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雄鷹
文本主旨是一個陳舊的話題,文本主旨也叫文本主題,是指在文章中通過有組織的文字表現出來的目的性,能反映出作者的某種思想、觀點和傾向。文本主旨是通過文字來表達的,這靜態(tài)的文字會有一種動態(tài)、持續(xù)的力量嗎?可以肯定的是,無論以什么形式存在,這種力量都在用它的方式告訴我們它的存在與強大。
然而,這么強大的力量是否如預料般,似重錘似的直擊學生的心靈呢?記得周一貫先生說:“這股力量,雖然重要,但體量不大?!辈浑y看出,文本主旨力量的隱匿,是因為教者兒童立場的缺失,將兒童的生命成長局限于自己對文本的解讀,忽略了文本主旨的“融化”; 局限于“道理”的相遇,忽略了心靈的相約;局限于書本文字的碰撞,忽略了生活的鏈接,以為文本解讀的開放、深度就等同于主旨力量的出擊、著落。關注了“前”:解讀在前,朗讀在前,欣賞在前,理解在前,知道在前;缺失“后”:后面有心靈共振嗎,后面有延續(xù)伸展嗎,后面有銘刻在心嗎?后面有融入生活嗎?所以,主旨的力量不能僅僅“存在”,要撞擊它,讓它“發(fā)生著”。
一、涵泳,在文本中種植主旨的種子
我被這樣一個真實的事件震撼:有一次趙麗宏先生親自聆聽一位特級教師教學《望月》。聽后,只說出了這樣一句話:“這篇文章的思想內涵有很多,我并不知道?!壁w麗宏先生原本只想通過清新質樸的文字表現一個天真可愛、想象力豐富的孩子,卻不曾想經過老師們的解讀,他的筆下居然有“江中月”“詩中月”“心中月”,自然而然的筆調居然成了精心雕刻的美輪美奐。趙先生的感慨至少給了我們這樣一個頓悟:過度的語言闡釋可能恰恰遠離了文本的主旨,削弱了文本主旨的力量。
再來看另一位教師教學《望月》第一小節(jié)的片段:
師:(配樂朗讀之后點紅第一句)讀一讀第一句,你覺得月亮像誰?為什么呢?
師:(一生回答后)很喜歡你的用心品讀,請你來讀一讀這句話。
示范批注:剛才這位同學抓住了最有感覺的詞語“安詳”(加圈),讀出了自己的感受,覺得月亮像“一位慈祥的母親”。(直接批注關鍵詞語)接下來請同學們默讀第二、三、四句,你還覺得月光像誰呢?你是從哪些詞語中感受到的?也可以像老師一樣,畫一畫關鍵詞語,并用簡練的語言在課文的空白處做一做批注。
生自由讀句子,展開想象,寫批注
師:(切換到投影,展示學生的批注)誰愿意把自己的閱讀感悟與大家分享?
生1: 這跳動的光斑多像調皮可愛的孩子?。∏c萬點,是一大群孩子。
生2:我從“黑色剪影”中覺得月亮是剪紙高手。
生3:月光是一位心靈手巧的裁縫師傅啊!給樹木添上“花邊”。
生4:月亮就是魔術匣子里飛出來的天使,在江面上跳舞呢。
生5:月亮是一本連環(huán)畫,畫里有……
……
這樣的場景最富有感染力,因為我們看到了學生完全進入了想象的世界,課堂真正成了學生的思維空間。而整個教學過程圍繞的中心“想象”,不正是這篇課文的主旨嗎?作者通過一個個場景,想讓我們的孩子充滿想象力,這是語文素養(yǎng)的必備條件,也是現在學生缺失的能力。怎樣將文本的主旨“想象”化為一種學生的能力呢?并不需要在咬文嚼字,也并不需要凌駕于文本,來個反復強調??梢劳形谋荆瑢⑽谋局髦歼€原于文本中,使主旨在文本文字中種植下主題的種子,使文字富有了張力,從而成為學生素養(yǎng)的增長力。
二、轉承,在生活中找到主旨的落點
馬丁·布伯說:“真正的生活是相遇。”這意味著課堂是文本主旨和生活的交往與對話。文本主旨只有在生活中被激活,在生活中被“承接”,才能從文字變成力量。
以《愛如茉莉》為例,這篇課文是經典之作,教師在研讀文本時,會聚焦在“愛”的主旨上,自然濃墨重彩帶領學生去體會這夫妻之間的愛,試圖讓每個孩子被這種愛所感動,最終淚眼蒙眬自然更好。那么,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非常深刻地感受到了這對夫妻之間的愛,之后還會有什么呢?我們還希望有什么呢?來看這樣一個教學片段:
師:有這樣一位小姑娘,在一天清晨,在媽媽的病房里,她深刻地感受到了愛如茉莉。(播放畫面動畫)
師:小女孩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生:(用自己的話表述)
師:這樣的畫面似乎平淡無奇,細細地讀一讀這一小節(jié),找一找愛在哪里。
生各抒己見,紛紛說出自己的感受。
師根據每個學生的回答,相機作出點評。
愛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也并不缺少,缺少的是發(fā)現愛的心,更缺少的是會表達愛的心,所以這篇文章敘述的是“生活常態(tài)”的愛,不僅是要學生感知、體察到愛,更要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如何去愛。究竟如何去愛呢?從上面的教學片段可以看出,文本中隱含著很多愛的方式?!坝硟?,本來我答應今天包餃子給你爸爸吃”這句話里告訴我們愛就是做對方喜歡吃的東西?!耙惶烨宄浚野凑瞻职值亩?,剪了一大把茉莉帶到醫(yī)院去。”這句話里告訴我們愛就是知道對方的喜好,送上對方喜歡的禮物,讓對方開心一笑?!熬o握”一詞告訴我們愛就是在對方需要的時候能守候對方,送上關懷,溫暖心田。兩個“怕”字告訴我們愛就是不嬌縱,無論自己身處何種情況,都能為對方著想,懂得心疼對方。其實,這些就是平常生活中平淡無奇的愛的方式,是細水,小小的,但能長流。讓每個孩子都知道這些愛的方式,在生活中用小小的行動表達豐富的愛。
三、躍出,在現實中朝向主旨的方向
有些文本,往往通過虛幻的場景或者豐富的想象告訴我們人生的哲理。這些哲理是學生人生的啟蒙,是不可或缺的,但這些哲理背后的故事卻是生活中不會發(fā)生的,那么這些哲理不成了虛無縹緲的嗎?怎樣使這樣的哲理富有現實意義,在真實生活中找到現實支點,從而撐起一片導航的力量源呢?
例:《最大的麥穗》教學設計
學習第7小節(jié)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麥地中行走,也在尋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見到了顆粒飽滿的“麥穗”,就不失時機地摘下它;有的人則東張西望,一再地錯失良機。當然,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endprint
(1)輕聲讀一讀,你最喜歡哪句,為什么?
(2)學生交流。
(3)教師追問: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麥地中行走,也在尋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與“在麥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見到了顆粒飽滿的“麥穗”,就不失時機地摘下它;有的人則東張西望,一再地錯失良機。
這里說到了哪兩種人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如果你們就是蘇格拉底的弟子們,此時聽到老師說“你們已經到頭了”,會怎么想?“麥穗”為什么加引號?“顆粒飽滿的麥穗”指什么?
第三句:當然,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
(4)聯系生活實際,舉個事例說說對“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這句話的理解。
(5)學習名言警句。
從這個教學設計中,我們不難看出,“聯系生活實際”成為了“說生活”,成為了“說道理”的輔助。這篇文章的主旨不僅需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用心體會,更需要在“實戰(zhàn)”中洞悉其中的精妙,這也是一個培養(yǎng)學生走進自我精神世界的過程。我們不妨在最后加入一道現實情景題:學校組織一次演講比賽,你并不是演講能手,你準備參加嗎?這樣的故事在學生生活中時常發(fā)生,那么在真實的現實里,如何來把握機會呢?是通過刻苦訓練抓住演講的機會,還是揚長避短,放棄這次機會,將時間用來練習自己擅長的方面,等待下次機會?這是不是更好地抓住機會的體現呢?所以,文本主旨力量的傳遞,必須指向學生真實世界、貼近學生人生體驗,才能使學生心弦得以撥動,哲理得以消化,人性得以舒展。
四、映照,在寫作中破譯主旨的密碼
例:《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片段
師:自由地讀一讀課文第四小節(jié),點出描寫樟樹的一些詞語,說說樟樹有什么特點。
(生自由讀課文,思考練說后)
師:同學們肯定有收獲了,再來看看樟樹的圖片(出示多張樟樹不同形態(tài)的圖片),你能用下面的句式來說一說嗎?
我從“ ”這個詞感受到了樟樹 ,瞧,樟樹 。
生各抒己見。
(生齊讀)
師:是呀,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樟樹總是那么生機勃勃。無論是清晨還是傍晚,宋慶齡總要看看這兩棵樟樹??粗@樟樹,宋慶齡會說些什么或者想些什么呢?
生:宋慶齡會撫摸著這兩棵樟樹說:“你總是那么蓬蓬勃勃,看著你們,我就好像也有了力量,也要像你們這樣充滿生命力?!?/p>
生:宋慶齡會想:你們都能這樣強健有力,我就更應該永葆活力。
生:不管是烈日還是寒冬,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我都要像你們這樣生機勃勃。
師:宋慶齡和樟樹是融為一體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生活中,也有這樣一種樹,一種花,一種草,和你是知己嗎?
師:請你寫一個片段,“我和( )”
由于時空的跨越,有些文章潛藏的精神密碼很難破譯,《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就是如此?!八螒c齡”與“樟樹”不是割離的,而是物與人的相互呼應。宋慶齡每天面對這兩棵樟樹,樟樹的蓬勃自然使她得到精神的激勵,這就是人類總是從大自然汲取的前進的力量。而這兩棵樟樹因為在宋慶齡的故居,變得更有精神象征?!盁o論是清晨還是傍晚,宋慶齡總要看看這兩棵樟樹??粗@樟樹,宋慶齡會說些什么或者想些什么呢?”這一問題就自然地將樹與人聯系起來,樹中有人,人中有樹,人與樹相得益彰。而后文“樟樹有永久的香氣,能拒蟲”也采用類似的教法,人與樹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使得“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不至于分解成“宋慶齡”“樟樹”兩個質因素。學生在不斷認識樟樹的過程中,也在不斷認識宋慶齡。樟樹的形象越來越清晰,宋慶齡的形象也越來越高大,越來越鮮活。因而文本主旨宋慶齡一身正氣、永葆革命斗志的高尚情操逐漸深入人心。而這種深刻的認識是基于對樟樹的逐步了解循環(huán)上升的,到文章最后水到渠成,情感濃厚。至此,人與樹始終是合二為一的,人樹相形,真情相生。
學生雖然理解透徹了,但未必明白得深刻。一則因為人物與時代的遙遠,二則因為文本主旨過于主體精神色彩濃厚,很難引起共鳴,那么主旨的力量其實是虛空的。在閱讀中,既要有從主旨到學生的過程,即從語言層面進入作者精神世界的過程,也應該有一個從學生到主旨的過程,即從學生的人生經歷、心路歷程、精神狀態(tài)進入語言層面的過程,這才能體現學生與文本主旨的對話性質。所以,通過“我和( )”的片段練習,正是讓學生從吸收、輸入到傾吐、輸出的過程,從自己的實踐體驗中找到自己的精神空間,從而明白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大自然的力量,成為自己前進的動力。而這樣的一個過程正是文本主旨“深入淺出”的力量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