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時代·人·風格
——楊維楨與趙孟頫書法論析

2014-02-05 22:10:11
關(guān)鍵詞:楊維楨趙孟頫書法

楊 爾

(浙江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浙江金華 321004)

一、籠中鳥似的“貳臣”和神仙中人的高士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曾官刑部主事、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等職,榮際五朝,名滿四海。死后追封魏國公,謚文敏。人稱“趙松雪”、“趙文敏”,因其是吳興郡人,又稱“趙吳興”。趙孟頫是元代著名書畫家,他的書法,世稱“趙體”,對當時及后世影響很大。

作為宋太祖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之后,趙孟頫從小就因家庭是顯貴,與文人畫家交往密切,資性聰敏?!拔慈豕跁r,出話已驚其里中儒先,稍長大,而四方萬里重購以求其文”,[1]“讀書過目輒成誦,為文操筆立就”。[2]他5歲開始學書,20歲左右時,據(jù)解縉《春雨雜述》云,“趙子昂國公十年不下樓”,[3]自謂“至于圣翰,沉潛展玩,留心多矣”,[4]其專一勤奮如此。

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為籠絡(luò)南方地主階層,派人到江南搜訪遺逸,網(wǎng)羅有名望的士大夫,見趙孟頫才氣英邁,神采煥發(fā),遂薦而入選。趙孟頫終以趙宋“宗室子”而出仕元朝,成為“貳臣”,于是,悲劇也就接踵而至。一方面,他要受世人、甚至親戚的非議、譴責。元姚桐壽《樂郊私語》曾載,趙孟頫遠道去看望從兄趙孟堅,孟堅恨其失節(jié)閉門不見,其嫂勸后方準入門。孟堅問:“吳興的山水好不好?”趙孟頫回答說:“好!好!”孟堅斥責說:“既然好,你還有什么臉面來見這大好河山呢?”趙孟頫羞愧難言,悻悻離去。這則故事經(jīng)考證為姚桐壽虛構(gòu),但也反映出當時人們對趙孟頫仕元的否定態(tài)度。另一方面,盡管元朝皇帝待他優(yōu)禮倍加,官高祿厚,但他一直在良心自責的苦悶中生活著。他意識到,自己身為漢人,又是宋宗室,如肉在俎,處于隨時可被宰割的地位,故也不敢與元統(tǒng)治者抗爭。據(jù)柳貫《柳待制文集》載:他厭人求字,“有出縑楮袖間,輒盛氣變色,深閉固拒之乃已。然名士大夫相知之厚與挾貴而來者,間亦欣然行筆”。[5]——臉色因人而變,可見他的品性,也顯示了其內(nèi)心的煩惱苦悶。他在《罪出》一詩中寫道:“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昔為水上鷗,今如籠中鳥。哀鳴誰復顧,毛羽日摧槁?!保?]自怨自艾,痛苦異常。至老年,他仍自嘆:“齒豁童頭六十三,一生事事總堪慚,唯與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保?]的確,他的“貳臣”生涯,為后人談?wù)撍臅〞r,留下了爭論不休的永久話題。

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東維子、鐵笛道人等,會稽(今浙江諸暨)人。元泰定四年(1327)進士,署天臺尹,改錢清場鹽司令,轉(zhuǎn)建德路總管府推官,后擢江西儒學提舉,沒上任,時反元兵起,遂浪跡浙西、吳中一帶,直至終老。楊維楨是元末杰出文學家和著名書法家,在中國書法史和文學史上均享有較高的地位。

與趙孟頫一樣,楊維楨年輕時也勤奮好學。其父楊宏在鐵崖山上筑一高樓,聚書數(shù)萬卷,四周植梅百株,令楊維楨居書樓讀書,拿去梯子,轆轤傳食,閉戶攻讀長達五年,楊維楨由此貫通經(jīng)史百家,也造就了倔強的性格。

元末戰(zhàn)亂,楊維楨避居杭州,張士誠擁兵姑蘇,聞楊維楨名,累招之,甚至遣其弟張士信“咨訪之”,楊維楨只撰《五論》,向張士誠反復告以順逆成敗之說,張終無法用他。

楊維楨為官清廉,又狷直忤物,得罪江浙行省左丞相達識,仕途坎坷,憤而辭官,隱居松江,一時“海內(nèi)薦紳大夫與東南才俊之士,造門納履無虛日,酒酣以往,筆墨橫飛,或戴華陽巾,披羽衣坐船屋上,吹鐵笛,作《梅花弄》,或呼侍兒歌《白雪》之辭,自倚鳳琶和之,賓客皆翩躚起舞,以為神仙中人”。[8]顯然,膽小謹慎的趙孟頫是沒有楊維楨那樣灑脫和超俗不羈的。明洪武二年,太祖朱元璋用重金召楊維楨,纂修禮、樂書,楊維楨拒詔不赴。朱元璋招賢心切,恩威并重,第二年用安車隆重迎接,楊維楨無法,賦《老客婦謠》一章,進見朱元璋,表示寧死而不入仕途的決心。進京(南京)一百一十日,書敘例纂定,即求歸。朱元璋只能仍用安車將其隆重送還,為此,宋濂贈詩曰:“不受君王五色詔,白衣宣至白衣還?!保?]楊維楨耿直高曠,負才傲世,視功名富貴如草芥,由此可見一斑。

二、溫文典雅的富貴氣和亂頭粗服的“亂世氣”

作為一代宗師,“趙體”的形成也有一個過程。趙孟頫的書法生涯中主要有三變。他早年承襲唐宋余風,學過宋高宗趙構(gòu)的書法。中歲追摹鐘王筆法,旁及智永、褚遂良、柳公權(quán)、米芾、張即之諸家。這階段,他特別鐘愛二王書法,認為“右軍總百家之功,極眾體之妙,傳子獻之,超軼特甚”。[10]此間,他得到《定武蘭亭》拓本,朝夕心追手摹,喜不自勝,在帖后一跋再跋,寫下了著名的《蘭亭十三跋》。宋濂贊曰:“趙魏公留心于字學甚勤,羲獻帖凡臨數(shù)百過,所以盛名充塞四海者,豈無其故哉?”[11]這階段基本上奠定了他一生的藝術(shù)基調(diào)。至晚年,趙孟頫又專學李北海以強壯筆力,同時益之以《石鼓》、《詛楚》等先秦刻石及漢隸、章草等,終于融匯前賢,博采眾美,形成了以二王為主的圓活遒媚、溫文典雅的“趙體”書風。時人奎章閣侍書學士虞集評論趙書云:“書法甚難,有得于天資,有得于學力,天資高而學力到,未有不精奧而神化者也。趙松雪書,筆既流利,學亦淵深。觀其書,得心應(yīng)手,會意成文,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書,飽《十七帖》而變其形,可謂書之兼學力天資精奧神化而不可及矣。”[12]

趙孟頫篆、隸、楷、行、草皆能,尤以楷、行、草見長。大楷書《仇鍔墓碑銘》、《妙嚴寺記》、《膽巴碑》、《三門記》,小楷書《汲黯傳》、《洛神賦》、《黃庭經(jīng)》、《金剛經(jīng)》,行草書《千字文》、《玄都壇歌》、《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洛神賦》,尺牘書札及《六體千字文》等都能代表他的藝術(shù)風格。

趙孟頫書法用筆精熟,筆畫圓潤停勻,筆致流暢活潑,用筆有時雖有變化,但決無大起大落之筆,如點畫基本上是呈圓形,取側(cè)勢,圓滿精到;橫畫基本上是平直而粗細均勻;捺法過于強調(diào)三過折,彎曲得厲害?!笆臁笔勤w孟頫書法的優(yōu)點。惟其熟,所以下筆暢快,點畫精工,圓轉(zhuǎn)流美。然“熟”也是其短處,過于純熟,不能停蓄,導致點畫流滑而纖弱,變成俗態(tài)。董其昌最樂意將自己與趙孟頫并論,他說:“吾于書似可直接趙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潤之氣?!保?3]“趙書因熟得俗態(tài),吾書因生得秀色?!保?4]董香光的這種“生熟”觀,是極高明的,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說:“董思翁云‘作字須求熟中生’,此語度盡金針矣。山谷生中熟,東坡熟中生,君謨、元章亦尚有生趣。趙松雪一味純熟,遂成俗派”。[15]

趙孟頫書法的結(jié)體平穩(wěn)秀麗,沒有欹斜不正的字形。他很重視筆畫之間的搭配,注意點畫結(jié)構(gòu)的左右向背,上下承蓋,半闊半細,半高半低等,所以他的字端正穩(wěn)重,示人以楷模,引人入門徑,極宜初學取法。但他書法中的字形變化不多,同一個字在一帖中出現(xiàn),不僅點畫位置相同,連字形大小也幾乎一樣,少生氣和新意。莫云卿說:“右軍之言曰:‘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文敏之瑕,正坐此也?!保?6]董其昌也說:“古人作書,必不作正局。蓋以奇為正,此趙吳興所以不入晉、唐門室也?!保?7]他們的批評,不無道理。

“趙體”的章法,則均衡整齊。趙書中的任何一帖,看起來千紙一面,平直整齊,無節(jié)奏感。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作了精辟的評價:“吳興書,筆專用平順,一點一畫,一字一行,排次頂接而成。古帖字體大小頗有相徑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摯,痛癢相關(guān)。吳興書則如市人入隘巷,魚貫徐行,而爭先競后之色人人見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哉!”[18]

由于趙孟頫的書法婉轉(zhuǎn)豐腴,妍美絕倫,溫文典雅,極有富貴氣,倍受眾人喜愛,人們評價很高,影響很大。然由于趙字用筆的爛熟,結(jié)體的均勻平穩(wěn)而骨力不足,意蘊淺薄,后人有“軟滑流靡”,“圓熟致俗”之譏。過激者甚至因其人是貳臣,說他的字“妍媚纖柔,殊乏大節(jié)不奪之氣”[19]等,毀譽不一。而書法藝術(shù)所重者在于天真自然又意蘊深厚,在變化中不失和諧,并能顯示出一種生命力。這些方面恰是趙字的弱點。因人品廢書品,固然偏頗,但也不能不看到書法與人的品性乃至學識具有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否則就失去了其書法藝術(shù)的生命源泉。

楊維楨的書法,存世墨跡均是晚年的作品有:《周上卿墓志銘》、《沈生樂府序》、《小仙游辭后序》、《張宣公城南雜詠》、《游仙唱和詩》、《張氏通波阡表》、《夢梅花處詩并序》、《玉井香詩》、《夢游海棠城詩》——這些是他64歲至74歲時署有年款的作品。另外有《鬻字窩銘》、《晚節(jié)堂詩》、《真鏡庵募緣疏》、《宴嘯東軒詩》等及其它一些題跋。除《周上卿墓志銘》為正書外,其他基本上是行草書。

如果說趙孟頫書法用筆圓潤停勻,無大起大落,那么,楊維楨書法的用筆要復雜、豐富得多。縱覽楊維楨的《張宣公城南雜詠》、《真鏡庵募緣疏》等書法作品,他的書法用筆的“自由度”是極大的:起筆斗峻峭拔,乍輕乍重?;蛱徂D(zhuǎn)成圓,或頓挫作方,或拗或順,或疾或澀,紛披老筆。行筆鷹望鵬逝,信之自然。線條粗拙如古松虬曲,勁細如鋼絲盤旋,變幻莫測而又極富“籀篆之氣”。尤其是轉(zhuǎn)折和捺腳,更具特色,棱角分明,硬辣生拗,破斧缺斨。楊維楨書法粗粗看來,奇崛古怪,不知其所出,然聯(lián)系其正書《周上卿墓志銘》,細細品味,知其用筆,存六朝墓志之遺風,從歐陽詢、歐陽通父子中出,間或也有章草筆意。

楊維楨書法的結(jié)字也很奇特,造型字字意別,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姿態(tài)各異。有的字斜正大小對比懸殊,“有的頭重,有的腳輕,體態(tài)故作扭曲”,[20]頗具“拗勢”。有的二字一筆相連,有的三字一筆相連。結(jié)構(gòu)的處理都有異于一般人的習慣,更與趙字的平穩(wěn)端正不同。然細細審察,點畫不肆意輕浮,轉(zhuǎn)折停留,筆筆有源,法度猶在。有的字大小、斜正,也是精心安排的。其瀟散出塵處,大有晉人風度。只不過這種與眾不同的結(jié)字處理,隱藏著一種反對甜俗靡弱的審美意識。這種結(jié)字的“拗”勢,在《張宣公城南雜詠》、《真鏡庵募緣疏》、《宴嘯傲東軒詩》等書跡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最能攝人視線的是楊維楨書跡中的章法。以《真鏡庵募緣疏》為例(真鏡庵,亦作珍敬庵,是上海一寺廟。楊維楨晚年與僧道交往頻頻)。通覽疏卷,筆勢開拓,拔山挽濤,雄渾樸茂,各字取勢不同,或左斜,或右側(cè),或中正,行筆甚至左右搖曳,恣肆馳騁,疏可走馬,密不透風。如散僧醉酒,亂頭粗服,無所拘束。又如金戈鐵馬,搏擊鏖戰(zhàn),驚心動魄。更有用墨之妙,濃重如烏云驟然凝聚,枯淡如晴空纖云,“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孫過庭《書譜語》),焦、濃、枯、淡、潤,雜陳其間。然細觀都狂而不怪,雜而不亂,上下啟承映帶,左忽右應(yīng),大小穿插,縱橫交錯,渾然一體。其結(jié)體儀態(tài)似從大歐《夢奠帖》出,其風神意味與楊瘋子《神仙起居法》近。在領(lǐng)略趙孟頫平直整齊的書法后,再來觀賞鐵崖之書,人的精神一定會陡然一振。

由于楊維楨的書法不循規(guī)蹈矩,而是亂頭粗服,與一統(tǒng)天下的趙孟頫溫文典雅的書法截然不同,處處與趙孟頫成“拗”勢,所以有人稱楊維楨的書法有“亂世氣”。吳寬則稱楊維楨的書法如“大將班師,三軍奏凱,破斧缺斨,倒載而歸”。[21]正因為楊維楨的書法不拘一格,變化莫測,在為初學者取法上,比不上用筆精熟,結(jié)體平穩(wěn)的趙字容易入手。而作為書法藝術(shù),楊維楨的字盡管有種“離奇古奧”的感覺,但“離奇”而不失章法,“古奧”而飽含新意;既有前人的傳統(tǒng),又有自己的獨特風格,作為一個真正的藝術(shù)家,要做到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與楊字比較,不管是用筆的變化,結(jié)構(gòu)的藝術(shù),還是章法的格局,趙字都顯得那么捉襟見肘而氣局狹小。

三、“變”與“不變”——趙孟頫、楊維楨各自的悲喜劇

由于唐代楷書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后人難以企及,聰明的宋人就想到只能在另外的書體上尋求出路,與唐人抗衡。而行書藝術(shù)經(jīng)過晉唐的陶淬,上有二王父子一脈,下有顏真卿、楊凝式承傳,為宋人學習行書提供了最好的榜樣和范式。于是,就出現(xiàn)了以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等為首的“尚意”風格的行書藝術(shù),他們的字都風神灑脫,雄健開張,但又具個人獨特的風格,他們是以個人的意向來學晉唐的,終于在他們手中完成了行書集大成的偉業(yè)。

但與此同時,滋生了另一種不追求藝術(shù),而趨逐權(quán)貴的傾向。據(jù)米芾《書史》載:“李宗諤主文既久,士子皆學其書,肥扁樸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自此惟趨時貴書矣。宋綬作參政,傾朝學之,號曰朝體;韓琦好顏書,士俗皆學顏;及蔡襄顯貴,士庶又皆學之;王文公安石作相,士俗皆學其體?!保?2]至南宋更是如此,“高宗初學作黃山谷字,故天下翕然學黃字;后作米南宮字,故天下翕然學米字;最后作孫過庭字,故孝宗亦作孫字”。[23]這樣朝學而夕改,宋代書法每況愈下,至南宋形成了躁露而淺薄的風氣。

時代呼喚著宗師的出現(xiàn),趙孟頫終于崛起了。針對宋以來書法的日益空洞、單薄的衰頹之氣,趙孟頫敏銳地感覺到書法要“變”。如何變,趙孟頫首先從宋以來忽視“法”而重視“意”到南宋終使書法技巧更單調(diào)而江河日下這一角度切入,認為要復興魏晉時代的“法”。他在《定武蘭亭跋》中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jié)字亦須用工。蓋結(jié)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jié)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又失也。”[24]他強調(diào)的是“用筆千古不易”的“古法”。他對“法”的失落極度焦慮,有詩云:“右軍瀟灑本清真,落筆奔騰勢入神?!豆嚒啡裟荛L住世,《子鸞》未必可驚人。蒼藤古木千年意,野草閑花幾日春?書法不傳今已久。楮君毛穎向誰陳?”[25]對“法”的崇尚,趙孟頫更表現(xiàn)在對王羲之書法的贊美上:“昔人得古刻數(shù)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況《蘭亭》是右軍得意書,學而不已,何患不過人耶”,[26]178-179“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右軍書《蘭亭》是已退筆,因其勢而用之,無不如志,茲其所以神也”。[26]179由于趙孟頫的身體力行,元代的書法終于被統(tǒng)一到圓滿、精到、溫文典雅的“趙體”之下,一批有成就的書法家,深受趙的影響,如鮮于樞、虞集、鄧文原、張雨、柯九思、泰不華等……他們都師法晉唐,風格相近。

我們說,趙孟頫復興魏晉古法的復古主義,從整個中國書法發(fā)展史看,其歷史承傳是“變”的,是新的,而作為藝術(shù)思潮的性質(zhì)看,它崇尚“古法”,是“不變”的。因此,趙孟頫在中國書法發(fā)展史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他的功績,不但創(chuàng)造了與顏體、柳、歐并稱的“趙體”書法,而且還在于由于他的出現(xiàn),整個元代近百年間在書法藝術(shù)的發(fā)展上,不至于默默無聞而中斷。猶如五代之有楊凝式,宋初之有李建中。有人把趙孟頫和王羲之、顏真卿相提并論,是不確切的。從書法造詣上來說,趙是比不上掩南北之長的顏真卿的,更比不上集漢魏之大成的王羲之。

然而,“趙體”作為一代書風的標志,悲劇也悄然而至。一方面,由于趙字圓熟、精到、平穩(wěn),本身風格上定型化傾向嚴重。元末舉世皆學趙,學者又棄源從流,不學古,而專學“今”(趙),藝術(shù)上停止了探索,趙字技巧上的不足面被放大,因此,書風就日趨甜熟、平庸和千篇一律。另一方面,元末社會動蕩,階級斗爭、民族矛盾復雜化。元統(tǒng)治者對人民的橫征暴斂、殘酷剝削,引起了農(nóng)民起義的大爆發(fā)。反元斗爭的展開,社會的動蕩,引起了社會心理的傾斜,溫文典雅的審美意識受到?jīng)_擊。楊維楨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異軍突起,以自己超凡的修養(yǎng)和才能,回波逆浪,獨辟蹊徑,創(chuàng)造了一種故作橫斜扭曲、拗勁奇崛、亂頭粗服的“亂世氣”書法。毫無疑問,這種“亂世氣”的書法,是動亂社會人們社會心理不安和矛盾在書法藝術(shù)上的一種折射。在楊維楨的主觀上,更是對趙孟頫以來甜熟、平庸書法的針砭和無情批判。

楊維楨的“變”,與趙孟頫一樣,也是建構(gòu)在崇古基礎(chǔ)上的。楊維楨本身性嗜高古,作為詩壇領(lǐng)袖,他的詩多擬古,甚至摹仿之作。他的舉止也有戴華陽巾穿羽衣等出塵拔俗的表現(xiàn)。在書法上,他也是極崇古的。只不過楊維楨的崇古比趙孟頫的崇尚古法的內(nèi)涵要豐富得多。趙的崇古,主要指以二王為代表的魏晉古法;楊的崇古,從他的書作上看,其書不僅師二歐父子、師二王及六朝,甚至還向分、隸、章草以至篆書求法,特別是章草筆法的吸收和運用,大大豐富了其書筆法的變化。

比趙孟頫更為重要和可貴的是,楊維楨認為書法要反映人的性情氣格,“書如其人”。他評李建中的書法時說:“西臺(李建中)與林和靖絕相類,涪甕(黃庭堅)評之,謂西臺傷肥,和靖傷瘦。和靖清苦之士也,瘦之傷為不誣;西臺之書類其為人,典重溫潤,何肥之傷也哉?”[27]他在評詩方面,也與評書法持一樣的觀點。他在《趙氏詩錄序》中一開始就說:“評詩之品,無異于人品也。人有面目骨體,有性情神氣,詩之丑好高下亦然?!保?8]他強調(diào)的是“面目骨體”,“性情神氣”,竭力反對死板模擬傳統(tǒng),提倡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楊維楨在《吳復詩錄序》中說:“有士君子之行,其學之成也,尚已。故其出言如山出云,水出文,草木之出華實也。后之人執(zhí)筆呻吟,模朱擬白以為詩,尚為有詩也哉?”[29]對詩是這樣,對書法又何嘗不是如此。他自己的書法風格,既是從學習傳統(tǒng)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也是他剛直、豪邁、出塵拔俗的特殊性格的反映。

楊維楨對趙孟頫是不推崇的,他跋趙孟頫《簡覺軒手札》,全文近百字,沒有一點譽揚之詞。但趙孟頫成為千古一人,而楊維楨幾乎名埋鄉(xiāng)里,這是因為趙孟頫的“變”與“不變”,是復興魏晉古法,并以二王為旗幟,因此較易為社會承認和引起反響。楊維楨的“變”與“不變”,雖從本質(zhì)上說也是崇古的,并且取法的范圍,比趙要豐富得多,但楊維楨側(cè)重于個性精神的表現(xiàn),沒有固定的傳統(tǒng)偶像。因而,他的努力為世人所不解,甚至難有立錐之地。一般人認為楊維楨的詩文為后世所重,其書亦是借詩而傳,只知其因不平而寄意于詩,不知其亦寄情于字。這就是楊維楨和趙孟頫各自的悲喜劇。

楊維楨的意義,不僅在于他的書法能逆趙孟頫書法而上,在趙之外另辟蹊徑而獨樹一幟,給沉滯的元代書壇吹進了清新的氣息,在中國書法發(fā)展史上成為一座奇崛而巍峨的孤峰;而且在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問題上,楊維楨的書跡和主張,也足以值得我們當代人借鑒和思考。這就是:學習傳統(tǒng),不能泥古地死板模擬,而是要在廣泛、深入地學習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進行創(chuàng)新。這些,抑或也是當今人們對楊維楨重新認識和日益重視的原因吧。

[1]戴表元.趙子昂詩文集序[M]//戴表元.剡源文集.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96.

[2]宋濂,等.趙孟頫傳[M]//宋濂,等.元史:列傳 172.上海:中華書局,1936:3.

[3]解縉.春雨雜述·學書法[C]//歷代書法論文選: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3:496.

[4]趙孟頫.題思陵書孝經(jīng)[M]//吳環(huán),等.石渠寶笈:卷四十一.四庫全書本.

[5]柳貫.跋趙文敏行書千文[M]//柳貫.柳待制文集:卷十九.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544.

[6]趙孟頫.罪出[C]//趙孟頫.松雪齋集.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611.

[7]趙孟頫.自警[C]//趙孟頫.松雪齋集.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662.

[8]張廷玉.楊維楨傳[M]//張廷玉.明史:列傳173.上海:中華書局,1936:2.

[9]宋濂.送楊廉夫還吳浙[M]//宋濂.宋濂全集:第四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2188.

[10]趙孟頫.松雪齋集·閣貼跋[C]//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182.

[11]宋濂.題趙子昂臨大令四貼[M]//宋濂.宋文憲全:卷十七.上海:中華書局,1936:15.

[12]虞集.道園學古錄[M].四部備要本.

[13]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評書法[C]//歷代書法論文選:下.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3:544.

[14]董其昌.書品[C]//董其昌.容臺別集:卷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449.

[15]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C]//歷代書法論文選:下.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3:594.

[16]莫云卿.莫廷韓集·評書[C]//明清書法論文選: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212.

[17]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論用筆[C]//歷代書法論文選:下.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3:541.

[18]包世臣.藝舟雙楫·答熙載九問[C]//歷代書法論文選:下.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3:665

[19]項穆.項穆書法雅言·心相[C]//歷代書法論文選:下.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3:532

[20]楊爾.楊維楨與黃溍交游論析[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8(1):12-17.

[21]吳寬.題楊鐵崖遺墨[M]//吳寬.家藏集:卷四十九.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453.

[22]米芾.書史[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49.

[23]馬宗霍.書林紀事:卷一[M].上海: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5:11.

[24]趙孟頫.松雪齋集·松雪齋論書[C]//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179.

[25]趙孟頫.論書[C]//趙孟頫.松雪齋集.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651.

[26]趙孟頫.松雪齋集·松雪齋論書[C]//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27]楊維楨.跋李西臺六帖[M]//吳升.大觀錄: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25.

[28]楊維楨.趙氏詩錄序[C]//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卷七.四部叢刊本.

[29]楊維楨.吳復詩錄序[C]//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卷七.四部叢刊本.

猜你喜歡
楊維楨趙孟頫書法
書法
大江南北(2022年9期)2022-09-07 13:13:48
書法欣賞
求知(2022年5期)2022-05-14 01:28:58
書法
倪瓚 楊維楨 “潔”與“臟”的故事
周志高
徐利明
書法欣賞
吐魯番(2018年1期)2018-06-12 07:15:26
趙孟頫《漢汲黯傳》
丹青少年(2017年1期)2018-01-31 02:28:33
逼我做官,我就跳海
趙孟頫《吳興賦》(局部)
中國篆刻(2017年2期)2017-05-17 06:20:32
樟树市| 西宁市| 板桥市| 曲麻莱县| 轮台县| 安乡县| 吴桥县| 泸水县| 巴彦淖尔市| 庆安县| 玛沁县| 分宜县| 左贡县| 新河县| 嘉定区| 宁津县| 三穗县| 辛集市| 昆山市| 怀远县| 平阳县| 颍上县| 阿巴嘎旗| 菏泽市| 武夷山市| 肇源县| 民乐县| 山阳县| 当阳市| 隆尧县| 云南省| 靖宇县| 拉孜县| 兴安盟| 沾益县| 龙井市| 太保市| 龙口市| 鱼台县| 永顺县| 兰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