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霄鷹,姚麗慶
(1.2.中山大學國際漢語學院,廣東,廣州,510275)
“語文并進”和“語文分流”教學模式下學生動機調(diào)查
——以非漢字文化圈學生為調(diào)查對象
徐霄鷹1,姚麗慶2
(1.2.中山大學國際漢語學院,廣東,廣州,510275)
教學模式;非漢字文化圈;學習動機
許多研究者都認同“語文分流”模式更符合初級階段非漢字文化圈漢語學習者的需求的觀點,然而,目前對該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漢字方面。本文嘗試探討該模式對來華非漢字圈留學生學習動機方面的影響。本研究在學期初和學期末實施了兩次相同的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對象是中山大學國際漢語學院語言文化中心零起點并進班和分流班中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生。通過對調(diào)查結(jié)果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12周的學習后,“語文并進”班學生的融合型動機顯著下降,而“語文分流”班學生的學習體驗要好于前者。因此,我們認為,相較“語文并進”模式,非漢字圈的學習者能夠更好地適應(yīng)“語文分流”教學模式,從而保持高度的融入型動機。
本研究論及的“語文并進”與“語文分流”教學模式中的“語”指的是漢語本身,“文”指的是漢語的書寫符號——漢字。兩種教學模式的差異主要在于:“語文并進”教學模式?jīng)]有單獨的漢字課,漢字的教學內(nèi)容和順序由其它課(如綜合、口語、聽力)決定,屬于“隨文識字”狀態(tài)。反過來也可以說,該模式下的漢語教學是以漢字為書寫符號進行的。而“語文分流”將漢字與漢語分開教。漢字課按照漢字的規(guī)律(如結(jié)構(gòu)、部件)來安排學習內(nèi)容和教學順序;漢語課用拼音作為書寫符號來學習詞匯和句型,訓練聽說技能。
非漢字圈學習者是指母語為拼音文字的學習者,例如母語為英語、西班牙語、俄語等的學習者。前人研究指出非漢字圈學習者學習漢字的難度比漢字圈學習者大;而且,由于漢字難學,影響了學習者的整體漢語能力和學習意愿(周小兵,1999;李敏,2010)。實際上,“語文分流”教學模式就是針對這類學習者的需求提出的。
國內(nèi)外的學者對“語文分流”模式進行了不少探索和實踐(白樂桑,1996;崔永華,1999;魯健驥,2003;馬箭飛,2004;印京華,2006;張朋朋,2007;程偉民,2010;趙金銘,2004、2011)。這些學者認為:無論是從漢字的特點、語言教學心理學,還是二語習得理論的角度去分析和推論,“語文分流”模式都更適合初級階段的非漢字圈學習者。在該教學模式下,學習者的漢語綜合能力更好。
然而,要驗證這種教學模式的效果,需要長期的教學實踐和跟蹤研究。到目前為止,有關(guān)“語文分流”教學成果的實證研究僅見于漢字方面(周小兵,1999;江新,2007;李大遂,2008;李蕊、葉彬彬,2012)。
我們認為,一種符合學習者需求的教學模式,必然會對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情緒起到正面的影響。即使該模式不能對其漢語綜合能力的提高起到立竿見影的促進作用,也應(yīng)該能夠使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得到強化?;诖耍P者設(shè)計實施調(diào)查研究,考察這兩種教學模式是否會對學習者的動機產(chǎn)生影響。換言之,本研究以“語文并進”和“語文分流”兩種教學模式下學習動機的差異,對教學模式進行探討。
1.1 研究對象
本調(diào)查研究的對象是中山大學國際漢語學院零起點班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生。他們被分入五個班,其中有三個班采用“語文并進”教學模式,另外兩個班級采用“語文分流”教學模式。
兩種班的周學時都是20個。語文并進班的教學設(shè)置是:讀寫12,聽力4,口語4,沒有單獨的漢字課。漢字的教學內(nèi)容和順序由三門課的內(nèi)容決定,隨文識字。語文分流班設(shè)置漢字課6節(jié),漢語課14節(jié)。漢字課按照漢字的規(guī)律(如結(jié)構(gòu)、部件)來安排學習內(nèi)容和教學順序;漢語課用拼音作為書寫符號來學習詞匯和句型,訓練聽說技能。
1.2 問卷設(shè)計及研究假設(shè)
Dornyei(1994)的外語學習動機三層(語言層面、學習者層面、學習情境層面)模式歸納了對學生學習動機產(chǎn)生影響的各種因素。該模式是迄今為止最全面的動機組件分層標準,使二語動機的研究模式從宏觀的角度轉(zhuǎn)為以具體的課堂教育情景等因素為研究對象的微觀角度,從而與教學產(chǎn)生緊密的聯(lián)系。
本問卷基于該模式設(shè)計。第一部分語言層面,考察學生的動機類型;第二部分學習者層面,考察學生的動機強度。第三部分學習情境層面,包括課程特定動機組件、教師特定動機組件和集體特定動機組件。
1.2.1 動機類型
這一部分題目參考Gardner(1985)的AMTB量表(Attitude/Motivation Test Battery)。在該體系中,學習動機分為融合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前者是指學習者對目的語群體社團持有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并以融入其中作為學習目標,后者指以語言為工具達到某種實際目的,如得到一份好工作或者在工作中得到晉升,或通過一次必要的考試,或取得學位等。
一般來說,開始學習前,學習者都已經(jīng)持有一種或幾種學習動機,而教學模式適合與否會不會對其動機產(chǎn)生影響?本研究試圖通過調(diào)查回答這個問題。
1.2.2 動機強度
由于Dornyei在這一部分提出的成就需要和自信心的考察與本研究目標有距離,因此,本文選用了匈牙利學者Clement于1994年編制的動機問卷中關(guān)于動機強度的六道題目①該問卷采用6度里克特量表,但是為了和其他調(diào)查選項保持一致,本問卷將其改為7度里克特量表。。如果細分這六道題,有關(guān)動機強度的問題實際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學習體驗、學習態(tài)度(努力程度)。學習者的動機強度的變化是本研究的關(guān)注要點,因此,問卷分別就學習體驗、學習態(tài)度增加了四道題目,以增加結(jié)果的信度。
學習體驗主要考察的是學習者對語言學習的情感評價。學習者對學習體驗評價越高,說明他們越喜歡某種語言學習,他們的動機強度就越高。而學習態(tài)度是動機強度的間接反應(yīng),動機越強,學習就越努力。我們的假設(shè)是,“語文分流”能給學習者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從而增強其學習動機強度;同時,“語文分流”模式有可能促使學生更努力地學習。
1.2.3 學習情境
1.2.3.1 課程特定動機組件
在學習情境層面的三個組件中,我們主要圍繞課程特定動機組件來設(shè)計問題,以考察學生對教學模式的滿意度。Dornyei的課程特定動機組件包括學生對課程本身的興趣,教學與學生自身需要、目標的相關(guān)性,學生對學好一門課程的期望,以及學生對教學活動的滿意程度。本研究問卷將前兩個維度落實為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滿意度以及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容量和難度的評估;將后兩個指標落實為學生對學習效果(聽說讀、詞匯、語法和漢字)的評價。
我們的假設(shè)是:“語文分流”模式下的學生對課堂教學的體驗更好;認為教學更符合他們的需求;而且,他們對學習效果的自我評估也更高。
1.2.3.2 集體特定動機組件和教師特定動機組件
學習者所在的群體和教師都是學習情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卻不是本研究要考察的目標;相反,為了考察教學模式的影響,研究需要排除教師和同學因素對學生動機的影響。因此,調(diào)查問卷簡單考察了學生對這兩個方面的滿意度。我們的假設(shè)是,如果兩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對教師的滿意程度相當,對班級的歸屬感沒有差異,那么則可以排除其對動機強度變化的影響。①Dornyei把教材納入了課程特定動機組件,在本研究中,教材因素和教師一樣,都是應(yīng)當排除的變量。因此,我們將這兩個點放到一起做簡單的考察。
1.3 調(diào)查實施和數(shù)據(jù)處理
調(diào)查問卷在學期初語音教學完成后(第4周)和學期結(jié)束前(第16周)發(fā)放。通過對兩次問卷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和分析,考察被置于兩種教學模式下的非漢字文化圈學生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學習動機方面的變化。問卷語言為英文,由英語母語者校對。第一次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5份,并進班17份,分流班28份。第二次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5份,并進班12份,分流班23份。由于每個學生都是帶著既定的學習動機進入學習的,我們必須動態(tài)地檢驗其變化,才能考察教學模式的影響。因此,我們只采用兩次調(diào)查都參加了的學生(并進班12人、分流班16人)的問卷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我們利用SPSS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首先,對兩種班級的兩次問卷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對兩次調(diào)查兩種班級之間的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分析。這一部分考察兩個時間點上的數(shù)據(jù)異同,是兩種班的橫向靜態(tài)對比。其次,對兩種班級兩次問卷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對同一個學生兩次問卷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這一部分考察兩次數(shù)據(jù)的變化,是同一種班的縱向動態(tài)對比。
2.1 學習動機
Q1~4題給出的學習動機選項,都屬于融合型動機;而Q5~8則都屬于工具型動機。兩種檢測數(shù)據(jù)均顯示,并進班學生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學習,融合型動機顯著下降。分流班學生融入到目的語的動機得到了一定強化,同時,其工具型動機也顯著地加強了。
表1:獨立樣本T檢驗
表2:配對樣本T檢驗
2.2 動機強度
2.2.1 學習體驗
Q9、10兩題考察學生對漢語學習的情感體驗,分值越高,說明學生的體驗越好。
兩種班級在開學初對漢語學習體驗評價都很好。不同的是,經(jīng)過了一個學期的學習,分流班的學生對漢語學習的學習體驗幾乎沒有變化,而并進班的體驗評價卻顯著下降了。
2.2.2 學習態(tài)度
這一部分八道題分別從不同方面考察學生對待課堂和課外學習的態(tài)度,分值越高,說明學生學習越努力。每個學生本身的學習態(tài)度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如果同一群學生在兩次調(diào)查中反映出不同的努力程度,則可能說明學習經(jīng)驗影響了他們的動機強度。
表3:獨立樣本T檢驗
表4:配對樣本T檢驗
表5:獨立樣本T檢驗
表6:配對樣本T檢驗
數(shù)據(jù)顯示,學期初兩種班級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之間沒有顯著的差異,而且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學習也沒有發(fā)生顯著的變化。
2.3 學習情境
2.3.1 對課堂教學的感受和評估
2.3.1.1 對課堂教學的感受
Q19和Q27分別從情感和認識兩方面考察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滿意度,分值越高,說明他們對課堂的滿意程度越高。
Q19題數(shù)據(jù)顯示,到了學期末,兩種班的滿意度都下降了,隨著零起點學生漢語學習蜜月期的結(jié)束,學生滿意度一般都會有所下降,但是,只有并進班的滿意度下降顯著;而Q27題,分流班仍然保持了同樣的分值。
2.3.1.2 對課堂教學適用性的評估
Q20、Q21考察學生認為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容量和難度是否符合他們的需求;分數(shù)越高,說明他們認為教學內(nèi)容設(shè)計與他們的能力、目標相關(guān)程度越低。
表7:獨立樣本T檢驗
表8:配對樣本T檢驗
表9:獨立樣本T檢驗
表10:配對樣本T檢驗
Q20、21的數(shù)據(jù)都在2~4分之間,這說明學生認為教學內(nèi)容的量度和難度基本上符合他們的需求。但是,兩種班級對教學的不適感呈現(xiàn)出上升趨勢:并進班在量度上呈現(xiàn)出明顯上升的不適感,而分流班則在難度上呈現(xiàn)出明顯上升的不適感。隨著教學的深入,學生對教學量和難度的感覺有所增加,也屬于正常現(xiàn)象。
2.3.2 對學習效果的評估
表內(nèi)五題,分別詢問學生認為課堂教學對他們漢語聽、說、語法、詞匯和漢字的學習效果是否有幫助。分值越高,說明他們的滿意程度越高。
表11:獨立樣本T檢驗
表12:配對樣本T檢驗
總的來說,兩個班的學生對學習效果的評價至始至終都很好,在5~7分之間,差異也不顯著。到了學期末,學生對學習效果的評價有所下降。零起點的學生在第一個月常常感覺自己進步“神速”,因此對整體學習效果的評價下降是正?,F(xiàn)象。
另外,我們看到,期末并進班對語法教學有效性的評價顯著下降;分流班則相反,其分值呈上升趨勢。同時,分流班對口語教學的效果的滿意度顯著下降。
2.3.3 對同學、教師和教材的評價
農(nóng)村基層動物防疫工作無論是疫苗、防疫設(shè)備、工作人員的培養(yǎng)、防疫技術(shù)的研發(fā)都需要大量的經(jīng)費支持,若經(jīng)費不足,則農(nóng)村基層動物防疫工作效率和效果無法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基層動物防疫部門必須做好經(jīng)費投入的準備,加強防疫部門的建設(shè),從技術(shù)研發(fā)、技術(shù)引入、人員培養(yǎng)、疫苗運儲等多個方面全面提高農(nóng)村基層防疫工作效率和效果。
問卷Q28、29、30分別詢問了學生是否喜歡自己的班級、對(各個)教師和教材是否滿意。調(diào)查顯示,兩個班的學生都很喜歡自己的班級,平均分都在6分以上,兩種班沒有顯著差異。他們對教師的教學也都相當滿意,平均分值兩次問卷都在6分以上,兩種班的分值沒有顯著差異。教材的滿意度稍低,平均分值在5~7分之間,兩個班沒有顯著差異。因此,可以基本排除這三個因素對學習動機及相關(guān)因素的變化的影響。
3.1 動機類型
前述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分流班學生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學習,融合型動機得到了保持,同時,工具型動機也顯著上升。與此同時,并進班的學生的融合傾向卻明顯下降。換言之,不同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動機類型產(chǎn)生了影響。這種動機類型的變化會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chǎn)生影響嗎?Gardner的社會心理模式認為,融入型動機能較好地促進二語學習,因為它根植于學習者的人格之中,可以長期影響個人努力,不是依賴外在壓力。而工具型動機,學習者一旦覺得達到了語言作為工具的目的,動機即便消失。換言之,學習者能多大程度地將語言學習與目的語社團認同聯(lián)系起來,直接關(guān)系到二語習得的成敗。我們推測,分流班學生持續(xù)保持的融入目的語環(huán)境的動機,能夠促進他們的漢語學習效果。
Schumann(1978)指出二語習得也是文化適應(yīng)的一個方面,而文化適應(yīng)的程度決定了二語習得的水平。這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的過程:當個體選擇了文化適應(yīng)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學習二語的動機也就隨之增長,就會繼續(xù)進行文化適應(yīng),并在二語中取得更大進步。我們認為,課堂學習也應(yīng)該被視作學生文化適應(yīng)的一部分,并進班融合型動機的顯著下降可以被理解為這些學生對該班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不適應(yīng);相反,分流班保持了高度的融合型動機則可以視為是學生對作為一種文化的課堂教學模式的良好的適應(yīng)。
3.2 情感與態(tài)度
縱觀整份問卷,在學習者層面(動機強度)和學習情境層面(課堂特定動機組件)中,分布了四個與學生的個人感覺有關(guān)的題目。它們分別是:
Q10.我覺得學習漢語很有意思。
Q19.我想到要去上課的時候,會感到高興。
Q27.上課時,我們班的課堂學習總是有活力的。
這四個題目的側(cè)重點不同:Q9著重于考察學生對學習過程的感受;Q10將漢語作為一個客體來考察學生的感知;Q19著重于考察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情緒體驗;Q27將課堂作為一個學習環(huán)境來考察。
這四個題目從不同的側(cè)面考察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而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兩種班級在學習體驗上存在顯著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反映在配對樣本檢驗的數(shù)據(jù)變化上,換言之,分流班的學生的漢語學習的情感體驗始終是很好的,但并進班的學生到了學期末,這種“好感”顯著下降。
這一結(jié)果顯示,被置于“語文分流”教學模式下的學生顯然更享受其學習過程,換言之,學習積極性更高。理論上,這會促使學生更加努力地學習,并最終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但是,從調(diào)查結(jié)果看,兩個班的學生的努力程度未見顯著差異。這可能是由于兩次調(diào)查的時間跨度不長,學習者情感上的差異尚未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
3.3 教學的適度性和有效性
語文分流作為一種更符合學生需求的教學模式,學生對教學的適度性的評價理應(yīng)整體較語文并進模式更高。但是,本調(diào)查結(jié)果未能證實這一假設(shè)。
從教學的有效性看,分流班僅僅在語法學習方面表現(xiàn)出顯著的優(yōu)勢,而與此同時,他們對口語教學有效性的評估卻顯著降低了。
這可能與中山大學語文分流班的課程設(shè)置有關(guān)。每周20個課時中,并進班的設(shè)置是讀寫課12、聽力4、口語4;而分流班的設(shè)置是漢語綜合14、漢字6。換言之,分流出來的漢字課,實際上壓縮了學生操練聽說的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分流班學生對漢字學習有效性的評估并不高于并進班的學生,這與此前的有關(guān)研究結(jié)果不符(江新,2007),這是否反映了學習者的主體感受與實際學習效果之間有差異,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本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不同的教學模式會對零起點非漢字文化圈學生的動機類型產(chǎn)生影響,“語文并進”模式下的學習者的融入型動機顯著降低。相應(yīng)地,本調(diào)查從學習者和學習情境兩個層面驗證了“語文分流”模式能夠給予學習者更好的情感體驗。因此,我們認為,相較于“語文并進”模式,非漢字圈的學習者能夠更好地適應(yīng)“語文分流”教學模式,從而保持高度的融入型動機,對學習動機有正面的影響。
但是,本調(diào)查未能驗證“語文分流”模式能夠促進學習者的努力程度,更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因而對其學習效果更有幫助的假設(shè)。動機對學習效果的影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需要長期的跟蹤研究;而這類長期研究如果以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中學習的學習者為研究對象,則很難排除各種環(huán)境變量的干擾。因此,后續(xù)研究如能在非目的語環(huán)境里進行,更有可能獲得有參考價值和說服力的發(fā)現(xiàn)。
白樂桑1996漢語教材中的文、語領(lǐng)土之爭:是合并還是自主,抑或分離?[J].世界漢語教學(4).
程偉民2010論對外漢語短期教材“一語雙文”版式調(diào)整的可能性[A].載清華大學首屆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崔永華1999基礎(chǔ)漢語教學模式的改革[J].世界漢語教學(1).
江新2007“認寫分流、多認少寫”漢字教學方法的實驗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
馬箭飛2004漢語教學的模式化研究初論[J].語言教學與研究(1).
李大遂2008關(guān)系對外漢字教學全局的幾個問題[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華文教學與研究)(2).
李敏2010美國大學的中文教育管窺——以佐治亞州理工學院為例[A].載第九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蕊,葉彬彬2012語文分進的對外漢字教學模式初探[J].學術(shù)探索(4).
魯健驥2003口筆語分科精泛讀并舉——對外漢語教學改進模式構(gòu)想[J].世界漢語教學(2).
印京華2006探尋美國漢語教學的新路:分進合擊[J].世界漢語教學(1).
張朋朋2007語文分開、語文分進的教學模式[A].載對外漢語教學模式與教材開發(fā)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趙金銘2004“說的漢語”和“看的漢語”[A].載漢語口語與書面語教學(2002年國際漢語教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初級漢語教學的有效途徑——“先語后文”辯證[J].世界漢語教學(3).
周小兵1999對外漢字教學中多項分流、交際領(lǐng)先的原則[A].載漢字與漢字教學研究論文選[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Dornyei,Z.1994Motivation and motivat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8(3):273-284.
Gardner,R.C.1985The Attitude/Motivation Test Battery:Technical Report[M].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Schumann,J.H.1978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A].In R.Gingas(e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M].Washington,D.C.: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A Survey of Students'Motivation with Language-Character Integration Approach and Language-Character Separation Approach:Based on Students in Non-Chinese Character Cultural Sphere
Xu Xiaoying1,Yao Liqing2
(1.2.School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Sun Yat-sa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275,China)
teaching approach;non-Chinese Character cultural sphere;learning motivation
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for beginners from the non-Chinese Character Cultural Sphere,Language-Character Separation Approach is a more effective teaching approach than the traditionalLanguage-Character Integration Approach one.However,the existing relevant studies of this approach have only focused on Chinese Character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each approach on students'learning motivation.Students in both Language-Character Integration Approach class and Language-Character Separation Approach class were asked to complete identical surveys both at the beginning and at the end of the semester.The results show that(a)after 12 weeks of learning,the integrativ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Language-Character Integration Approach class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and(b)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students in Language-Character Separation Approach class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in Language-Character Integration Approach class.
H195.3
A
1674-8174(2014)03-0008-09
【責任編輯 師玉梅】
2013-10-29
徐霄鷹(1969-),女,上海人,中山大學國際漢語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姚麗慶(1989-),女,浙江衢州人,中山大學國際漢語學院助教,碩士,主要研究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