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萍
鳥鳴澗
唐 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的這首小詩,初讀不覺奇,再讀很有味,真正理解和欣賞它得在30歲之后。全詩突出了一個“靜”字,而這靜就是恬靜、幽靜、空靜。全詩宛如一幅清幽淡雅的山水畫,又如舒伯特的《小夜曲》,讓人回味不盡。
怎樣一個“靜”字?
首句便抓住“人閑”兩字,點明自己的心境,因為幽居山中無人無事煩心,故清閑、悠閑,所以可以細細地感受春天,因而桂花的縷縷清香沁人心脾的剎那,春桂的細小的花瓣墜落的瞬間,他都感受得到,體會得深?!叭碎e桂花落”五個字曲盡人心之清閑,環(huán)境之靜。詩人不多言說,不細描,我們已想象到了春夜山中的很多景物,這是一個優(yōu)雅的靜謐的世界。
春夜,山中,桂花的飄落,讓詩人感受到萬籟無聲的寂靜,不光是靜,還有空曠,“夜靜春山空”似乎天地宇宙間,除了自己,再無一人。心空靈了,這種空靈便是心至靜方得。
前兩句寫到這個地步,很難再續(xù),詩人筆鋒一轉,寫月。在空靈靜謐的春夜山中,一輪明月破云而現,光線的變化,竟然驚動了山中的鳥兒。這個“驚”字有著怎樣的驚心動魄的效果??!似乎寂靜的春山活了,其實詩人正是借助于中國詩人常用的手法:“以動襯靜”“以聲襯靜”。南北朝王籍有“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杜甫有“伐木丁丁山更幽”(《題張氏隱居》)。月亮的升起,竟然驚起鳥兒,一兩聲的鳥兒的鳴叫,空谷回音,可見春山之靜,靜得空寂,靜得清幽,靜得恬淡,這迷人的春夜,讓人賞心悅目,陶醉其中了!
春曉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首小詩同樣寫春天、寫花、寫鳥,韻味和《鳥鳴澗》則截然不同。《春曉》平易自然,悠遠中有淡淡的憂傷。短短四行詩,蘊含著無以言說的韻味。
起句平實,“春眠不覺曉”選取了清晨睡起的瞬間感情片段寫起,關鍵是第二句接得好“處處聞啼鳥”,春天的美景何其多,且不說爛漫的春花、綺麗的春水,也不說那醉人的芬芳、碧綠的春草,詩人單單抓住“鳥鳴”來寫。雨后清晨,啁啾婉轉、遠近應和的鳥鳴聲傳來,春景立刻生機勃勃地撲面而來,引起了讀者無限的遐想:那雨后的落蕊、那如煙的柳堤、那輕拂的春風都在這“處處”的鳥兒鳴叫中來到了,活起來,好一個欣欣向榮的春天,不只是詩人熱愛著春天,讀者更為喜歡。詩人高妙的筆力正在于不盡說,不言透?!坝L半戶開”讓讀者去體味,去琢磨,去猜想?!疤幪帯币辉~表現得曲折婉轉,最好的詩便是能引人想象和聯想,讓讀者有無盡的想象空間,讓每個讀者都參與了再創(chuàng)作。
不僅如此,詩人還回想“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昨晚的春風春雨,花瓣又飄落了多少,讓人贊美春天之時,不能不想到落花,又有了淡淡的揮之不去的憂傷。這種因愛春而惜春,因惜春而傷春的微妙情感變化,時間的今昔跳躍,天氣的陰晴交替,讓人非但沒有突兀之感,反倒很真實、自然天成,完全是真情的流露。
我認為這首詩最動人的地方便是這“花落知多少”的淡淡的憂傷,宛如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來的清泉一般,晶瑩透徹,溫潤感人,引起人們多少的遐想啊!我們其實都不用以“知人論世”的方法來解讀它,也不必追究孟浩然寫這首詩時的背景、時代及詩人的處境,因為小詩本身很好地傳達了這種情感!我們任何人在欣賞美景中感情最舒心、最愜意時,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絲悠悠的傷感從心底油然升起,這是人類共同的心理情緒。正是這細微的感情變化被孟浩然抓住了,并在一首小小的詩中表現出來了,所以,詩永恒,美永恒,情永恒!
兩首小詩都是唐代山水詩的名作,也都寫春天、寫落花、啼鳥,意境也有相似之處:幽靜安詳,清遠恬淡!但細細品味,韻味卻很不同。
首先,從審美的角度看,《鳥鳴澗》營造的是一種靜謐、優(yōu)雅的靜態(tài)美,一種空靈脫俗的精神,這種美和這種境界正是詩人追求的精神歸宿,一種對生命價值的自覺,很有哲理性。很難得的是,一個走上仕途也不短的出世之人,竟還有這份內心的寧靜,全詩具有一種恬靜和超脫的飄逸美?!洞簳浴吩谫澝烂利?、清新的春天的同時,流露了淡淡的憂傷。這種憂傷或許是懷才不遇,或許是惜春傷春,或許是因想到落花而嘆息時光不等人,或許是對仕途的隱憂和失望,總之是一種含蓄的憂傷美。
其次,從表達技巧來看,《鳥鳴澗》巧妙地運用了“以動顯靜”和“以聲寫靜”的藝術手法。前三句用花落、月出的動態(tài),顯出初春月夜之靜,后一句是用鳥啼之聲來破靜,又反襯出靜。寓動于靜,寓聲于靜,愈見其靜,這就更生動、深刻地創(chuàng)造出幽靜境界。正如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所說:“寂靜之幽深者,每以聲音襯托而愈覺其深?!薄洞簳浴纷⒅貏討B(tài)美的追求,“夜眠”只是對“鳥鳴”起烘托作用,“鳥鳴”的背后是詩人不安情緒的流動,由此追問“花落知多少”,淡淡的憂傷流出來了。這種流動美正是詩人追求之所在。意境靜中有動,以動為主。
兩首小詩表現的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韻味,如果說《鳥鳴澗》表現的是“出世”的超脫,《春曉》則表現的是“入世”的傷感。讓人品味再三,不舍放下,舌尖余香滿滿,心中回想不斷,驚嘆唐詩之妙。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