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貴霞
(貴州省銅仁職業(yè)技術學院附屬醫(yī)院針推科,貴州 銅仁 554300)
慢性疲勞綜合征(CFS)屬于一組證候群,主要表現(xiàn)為即使休息后也不能緩解,且實驗室檢查未見異常,不伴有能引起疲勞的內科或精神疾病,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6個月以上的極度疲勞,同時可伴有咽喉痛、頭痛、肌肉痛、睡眠障礙、記憶力和注意力下降、低熱、抑郁、認知功能障礙等癥狀,其發(fā)病率在我國目前呈逐年上升趨勢[1]。俞募配穴作為針灸常用配穴方法之一,通過背俞穴和腹募穴相配來治療相應臟腑疾病,臨床上相得益彰,得以廣泛應用。我院通過俞募配穴針灸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在改善臨床癥狀、提高免疫功能方面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將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就診的100例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國疾病控制中心1994年修訂的CFS診斷標準:1)病史≥6個月,持續(xù)或反復出現(xiàn)原因不明的嚴重疲勞,且休息后不能緩解,影響患者目前的個人生活能力、工作能力、接受教育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2)同時具備下列中的4項:①咽痛;②肌肉疼痛;③反復頭痛;④多發(fā)性關節(jié)痛;⑤頸部僵直或腋窩淋巴結腫大;⑥記憶力或注意力下降;⑦勞累后肌痛;⑧睡眠質量差,醒后不輕松[2]。排除能引起上述癥狀的其他原發(fā)慢性疾病及精神分裂癥、癡呆、妄想癥、雙向情感障礙、神經(jīng)厭食癥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實驗組42例,男18例(42.86%),女24例(57.14%),年齡25~55歲,平均年齡(36.49±4.12)歲;對照組38例,男17例(44.74%),女21例(55.26%),年齡24~54歲,平均年齡(37.08±4.69)歲,組間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實驗組采取俞募配穴針灸治療,具體取穴將 CFS 分為肝郁氣滯型(主穴: 肝俞、膽俞、日月、期門,配穴: 合谷、太沖、陽陵泉)、肺腎氣虛型(主穴: 肺俞、腎俞、京門、中府,配穴:氣海、太淵、太溪)、脾腎兩虛型(主穴: 脾俞、腎俞、京門、章門,配穴: 命門、關元、太白、足三里)、心脾兩虛型(主穴: 心俞、脾俞、章門、巨闕,配穴: 三陰交、足三里、神門、內關),所有選穴均為雙側[3]。選用華佗牌0.40 mm×50 mm不銹鋼毫針,針刺穴位皮膚75%酒精常規(guī)消毒,視針刺部位及患者體質刺入25~40 mm,得氣后肝郁氣滯型患者各穴均施泄法,其余各型得氣后均施補法,留針30 min。連續(xù)治療4周,每周周一至周五每日1次,治療期間停止一切與本病有關的其他治療方法。對照組的具體操作方法和療程與實驗組相同,選取由德國Asiamed公司生產(chǎn)的Streitberger’s安慰針具(該針具鈍針頭接觸皮膚后自行彈回,不刺入皮膚)。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疲勞、疼痛、抑郁程度分別采用疲勞量表(FS-14)、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和抑郁狀態(tài)問卷(DSI)進行評價[4]。其中FS-14是目前國際上公認對于CFS患者疲勞程度測定的方法,共包括14項(6項反映腦力疲勞、8項反映體力疲勞),分值越高疲勞程度越重;VAS量表用于量化疼痛程度,通過標尺長度主觀記錄,數(shù)值越高疼痛越明顯;DSI量表用于評價患者的抑郁程度,包括20個問題條目,評價患者的4組抑郁特異性狀態(tài)。采用 ELISA 法測定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 IFN-γ水平,放免法測定血清 IL-2、TNF-α水平。
表1顯示,實驗組治療前后腦力疲勞評分比較:t=12.9439,P=0.0000<0.01,對照組治療前后腦力疲勞評分比較:t=3.3455,P=0.0006<0.01;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4周后腦力疲勞評分比較:t=-11.2756,P=0.0000<0.01。實驗組治療前后軀體疲勞評分比較:t=14.6903,P=0.0000<0.01,對照組治療前后軀體疲勞評分比較:t=6.3635,P=0.0000<0.01,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4周后軀體疲勞評分比較:t=-7.4536,P=0.0000<0.0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 FS-14 評分比較分)
表2顯示,實驗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t=6.4379,P=0.0000<0.01,對照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t=2.6042,P=0.0056<0.01,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4周后VAS評分比較:t=-3.6261,P=0.0003<0.01。實驗組治療前后DSI評分比較:t=30.8572,P=0.0000<0.01,對照組治療前后DSI評分比較:t=12.4770,P=0.0000<0.01,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4周后DSI評分比較:t=-22.7230,P=0.0000<0.01。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VAS、DSI 評分比較分)
表3顯示,實驗組治療前后IL-2比較:t=-4.7151,P=0.0000<0.01,對照組治療前后IL-2比較:t=-0.3179,P=0.0056>0.05,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4周后 IL-2比較:t=4.4063,P=0.0000<0.01。實驗組治療前后TNF-α比較:t=-5.5912,P=0.0000<0.01,對照組治療前后TNF-α比較:t=-0.6418,P=0.2615>0.05,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4周后 TNF-α比較:t=5.4957,P=0.0000<0.01。實驗組治療前后IFN-γ比較:t=-14.1738,P=0.0000<0.01,對照組治療前后IFN-γ比較:t=-0.8628,P=0.1955>0.05,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4周后 IFN-γ比較:t=14.1822,P=0.0000<0.01。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IL-2、TNF-α和IFN-γ水平比較
中醫(yī)文獻中并無與CFS完全對應的病名,中醫(yī)學對于疲勞常常描述為“神疲乏力”、“虛損”、“四肢倦怠”等。《金匱要略》中首次對于疲勞引起的一系列癥狀予以描述:“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倍骷窝哉J為“百合病”及“虛勞”屬于中醫(yī)虛勞證范疇,與慢性疲勞綜合征在病因病機、臨床癥狀方面相似?!独硖撛b》中認為,虛證和先天、后天、疾病、醫(yī)藥、環(huán)境等致病因素密切相關:“虛證有六因,即有先天之因、后天之因、痘疫及病后之因、外感之因、境遇之因、醫(yī)藥之因”。而《諸病源后論·虛勞病諸侯》則認為五臟功能失調是慢性疲勞的基本病機[5]。
研究發(fā)現(xiàn),雖然慢性疲勞綜合征的五臟病機較為復雜,但主要病位處于肝、腎、脾3個臟器,其中脾主思,思慮過度、脾氣損傷會導致腦力衰弱、記憶力下降;肝主藏血,肝氣郁滯、肝血瘀阻時,對于血液運行能力減低、肢體失養(yǎng)會產(chǎn)生疲勞;腎主藏精,腎精虧虛時可見頭暈目眩、全身乏力,因此對于CFS的中醫(yī)治療,主要集中在腎、肝、脾的功能調節(jié)方面[6]。
俞募配穴采用背俞穴和腹募穴相配,治療本臟本腑的有關疾病。由于臟腑經(jīng)氣輸注于背部的俞穴,而經(jīng)氣匯聚于胸腹部的募穴,故而在臟腑有病時,會在相應俞募穴出現(xiàn)壓痛導致機體不適。已知俞穴屬陽分布于腰背部,募穴屬陰分布于胸腹部,因此采用俞募配穴的針灸治療能起到剛柔并濟、陰陽相同、以臟腑為本的作用[7]。目前俞募配穴針灸主要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炎、膽結石、泌尿系結石、消化性潰瘍等相應臟腑疾病,具體定位為背俞穴、肺俞到膀胱俞分別為3、4、5、9、10、11、12、
13、14、16、18、19椎,兩旁各1寸5分。募穴、日月為期門下5分,中府、期門分別為直乳上兩肋間和下二肋端,京門為十二肋端,巨闕、中脘為臍上2、4寸,膻中為兩乳之間,章門為季肋端,石門、關元、中極為臍下2寸、3寸、5寸,天樞為夾臍傍各1寸半。針刺平均深度:膻中0.75分,中脘8.8分,其余深度在3~7分[8]。
在人體的解剖結構中,背俞穴、腹募穴分布和脊髓神經(jīng)節(jié)段基本一致,類似于胸腹脊神經(jīng)的后支、外側支、交感神經(jīng)干和前支。當內臟機能紊亂、產(chǎn)生疲勞和其他軀體不適癥狀時,往往在相應背俞穴和腹募穴可以找到對應的陽性反應點,針刺后除了改善局部組織代謝之外,還可以反射作用于脊髓相應節(jié)段的神經(jīng)中樞,調節(jié)臟腑功能[9]。
在CFS患者中,常表現(xiàn)為長期持續(xù)的嚴重疲勞(包括腦力疲勞和體力疲勞)、反復發(fā)作的肌肉酸痛、頭痛、關節(jié)疼痛、咽痛等及不同程度的抑郁狀態(tài),如興趣減少、精力不足、苦悶、焦慮情緒。在本文研究中,2組患者治療后的疲勞、疼痛和抑郁程度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所降低,但實驗組治療后3組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雖然安慰針具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CFS臨床癥狀的作用,但因其刺激量遠遠小于針灸治療,故而改善程度不如實驗組顯著。
IL-2、TNF-α和IFN-γ均屬于細胞因子,在免疫應答、免疫和神經(jīng)、內分泌調節(jié)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其中IL-2是機體細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標之一、TNF-α來源于單核-巨噬細胞,與來自于活化T細胞的IFN-γ共同具有抗腫瘤、抗病毒和免疫調節(jié)的能力[10]。在本次研究中,治療后實驗組IL-2、TNF-α和IFN-γ水平較治療前顯著升高且顯著高于治療后的對照組,說明俞募配穴針灸可能通過提高患者的免疫水平,改善CFS癥狀。
綜上所述,俞募配穴針灸主要通過調節(jié)臟腑功能及陰陽共濟的原則,改善患者的疲勞、疼痛和抑郁癥狀,同時提高細胞因子水平和免疫功能,進而達到治療CFS的臨床療效,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1] 劉彥慧,李紅珠,王珊珊,等.慢性疲勞綜合征的中醫(yī)藥治療研究進展[J].天津中醫(yī)藥,2012,29(1):92-96.
[2] 鄭盛惠,鄭生智,焦建凱.俞募配穴針灸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2,39(4):726-728.
[3] 梅榮軍,王宇航,趙虎.慢性疲勞綜合征中醫(yī)辨證分型研究近況[J].中醫(yī)藥信息,2011,28(3):149-152.
[4]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 88-125.
[5] 陳曉琴.慢性疲勞綜合征睡眠障礙特征及針刺干預評價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2.
[6] 胡海樂.慢性疲勞綜合征中醫(yī)證型分布規(guī)律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2.
[7] 王浩,申國明.俞募配穴協(xié)同效應及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針灸,2011,31(9):862-864.
[8] 潘艷霞,劉志順.俞募配穴的臨床特點分析[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1,26(4):656-659.
[9] 張如飛.針刺經(jīng)穴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的隨機對照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2.
[10] 鄭盛惠,鄭生智,焦建凱,等.俞募配穴針灸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臨床療效及對細胞因子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2,19(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