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欣星
(蘇州大學 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傳記,即以記載人物言行事跡為主要內(nèi)容的文體樣式,根據(jù)記載對象或形式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多種類型。徐師曾在《文體明辨序說》中說:“自漢司馬遷作《史記》,創(chuàng)為列傳以紀一人之始終,而后世史家卒莫能易。嗣是山林里巷,或有隱德而弗彰,或有細人而可法,則為之作傳以傳其事,寓其意;而馳騁文墨者,間以滑稽之術(shù)雜焉,皆傳體也?!倍鴮τ趥饔浀念愋?,其認為大體有四:“一曰史傳(有正、變二體),二曰家傳,三曰托傳,四曰假傳?!盵1]明代賀復征《文章辨體匯選》羅列了七種史傳體:“按傳之品有七:一曰史傳,二曰私傳,三曰家傳,四曰自傳,五曰托傳,六曰寓傳,七曰假傳?!盵2]所以除了以記載人物為主的史傳、家傳、托傳等之外,還有一類特殊的傳記形式——假傳。所謂“假傳”,就是借鑒史書人物傳的寫作手法為器、物作傳,并寄寓作者一定的創(chuàng)作觀念和社會理想。
“假傳”濫觴于唐代韓愈的《毛穎傳》?!睹f傳》以記載人物傳記的寫作形式為“毛筆”這一物品立傳,全文以史傳筆法介紹了毛穎的家族、籍貫、出身,以及毛穎入宮受用,得幸升遷,最后老而失寵被棄的仕宦經(jīng)歷,篇末還有太史公的議論,文章以嬉笑幽默的筆觸抨擊了統(tǒng)治者的“刻薄寡恩”,渲泄其懷才不遇的憤恨。韓愈在游戲筆墨之下寄寓了深沉的政治感慨,使文章不僅具有文學的娛樂功能,而且還有“若捕龍蛇、搏虎豹,急與之角而力不敢暇”[3]的審美效果,包含了氣盛言直、幽默詼諧的美學風格。
自《毛穎傳》之后,假傳作品大量涌現(xiàn),僅明代的假傳作品就有200多篇;所傳物品也是五花八門。一方面,假傳記載的范圍擴展到了日常生活中的各類物品,記載的對象大多是文人士大夫的書齋必備物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例如蘇軾《萬石君羅文傳》、洪芻《陶泓傳》、徐珊《太鈍生傳》為“硯”立傳;李綱《方城侯傳》、陳造《蘄處士傳》為“棋局”立傳;秦觀《清和先生傳》、唐庚《陸婿傳》、劉跂《玉友傳》、任士林《真一先生傳》、劉啟元《陸生傳》、林金《曲蘗生傳》為“酒”立傳;劉子翚《蒼庭筠傳》、楊維楨《抱節(jié)君傳》、洪璐《管若虛傳》、宋琬《竹尊者傳》為“竹”立傳;邢良厚《黃華傳》、馬揖《蘜先生傳》、楊維楨《黃華先生傳》為“菊”立傳等。除了文人的日常生活用品,明代的一些假傳還巧立名目,為一些日常生活中人們深惡痛絕的老鼠、跳蚤等立傳,如胡文煥《玉衡侯傳》為老鼠立傳,陶澤《歐陽憎傳》為蠅立傳,《辛螫傳》為蚊立傳,《混沌遲傳》為虱立傳,《毛隱傳》為蚤立傳等。
另一方面,隨著假傳數(shù)量的增多,假傳作品呈現(xiàn)系列化的傾向。自明代開始,假傳作品不局限于一傳只寫一物,而是數(shù)物合傳,出現(xiàn)系列化的傾向,例如李贄《三友傳》為黃鶯、燕子、喜鵲作傳;陶澤《六物傳》為竹夫人、湯婆子、蠅、蚊、虱、蚤作傳;支立《十處士傳》為布衾、木枕、紙帳、蒲席、瓦壚、竹床、杉幾、茶甌、燈檠、酒壺作傳;劉鴻《十二姬傳》為筆、墨、紙、硯、水注、裁刀、錐、硃砂、鎮(zhèn)紙、筆架、戒尺、筆帖等十二種文房用品作傳;陸奎章《香奩四友傳》為金亮、木理、房施、白華、梳、脂、粉、周準、齊铦、金貫、索紉、剪、針、線等物品作傳;董榖《十五子小傳》為梅、杏、花紅、石榴、梨、橘、柑、栗、銀杏、核桃、柿、棗、桃、李、櫻桃等十五種果品作傳等。隨著系列化假傳的問世,也出現(xiàn)了一些獨立成書并刊行的假傳文集,如《十處士傳》、《香奩四友傳》、《豆區(qū)八友傳》等。 假傳的文體歸屬向來是存在分歧的。以學術(shù)界對《毛穎傳》的評價來看,孫昌武先生認為《毛穎傳》在文體上,介于寓言和傳記之間,中間還利用了小說筆法,[4]韓兆琦先生主編的《中國傳記文學史》則將《毛穎傳》等作品稱為“寓言體的傳記小說”,[5]臺灣學術(shù)界將這類作品稱為“擬人傳”體寓言,[6]韓國漢學界將這類作品稱為“假傳體小說”。[7]所以,可以說,假傳是融史傳、雜傳、小說和寓言為一體的文體形式,假傳同時具備了這些文體形式之中的某些特點。
假傳,首先是傳記文,這從許多學者對《毛穎傳》的評價可以看出:“嬉戲之文,其體傳也”,[8]“不直戲文,蓋戲史矣”,[9]815“以史為戲,巧奪天工”,[9]929肯定《毛穎傳》作為傳記體的文體形式和寫作手法。
假傳作品通過模仿史傳、雜傳的敘事模式和筆法,以物寫人,將物品當做人來寫,作品首先以介紹物品的字號、籍貫、家世、出身等內(nèi)容作為開篇,使讀者從一開始就認為自己讀到的是一篇真實的人物傳記,將讀者的視野和目光鎖定在作者預期的范圍內(nèi),例如:
《管城侯傳》:“毛元銳字文鋒,宣城人。(缺)于東墅而生昴宿,一名旄頭,遂姓毛氏?!盵10]8419
《江瑤柱傳》:“生姓江,名瑤柱,字子美,其先海南人。十四代祖媚州,避合浦之亂,徙家閩越。”[11]406
《溫陶君傳》:“石中美,字信美,中牟人也。本性麥氏,既破,隨母羅氏去其夫而適石氏,因冒其姓?!盵12]
《清和先生傳》:“清和先生姓甘,名液,字子美。其先本出于后稷氏,有粒食之功,其后播棄,或居于野,遂為田氏。田為大族,布于天下?!盵13]169
《竹夫人傳》:“夫人竹氏,其族本出于渭上,往往散居南山中,后見滅于匠氏?!盵14]120
《敬侏儒傳》:“敬侏儒者,名子木,字承登,以字行,徂徠人也。祖伯松,長身碧髯,膚甲如龍?!盵15]
以上諸篇假傳的開頭都將物品當做人來寫,通過介紹傳主的家世出身為下文傳主將要展開的人生事跡的描寫做鋪墊。
接著敘述傳主的主要生平經(jīng)歷,大多數(shù)假傳多從傳主歷代先祖的杰出事跡開始記載,例如《梅先生傳》開篇對于梅伯、梅福事跡的描寫,《璞隱者傳》開篇對于墨氏先祖顯于秦,封為松滋侯,其后瑜麋與管城子穎同升,后揚雄以客卿之,隱于蜀等事跡的描寫,通過介紹傳主先祖的言行事跡展現(xiàn)這一類物品所特有的功能和特性,通過夸張、荒誕的手法,或稱頌其高尚的道德品行,或諷刺其蠱惑人心的卑劣行徑,奠定了文章幽默詼諧的風格特點。還有一部分傳記僅以記載傳主一人的事跡為主,例如《萬石君羅文傳》主要敘述了羅文隱居自晦,后經(jīng)毛純引薦,待詔中書,后拜舍人、丞相御史。時人以文苑四貴稱之,后因年老以及官場斗爭失寵而卒的生平事跡?!度~嘉傳》記載了葉嘉因獨特的才能和品行受皇帝喜愛,封為矩合侯,任尚書,后因嘉苦諫,與皇帝疏遠,后為皇帝獻策重新獲得賞識,其功德亦延及子孫后代,為世人所稱頌。有時無需多說其先祖或后世子孫的影響,僅以一人的言行事跡就可以表達出這類物品的特點和價值,同時也寄寓了作者對這一物品的看法和評價。
最后在傳尾還附有作者的論贊,或從傳主的道德品格方面,或從傳主的仕途經(jīng)歷方面,或從傳主對于社會的貢獻方面,總結(jié)傳主即某一類物品的本質(zhì)特征,一方面表達了作者對這類物品的認識,另一方面也較為公允地評價了這類物品給社會,給人生帶來的影響。李綱在《武剛君傳》“太史公曰”中評價了武剛君(寶劍)的性格品行:“觀其為人明利果斷,不凝滯于物,勁正之氣毅然見于色,其亦鍛煉淬礪之力歟。卒能佐漢以興,傳國數(shù)百載,可謂盛矣!”[16]贊揚武剛君為人處世明利果斷和人格品行的高尚,肯定其在歷史上輔佐王朝興亡更替的價值和作用。《方城侯傳》“太史公曰”中說到方城侯(棋局)二子雖不以詩書禮樂而以兵為家法,“攻伐不休,廢時亂日”,但在作者看來,方城侯之學乃是“法象所寓,有圣人之遺意……亦有足觀者”,[17]255肯定方城侯的可取之處?!段某呛顐鳌吩u價文城侯(印章):“立志節(jié),以信著天下”,[18]257“君平之為人,刻志礪己,表表自見,……與人交,雖方圓廣狹不常,然始終如一,重信義,不輕為然諾”,[18]256以立志節(jié)、重信義作為文城侯(印章)主要道德品行特點的描繪,但是卻有人“竊借其名以行”,雖“信反而為偽者”,但“誠非其罪故也”,[18]257對于現(xiàn)實中人們竊取印章作偽之事給予了批評,對文城侯給予了公正的評價。
假傳在寫作手法上模仿史傳這一文體形式,將物品當做人來寫,通過記載人物即物品的家世、生平、籍貫及主要事跡等內(nèi)容,表現(xiàn)物品的功能和特點,將嚴肅莊重的史傳體和虛誕怪妄的雜傳體怪誕之說融合在一起,一方面對所傳物品進行真實細致的描繪,總結(jié)其較為全面的價值和意義;另一方面,在描寫傳主事跡時雜以虛誕怪妄之說,豐富傳記的內(nèi)容,在幽默詼諧的字里行間寄寓作者的創(chuàng)作宗旨。
在情節(jié)的設(shè)置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方面,假傳多以想象、夸張、荒誕等形式,將人們耳熟能詳?shù)臍v史典故、歷史情景、人物逸事趣聞等內(nèi)容進行重新演繹,或作為傳主先祖發(fā)源的故事,或作為傳主某一重要的生平事跡,制造出詼諧幽默的喜劇場景。作者這樣設(shè)計故事情節(jié)、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通過人們較為熟悉的情節(jié)和故事,展現(xiàn)傳主的人生事跡,在表現(xiàn)傳主道德品行的同時,隱含這一物品所具有的功能和特性,及其在歷史人生中所具有的價值和意義。
張耒《竹夫人傳》為“竹夫人”作傳,將武帝與衛(wèi)皇后等眾人避暑甘泉宮一事敷衍成篇。竹夫人因善良高潔得到引薦,常伴皇帝左右,但“歸未央,坐溫室,夫人自此寵少衰”,[14]121竹夫人只有在夏天才能得到皇帝的寵愛,篇尾還引用班婕妤失寵作《紈扇詩》的典故,表面上是寫皇帝與妃子的愛情故事,其實不過是借這一故事介紹竹夫人這一器具的功能,即在夏天能夠為人們消暑,而在其他時節(jié),只能被棄之一旁的現(xiàn)實處境。楊維楨《竹夫人傳》開篇“其先為孤竹君之子曰智,諫武王伐紂,不聽,遂不食周粟,餓于首陽山,且死”,將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的典故張冠李戴,作為竹夫人先祖的事跡敷衍開篇。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竹夫人以清節(jié)家世著稱,恥屈身于人,即使是王后嬪妃、公卿執(zhí)事招之亦不往,“其行蹤詭秘,當炎而出,方秋即遁去”,[19]以荒誕、神秘的手法展現(xiàn)竹夫人不屈于人,高尚自持的特點。王冕《梅先生傳》在情節(jié)設(shè)置方面,開篇就借用直言諫妲己事、以文學補南昌尉、曹操行軍失道將士望梅止渴的典故作為凸顯梅先生先人忠言直諫、潔身自好高尚品行的例子,贊揚梅先生自古乃“翩翩濁世之高士也。觀其清標雅韻,有古君子之風焉”。[20]231
在文章的敘述中,假傳還巧妙地融入了既能夠逼真刻畫傳主性格品行的特點,又能夠暗中隱喻物品功能的語帶雙關(guān)的句子和詞匯,營造出亦真亦幻的敘事氛圍,具有雙重寓意。
陳造的《蘄處士傳》從正反兩面描述了蘄處士(棋局)的為人品行,一方面,蘄處士以好潔便靜、機變警敏的性格特點廣交王公庶人,“泛交可多,自王公庶人,有好之無不往,往輒從容竟日。至于閑逸奇窶之人,掘穴嵌嚴棲遲之仕,尤與之昵,往往定忘年之交。先以有行,自矜其實,挾數(shù)以遨世,機變警敏,無與敵”;另一方面,又因其“任數(shù)以肆欺,好勝而喜殺,欲贏而置人于貧,茍生而不恤人之死”[21]的性格特點,使與之交的王公庶人迷而不知返,通過蘄處士(棋局)語意雙關(guān)事跡的描寫,既表現(xiàn)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同時也隱喻了棋局具有消遣娛樂功能的同時又好戰(zhàn)、迷惑人心的一面,勸解世人應(yīng)該講究適度的原則,在娛樂消遣的同時不應(yīng)沉溺其中。同樣是描寫“棋局”,李綱在《方城侯傳》中描寫方城侯(棋局)時,重點描述了方城侯兩子連年不斷的戰(zhàn)爭:“二子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太素矜太玄之弱,嘗聽其增甲兵、布行陳、定營壘,然后與之戰(zhàn),而太玄傲然不服,轉(zhuǎn)戰(zhàn)逐北,虔劉其邊陲,俶擾其腹心,擄掠其士卒,攻圍侵斷,智詐百出。戰(zhàn)罷效首虜,計土地,雖勝負不常,而太素之勝居多。其用兵之法,雖臨事制變,不可窺測,然循理而動,致人而不致于人者常勝;不計利害,深入浪戰(zhàn)者常敗?!蓖ㄟ^二子的戰(zhàn)爭比喻現(xiàn)實生活中斗爭的策略戰(zhàn)術(shù)問題,指出戰(zhàn)爭形勢雖千變?nèi)f化不可預測,但應(yīng)該循理而動,不計利害關(guān)系,一味只知道打仗的戰(zhàn)爭只能以失敗告終,以方城侯兩子的戰(zhàn)爭隱喻下棋雙方用兵之法的較量。在戰(zhàn)爭下,“夫方城闔四境之內(nèi),地方不過數(shù)百里,而二子之戰(zhàn),積月累歲,紛拏不解……伏尸百萬,流血千里者”,[17]254-255隱喻現(xiàn)實生活中統(tǒng)治者之間在利益的驅(qū)使下發(fā)起無休止的戰(zhàn)爭,致使戰(zhàn)士尸橫遍野,百姓生活困苦的歷史現(xiàn)實,作者通過語意雙關(guān)的詞匯描寫方城侯二子的戰(zhàn)爭,一方面逼真刻畫了二子的性格品行,另一方面也隱喻了棋局這一物品戰(zhàn)爭不斷、講究用兵策略、傷亡慘重等特點。
同樣是描寫“酒”這一物品,秦觀《清和先生傳》主要描寫了“酒”的制造過程:“有神農(nóng)之后利其資,率其徒往俘于田而歸。其倔強不降者,與強而不釋甲者,皆為城旦舂。賴公孫杵臼審其輕重,不盡碎其族,徙之陳倉,與麥氏、谷氏鄰居,其輕者猶為白粲,與鬼薪仵。已而逃乎河內(nèi),又移于曲沃,曲沃之民悉化焉?!盵13]170其中“神農(nóng)”、“麥氏”、“谷氏”暗指酒的原料,“陳倉”、“河內(nèi)”、“曲沃”等地的遷移,則隱喻了釀酒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通過雙關(guān)、諧音和隱喻等手法描寫了“酒”的整個制造過程。隨后,“及長,器度汪汪,澄之不清,撓之不濁,有醞藉。涵泳經(jīng)籍,百家諸子之言,無不濫解。孟子稱伯夷清,柳下惠和。先生自謂不夷不惠,居二者之間,而兼有其德,因自號曰‘清和先生’云” ,[13]170從氣度非凡、蘊藉深厚、清德兼?zhèn)涞确矫尜潛P清和先生的為人風貌和行事特點,這些特點同時也是“酒”這一物品的功能特性。楊維楨《麴生傳》在贊揚麴生(酒):“其人嘔嘔溫雅,凡冠婚喪祭朝燕饗禮無不預,號為通才,尤善導引辟榖之術(shù),故其人最善壽。飲其德者,可千日不食,人薰?jié)u其化,無不睟而陶出其性真”[22]137的同時,也指出了其“麴生之言甘,后世必有以之亡國者”,“溺之者亡國殺身”[22]138的禍患,語意雙關(guān),隱喻現(xiàn)實生活中酒能夠陶冶真性情的同時也可以給人們帶來亡國、殺身的禍患,深刻揭示了“酒”這一物品的本質(zhì)特征。
這些描述傳主性格品德和人物事跡的語言,都極盡體物之妙,語帶雙關(guān)。一方面,既能夠生動傳神地描繪出傳主的性格品行,另一方面又可以暗示出所傳之物的功能特征,于此同時也隱喻了現(xiàn)實社會中的某些社會現(xiàn)實,作者希望通過傳主人物言行事跡的描寫和道德品行的刻畫,以道德節(jié)操高尚的人物事跡正社會之風,以人物宦海浮沉的人生事跡隱喻人生之道,以人物之間斗爭攻伐的事件場景反映現(xiàn)實社會的矛盾斗爭,語帶雙關(guān),寓意深刻。
假傳自韓愈《毛穎傳》開始就呈現(xiàn)出寓意深刻的文體意義和價值。從關(guān)注仕途窮達、君臣遇合,到關(guān)注個人道德品格,到對世態(tài)人情的諷刺,古代假傳作品成為文人們反映自身創(chuàng)作觀念,抒發(fā)理想感慨,揭露社會現(xiàn)實的重要工具。
清代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云:“夫知盡之難,則君臣道合,故得曠日彌久。而周澤既渥,深計而君不疑,與君交爭而不罪,而得明計國之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任爵祿于身,以此君臣相執(zhí)持,此說之成也?!盵23]君臣道合,看重的是君臣共治的合作與相互支持的關(guān)系。隋唐之際出現(xiàn)的這種君臣之間新的關(guān)系,不僅是社會不斷前進發(fā)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天下士人所希望看到的和得到的一種君臣之間互相尊重的關(guān)系。[24]但是,君臣道合作為君臣關(guān)系最為理想的范例,強調(diào)的是君臣共治天下的過程,但是最后的結(jié)果也至關(guān)重要?!俺晒χ?,不可久處”,“功成不去,禍至于此。此所謂信而不能詘,往而不能返者也”,[25]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唐以后的假傳開始更多討論這個問題,在君臣道合之下,如何才能功成身退。作者通過傳主家世生平為官事跡的描寫,寄寓了作者對為官仕途、人生之道的看法。
王禹偁《烏先生傳》通過描寫烏先生(桑)一生仕途窮達的事跡,贊揚了烏先生深諳人生官場之道:“先生始而隱者,求其志也;中而仕者,行其道也;終而退者,遠其害也?!盵26]功成身退,實乃天下之道也。晚唐司空圖《容成侯傳》寫容成侯(鏡)因其:“挾奸邪以事上者,見之膽栗,輒自披露。至于婦人女子媚惑之態(tài),亦不能掩也。”觀察細微,不能掩飾的性格特點,致使“疵陋者終惡忌,積毀于上,以為背面不相副”。最后難逃被擯棄的命運。面對容成侯的事跡,作者在太史公曰中說:“觀炯雖任用,兢兢惟恐失墜,不善晦匿,果為邪丑所嫉,幾不能免。噫,大雅君子,既明且哲,以保其身,難矣哉!”[27]感嘆容成侯因不善于晦匿遭到小人的嫉妒和陷害,道出正直之士在官場斗爭之中難于明哲保身的境遇。陸龜蒙《管城侯傳》寫毛元銳(筆)歷代先祖和后輩都因“述美惡不隱,文簡而事備”為世所用,加官進爵,毛元銳在晚年“遂懇上疏告老”的事跡得到皇帝的贊賞:“所謂達士,知止足矣……壯則驅(qū)馳,老則休息。載書方冊,有德可觀?!盵10]8419實際上道出了君臣之間應(yīng)該遵守的遇合之道,即所謂的功成身退。
自古仕途多艱難,有時并不是因為人物的為官才能和德行不夠,只是因為其不知滿足,不懂得適可而止的道理而失寵罷黜。功成身退的道理說來容易,但當你真正面對一片大好的仕途前景時,很難放棄對現(xiàn)有一切的擁有和對美好未來的追求。真正的君臣遇合之道和為官仕途之理在于知止知足,一人的仕途經(jīng)歷不可能一帆風順,但知止知足可以讓你功成身退,得到君王贊揚的同時也可以揚名后世。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得志顯達之時為天下百姓造福,不得志時就應(yīng)該潔身自好,注重個人道德品格的修養(yǎng)。擁有高尚品行的士人,不管其仕途窮達與否,都會謹守其對于高尚道德品格的信仰和追求。作者主要通過對傳主為人處世、性格特點等方面的描寫,與行文之中展現(xiàn)其道德品行的優(yōu)劣,及其在這一道德品行支配之下,傳主人生事跡的起伏變化,或因某一高尚的品德為君所用,為民謀福祉,得到百姓的贊揚;或因道德品行的低劣露出美好外表下卑劣的本質(zhì),為世人所不恥,這些都是世人可供借鑒的例子。假傳在反映人物性格本質(zhì)和物品功能特性的同時,也寄寓了作者對于高尚道德品行的追求。
王冕《梅先生傳》贊揚梅先生(梅):“為人修潔灑落,秀外瑩中,玉立風塵表,飄飄然真神仙中人。所居竹籬茅舍,灑如也?!壬庞诟呷隧嵤坑?,徂徠十八公、山陰此君輩皆歲寒友?!盵20]230通過對梅先生相貌為人,與高潔之士游歷的描寫,刻畫了梅先生修潔灑落,道德品行高尚的人物形象。蘇軾《江瑤柱傳》太史公曰:“里諺有云:‘果蓏失地則不榮,魚龍失水則不神?!锕糖胰唬艘嘤兄?。嗟乎瑤柱,誠美士乎!方其為席上之珍,風味藹然,雖龍肝鳳髓,有不及者。一旦出其時而喪其真,眾人且掩鼻而過之,士大夫有識者,亦為品藻而置之下。士之出處不可不慎也,悲夫!”[11]407世界上每個人和每種物品都有其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和土壤,若為了一時之需或一時之氣而離開,必然會招致禍患。士大夫亦然,一旦失其時、出其地,就會喪失其真正的自己,士大夫有志者就因當保持其品行節(jié)操的高尚,成其為真正的士大夫?!饵S甘陸吉傳》曰:“傳曰:‘女無好丑,入宮見妬,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酥^也。雖美惡之相遠,嗜好之不齊,亦焉可勝道哉!”[28]劉跂《玉友傳》曰:“玉友名氏弗章,獨以德稱,其亦有以也夫?!盵29]也都是從人品道德角度對人物展開的評價。
古代士人在關(guān)注個人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同時,更多關(guān)注的是這個社會,以自己的文章反映社會存在的諸多問題,揭露社會的腐敗,寄寓對于世態(tài)人情的諷刺,正是假傳的題中之義。伴隨城市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出現(xiàn)了諸多的問題,例如對于“金錢”貪婪,導致社會風氣的日益腐敗,此現(xiàn)象在元之后的假傳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xiàn),例如吳應(yīng)紫《孔元方傳》、胡長孺《元寶傳》、貝瓊《古泉先生傳》、釋克新《孔方傳》、徐任師《孔方傳》、朱駿聲《孔方傳》、史念祖《孔方傳》等,這些假傳在追溯金錢的淵源,概括金錢發(fā)展特點,總結(jié)金錢影響的同時,對人心的貪婪和世道的淪陷進行了諷刺和揭露,在游戲文筆中寄托諷喻之意。
胡長孺《元寶傳》不僅記載了元寶(錢)受到眾人喜愛的一面:“上自京師輔郡,遐方邊鄙,嶺南海表、九夷百蠻之外,穿匈連頸、形語水行之民,及山棲舟居、漁樵匹士、釋子冠師,一息不得寶,皆不得所欲?!鄙献愿吖伲轮粮餍懈鳂I(yè)的百姓,都想要得到元寶,無論遇到什么事,只要元寶至,不問事情的輕重緩急都能夠得到及時解決。同時也記載了元寶的缺點:“其性貪甚,好與博徒大駔為錢交通暴豪,抄掠齊氏。事是非曲直,輒變亂以從其意?!瓕毞綋糨炦B騎偏于天下,刑賞定乎其身,榮辱擊乎其口。”[30]從貪得無厭、胡作非為、擾亂社會秩序等方面刻畫了元寶給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對因金錢給社會帶來的不良風氣,給百姓帶來的貪戀之心進行了諷刺。高明《烏寶傳》也寫到了烏寶(錢)“人爭迎取邀致,茍得至其家,則老稚婢隸無不忻悅”,“凡有謀于寶,大小輕重,多寡精粗,無不曲隨人所求,自公卿以下莫不敬愛”這樣深受歡迎的一面。另一方面,“寶輕薄柔默,外若方正,內(nèi)實垢污”,“素趨勢利,其富室勢人每屈輒往,雖終身服役弗厭。其窶人貧氓,有傾心愿見,終不肯一往”,“寶好逸、惡勞、愛儉,素疾華侈”,[31]生動刻畫了烏寶好逸惡勞、趨炎附勢、自以為是、目中無人的性格特點,這些同時也是“錢”這一物品的主要特征。吳應(yīng)紫《孔元方傳》評價元方的為人“志大材疎,始折節(jié)力行”有可取的地方,但在元方得君王重用時,“謀不以道,剝下佐上而以為功,使盜跖復生”,使其“放棄德義,以富取貴,卒無遠謀,筭至除陌,為國斂怨”[32]的本質(zhì)得到顯現(xiàn)。貝瓊《古泉先生傳》記載的泉(錢)既能夠救濟天下之患,“凡國有大事必資之泉,而民間尤仰之”,又可以起天下之奸,即給社會百姓帶來弊端,“時吏民起而為奸,法不能禁,死者數(shù)萬人,自出者百余萬人”,“雖附權(quán)黨勢,不交廉介士,此泉之恒態(tài)。然得之則貧可以富,卑可以尊,死可以生,窮可以通。失之則智者愚,勇者怯,故泉未始求于人而人爭欲致之。惟其廢天下之義,敗天下之法,君子深惡之”。所以,作者在“太史公曰”中總結(jié)泉之所以可以禍患世道人心的原因在于:“恃泉以為理,則上下知有利而不知其義?!盵33]天下世人只知道錢帶來的好處,而忽視了其致使人們貪婪腐敗的一面,作者不禁反問“泉果利己乎”?對世態(tài)人情進行了諷刺。
假傳,作為傳記中的一種,以史傳筆法將物品當做人來寫,不僅繼承了史傳的敘事模式,記載了人物的家世出身、性格品行等主要事跡,較為公允地評價了傳主即物品的功能和影響。而且還融合了小說、寓言中夸張、荒誕的寫作手法,編排故事情節(jié)和塑造人物形象,以游戲的態(tài)度將歷史典故、情景敷衍成篇,作為傳主的主要事跡,或暗合人物的性格特點,或隱喻人物的道德品行,或表現(xiàn)人物的成就影響,并且以語帶雙關(guān)的句子和詞匯展現(xiàn)人物的言行事跡,暗含了物品所具有的功能特性。通過詼諧幽默的筆墨,寄寓了作者對于自身仕途窮達、道德品行以及社會問題的見解和看法,展現(xiàn)了作者的人生社會理想。假傳的意義和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1]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153.
[2]賀復征.文章辨體匯選[M]//四庫全書:第140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3.
[3]柳宗元.讀韓愈所著《毛穎傳》后題[M]//柳宗元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67.
[4]孫昌武.柳宗元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296.
[5]韓兆琦.中國傳記文學史[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332.
[6]顏瑞芳.唐宋擬人傳體寓言研究[M]//古典文學:第14集,臺北:學生書局,1997:127.
[7]趙潤濟.韓國文學史[M].張璉瑰,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248.
[8]姚只.廣注古文辭類纂[M].上海:世界書局印行,1935:14.
[9]吳文治.韓愈研究資料匯編[G].北京:中華書局,1983.
[10]陸龜蒙.管城侯傳[M]//全唐文:第801卷.北京:中華書局,1983.
[11]蘇軾.江瑤柱傳[M]//全宋文:第91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12]蘇軾.溫陶君傳[M]//全宋文:第91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411.
[13]秦觀.清和先生傳[M]//全宋文:第120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14]張耒.竹夫人傳[M]//全宋文:第128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15]楊萬里.敬侏儒傳[M]//全宋文:第240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36.
[16]李綱.武剛君傳[M]//全宋文:第172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253.
[17]李綱.方城侯傳[M]//全宋文:第172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18]李綱.文城侯傳[M]//全宋文:第172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19]楊維楨.竹夫人傳[M]//全元文:第42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146-147.
[20]王冕.梅先生傳[M]//全元文:第60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21]陳造.蘄處士傳[M]//全宋文:第256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389-390.
[22]楊維楨.麴生傳[M]//全元文:第42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23]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M]//四庫全書:第24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82.
[24]胡寶華.從“君臣之義”到“君臣道合”——論唐宋時期君臣觀念的發(fā)展[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26-34.
[25]司馬遷.史記[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74.
[26]王禹偁.烏先生傳[M]//全宋文:第8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116-117.
[27]司空圖.容成侯傳[M]//全唐文:第810卷.北京:中華書局,1983:8526.
[28]蘇軾.黃甘陸吉傳[M]//全宋文:第91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408.
[29]劉跂.玉友傳[M]//全宋文:第123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237.
[30]胡長孺.元寶傳[M]//全元文:第13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551.
[31]高明.烏寶傳[M]//全元文:第51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100.
[32]吳應(yīng)紫.孔元方傳[M]//全宋文:第356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220.
[33]貝瓊.古泉先生傳[M]//全元文:第44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484-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