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界, 陳學忠,王霄簫,楊 霞,李明秀,王 毅,封 敏
(1.四川省第二中醫(yī)醫(yī)院老年病科,成都 610031;2.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成都 610075)
原發(fā)性高血壓病是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筆者用穴位埋線法結合西藥治療1、2級高血壓病80例療效顯著,現(xiàn)報告如下。
80例患者來自我院老年病科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病房及門診符合診斷標準的1、2級高血壓病患者,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年齡(59.3±9.4)歲;病程0.5~21年,平均病程(12.7±7.9)年。將80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西藥組、西藥+穴位埋線組(西藥+太沖組、西藥+肝俞組、西藥+血壓點組)各20例。
參照《中國高血壓病防治指南》[2]擬定的1、2級高血壓的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制定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
符合原發(fā)性高血壓病西醫(yī)診斷標準,1、2級高血壓低、中、危并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降壓病情穩(wěn)定者;年齡在18~75歲之間,癥狀體征積分≥27分;排除繼發(fā)性高血壓及合并心、腦、肝、腎、造血系統(tǒng)及糖尿病等嚴重原發(fā)疾病和精神病、過敏體質者。
1.4.1 西藥+穴位埋線組 ①西藥治療:均在早上8∶00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1片(5 mg,北京賽科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批號1001015),每日1次;②穴位埋線治療:埋線針內置入1.0 cm羊腸線,常規(guī)皮膚消毒,左手固定相應腧穴,右手持針快速刺入皮下,得氣后將羊腸線推入腧穴內。第1次埋線后間隔20 d進行第2次埋線,2次為1個療程。觀察時間點分別為第2次埋線結束20 d及1個療程結束后1個月隨訪。
1.4.2 西藥組 僅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1片(5 mg),每日1次。觀察時間同西藥+穴位埋線組。
治療前后采用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儀(MGY-ABP1型)進行血壓監(jiān)測,制定療效評分表對癥狀、體征進行評分。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制定標準。顯效:舒張壓下降≥10 mmHg,并達到正常范圍或雖未下降到正常但已下降≥20 mmHg;有效(滿足以下3項中其中1項):舒張壓下降≤10 mmHg,已達到正常范圍或下降10~19 mmHg,但未達到正常范圍或收縮壓下降≥30 mmHg;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者。 根據《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制定中醫(yī)癥狀療效標準,顯效:癥狀消失或癥狀改善2級;有效:癥狀改善1級而未消失;無效:癥狀無變化或加重。
表1顯示,比較各組治療前后24 h收縮壓(HSBP)、舒張壓(HDBP)平均值。治療前4組血壓平均值接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內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治療前后動態(tài)血壓平均值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
表2顯示,治療前4組證候積分接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治療后組間比較,西藥結合穴位埋線組較西藥組證候積分減少更為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1療程后隨訪西 藥 組2096.4±5.1468.9±3.15﹡﹡79.5±4.27﹡西藥+太沖組2099.2±6.3524.9±4.34﹡﹡△△19.8±4.77﹡﹡西藥+肝俞組2097.1±5.2623.8±5.79﹡﹡△△22.4±4.09﹡﹡西藥+血壓點組2097.9±3.5826.5±4.67﹡﹡△△23.8±4.63﹡﹡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西藥組治療后比較:△△P<0.01
高血壓病屬于中醫(yī)“眩暈”范疇,系機體陰陽失調所致,主要責之于肝、腎、心、脾等臟腑的功能失調?,F(xiàn)代醫(yī)學認為,造成血壓升高的重要原因是交感神經系統(tǒng)活性亢進[5]。進一步研究認為,交感神經的功能狀態(tài)與以“肝主疏泄”為主的中醫(yī)臟腑功能聯(lián)系密切[6],這為臨床治療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
穴位埋線法系我科多年來在臨床中總結利用經絡辨證理論指導的外治內調法,結合西藥早期用于治療高血壓病尤其是肝陽上亢型療效顯著[7]。本研究選用“太沖穴”為足厥陰肝經腧穴、原穴,為經氣漸盛輸注之處所、肝氣留止的部位,具有平肝潛陽、行氣解郁之功;“肝俞穴”為肝氣結聚并輸注于背部之處,能疏肝解郁、調理沖任;“血壓點”是特定的臨床經驗效穴,位于第6、7 頸椎棘突之間旁開2寸,能平調陰陽、疏通氣血。將羊腸線埋于以上腧穴能夠起到通經絡、和陰陽、理氣血、調臟腑的作用,使高血壓病患者的氣血陰陽失調狀態(tài)恢復平衡。
本研究從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可以看出,單純用西藥降壓的血壓水平與穴位埋線結合西藥共同降壓的血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從中醫(yī)證候積分可以看出,穴位埋線結合西藥治療后臨床癥狀得到較快改善,且隨訪積分繼續(xù)降低,表明穴位埋線結合西藥治療不僅能平穩(wěn)降壓,還能很好地改善患者臨床不適癥狀。研究還表明,選用“太沖穴”、“肝俞穴”、“血壓點”之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通過辨證、辨經結合患者具體情況選用相應腧穴。
[1] He J,Gu D,Chen J,et al.Premature deaths attributable to blood pressure in China: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Lancet,2009,374(9703):1765-1772.
[2]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S].高血壓雜志,2006:11-12.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73-76.
[4]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4.
[5]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253.
[6] 胡隨瑜.中醫(yī)肝病常見證型的植物神經功能狀態(tài)與研究[J].湖南中醫(yī)雜志,1996,12(1):11.
[7] 馬界,李明秀.穴位埋線結合降壓藥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的臨床研究[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2,39(16):4281-4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