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古隱逸傳統(tǒng)中被忽略的一環(huán)*
——關(guān)隴高士及其對隱逸傳統(tǒng)的建構(gòu)

2014-01-23 17:35
關(guān)鍵詞:李賢高士后漢書

陳 君

隱逸的思想很早就出現(xiàn)了,《易》曰:“遁之時義大矣哉?!?《遁卦·彖辭》)*《周易》, 李學(xué)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第146,94頁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盅卦·上九》)*《周易》, 李學(xué)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第146,94頁就其內(nèi)涵而言,士人的隱逸主要是追求人格的獨立和完善??鬃诱f:“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論語·季氏》,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77頁。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304頁。秦漢以來,隨著政權(quán)機構(gòu)的日益龐大、社會組織的日趨復(fù)雜,出與處、仕與隱的矛盾日漸突出。關(guān)于隱逸士人及其生活方式的評價,便成為社會輿論關(guān)注的焦點。司馬遷在《史記·伯夷列傳》中表彰了夷、齊餓死西山、不食周粟的高節(jié),班固的《漢書·王貢兩龔鮑傳》則贊賞了成帝至王莽之際的清名之士。而到東漢魏晉時期,具有隱逸思想的士人,遂以其生活實踐和著作,建構(gòu)起一個影響深遠的隱逸傳統(tǒng)。在這個歷史進程中,關(guān)隴地區(qū)的隱逸士人特別引人注目,他們對中古隱逸傳統(tǒng)的形成發(fā)揮了關(guān)鍵作用。對于這一點,學(xué)術(shù)界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關(guān)注,筆者希望通過相關(guān)問題的探討,補上中古隱逸傳統(tǒng)中被忽略的一環(huán)。

一、關(guān)隴地域之限定與關(guān)隴文化之特征

本文所說的關(guān)隴,主要包括關(guān)中和隴右兩個地區(qū)。以漢代為例,關(guān)中地區(qū)指屬于司隸校尉部的三輔地區(qū),包括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fēng)*《史記》卷7《項羽本紀》:“關(guān)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迸狁棥都狻芬鞆V曰:“東函谷,南武關(guān),西散關(guān),北蕭關(guān)?!彼抉R遷:《史記》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315頁。又《史記》卷8《高祖本紀》:“(懷王)令沛公西略地入關(guān)。與諸將約,先入定關(guān)中者王之?!彼抉R貞《索隱》引《三輔舊事》云:“西以散關(guān)為限,東以函谷為界,二關(guān)之中謂之關(guān)中?!薄妒酚洝返?冊,第356頁。。 隴右地區(qū)指屬于涼州的天水(漢陽)*天水郡,西漢武帝置,東漢明帝永平十七年(74)更名漢陽,見司馬彪:《續(xù)漢書·郡國志五》,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第12冊,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3517頁。、隴西等郡。從地形上來看,二者以六盤山、隴山為界,其“東側(cè)為關(guān)中盆地,西側(cè)為隴中高原,渭河橫貫其中,切割隴山形成聯(lián)系兩個地形區(qū)最為便捷也最為險要的交通線”*陳健梅:《魏蜀對峙中關(guān)隴的政區(qū)建置與軍事方略》,《文史》2009年第3輯。,這是關(guān)隴地區(qū)的主要地理形勢。

其中,關(guān)中地區(qū)在漢代被稱為三輔,包括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fēng)。三輔平敞,四面險固,土地肥美,沃野千里,號為天府陸海,是中華文明最早的發(fā)祥地之一。周都鎬京、秦都咸陽、漢都長安,關(guān)中地區(qū)一直是周秦漢政治、文化的核心區(qū)域,加上秦漢政府奉行“強干弱支”的政策,這不僅加強了三輔首善之區(qū)的地位,更促成經(jīng)濟、文化力量向關(guān)中地區(qū)的集中。秦時“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司馬遷:《史記》卷6《秦始皇本紀》,第1冊,第239頁。,西漢實行“徙陵”制度,《漢書》卷28下《地理志下》:“漢興,立都長安,徙齊諸田,楚昭、屈、景及諸功臣家于長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于諸陵。蓋亦以強干弱支,非獨為奉山園也?!?班固:《漢書》卷28下《地理志》,第6冊,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642,1642頁。班固《西都賦》亦云:“州郡之豪杰,五都之貨殖。三選七遷,充奉陵邑。蓋以強干弱枝,隆上都而觀萬國也?!?蕭統(tǒng)編,李善注:《文選》卷1,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23頁下。賦中所謂“三選”,即《地理志》所云選“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三等之人徙于諸陵;“七遷”,謂自高祖至宣帝七代行此徙陵之制,元帝永光四年(前40)始廢止不行。大量外來的移民帶來各地不同的風(fēng)俗,使這一地區(qū)的禮俗文化呈現(xiàn)出龐雜的特點,班固稱其“五方雜厝,風(fēng)俗不純。其世家則好禮文,富人則商賈為利,豪桀則游俠通奸”⑦班固:《漢書》卷28下《地理志》,第6冊,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642,1642頁。。這些徙處帝陵附近的政治、經(jīng)濟上的強者,有不少在文化上也有相當(dāng)?shù)膭?chuàng)造力,如京兆杜陵馮氏(馮衍)、京兆杜陵杜氏(杜篤)、扶風(fēng)安陵班氏(班彪、班固)等等,西漢宣、元之后以迄東漢前期關(guān)中學(xué)者文人的層出不窮,與“徙陵”制度有很大的關(guān)系。東漢安、順時期羌亂的發(fā)生,對關(guān)中地區(qū)破壞巨大,關(guān)中的政治文化地位逐步下降,但關(guān)中文化并未遭到毀滅性打擊,三輔仍號“多士”*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80上《文苑·蘇順傳附曹眾傳》,第9冊,第2617頁。。直到東漢后期,三輔仍然是時人眼中的禮儀之邦,東漢桓帝曾問陳蕃:“徐稚、袁閎、韋著誰為先后?”蕃對曰:“閎生出公族,聞道漸訓(xùn)。著長于三輔禮義之俗,所謂不扶自直,不鏤自雕。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當(dāng)為先?!?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53《徐稚傳》,第6冊,第1747頁。從陳蕃的回答我們可以看到時人對三輔“禮義之俗”的推重。

隴右地區(qū)在漢代主要包括天水、隴西等郡。隴右位于河西四郡與三輔之間,畜牧資源豐富,具有關(guān)鍵的戰(zhàn)略意義:“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為天下饒。然地亦窮險,唯京師要其道?!?司馬遷:《史記》卷129《貨殖列傳》,第10冊,第3262頁。東漢初年天水成紀人隗囂打算割據(jù)隴右,謀士王元對他說:“天水完富,士馬最強,北收西河、上郡,東收三輔之地,案秦舊跡,表里河山。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guān),此萬世一時也。若計不及此,且畜養(yǎng)士馬,據(jù)隘自守,曠日持久,以待四方之變,圖王不成,其弊猶足以霸?!?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13《隗囂傳》,第2冊,第525頁。王元的這番話,充分反映了隴右地區(qū)政治、軍事地位的重要性。而從軍事人才上來看,關(guān)隴兩地為秦漢政權(quán)提供了大批名將,如秦將白起,(扶風(fēng))郿人;王翦,(左馮翊)頻陽人;漢將李廣,天水成紀人;蘇建,京兆杜陵人;趙充國,天水上邽人;辛慶忌,隴西狄道人,使?jié)h代出現(xiàn)了“山東出相,山西出將”*班固:《漢書》卷69《趙充國辛慶忌傳贊》,第9冊,第2998頁,此以崤山為界。又有“關(guān)西出將,關(guān)東出相”之說,見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58《虞詡傅燮傳》,第7冊,第1866頁,此以函谷關(guān)為界。的俗諺。到了東漢時期,隨著安帝永初(107—113)年間羌亂的發(fā)生,兩地在政治、軍事上可以說是唇齒相依,不可分離。在安帝與桓帝時期,關(guān)于是否放棄涼州,朝廷分別有過兩次激烈的爭論,而爭論的結(jié)果是涼州不可放棄,棄涼州則三輔為邊。安帝時期的意見以虞詡為代表,他說:“涼州既棄,即以三輔為塞;三輔為塞,則園陵單外。此不可之甚也?!?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58《虞詡傅燮傳》,第7冊,第1866,1875—1876頁?;傅蹠r以傅燮為代表,他說:“今涼州天下要沖,國家藩衛(wèi)……若使左衽之虜?shù)镁哟说兀縿偶讏?,因以為亂,此天下之至慮,社稷之深憂也。”③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58《虞詡傅燮傳》,第7冊,第1866,1875—1876頁。這些都是關(guān)、隴兩地在政治、軍事上相互依存的證明。

在地域文化特點上,三輔和隴右有文與質(zhì)、文與武的不同:三輔尚文,文化發(fā)達,風(fēng)俗奢靡,而隴地則“民俗質(zhì)木”、“高上氣力”。隨著隴右與關(guān)中兩地之間人口流動與物質(zhì)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這些差異在逐漸減少,西漢時期已出現(xiàn)司馬遷所說的“天水、隴西、北地、上郡與關(guān)中同俗”*司馬遷:《史記》卷129《貨殖列傳》,第10冊,第3262頁。的情況。絲綢之路開通以后,涼州成為漢朝與西域物質(zhì)、文化交流的通道,三輔與天水、隴西等郡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總的來看,在安定的政局下,人口多由隴地向三輔流動,如敦煌淵泉人張奐少游三輔,師事太尉朱寵,學(xué)《歐陽尚書》,后因軍功得徙為弘農(nóng)華陰人*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65《張奐傳》,第8冊,第2138—2144頁。王先謙《后漢書集解》引惠棟曰:“謝承《書》云:奐處在扶風(fēng)郡郿縣界中,立精舍,斟酌法喬卿之雅訓(xùn)。晝頌詩書,暮宿弓馬?!薄胺▎糖洹奔捶ㄕ妫指咔?一作喬卿)。本傳又載奐以桓帝永康元年(167)討東羌、先零功當(dāng)受賞,奐“并辭不受,而愿徙屬弘農(nóng)華陰。舊制邊人不得內(nèi)移,唯奐因功特聽,故始為弘農(nóng)人焉”。。而在動亂的時候,人口更多由三輔流向涼州,如兩漢之間,馬援“為郡督郵,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縱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賓客多歸附者,遂役屬數(shù)百家。轉(zhuǎn)游隴漢間”*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24《馬援傳》,第3冊,第828頁。。新莽、更始之際,關(guān)中大亂,關(guān)中文人為了逃難,主要流向隴右與河西。割據(jù)隴右的是隗囂集團,赤眉軍攻入長安,更始敗亡,“三輔耆老士大夫皆奔歸囂”*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13《隗囂傳》,第2冊,第521頁。,鄭興、杜林、申屠剛、金丹、班彪等學(xué)者文人皆在其周圍。占據(jù)河西的竇融集團也有很高的文化水平,班彪初投隗囂,后轉(zhuǎn)投竇融*關(guān)于班彪等學(xué)者文人對河西文化的貢獻,參見劉躍進《班彪與兩漢之際的河西文化》一文的詳細論述,《齊魯學(xué)刊》2003年第1期。;儒生文人如扶風(fēng)茂陵孔奮、馮翊云陽王隆等亦避難河西,其中王隆曾為竇融左護軍*分別見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31《孔奮傳》、卷80上《文苑·王隆傳》。。以上這些例子說明,無論是和平時期,還是戰(zhàn)亂之中,關(guān)、隴兩地一直保持著緊密的聯(lián)系,交流既深且廣。

總之,雖然關(guān)中和隴右因為隴山的一山之隔,分屬司州(或稱司隸校尉部)和涼州兩個行政區(qū),但兩地自秦漢以來在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上的相互依存關(guān)系,使二者完全可以視為同一個文化區(qū),這是我們在下面討論關(guān)隴高士的一個前提。

二、漢代的關(guān)隴高士

漢代隱逸風(fēng)氣極盛,在關(guān)隴地區(qū)出現(xiàn)了許多隱逸士人。下面根據(jù)《漢書》卷72《王貢兩龔鮑傳》、《后漢書》卷83《逸民列傳》、趙岐《三輔決錄》、嵇康《高士傳》、皇甫謐《高士傳》等文獻的記載,將其生平、事跡依時代先后列述于下:

1.西漢中期有摯峻。摯峻字伯陵,京兆長安人。少治清節(jié),與太史令司馬遷交好。摯峻退身修德,隱于岍山,守節(jié)不移,高尚不仕。卒于岍。岍人立祠,號曰岍居士,世奉祀之不絕*皇甫謐:《高士傳》卷中《摯峻傳》,見“四部備要”本《高士傳》(上海中華書局據(jù)《漢魏叢書》本???,本文所引《高士傳》均用此本,不再一一出注。。

2.西漢后期有安丘望之、張仲蔚、魏景卿、鄭樸。安丘望之字仲都,京兆長陵人。少治《老子》經(jīng),恬靜不求進宦,號曰安丘丈人。成帝欲見之,望之辭不肯見。為巫醫(yī)于民間,著《老子章句》。扶風(fēng)耿況、王汲等皆師事之,從受《老子》。終身不仕,道家宗焉(《高士傳》卷中《安丘望之傳》)*《后漢書·耿弇傳》:“父況,字俠游,以明經(jīng)為郎,與王莽從弟伋共學(xué)《老子》于安丘先生。”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19,第3冊,第703頁。。張仲蔚,扶風(fēng)平陵人。與同郡魏景卿俱修道德,隱身不仕。明天官,博物,善屬文,好詩賦。常居窮素,所處蓬蒿沒人。閉門養(yǎng)性,不治榮名。時人莫識,唯劉龔知之(《高士傳》卷中《張仲蔚傳》)。魏景卿,扶風(fēng)平陵人,名跡已見上。趙岐《三輔決錄》曰:“張仲蔚平陵人也,少與同郡魏景卿隱身不仕,所居蓬蒿沒人?!编崢阕肿诱?,馮翊谷口人。修道靜默,世服其清高。成帝時,元舅大將軍王鳳以禮聘之,遂不屈。揚雄盛稱其德曰:“谷口鄭子真,耕于巖石之下,名振京師?!瘪T翊人刻石祠之,至今不絕(《高士傳》卷中《鄭樸傳》)*鄭樸事跡又見《王貢兩龔鮑傳序》:“谷口有鄭子真,蜀有嚴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成帝時,元舅大將軍王鳳以禮聘子真,子真遂不詘而終?!卑喙蹋骸稘h書》卷72,第10冊,第3056頁。。

3.兩漢之間有郭欽、蔣詡、王真、韓順、宣秉、王丹。郭欽,扶風(fēng)隃麋人。哀帝時為丞相司直,平帝時遷南郡太守。王莽居攝,欽以病免官,歸鄉(xiāng)里,臥不出戶,卒于家*班固:《漢書》卷72《王貢兩龔鮑傳》,第10冊,第3096,3096頁。。蔣詡字元卿,京兆杜陵人。平帝時為兗州刺史,以廉直為名。王莽居攝,以病免官,歸鄉(xiāng)里,卒于家④班固:《漢書》卷72《王貢兩龔鮑傳》,第10冊,第3096,3096頁。。趙岐《三輔決錄》:“蔣詡字元卿,舍中三逕,唯羊仲、求仲從之游,皆挫廉逃名不出?!?蕭統(tǒng)編,李善注:《文選》卷45,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李善注引,第636頁下。嵇康《高士傳》:“蔣詡字元卿,杜陵人,為兗州刺史。王莽為宰衡,詡奏事,到灞上,稱病不進,歸杜陵,荊棘塞門,舍中三徑,終身不出。時人諺曰:‘楚國二龔,不如杜陵蔣詡。’”*李昉等:《太平御覽》卷510“逸民部”引,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2321,2321頁。王真字叔平,京兆杜陵人,“世二千石,王莽辟,不至,嘗為杜陵門下掾,終身不窺長安城,但閉門讀書,未嘗問政,不過農(nóng)田之事”⑦李昉等:《太平御覽》卷510“逸民部”引,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2321,2321頁。。韓順字子良,天水成紀人。以經(jīng)行清白辟州宰,不詣。王莽末,隱于南山。地皇四年(23),漢起兵于南陽,順同縣隗囂等起兵,自稱上將軍,西州大震。唯順修道山居,執(zhí)操不回。其后,囂等諸姓皆滅,唯順山棲安然,以貧潔自終焉(《高士傳》卷中《韓順傳》)。宣秉字巨公,馮翊云陽人。少修高節(jié),顯名三輔。哀、平際,見王氏據(jù)權(quán)專政,侵削宗室,有逆亂萌,遂隱遁深山,州郡連召,常稱疾不仕。王莽為宰衡,辟命不應(yīng)。及莽篡位,又遣使者征之,秉固稱疾病*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27《宣秉傳》,《王丹傳》,第4冊,第927,930頁。又袁宏:《后漢紀》卷5《光武帝紀》所載王丹事跡可以并參,文曰:“(王)丹字仲回,京兆下邽人。王莽時,連徵不至。避世隴西,隱居養(yǎng)志,家累千金,好施周急。每歲時農(nóng)畢,察強力多收者載酒肴而勞之。其墯懶不收者,恥不獲勞,無不力田者。聚落化之,遂以殷富。閭里犯罪者,喻其父兄而致之法;喪憂者量其資財為之制度,丹親任其事。行之十年,民皆敦厚?!?。王丹字仲回,京兆下邽人。哀、平時,仕州郡。王莽時,連征不至。家累千金,隱居養(yǎng)志,好施周急。每歲農(nóng)時,輒載酒肴于田間,候勤者而勞之。其墮懶者,恥不致丹,皆兼功自厲。邑聚相率,以致殷富。沒者則賻給,親自將護。其有遭喪憂者,輒待丹為辦,鄉(xiāng)鄰以為常。行之十余年,其化大洽,風(fēng)俗以篤⑨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27《宣秉傳》,《王丹傳》,第4冊,第927,930頁。又袁宏:《后漢紀》卷5《光武帝紀》所載王丹事跡可以并參,文曰:“(王)丹字仲回,京兆下邽人。王莽時,連徵不至。避世隴西,隱居養(yǎng)志,家累千金,好施周急。每歲時農(nóng)畢,察強力多收者載酒肴而勞之。其墯懶不收者,恥不獲勞,無不力田者。聚落化之,遂以殷富。閭里犯罪者,喻其父兄而致之法;喪憂者量其資財為之制度,丹親任其事。行之十年,民皆敦厚?!?。

4.東漢前期有梁鴻、高恢、井丹。梁鴻字伯鸞,扶風(fēng)平陵人。遭亂世,受業(yè)太學(xué),博覽不為章句。學(xué)畢,乃牧豕上林苑中。后歸鄉(xiāng)里,娶孟光為妻。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織為業(yè),詠詩書彈琴以自娛。仰慕前世高士,而為四皓以來二十四人作頌。因東出關(guān),過京師,作《五噫》之歌。適吳,居皋伯通廡下,為人賃舂。鴻潛閉著書十余篇,及卒,伯通等為求葬地于吳要離冢傍(《高士傳》卷下《梁鴻傳》)。高恢字伯達,京兆人。少治《老子》經(jīng),恬虛不營世務(wù)。與梁鴻善,隱于華陰山中。及鴻東游思恢,作詩曰:“鳥嚶嚶兮友之期,念高子兮仆懷思,想念恢兮爰集茲?!倍怂觳粡?fù)相見,恢亦高抗匿耀,終身不仕(《高士傳》卷下《高恢傳》)*高恢事跡又附見《后漢書》卷83《逸民·梁鴻傳》,李賢注引《高士傳》曰:“恢字伯通?!狈稌献?,李賢等注:《后漢書》第10冊,第2768頁。。井丹字大春,扶風(fēng)郿人。少受業(yè)太學(xué),通《五經(jīng)》,善談?wù)?,故京師為之語曰:“《五經(jīng)》紛綸井大春?!毙郧甯?,未嘗修刺候人。建武末,沛王劉輔等五王居北宮,皆好賓客,更遣請丹,不能致。隱閉不關(guān)人事,以壽終(《井丹傳》)*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83《逸民》,第10冊,第2764—2765,2771,2771,2770—2771,2774頁。井丹事跡又見《世說新語·品藻》第80條劉孝標注引嵇康《高士傳》,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542頁。。

5.東漢中期有摯恂、王符、矯慎、馬瑤、丘訢、韓康、法真、任棠、姜岐。摯恂字季直,京兆長安人。為西漢高士摯峻十二世孫,明《禮》、《易》,治《五經(jīng)》,博通百家之言。又善屬文,詞論清美,渭濱弟子扶風(fēng)馬融、沛國桓驎等,自遠方至者十余人(《高士傳》卷下《摯恂傳》)。王符字節(jié)信,安定臨涇人。少好學(xué),有志操,與馬融、竇章、張衡、崔瑗等友善。自和、安之后,世務(wù)游宦,當(dāng)涂者更相薦引,而符獨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進。志意蘊憤,乃隱居著書三十余篇,以譏當(dāng)時失得,不欲章顯其名,號曰《潛夫論》*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49《王符傳》,第6冊,第1630頁。嚴格說來,王符不能算是關(guān)中人,但他所在的安定臨涇水之畔,南距扶風(fēng)郡甚近,王符又與關(guān)中文人臺融、竇章相友善,因此本文也將其列入關(guān)隴高士。。 矯慎字仲彥,扶風(fēng)茂陵人。少好黃老,隱遁山谷,因穴為室,仰慕松、喬導(dǎo)引之術(shù)。與馬融、蘇章鄉(xiāng)里并時,融以才博顯名,章以廉直稱,然皆推先于慎(《矯慎傳》)③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83《逸民》,第10冊,第2764—2765,2771,2771,2770—2771,2774頁。井丹事跡又見《世說新語·品藻》第80條劉孝標注引嵇康《高士傳》,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542頁。。 馬瑤,扶風(fēng)人。隱于汧山,以兔罝為事,所居俗化,百姓美之,號“馬牧先生”焉(《矯慎傳》)④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83《逸民》,第10冊,第2764—2765,2771,2771,2770—2771,2774頁。井丹事跡又見《世說新語·品藻》第80條劉孝標注引嵇康《高士傳》,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542頁。。丘訢字季春,扶風(fēng)人,少有大材,自謂無伍,傲世,不與俗人為群??な厥颊僖?,曰:“明府欲臣訢耶?友訢邪?師訢邪?明府所以尊寵人者,極于功曹;所以榮祿人者,已于孝廉。一極一已,皆訢所不用也。”郡守異之,遂不敢屈(《高士傳》卷下《丘訢傳》)*丘訢生活的時代不可詳考,依《高士傳》敘述的次序,當(dāng)在安、順之間。。 韓康字伯休,一名恬休,京兆霸陵人。家世著姓。常采藥名山,賣于長安市,口不二價,三十余年。時有女子從康買藥,康守價不移。女子怒曰:“公是韓伯休那?乃不二價乎?”康嘆曰:“我本欲避名,今小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藥為?”乃遁入霸陵山中。博士公車連征不至。以壽終(《韓康傳》)⑥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83《逸民》,第10冊,第2764—2765,2771,2771,2770—2771,2774頁。井丹事跡又見《世說新語·品藻》第80條劉孝標注引嵇康《高士傳》,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542頁。。法真字高卿,一字喬卿*許慎《說文·十四篇·禸部》“離”字下引歐陽喬說:“離,猛獸也?!倍斡癫米ⅲ骸皻W陽喬者,蓋即(歐陽)高,古喬、高通用?!币姸斡癫茫骸墩f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39頁上。,扶風(fēng)郿人。南郡太守法雄之子,好學(xué)而無常家,博通內(nèi)外圖典,為關(guān)西大儒,弟子自遠方至者,陳留、范冉等數(shù)百人。性恬靜寡欲,不交人間事。辟公府,舉賢良,皆不就。順帝西巡,前后四征。真深自隱絕,終不降屈。友人郭正稱之曰:“法真名可得聞,身難得而見,逃名而名我隨,避名而名我追,可謂百世之師者矣!”乃共刊石頌之,號曰玄德先生。年八十九,中平五年(188)以壽終(《法真?zhèn)鳌?⑧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83《逸民》,第10冊,第2764—2765,2771,2771,2770—2771,2774頁。井丹事跡又見《世說新語·品藻》第80條劉孝標注引嵇康《高士傳》,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542頁。。任棠字季鄉(xiāng),漢陽人。少有奇節(jié),以《春秋》教授,隱身不仕,詔征不至。及卒,鄉(xiāng)人圖畫其形,至今稱任征君(《高士傳》卷下《任棠傳》)。姜岐字子平,漢陽上邽人。治《書》、《易》、《春秋》,恬居守道,名重西州。延熹中,沛國橋玄為漢陽太守,召岐,欲以為功曹,岐稱病不就。其母死,喪禮畢,盡讓平水田與兄岑。遂隱居,以畜蜂、豕為事。教授者滿于天下,營業(yè)者三百余人。辟州從事,不詣。民從而居之者數(shù)千家。后舉賢良,公府辟以為茂才、為蒲坂令,皆不就。以壽終于家(《高士傳》卷下《姜岐傳》)。

如上所述,漢代關(guān)隴高士可考者共計23人。從分布地域來看,來自京兆地區(qū)的有摯峻、安丘望之、蔣詡、王真、高恢、摯恂、韓康、王丹8人,來自扶風(fēng)地區(qū)的有張仲蔚、魏景卿、郭欽、梁鴻、井丹、矯慎、馬瑤、丘訢、法真9人,來自馮翊地區(qū)的有鄭樸、宣秉2人,來自天水(漢陽)地區(qū)的有韓順、任棠、姜岐3人,來自安定地區(qū)的有王符1人。如果合并統(tǒng)計的話,來自關(guān)中(三輔)地區(qū)的有19人,占整個關(guān)隴高士人數(shù)的83%,來自隴右地區(qū)的有3人,占整個關(guān)隴高士的13%。考慮到關(guān)中地區(qū)文化發(fā)達的事實,這個結(jié)果并不讓人驚訝,蓋漢代三輔本多冠冕之族,而時移世易,人事無常,榮華難以久居,富貴不可長保,故一轉(zhuǎn)而為保守矜持之士,此時代變遷使然。就關(guān)、隴兩個區(qū)域內(nèi)部而言,高士的分布也不均衡,三輔高士共19人,其中來自京兆者8人,來自扶風(fēng)者9人,兩郡高士17人,占整個關(guān)隴高士群體的74%,而來自馮翊的只有2人。相對于關(guān)中地區(qū)的輝煌,來自隴右地區(qū)的高士只有3人,而且都來自天水(漢陽)郡,可見該地在涼州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從分布時段很容易發(fā)現(xiàn),關(guān)隴隱逸士人主要集中出現(xiàn)在兩個時期:一是兩漢之際,有安丘望之、張仲蔚、魏景卿、鄭樸、郭欽、蔣詡、王真、韓順、宣秉、王丹等10人;一是東漢安、順之間,有摯恂、王符、矯慎、馬瑤、丘訢、韓康、法真、任棠、姜岐等9人。兩個時期的高士加起來共有19人之多,占整個關(guān)隴高士的83%。這兩個時期都是漢代政治、軍事相對衰落的階段,隱逸士人的勃興恰好反襯出漢代政治的頹勢,從中可見作為文化現(xiàn)象的隱逸與政局之間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由于文獻資料的殘缺,以上統(tǒng)計和歸納自然無法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但畢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實情況,可以作為我們觀察那個時代的參照。

三、關(guān)隴高士的隱逸生活及思想傾向

關(guān)隴高士選擇歸隱的原因,有的是因為家庭與當(dāng)權(quán)者產(chǎn)生矛盾,梁鴻就屬于這一類。梁鴻之父梁讓,王莽時曾任城門校尉,封修遠伯,后寓于北地而卒。“寓于北地而卒”,是《后漢書·梁鴻傳》委婉的說法,真實情況很可能是東漢建立后梁讓因為與新莽政權(quán)的糾葛被流放北地,后來郁郁而終。當(dāng)時梁鴻年紀尚幼,“以遭亂世,因卷席而葬”。背井離鄉(xiāng)、幼年喪父,可以想見這些辛酸的經(jīng)歷在梁鴻心中一定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正是因為“君、父”之間產(chǎn)生了劇烈的沖突,梁鴻才主動選擇了遠離政治。有的是因為仕途多險,出于懼禍的目的而選擇隱居,如摯峻主動遠離武帝一朝的政治,才得以全其天年;郭欽、蔣詡則在王莽居攝后還歸鄉(xiāng)里,臥不出戶;韓順則以隱居避隗囂之禍,山棲安然,以貧潔自終。有的是出于自己的選擇,其中不少人家世顯赫,如隱遁于霸陵山的韓康“家世著姓”,法真之父法雄曾任南郡太守,名儒顯宦胡廣即出其門下。

在生活趣味上,關(guān)隴高士清素質(zhì)樸、不同流俗,如王符“耿介不同于俗”;馬瑤“隱于汧山,以兔罝為事”;法真“性恬靜寡欲,不交人間事”;丘訢“少有大材,自謂無伍,傲世,不與俗人為群”;姜岐“隱居……以畜蜂、豕為事”。又《韓康傳》載韓康賣藥“不二價”的故事,鮮明地表現(xiàn)了關(guān)隴高士質(zhì)樸自然的性格:

常采藥名山,賣于長安市,口不二價,三十余年。時有女子從康買藥,康守價不移。女子怒曰:“公是韓伯休那?乃不二價乎?”康嘆曰:“我本欲避名,今小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藥為?”乃遁入霸陵山中。*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83《逸民》,第10冊,第2770—2771,2774頁。

韓康為了“避名”而隱居,與此類似的還有法真的“逃名”,他們的思想、行為與東漢流行的“求名”之風(fēng)形成了鮮明對比,恰好從兩個對立的角度反映了當(dāng)時社會的真實情況。

漢代的生產(chǎn)和生活水平普遍較低,關(guān)隴高士又沒有俸祿,缺乏穩(wěn)定的生活來源,他們中的不少人從事體力勞動,布衣蔬食,有些甚至與社會脫節(jié),過著原始的生活。與魏晉以后相對“優(yōu)雅”和“體面”的隱逸生活相比,漢代關(guān)隴高士的生活是非常艱苦的,但這同時也磨練了他們的情操和意志。正如19世紀英國思想家托馬斯·卡萊爾所說:“一個人正是通過勞動來實現(xiàn)自我的完善的……人一旦著手勞動,哪怕是最卑賤的工作,他的靈魂立即就會安定下來,構(gòu)成一種真正的和諧!”*[英]卡萊爾著,寧小銀譯:《文明的憂思》,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9年,第62頁。后來明清之際的許多“遺民”名士,雖然早年選擇隱居,但最終因為衣食無著而“下山”仕清,與他們相比,關(guān)隴高士能夠自食其力,堅持這樣簡單、樸素的生活,是值得尊敬的。艱難的物質(zhì)生活,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高士之間的友誼彌足珍貴,如梁鴻與高恢、蔣詡與二仲之間淡如水的情誼,對他們堅守自己的信念是莫大的鼓舞,其軼事更為后人所津津樂道。

關(guān)隴高士中有不少人擅長儒學(xué),以《五經(jīng)》教授,如摯恂“明《禮》、《易》,遂治《五經(jīng)》,博通百家之言……渭濱弟子扶風(fēng)馬融、沛國桓驎等,自遠方至者十余人”;法真“好學(xué)而無常家,博通內(nèi)外圖典,為關(guān)西大儒,弟子自遠方至者陳留范冉等數(shù)百人”;任棠“少有奇節(jié),以《春秋》教授,隱身不仕”;姜岐“治《書》、《易》、《春秋》,恬居守道,名重西州”。當(dāng)時人對關(guān)隴高士就稱譽有加,如順帝永和(136—141)中嘗博求名儒,公卿薦摯恂“行侔顏閔、學(xué)擬仲舒、文參長卿,才同賈誼”(《高士傳》卷下《摯恂傳》),又如同郡田弱曾舉薦法真“體兼四業(yè),學(xué)窮典奧,幽居恬泊,樂以忘憂”(《法真?zhèn)鳌?③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83《逸民》,第10冊,第2770—2771,2774頁。。關(guān)隴高士對經(jīng)學(xué)研究和教授的重視,開啟了魏晉以后高士以學(xué)術(shù)和創(chuàng)作傳名后世的傳統(tǒng)。如西晉時期的青土隱逸之士氾毓、劉兆、徐苗等擅長經(jīng)學(xué),以教授為業(yè)。氾毓“合《(春秋)三傳》為之解注,撰《春秋釋疑》、《肉刑論》,凡所述造七萬余言”*房玄齡等:《晉書》卷91《儒林·氾毓傳》,第8冊,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351頁。氾毓之姓字,文獻所載各異?!端螘肪?3《隱逸·陶潛傳》與《晉書》同,陶淵明《與子儼等疏》作范稚春,《南史》卷75《隱逸上·陶潛傳》作氾幼春,參見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530頁。;劉兆撰有《春秋調(diào)人》、《春秋左氏全綜》、《周易訓(xùn)注》、《春秋公羊谷梁傳》等*房玄齡等:《晉書》卷91《儒林·劉兆傳》,第8冊,第2350頁?!端鍟肪?2《經(jīng)籍志一》“經(jīng)部”:“《春秋公羊、谷梁傳》十二卷,晉博士劉兆撰?!蔽横?、令狐德棻:《隋書》第4冊,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931頁。知劉兆或曾先為晉之博士,后又還家教授,而氾毓、徐苗二人則以徵士終老。;徐苗撰有《五經(jīng)同異評》、《周易筮占》等*房玄齡等:《晉書》卷91《儒林·徐苗傳》,第8冊,第2351頁?!端鍟肪?4《經(jīng)籍志三》“子部”:“梁有《周易筮占》二十四卷,晉徵士徐苗撰。亡?!?魏徵、令狐德棻:《隋書》第4冊,第1033頁。。東晉以后,陶淵明以其杰出的詩文創(chuàng)作,開啟了高士傳名后世的另外一個“法門”,文學(xué)創(chuàng)作從此取代學(xué)術(shù)撰著,成為高士的主要精神創(chuàng)造和生命寄托*關(guān)于詩文創(chuàng)作對隱逸傳統(tǒng)的巨大影響,參見蔣寅:《陶淵明隱逸的精神史意義》,《求是學(xué)刊》2009年第5期。。

除了儒學(xué)以外,道家的《老子》也是關(guān)隴高士的重要思想資源。如安丘望之少治《老子》經(jīng),著《老子章句》,老氏有安丘之學(xué);高恢少治《老子》經(jīng),恬虛不營世務(wù);矯慎少好黃老,隱遁山谷,因穴為室,仰慕松、喬導(dǎo)引之術(shù)。尤為顯著的例子是王符,他的《潛夫論》受到《老子》的巨大影響,這是《潛夫論》與東漢前期子書最大的不同之一,如《潛夫論·思賢》:“老子曰:夫唯病病,是以不病?!?⑥⑦ 國學(xué)整理社輯:《諸子集成》第8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32,111,138頁。典出《老子》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薄稘摲蛘摗ぞ冗叀罚骸扒曳驀悦駷榛?,貴以賤為本?!雹迖鴮W(xué)整理社輯:《諸子集成》第8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32,111,138頁。典出《老子》三十九章:“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薄稘摲蛘摗め岆y》:“老聃有言:大丈夫處其實,不居其華?!雹邍鴮W(xué)整理社輯:《諸子集成》第8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32,111,138頁。典出《老子》三十八章:“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由以上這些例子不難看出,王符對《老子》甚為推崇,這是其批判思想形成的重要來源。

從文學(xué)上來看,關(guān)隴高士的冷眼旁觀和冷靜思索,為觀察東漢文學(xué)和思想提供了主流以外的另外一種視角。如東漢前期梁鴻在《五噫歌》中所發(fā)的感慨,與明、章時期的宮室興建和文化繁榮對比鮮明。時鴻東出關(guān),過京師,作《五噫之歌》曰:

陟彼北芒兮,噫!顧覽帝京兮,噫!宮室崔嵬兮,噫!人之劬勞兮,噫!遼遼未央兮,噫!*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83《逸民·梁鴻傳》,第10冊,第2766—2767頁。

從“宮室崔嵬、人之劬勞”八字,可以看出當(dāng)時工程之浩大、民眾之辛苦。洛陽的宮室制度,在明、章時期才逐漸走向完備。明帝永平三年(60)“起北宮及諸官府”*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2《明帝紀》,第1冊,第107頁。,章帝時期因為承平日久,“宮室臺榭漸為壯麗”*《后漢紀》卷11《章帝紀》“建初五年(80)”。章帝時期宮室興造之多,在將作大匠一職的變化上也有所反映,將作大匠自建武以來常以謁者兼之,肅宗即位乃以任隗為將作大匠,始置真焉。事見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21《任光附子隗傳》,第3冊,第753頁。。同時,明、章時期的文化建設(shè)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作于后漢的一篇佚題《頌》云:“建初郁郁,增修前緒,班固司籍,賈逵述古,崔骃頌征,傅毅巡狩,文章煥爛,粲然可觀?!?東漢人所作佚題《頌》,載《文館詞林》卷699,見唐許敬宗編,羅國威整理:《日藏弘仁本〈文館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486頁。描繪了明、章時期學(xué)術(shù)活動與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繁榮景象??陀^而言,明、章時期的制度和文化建設(shè),在很多方面代表著東漢一代物質(zhì)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最高水平。但這些現(xiàn)實的成就、繁榮的景象和熱烈的氣氛,作為旁觀者的梁鴻卻無法感受得到,或者根本就不愿去感受,從其充滿感慨的語氣中我們可以察覺他對現(xiàn)實深深的不滿。

東漢中期的王符,雖然過著隱居生活,但并未封閉自己,他與“涼州三明”之一的皇甫規(guī)有交往,又與馬融、竇章、張衡、崔瑗等友善,這使他對當(dāng)時的政局有清醒的認識和把握,加上作為旁觀者的角色,使他的政治批判更加客觀。王符的《潛夫論》針砭時弊,是關(guān)隴高士議政的代表之作,也是東漢子書中的名著。其中《浮侈》、《勸將》、《救邊》、《邊議》、《實邊》諸篇對當(dāng)時風(fēng)俗之奢靡、西北羌亂之危害,以及郡國官吏之無能,提出了嚴厲的批判,史稱其“指訐時短,討謫物情,足以觀見當(dāng)時風(fēng)政”*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49《王符傳》,第6冊,第1630頁。。所謂“知政失者在草野”*王充《論衡·書解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睏顚氈遥骸墩摵庑9{》下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895頁。,王符的直陳極言,與史岑、馬融等文人在《出師頌》、《廣成頌》里的譎諫,形成了鮮明對比。

四、關(guān)隴高士對隱逸傳統(tǒng)的建構(gòu)

與仕宦通達的士人相比,關(guān)隴隱逸士人顯然處于一種邊緣狀態(tài)。正是這種邊緣狀態(tài),使關(guān)隴高士對前代隱逸士人及其思想價值的體認非常自覺,并加以強化,逐漸構(gòu)建起一個有關(guān)高士人物、事跡的傳記文學(xué)傳統(tǒng)*關(guān)于漢魏六朝時期傳記文學(xué)的成就,參見朱東潤:《八代傳敘文學(xué)述論》,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6年。。東漢前期,已有梁鴻“仰慕前世高士,而為四皓以來二十四人作頌”*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83《逸民·梁鴻傳》,第10冊,第2766頁。。殘存至今的有《安丘、嚴平頌》兩句:“無營無欲,澹爾淵清。”*蕭統(tǒng)編,李善注:《文選》卷19,束皙《補亡詩·白華》李善注引,第272頁下。是對西漢隱士安丘望之和嚴遵(即莊遵)的贊美之詞,富有道家色彩。劉知幾《史通·雜述》云:“賢士貞女,類聚區(qū)分,雖百行殊途,而同歸于善。則有取其所好,各為之錄,若劉向《列女》、梁鴻《逸民》、趙采《忠臣》、徐廣《孝子》。此之謂別傳者也。”*劉知幾著,浦起龍箋釋:《史通通釋》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74頁。劉知幾將梁鴻《逸民》與劉向《列女傳》、趙采《忠臣傳》、徐廣《孝子傳》等諸家人物類傳相提并論??梢娏壶欀炓菝瘢隧炚Z以外,或許還有傳記的內(nèi)容,體例略如《列女傳》之先傳后頌,惜其書已佚,不可詳究矣。

東漢中期京兆霸陵人蘇順,曾整理過前代高士事跡,皇甫謐《高士傳序》就有“蘇順科高士”的記載。蘇順字孝山,東漢和、安間以才學(xué)見稱,早年“好養(yǎng)生術(shù),隱處求道。晚乃仕,拜郎中,卒于官。所著賦﹑論﹑誄﹑哀辭﹑雜文凡十六篇”*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80上《文苑·蘇順傳》,第9冊,第2617頁。。皇甫謐《高士傳序》所說的“蘇順科高士”,大概就在蘇順所撰的“雜文”之列,“科”有品類、等級之意,這里用作動詞,是對高士分類的意思。蘇順對前代高士事跡的整理工作,既有可能是在他早年隱居期間完成的,也有可能是在他出仕以后所為,但究竟是怎樣的分類,包括哪些高士,今天已完全不能知曉了。

到了東漢后期,有京兆長陵人趙岐撰寫的《三輔決錄》。趙岐字邠卿,少明經(jīng),有才藝,仕州郡,以廉直疾惡見憚?;傅塾琅d二年(154)辟司空掾,后為大將軍梁冀所辟,京兆尹延篤以為功曹。延熹(158—166)初,因忤宦官逃難四方,后遇赦。靈帝初,復(fù)遭黨錮十余歲。中平元年(184),征拜議郎。車騎將軍張溫請補長史,大將軍何進舉為敦煌太守,未之官。及獻帝西都,復(fù)拜議郎,遷太仆。興平元年(194)奉使荊州,以老病,遂留荊州。年九十余,建安六年(201)卒。趙岐作有《藍賦》等,又著《孟子章句》、《三輔決錄》,傳于后世*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64《趙岐傳》,第8冊,第2121—2124, 2124—2125頁?!度o決錄》有清人茆泮林、張澍纂輯本,茆輯本見《十種古逸書》,張輯本見《二酉堂叢書》,兩種輯本內(nèi)容差異很大,均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3385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趙岐《〈三輔決錄〉序》云:

三輔者,本雍州之地,世世徙公卿吏二千石及高貲,皆以陪諸陵。五方之俗雜會,非一國之風(fēng),不但系于《詩》、《秦》、《豳》也。其為士好高尚義,貴于名行。其俗失則趣勢進權(quán),唯利是視。余以不才,生于西土,耳能聽而聞故老之言,目能視而見衣冠之疇,心能識而觀其賢愚。常以玄冬,夢黃發(fā)之士,姓玄名明,字子真,與余寤言,言必有中,善否之間,無所依違,命操筆者書之。近從建武以來,暨于斯今,其人既亡,行乃可書,玉石朱紫,由此定矣,故謂之《決錄》矣。⑨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64《趙岐傳》,第8冊,第2121—2124, 2124—2125頁。《三輔決錄》有清人茆泮林、張澍纂輯本,茆輯本見《十種古逸書》,張輯本見《二酉堂叢書》,兩種輯本內(nèi)容差異很大,均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3385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序文記述了三輔獨特風(fēng)俗的形成,三輔名士的特點以及《三輔決錄》撰寫的緣起。其中流露出趙岐淡淡的哀愁,對三輔舊日光榮的逝去充滿惋惜與留戀,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東漢后期政治、文化重心東移造成的關(guān)中文化的衰落。趙岐的《三輔決錄》品評關(guān)中耆老與節(jié)義之士,褒揚了三輔士人“好高尚義,貴于名行”*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64《趙岐傳》章懷太子注引《三輔決錄序》,第8冊,第2124頁。的氣節(jié),記載了不少關(guān)中高士的事跡,如摯峻、摯恂、安丘望之、梁鴻、高恢、鄭樸、張仲蔚、魏景卿、蔣詡、求仲、羊仲、矯慎、丘訢、韓康、法真、姜岐等,其中蔣詡舍中三徑、二仲從之游的故事,因為陶淵明在詩文中每每提及,尤為人所熟知*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以及《與子儼等疏》“鄰靡二仲,室無萊婦”,都講到了這個故事。。由上可知,在東漢時期,關(guān)隴士人對隱逸傳統(tǒng)的構(gòu)建已頗成規(guī)模。這種構(gòu)建工作,當(dāng)然可以稱之為自我意識的覺醒,而從求名的角度來說,謂之自我標榜亦未嘗不可。

到了西晉時期,西州名士安定朝那人皇甫謐撰《高士傳》,錄“自堯至魏(高士),凡九十余人”(《高士傳序》)?!陡呤總鳌酚浭鋈宋锵取皞鳌焙蟆百潯?,體例與嵇康的《圣賢高士傳贊》相同,這一方面或許是受到了代表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漢書》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繼承了梁鴻頌逸民“傳頌”結(jié)合的文體特征*《詩大序》:“頌者,美盛德之形容?!薄皞黜灐苯Y(jié)合的文體特征自西漢劉向撰《列女傳》時已然。。后來,皇甫謐的學(xué)生京兆長安人摯虞撰《三輔決錄注》*房玄齡等:《晉書》卷51《摯虞傳》,第5冊,第1427,1419—1427頁。,則以另外一種形式強調(diào)了隱逸傳統(tǒng)的價值。摯虞字仲洽(或作仲治),少事皇甫謐,才學(xué)通博,著述不倦。歷任秘書監(jiān)、衛(wèi)尉卿、光祿勛、太常卿。著有《族姓昭穆》10卷,《文章志》4卷,注解《三輔決錄》等⑤房玄齡等:《晉書》卷51《摯虞傳》,第5冊,第1427,1419—1427頁。。今天我們看到的摯虞《三輔決錄注》,已經(jīng)與趙岐的原著融為一體,難以區(qū)分彼此了。

隨著歷史的演進,從東漢時期關(guān)隴高士開始的對隱逸傳統(tǒng)的體認和構(gòu)建,參與者的范圍不斷擴大。曹魏時期有嵇康的《圣賢高士傳贊》,東晉時期有孫綽的《至人高士傳贊》、習(xí)鑿齒《逸人高士傳》8卷以及晉宋之間的周續(xù)之《上古以來圣賢高士傳贊》3卷,依其性情,各有所屬;另外,陶淵明撰有《詠貧士七首》、《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等,其筆下的“二仲”、“蓬頭王霸之子”等人物形象,既是對名士風(fēng)度的推崇,也暗含著承續(xù)這個隱逸傳統(tǒng)的意思;后來南朝宋范曄的《后漢書·逸民列傳》,則是對東漢高士名節(jié)事跡的集中記錄,袁淑又“集古來無名高士,以為《真隱傳》”*沈約:《宋書》卷93《隱逸傳序》,第8冊,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276頁。;齊代宗測有續(xù)皇甫謐《高士傳》3卷;至梁,又有阮孝緒《高隱傳》、周弘讓《續(xù)高士傳》等著作出現(xiàn)。由此可見,整個中古時期關(guān)于隱逸傳統(tǒng)的建構(gòu)一直在持續(xù)的增長和豐富之中,這對隋唐以后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和士人生活方式無疑將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綜上所述,關(guān)隴隱逸士人不但身體力行,以自己的生活實踐促成了隱逸傳統(tǒng)的生長,而且以豐富的傳記文學(xué)著作,構(gòu)建出一個有人物可考、有事跡可案的隱逸傳統(tǒng)。古之圣賢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追求,隱逸士人如果沒有太過顯著的事跡,很難在歷史上留下名字*古代高士之名多不傳于后世,司馬遷《伯夷列傳》云:“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史記》卷61,第7冊,第2127頁。陶淵明《集圣賢群輔錄》末對此也有一番感慨:“凡書籍所載及故老所傳,善惡聞于世者,蓋盡于此矣。漢稱田叔、孟舒等十人及田橫兩客、魯八儒,史并失其名。夫操行之難而姓名翳然,所以撫卷長慨,不能已已者也。”參見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外集”《集圣賢群輔錄下》,第595—596頁。。高士傳記文學(xué)傳統(tǒng)的形成,解決了隱士們的身后之憂,使他們相信,自己的事跡可以在后世覓得知音。從地域角度來觀察中古時期的隱逸傳統(tǒng),不難發(fā)現(xiàn),東晉以前,北方高士是隱逸傳統(tǒng)的主流,關(guān)隴高士可視為他們的代表。漢代的關(guān)隴高士與以陶淵明為代表的南方高士,一北一南,各具特點,都是中古文化史上最美的風(fēng)景,他們一起為中國的士大夫傳統(tǒng)注入了思想的清流。

猜你喜歡
李賢高士后漢書
清官石
銅 鏡
閑心
閑情
高 士
論白壽彝先生對范曄和《后漢書》的研究
《后漢書》郭玉脈法校文
THE STONELIONS OF CHINA
大洼县| 巨鹿县| 米林县| 宜君县| 平安县| 西贡区| 东兴市| 巴彦淖尔市| 宁津县| 泽普县| 云梦县| 洛扎县| 阿坝| 克什克腾旗| 九龙坡区| 广南县| 石柱| 陵水| 沧源| 普定县| 泾川县| 安龙县| 湖南省| 鲁山县| 肃宁县| 全州县| 万全县| 建始县| 宣武区| 蒙阴县| 汉源县| 广德县| 沙雅县| 芜湖市| 金秀| 嵊州市| 洛扎县| 芒康县| 同仁县| 五华县| 平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