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德光 黃 偉
(1.湖北省中醫(yī)院,湖北 武漢 430074;2.湖北中醫(yī)藥大學臨床醫(yī)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1)
非特異性腰痛是指持續(xù)、反復發(fā)作的無明確病理組織變化的腰痛如腰肌勞損、肌筋膜綜合征等[1]。脊柱及其附屬組織的退行性變是引起非特異性腰痛的重要原因[2]。有研究表明針灸是治療非特異性腰痛的常見方法,且療效理想[3-4]。筆者近年應用調脊通督針法治療非特異性腰痛50例,取得良好效果?,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在本院門診就診的患者100例,診斷標準參照文獻[5]擬定:背腰骶部疼痛反復發(fā)作3月以上,可伴有(或無)下肢的疼痛(不超過膝關節(jié)),無間歇跛行;直腿抬高試驗陰性,雙下肢感覺運動功能正常;影像學檢查無異常,排除腫瘤、結核、腰椎間盤突出、椎體壓縮骨折、腰椎滑脫。排除標準: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胃腸病變、泌尿系統(tǒng)疾病、前列腺疾病、婦科疾??;肝腎功能不全、糖尿病及嚴重的心腦血管疾??;隨機分為觀察組50例與對照組50例。觀察組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齡(45.86±6.58)歲;平均病程(6.15±3.15)月。對照組5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平均年齡(44.59±7.36)歲;平均病程(6.54±2.89)月。 兩組一般資料、疼痛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采用調脊通督針法治療,取督脈穴(1~2個,選與棘突周圍最明顯壓痛點相平齊的督脈穴,如最明顯壓痛點與腰椎棘突相平齊則選用此棘突上下2個督脈穴),夾脊穴(3~4對,與督脈穴相平齊及其上下夾脊穴,骶1無夾脊穴以上髎穴代替)?;颊吒┡P位,穴位常規(guī)消毒,取0.35 mm×60 mm毫針,夾脊穴直刺進針約25~50 mm,得氣后行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手法;督脈穴進針約20~30 mm,得氣后捻轉平補平瀉手法;每10分鐘捻針1次,留針30 min。對照組采用普通針刺法治療,取腎俞、大腸俞、阿是穴、委中穴?;颊吒┡P位,穴位常規(guī)消毒,取0.35 mm×50 mm毫針,腎俞、大腸俞直刺進針約30~40 mm,得氣后行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手法;阿是穴、委中穴進針約20~40 mm,得氣后行提插捻轉瀉法;每10分鐘捻針1次,留針30 min。療程:每日1次,5次1個療程,休息2 d進行下1療程。兩組共治療3個療程。
1.3 評定標準 臨床療效評價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臨床痊愈:腰部疼痛及壓痛消失或基本消失,腰部活動自如。顯效:腰部自覺痛感消失,壓痛明顯改善,腰部前屈時疼痛反應明顯減輕。有效:局部疼痛和壓痛輕微改善,腰部前屈時仍有疼痛。無效:癥狀無改善。3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治療結束6個月后隨訪有效病例患者的復發(fā)率。臨床癥狀評分采用簡化Mcgill疼痛量表 (SF-MPQ)[7]分別對入選患者治療前后的腰部疼痛程度進行評定。
2.1 兩組臨床療效和復發(fā)率比較 見表1。結果示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6個月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P<0.0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 見表2。治療前,兩組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兩組疼痛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1),且觀察組疼痛評分下降更明顯(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Mcgill疼痛量表評分比較(分,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下同。
?
治療非特異性腰痛的有效途徑就是恢復腰部軟組織主要是穩(wěn)定肌的功能,糾正腰椎力平衡失調,逐步恢復腰椎的穩(wěn)定性,減少非特異性腰痛的發(fā)生和復發(fā),達到治愈的目的。非特異性腰痛屬于中醫(yī) “腰痛”、“痹證”、“脊強”范疇,因其反復發(fā)作其證表現為虛證或本虛標實,病機在于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筋脈失養(yǎng),或長期從事久坐久立、較重的體力勞動工作致腰部筋脈勞損,或腰部閃挫撞擊傷未完全恢復,致督脈及足太陽經經絡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或衛(wèi)陽虧虛,坐臥濕地、感受風寒等,風寒濕邪痹阻于督脈及足太陽經,不通則痛。
針灸、針刀等中醫(yī)特色技術因在治療非特異性腰痛的過程中具有消除局部炎癥、恢復小關節(jié)正常序列、迅速緩解疼痛的作用,得到廣泛的應用[8]。筆者以與最明顯壓痛點相平齊的督脈點和相鄰多對夾脊穴相配的調脊通督針刺法治療本病,具有調節(jié)脊椎平衡和疏通督脈氣血的功效。彭氏認為本病不同部位的壓痛對于損傷的定位、病因及臨床的治療有一定的價值[2],本病的壓痛點主要在腰椎棘突周圍,一般是腰部軟組織損傷嚴重的部位。本療法選取與之相平齊的督脈穴、夾脊穴(可能與壓痛點重合)治療本病有兩方面機理,一是針刺直接作用在與本病發(fā)生相關的軟組織如多裂肌、豎脊肌、棘上棘間韌帶等,達到病因性治療目的[9],能直接促進維持腰椎的軟組織的恢復;二是通過針刺病變部位,阻斷傷部疼痛信息向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傳遞,并通過神經中樞的信息整合作用,達到鎮(zhèn)痛效應并對人體內分泌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神經肌肉組織進行整體調節(jié),促進炎性物質的吸收、痙攣肌肉的松解及相關軟組織的修復,逐漸恢復腰椎的動態(tài)平衡,促進本病的康復并減少復發(fā)。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經,有調節(jié)陽經氣血的作用,而足太陽經“挾脊”,督脈“貫脊”、“挾脊”,諸陽經皆于此交匯,夾脊穴是夾督脈伴太陽經而行。針刺夾脊穴、督脈穴有良好的暢通督脈、足太陽氣血作用以“通督止痛”。普通針刺法雖然采用腎俞、大腸俞、阿是穴、委中相配也具有一定的“通督止痛”作用,但調節(jié)恢復脊椎平衡的作用顯然不及本療法。通過本臨床觀察也證明,調脊通督針法組與普通針刺組相比,減少患者簡化Mcgill疼痛量表評分,減輕疼痛癥狀的效果更明顯,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同時與普通針刺組相比,臨床療效更好(P<0.05),并能有效的預防本病的復發(fā)(P<0.01),遠期療效更好,提示調脊通督針法治療非特異性腰痛臨床療效明顯,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1] 張偉.特異性腰痛與非特異性腰痛的對比研究[D].泰安:泰山醫(yī)學院,2012:7.
[2] 彭小文,張盤德.非特異性下腰痛的病因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0,25(10):1009-1002.
[3] 馮雯雯,李麗,姚麗華.非特異性腰痛的中醫(yī)康復療法[J].河南中醫(yī),2012,32(3):274-275.
[4] 劉慧林,郭佳,張曉哲,等.賀氏針灸三通法治療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的臨床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2Q12,31(12):886-889.
[5] 郭險峰,張大成,陶莉.216例慢性非特異性腰痛患者的康復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6):556-559.
[6]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48-156.
[7] Meizack R.The 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J].Pain,1987,30:191-197.
[8] 郭險峰,關驊.慢性非特異性腰痛的康復治療(上)[J].中國醫(yī)刊,2010,45(4):6-9.
[9] 郭險峰,關驊.慢性非特異性腰痛的康復治療(下)[J].中國醫(yī)刊,2010,45(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