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慢性胃扭轉12例誤診分析
王紅梅
目的 分析慢性胃扭轉的誤診原因。方法 回顧性分析12例慢性胃扭轉病例臨床資料。結果 12例患者只有2例初診時確診, 余10例復診2~4次才確診, 其中1例誤診為慢性胃炎。結論 X線鋇餐造影和胃鏡檢查是診斷胃扭轉的可靠方法。
胃扭轉;慢性;X線鋇餐造影;胃鏡
慢性胃扭轉臨床比較少見, 由于其臨床癥狀較輕, 表現(xiàn)復雜多樣且無特異性, 極易誤診為慢性胃炎、胃潰瘍、胃腸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疾病, 本院近幾年共有12例誤診病例,為加強對本病的認識, 現(xiàn)總結分析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組男7例, 女5例, 年齡29~70歲, 平均年齡56.2歲, 病程1個月~3年, 臨床表現(xiàn)為持續(xù)上腹隱痛3例;餐后上腹飽脹不適4例;反酸、上腹燒灼感、間歇性上腹痙攣性疼痛2例;噯氣、惡心、嘔吐2例;慢性腹瀉1例。12例患者10例有復診史, 復診次數(shù)2~4次。伴胃潰瘍者2例,伴膽石癥者1例。
1.2診斷方法 慢性胃扭轉多表現(xiàn)為長期無規(guī)律的上腹悶脹、惡心、嘔吐、噯氣或間歇性上腹痙攣性疼痛、泛酸等,查體上腹輕壓痛或無明顯壓痛, 本組患者除上述臨床表現(xiàn)外,全部病例均經X線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確診, X線下根據(jù)扭轉軸向分為:①縱軸型:胃體胃竇的大彎位置升高, 致使胃大彎翻轉向上, 胃小彎翻轉向下, 形成凸面向上凹面向下的胃形, 食管膈下段延長, 食管與胃體黏膜皺襞交叉, 胃黏膜成螺旋狀, 胃內見雙胃泡和雙液平面。②橫軸型:胃竇部翻向左側并抬高, 使胃大彎翻向右, 胃小彎翻向左, 胃黏膜皺襞呈十字交叉狀, 胃食管前庭段下移并延長, 與十二指腸相交。③混合軸型:具有上述兩型的特點。本組X線鋇餐造影顯示胃黏膜皺襞扭曲3例, 胃大彎在胃小彎之上4例, 胃泡擴大3例, 胃底胃竇雙液平2例。胃鏡下見胃形態(tài)改變,胃大彎側縱行皺襞在上方, 胃小彎在下方, 胃前后位置顛倒,遠端幽門看不見等。
12例患者只有2例初診時確診, 余10例復診2~4次才確診, 其中1例誤診為慢性胃炎。
3.1病因 胃扭轉的發(fā)生與解剖及病理性改變關系密切,胃主要由食管下端和幽門上下固定, 其形態(tài)由胃肝、胃十二指腸、胃脾、胃膈韌帶所維持, 胃扭轉與胃底大小彎側活動性較大、上腹內臟下垂及支持胃的各韌帶松弛、薄弱、缺如有關, 胃潰瘍、胃腫瘤、胃炎致胃蠕動紊亂促使本病發(fā)生,暴飲暴食、飽餐后突然改變體位、過食生冷食物引起胃功能性攣縮等都是導致扭轉誘因, 另外肥胖也是引起胃扭轉的原因[1], 本病直接影響胃黏膜血液循環(huán), 如不及時治療, 極易并發(fā)胃炎及消化性潰瘍。
3.2誤診原因 慢性胃扭轉臨床癥狀復雜多樣且不典型,臨床醫(yī)生不詳細了解病史, 患者來就診時癥狀往往較輕, 醫(yī)生則根據(jù)主訴按常見的胃炎、消化不良等予以相應的對癥處理而誤診的病例較多, 特別是本病早期癥狀可用抗膽堿能及胃黏膜保護藥物治療而暫時緩解, 因此而忽視慢性胃扭轉的可能, 12例患者只有2例初診時確診, 余10例復診2~4次才確診, 其中1例誤診為慢性胃炎、消化不良達2年之久。臨床醫(yī)生不重視X線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 作者認為X線鋇餐造影簡單、易行, 是胃扭轉可靠而重要的診斷方法, 其不僅能顯示扭轉的方向、根軸向、程度和范圍, 而且通過檢查可明確導致扭轉的病因及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 同時檢查中能予以復位治療, 本組確診前只有1例行X線鋇餐造影檢查, 1例行胃鏡檢查。另外放射科及胃鏡醫(yī)生對本病認識不足, 特別是輕度胃扭轉表現(xiàn)不典型, 檢查時極易漏診, 所以臨床醫(yī)生考慮此病時應提醒放射科及胃鏡醫(yī)生警惕。慢性胃扭轉臨床表現(xiàn)復雜多樣無特異性, 但作者認為出現(xiàn)下列癥狀, 且經常規(guī)治療不緩解的應考慮本病的可能:①持續(xù)或間歇性上腹脹痛, 餐后誘發(fā)或加重, 嘔吐后緩解;②惡心、嘔吐, 開始為胃內容物, 以后干嘔;③反酸、上腹燒灼感、腹瀉, 經常規(guī)治療無效;④上腹膨脹, 中下腹平坦柔軟;⑤上腹隱痛、納差、消瘦、黑便;⑥反復上腹痛不適而無明顯腹膜炎癥狀的患者。凡遇到上述情況應及早行胃X線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 以免延誤診斷和治療。
[1] 張岳林.胃扭轉16例報告.實用放射學雜志, 1998, 14(5):298-299.
2014-05-20]
264200 青島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威海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