未可同年而語也”云云,知是銘當作于重閣落成之后。傅璇琮先生《楊炯簡譜》系該銘于武則天垂拱三年(687),理由是楊炯另有《為梓州官屬祭陸郪縣文》,“系垂拱二年正月作,此云郪縣宰為竇兢,當系陸某卒后由竇兢繼任,其時則當在垂拱二年正月以后”*傅璇琮:《盧照鄰楊炯簡譜》,見盧照鄰、楊炯著,徐明霞點校:《盧照鄰集·楊炯集》附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229頁。。此說雖無大誤,似需進一步深考。另有學者注意到銘文序有紀年,即“大辰之歲,正陽之月”,于是釋曰:“大辰之歲”,即“歲在大火”,歲星在“大火”星次。歲星在“大火”星次,則太歲在“玄枵”星次,即“太歲在子”,故為子年。垂拱四年,干支正為戊子,知此文必作于本年*見張志烈:《初唐四杰年譜》,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第242—243頁。該《年譜》總體嚴謹,此條似偶誤。。此說雖進了一步,但仍有問題。該學者所用紀年法,乃所謂“十二次紀年法”。該方法是古人為了觀測日、月、五星的運行和氣節(jié)的變換,把黃赤道帶天區(qū)自西向東劃分為十二部分,并依次命名為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又分別以十二次與十二辰對應(與歲星無關)。十二辰以十二地支命名,故十二次分別對應丑、子、亥、戌、酉、申、未、午、巳、辰、卯、寅?!靶铡迸c“大火”同為十二次之名,十二次之間并無對應關系,即“大火”不能對應“玄枵”,故“玄枵”雖對應“子”,卻與“大辰之歲”沒有關系。

今按:序文稱“大辰之歲”,《爾雅·釋天》曰 :“大辰,房、心、尾也。大火謂之大辰?!惫蔬@里應以“大火”與地支對應?!按蠡稹睂氖恰懊?參見黃道周:《三易洞璣》卷16《貞圖緯》下。其釋《國語·晉語》“君(公子重耳)之行也,歲在大火”,謂“大辰為卯,卯為大火。董因(晉大夫)之言,皆指歲陽,不指歲星”。。如此說來,所謂“大辰之歲”,當為卯年,即天授二年辛卯(691)??紬罹忌?,他受從父弟楊神讓從徐敬業(yè)起兵連累,貶為梓州司法參軍,約于垂拱元年(685)秋冬入蜀,天授元年已任滿回洛陽,在內侍省掖廷局與宋之問分直習藝館,有宋之問《秋蓮賦序》為證,而卯年(天授二年)已不在梓州。由此知《梓州惠義寺重閣銘并序》并不作于為梓州司法時,而是作于回洛陽后分直習藝館的第二年。

又按《漢書·五行志》下之下:“當夏四月,是謂孟夏。說曰:正月謂周六月,夏四月,正陽純乾之月也?!?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496頁。則“正陽之月”為四月。知銘文當作于天授二年四月。 是時楊炯已在洛陽,而為惠義寺作《銘》,蓋應竇兢遙請而作也。竇兢的前任陸某卒于垂拱二年正月(見前述),竇兢于同年繼任郪縣宰的可能性較大。唐代官員四考(四年)滿任*《舊唐書·職官志》:“凡入仕之后,遷代則以四考為限?!眲d等:《舊唐書》卷42,第1806頁。,則竇氏應在永昌元年(689)去職,而他天授二年仍在梓州,疑因建重閣等事被留任。

三、楊炯赴盈川令時間考

楊炯最終卒于盈川令任上,卒年不可考。若能弄清他何時赴盈川令,便可大致推測其卒年。因此,考察他赴盈川的時間越接近真實,再據(jù)以推其卒年,才會大致靠譜。惜乎他赴盈川令的年份,文獻也闕載。按《唐才子傳校箋》第五冊《楊炯》,校箋者引《金石粹編》卷101《唐故通議大夫行薛王友柱國贈秘書少監(jiān)國子祭酒太子少保顏君(維貞)廟碑銘》*該文又見顏真卿:《顏魯公集》卷16《補遺》。,其中有如下數(shù)句:“天授元年(690),糊名考校,判入髙等,以親累,授衢州參軍。與盈川令楊炯、信安尉桓彥范相得甚歡?!庇谑切9{者稱:“此可知炯令盈川始于天授元年或次年?!?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6頁。今按:唐代舉子取得科名后,并非馬上授官,故天授元年顏維貞幾不可能赴衢州任,當然也不能證明其時楊炯在盈川。況顏維貞授衢州參軍乃因‘以親累’,其親(蓋指其父)所犯何事而連累兒子的仕途,又何時洗白,不得而知。據(jù)文意,似乎無論“洗白”與否,都已影響到顏維貞的授官,可推測并非小事,中間必有一番曲折,折騰數(shù)年方授官,也毫不意外。這就是說,顏氏雖天授元年判入高等,但與授衢州參軍并非同時,《廟碑銘》雖文字相接,而時間并不相接。史傳、碑銘的行文,往往是跳躍的,舉大而略小,其例不勝枚舉。再考楊炯行年,天授元年與宋之問分直習藝館(見下),天授二年作《唐贈荊州刺史成公神道碑》(《楊盈川集》卷7),天授三年作《杜袁州墓志銘》(《楊盈川集》卷9),如意元年(692)作《盂蘭盆賦》(《楊盈川集》卷1)等等,都說明此數(shù)年間楊炯在洛陽、長安一帶,并不在盈川,自然顏維貞在天授元年后的幾年中,絕無在衢州與楊炯“相得甚歡”的可能。因此,謂顏維貞天授元年制科判入高等,遂定是年或次年在衢州參軍任,并進而旁證楊炯為盈川令也始于是年或次年,當為誤判。

學界一般認為,楊炯由梓州司法參軍任滿回洛陽,于武則天天授元年(690)與宋之問分直習藝館。這有宋之問的《秋蓮館序》*李昉:《文苑英華》卷148,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第686頁。為證,當確鑿無疑。他分直習藝館有多久?何時去盈川縣?傅璇琮先生認為赴盈川當在如意元年(692)。理由是如意元年七月宮中出盂蘭盆分送佛寺,楊炯獻《盂蘭盆賦》,“即于秋冬被選為盈川令”*見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楊炯考》,第15頁;又《楊炯集》附錄載《楊炯簡譜》,見盧照鄰、楊炯著,徐明霞點校:《盧照鄰集·楊炯集》,第232頁。。其他相關論著,多采此說。

但是,這個結論要在楊炯分直習藝館后再無北方作品可考時,方才成立。而事實是,就現(xiàn)存論,在《盂盆蘭賦》之后仍有可系年的北方作品?!队肪?《大周明威將軍梁公神道碑》稱墓主梁待賓“以長壽二年歲次癸巳(694)二月辛酉朔二十四日甲申,遷窆于雍州藍田縣驪山原舊塋”,顯然這時他并不在盈川。如果以該碑文不排除作于盈川的可能性進行辯護的話,那他最后可系年的《老人星賦》(《盈川集》卷1),證明長壽二年后楊炯仍在洛陽,那就很難解釋了。

《老人星賦》首句曰“赫赫宗周,皇天降休”;末句稱“臣炯作頌,皇家萬年”,知其非一般體物之作,而政治氣味十分濃烈。按《文苑英華》卷561載武三思《賀老人星見表》:“臣守節(jié)等文武官九品以上四千八百四十一人上言:臣聞惟德動天,必有非常之應;惟神感貺,允屬會昌之期。天鑒孔明,降休征者所以宣天意;神聰無昧,效嘉祉者所以贊神功……伏惟天冊金輪圣神皇帝陛下潤色丕業(yè),光赫寶祚。執(zhí)大象而御風云,鼓洪爐而運寒燠。浹洽四海,輝華六幽。希代符來,超今邁昔。浪委波屬,故合沓而無窮;日臻月見,尚殷勤而未已。伏見太史奏稱八月十九日夜有老人星見,臣等謹按《黃帝占》云:‘老人星,一名壽星,色黃明,見則人主壽昌?!职础秾O氏瑞應圖》云:‘王者承天,則老人星臨其國。’又《春秋分候懸象文曜鏡》云:‘王者安靜,則老人星見?!斠郧锓趾蛑?,懸象著符于上,人事發(fā)明于下。壽昌者知億載之有歸,安靜者示萬邦之必附。澄霞助月,非唯石氏之占;散翼垂芒,何獨斗樞之說。臣等謬參纓笏,叨目禎祥,慶抃之誠,實倍殊品。無任踴躍之至。”*李昉等:《文苑英華》卷561,第4冊,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第2868頁。按《舊唐書·則天皇后紀》:“證圣元年(695)……秋九月,親祀南郊,加尊號天冊金輪圣神皇帝,大赦天下,改元為天冊萬歲?!?劉昫等:《舊唐書》卷6,第124頁。表稱老人星見在八月十九日夜,蓋先有老人星見,至祀南郊、加尊號時方上表為賀也。則該賦亦當作于是時之洛陽,蓋武三思欲借楊炯之名以頌圣。如此看來,楊炯如意元年秋并不在盈川,而是在洛陽,其時蓋仍與宋之問分直習藝館,他赴盈川,最早當在獻《老人星賦》的證圣元年九月之后。上文言顏維貞任衢州參軍時與楊炯“相得甚歡”,當是此后之事。

上引《舊唐書·則天皇后紀》說過,證圣元年九月武則天親祀南郊時,改元天冊萬歲。如果祀南郊后即授楊炯盈川令的話,到盈川任蓋已是次年初,而武則天又已改元為“萬歲登封”元年(696)了。唐代為官,四考(四年)滿任。楊炯卒于任,這無可懷疑,但已歷幾考不詳,若姑以三考計,則已是圣歷元年(698)。楊炯生于永徽元年(650),到圣歷元年為四十九歲;而實際上,他出任盈川令未必與獻《老人星賦》時間緊接,也許死時已過五十的“坎”。這較此前學界的推測(約享年四十四、四十五)“長”了好幾歲。

應當指出,在楊炯生平事跡研究中,“長”了好幾歲并非小事。比如,宋趙明誠《金石錄》卷5載:“《周晉州長史韋公碑》,楊炯撰,孫希弼八分書,長安三年(703)四月?!?趙明誠:《宋本金石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104頁。因碑文久佚,有學者據(jù)此將楊炯的卒年推遲到長安四年(704)或神龍元年(705),從而引起其他學者的激烈反對,認為該碑文絕非出于楊炯之手;但也有學者認為,長安三年當為立石立年,非撰文之年*以上所述,見王兆鵬:《據(jù)〈金石錄〉考證楊炯的卒年》,《文學遺產》1995年第2期; 陶敏:《楊炯卒年求是》,《文學遺產》1995年第6期;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第五冊,第6頁。。兩說皆難完全服人:《金石錄》乃嚴謹、權威的學術著作,趙明誠似不可能誤錄非楊炯的作品。而說撰文在先、立石在后的話,韋公死前八九年就預求碑文,一般說來,又不太合情理。若楊炯卒于圣歷元年或更晚些的話,韋公死于稍前,距長安三年下葬僅四五年,甚至可能只有三四年,而古人死后因各種原因,隔三四年、四五年方正式安葬,文獻中并不少見*這在《盈川集》中也有其例。如卷8《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墓主魏哲卒于真宗總章二年(668)三月,葬于咸亨元年(670)某月,中隔三年。又如卷9《從弟去盈志銘》,墓主楊去盈卒于上元三年(676)五月,葬于儀鳳四年(679)十二月,中隔四年。,則撰文在先、立石在后之說成立的可能性就大為增加,而該碑文乃楊炯作,自然也就不成問題了。

虎林市| 松溪县| 老河口市| 临沧市| 华宁县| 宜阳县| 富蕴县| 高密市| 前郭尔| 文成县| 色达县| 镇沅| 汉沽区| 定远县| 郑州市| 和政县| 莎车县| 温宿县| 科技| 唐海县| 吴桥县| 延寿县| 西藏| 林周县| 大埔县| 铜山县| 沁源县| 垫江县| 泗阳县| 华蓥市| 高邮市| 大竹县| 绥中县| 武隆县| 奇台县| 安泽县| 濉溪县| 浦东新区| 甘南县| 临猗县| 类乌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