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積極搭建農民工城市融入的文化平臺

2014-02-20 09:12:22邢軍
江淮論壇 2014年1期
關鍵詞:城市融入公共文化文化建設

摘要:農民工是我國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和現代化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為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了人口紅利。農民工已經出現階層分化和代際傳承,他們有與第一代農民工、城市居民不同的特殊文化需求,這些需求正逐步成為優(yōu)勢需求。流入地政府是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者和監(jiān)管者,加速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覆蓋農民工,讓農民工參與城市文化的創(chuàng)造,需要城市原住民、農民工和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需要優(yōu)化“草灌喬”共榮的城市文化生態(tài),需要研究選擇直接資源整合、間接資源利用和潛在資源開發(fā),以及培育農民工文化和推進以家庭為流動單元分流農民工對城市公共文化需求的“三加兩減”的新路徑。

關鍵詞:農民工;文化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城市融入

中圖分類號:F42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4)01-0015-006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糧。為客觀反映全國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狀況,了解公共文化資源供給和農民工文化需求對接程度,課題組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阜陽等地開展問卷調查、個案訪談和實地考察,回收有效問卷4989份,完成訪談問卷576份,收集全國各地農民工文化建設典型個案68份。本文在文獻查閱、問卷分析和理論研究基礎上,研析反映農民工文化建設價值,簡要分析農民工在文化需求、文化消費習慣及能力、文化資源供給與保障,對政府、企業(yè)、社區(qū)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等方面情況,研究提出搭建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文化平臺的對策建議。

一、農民工文化建設的社會價值

農民工是在我國工業(yè)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中產生的獨特群體,他們?yōu)橹袊洕l(fā)展、城市建設和社會進步貢獻了人口紅利。近年來,隨著各級黨委政府重視和社會各界的支持,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較前有所改觀,但是和經濟權益、社會權益相比,農民工的文化權益未能得到有效保障,基本文化需求難以滿足,直接影響農民工的生存權、發(fā)展權和生活質量,在更深層次上影響著城鎮(zhèn)化進程和中國夢的實現。

1.保障農民工文化權益的客觀需要。農民工基本需求既有物質需求,也有精神需求。農民工物質需求主要指吃穿住行和社會保障,精神文化需求是指參與、創(chuàng)造、分享文化改革發(fā)展成果的需求,以及實現個人及家庭未來夢想。新生代農民工需求已從滿足物質需要轉向渴望發(fā)展需要和享受需要,文化需求也從過去的單一、單調轉向目前的多元、多樣。他們最現實需求是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樣的公共文化服務,最渴望他們的子女能接受城市良好教育,最高精神需求是父輩或自己成為“末代農民”。文化建設能夠有效維護和保障農民工均等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樣的文化權益,促進農民工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提升。

2.優(yōu)化城市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內在需要。城市原住民、新生代農民工和各類文化工作者是城市文化的建設和創(chuàng)造主體,在培育發(fā)展城市文化過程中,農民工與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之間是互動互融的,農民工不是單向被動地接受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有效覆蓋,而是在被覆蓋的同時他們參與城市文化的創(chuàng)意和創(chuàng)造。新生代農民工多是鄉(xiāng)村文化精英人才,他們將鄉(xiāng)村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帶到城市,為城市文化重生、再造提供了優(yōu)秀文化基因源,為城市文化發(fā)展增加豐富元素和鮮活動力,有利于形成“草灌喬”共榮的城市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

3.加速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必然需要。農民工是否真正實現城市融入主要體現工作融入工廠、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qū)三個方面,其中最能體現城市融入、農民工有認同感的首推文化融合。新型城鎮(zhèn)化背景下,城鎮(zhèn)化本質是以人為本的城鎮(zhèn)化,城鎮(zhèn)化率的提升必須大量吸納農村轉移人口,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然而,目前的要物不要人、要地不要人、要形不要文的城市化模式日漸式微、難以為繼。推進新型城鎮(zhèn)化必須注重農民工文化建設,逐步實現城市居民對進城農民工的理解、認同、接納和尊重,增強農民工對城市的歸屬感,引導農民工參與城市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反過來為城市居民提供鄉(xiāng)村原汁原味、有鄉(xiāng)村氣息濃郁的文化形態(tài),提高城市居民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和自覺水準。

4.培養(yǎng)新生代農民工精神的長遠需要。目前的新生代農民工已突破1億人,他們是我國城市未來的主人和建設者,這一群體在為城市發(fā)展作出貢獻的同時,渴望體驗城市文明、城市居民的文化認同接納,渴望更多的人文關懷、情感交流和休閑娛樂。文化建設能夠提升農民工的職業(yè)素養(yǎng)、文化涵養(yǎng)和文明素質,能夠引導農民工培育積極向上的生活習慣、遵紀守法的價值操守和誠實守信的人生信仰。

5.維護社會安定和諧的現實需要。由于農民工“無閑”和“無錢”,文化生活普遍貧乏、文化消費不足、文化需求難以滿足,處于文化饑渴狀態(tài)。加強農民工文化建設,可以整合社會文化資源,為農民工群體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豐富他們寂寞無聊的業(yè)余文化生活,給他們以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精神慰藉和發(fā)泄空間,提高他們的思想境界,減少甚至消除他們參與賭博、嫖娼、滋事、犯罪的機會,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社會的危害,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

二、農民工文化建設研究綜述

近年來,在黨委政府的重視下,農民工的經濟權益和社會權益得到逐步落實,農民工文化權益問題隨之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和學術界關注的重點,相關研究成果也開始涌現。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社會科學研究者開始研究農民工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代際傳承、內部階層分化、社會政策、城市融入及精神文化需求問題。王春光首先提出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概念及農民工精神文化問題,認為新生代農民工的行為特征是從流動到移民,其社會后果是“半城市化”。賀雪峰則從新生代農民工的返鄉(xiāng)適應視角研究新生代農民工問題,提出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務工有體面回鄉(xiāng)和永久性離開農村兩種實踐邏輯,結論是農民工在城市生活不下去,多數農民工不得不返回農村生活。華中師范大學于2005年在全國開展了農民工文化狀況調查,出版了專著《游走在城鄉(xiāng)之間——來自安徽、四川和湖北內陸省份農民工的報告》。2007年,中宣部宣教局組織專家開展專題調研,提出影響農民工文化生活的體制因素是缺乏整體規(guī)劃和制度安排。2010年,文化部圍繞“決策參考,指導實踐,推動立法”的研究目標,組織開展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設計研究”重大項目研究,共設置了10個一級課題和32個二級課題,其中許多課題涉及農民工文化建設。2011年,文化部、人社部、全國總工會聯合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見》。2012年,共青團中央在系統(tǒng)內組織開展了“新生代農民工精神文化調查”,推出一批關于新生代農民工精神文化狀況的調研成果。endprint

總體來說,目前學術界關于農民工文化生活的研究尤其是農民工與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關系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雖然許多學界和政界的研究成果已從不同層面、不同群體、不同地域涉及農民工文化建設、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命題,但多是工作總結性的,輔以簡單調查數據分析的研究,僅僅是解決了城市政府“該不該”的問題,未能從我國及各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階段性考量,也未能從頂層制度設計的視角進行研究,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城市政府“能不能”的問題。

三、農民工文化生活狀況分析

農民工的文化需求正在從從屬、潛在需求向主導、現實需求轉型,由于政府缺乏對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的頂層制度設計和基本服務的嚴重缺位,加上城市文化和城市居民的對農民工文化的輕視、忽視,農民工群體只能自我形成一個“次文化圈”,文化生活呈現“孤島化”、“邊緣化”特征,文化生活單調,心理壓力較大,文化消費較少,文化需求難以滿足,文化權益亟待得到保障。

1. 對文化生活關注度較低。由于掙錢養(yǎng)家是農民工首要目標,加上缺少休閑時間,農民工對文化生活關注度普遍不高,許多人認為文化生活可有可無,進城打工關鍵要能掙到錢、多掙錢。調查顯示,農民工和同事經常談論的問題有經濟問題(63.7%)、工作問題(53.2%)、住房問題(37.8%)、社會問題(23.6%)、文化娛樂問題(4.4%)和生活問題(8.2%)。農民工文化生活呈現出明顯的階層分化和強烈的代際轉型趨勢,少部分新生代農民工開始關注前衛(wèi)、時尚文化生活,能夠主動介入、積極參與企業(yè)、社區(qū)開展的文化活動。

2.參加文化活動比例較低。統(tǒng)計表明,農民工經常參加單位文化體育活動的人占7.1%,偶爾參加的占31.8%,一次也沒有參加的占35.6%,根本不知道單位文化活動的占26.1%。在調查農民工參與社區(qū)文化活動時發(fā)現,每年參加1~2次的占39.7%,3~4次的占8.4%,5次及以上的占3.6%。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農民工在城市尚未真正享受到城市公共文化服務,他們僅僅是作為“企業(yè)職工”遠沒有成為“社區(qū)公民”,參與經濟活動多而參與文化活動少。

3.文化活動內容單調。農民工文化生活總體比較貧乏,平時由于勞動時間長,閑暇時間少,下班后大部分時間是看電視、手機上網、睡覺聊天或逛街購物,所占比例分別為43.8%、36.9%、26.8%、13.3%,參加文體活動(4.3%)、旅游度假(2.5%)、看電影去歌舞廳(3.2%)、教育培訓(3.1%)、去“三館一中心”等(2.2%)較少。

4.文化生活滿意度不高。由于經濟收入、生活習慣、制度安排、作息時間、文化沖突等因素影響,農民工難以享受城市公共文化服務,64.7%的人對文化生活不滿意。普遍對政府、企業(yè)和社區(qū)提供的文化服務不滿意。對政府、企業(yè)、社區(qū)、文化工作者、農民工文藝組織提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不滿意率依次為72.7%、63.4%、34.8%、45.6%和29.1%。

5.社會身份之惑嚴重?!拔沂钦l”的問題始終困擾著農民工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他們是城難留、村難回的特殊群體,成為無根的浮萍,社會角色認同模糊?!稗r民”是他們的制度身份,“工人”是他們的職業(yè)身份,而“農民工”是制度身份和職業(yè)身份的結合體,加上農民工內部分化明顯,部分農民工已經很難用農民工來指代。調查發(fā)現,認為自己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占62.6%,是“新工人”的占36.4%,是“農民工”的占21.7%,是“農民”的占19.3%,是“城市居民”的占6.5%。

6.精神心理問題突出。寂寞空虛、焦慮壓抑是農民工最突出的心理和生理問題。農民工未婚人群占52.6%,已婚者占47.4%。農民工普遍存在寂寞、孤獨、自卑、無助、煩躁、焦慮、壓抑等心理問題。調查顯示,農民工群體存在緊張焦慮占28.3%、壓抑受挫占27.9%、孤獨無助的占22.3%、寂寞煩躁占19.4%、被歧視被剝奪感占13.1%、自卑失望占8.4%。訪談發(fā)現,夫妻分居、對象難找造城三成以上的農民工婚姻焦慮感、性壓抑感明顯,性健康潛伏著危機,部分人甚至采用搭伙臨時夫妻和找小姐放松解決性壓抑問題。

7.與城市居民間隔閡嚴重。農民工與城市居民來自不同的社區(qū),經濟基礎、生活習慣、消費能力、思維方式存在差別,農民工內卷化現象顯著,農民工群體缺少與城市居民溝通的技巧和渠道,兩者之間存在“隔離墻”。調查顯示,農民工交往人群選擇中,工友或同事占43.3%,家族人或同鄉(xiāng)占22.4%,同學朋友占16.6%,社區(qū)鄰居占9.3%,網上網友占6.9%,城市居民占1.6%。農民工不愿意與城市居民交往原因是,看不起農民工的占67.4%,對人不熱情的占23.1%,對人有戒心的占14.6%,缺乏共同利益的占38.9%,缺少交往條件的占32.7%。

8.文化消費能力有限。農民工文化消費水平很低,他們的消費多集中在吃飯、穿衣、住房上,多數是將節(jié)余的錢存起來。調查顯示,看電視、看電影、購書刊、上網、上歌舞廳、看演出、體育健身、學習培訓等文化消費幾乎為零的比例分別占33.1%、59.2%、50.8%、36.6%、59.3%、65.1%、67.4%和59.6%。4183人中有3.1%的人幾乎沒有文化消費,每月文化消費在10元、10~30元、31~50元的比例分別占11.6%、14.1%、18.8%。

9.對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評價較低。對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總體評價不滿意、一般、滿意、很滿意的分別占22.2%、50.8%、14.2%、2.8%,對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評價不滿意、一般、滿意、很滿意的分別占21.3%、48.2%、18.2%、2.3%,對公共文化資金投入的評價不滿意、一般、滿意、很滿意的分別占27.2%、44.3%、15.2%、3.4%,對公共文化活動內容提供的評價不滿意、一般、滿意、很滿意的分別占24.3%、45.2%、17.0%、3.5%,對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的評價不滿意、一般、滿意、很滿意的分別占24.0%、44.8%、16.9%、4.2%,對政府開展的公共文化服務形式評價不滿意、一般、滿意、很滿意的分別占24.0%、44.7%、16.2%、5.4%。endprint

10.對文化需求層次有提升。以往調查中,農民工對文化的需求關注點在低層次的看戲聽歌看表演,本次調查發(fā)現,農民工的文化需求是政府組織和提供的技能培訓、子女教育、居家流動、社區(qū)參與等潛在和長遠的文化需求,希望政府提供技能培訓的占68.6%,提供子女教育的占54.9%,支持建立農民工文藝社團的占33.4%,參加社區(qū)(企業(yè))民主選舉的占11.2%。未來發(fā)展的最大心愿:有穩(wěn)定的工作占23.5%,全家人一起到城市占17.2%,在城里有房子占14.3%,自己不當農民或孩子不再當農民占10.1%、過體面的生活占9.7%。認為政府需要出臺專門農民工文化政策的占80%,建設農民工文化活動設施的占80.7%,開展農民工文化體育活動的占78.8%,免費向農民工開放文化場所的占82.6%,為農民工提供特色文化服務的占79.3%,扶持農民工文化自組織建設的占79.5%,引導農民工參與文化活動的占75.45%,提供夫妻房、帶薪休假的占47.7%。

四、加強農民工文化建設、促進農民工城市

融入的對策建議

加強農民工文化建設,豐富農民工文化生活,要以保障農民工基本文化權益為出發(fā)點,深入研究如何做好現有直接資源整合、間接資源利用和潛在資源開發(fā)的三道“加法”,同時做好促進農民工文化培育和推進農民工以家庭為流動單位分流農民工對公共文化需求的兩道“減法”,實現城市原住民、文化工作者、農民工(新工人)等城市文化三大主體共創(chuàng)的城市文化生態(tài)。

1. 優(yōu)化農民工文化建設的社會環(huán)境。各級黨委政府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覺,切實把農民工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作為城市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評價城市發(fā)展水平、城市發(fā)展質量和領導干部工作業(yè)績的重要內容。必須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改進農民工文化權益維護的宣傳。盤活現有文化資源存量,開發(fā)潛在文化資源增量,鼓勵文化單位多創(chuàng)作多提供農民工需要的文化作品,鼓勵企業(yè)多開展集體文體活動,鼓勵有資源的單位免費向農民工提供文化活動場地、器材和專業(yè)輔導老師,吸收農民工文化組織參與文化活動。加強城市社區(qū)文化建設,提高為農民工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水平,統(tǒng)籌考慮社區(qū)內農民工群體的文化需求,科學配置社區(qū)文化基礎設施,設計有利于農民工參與的文化活動,讓社區(qū)成為提供文化服務的有效平臺。加強新聞輿論引導,積極宣傳黨和國家對農民工的各項方針政策,大力弘揚農民工的正面形象,消除城市社會對農民工的偏見和歧視,讓媒體成為彌合農民工與城市社會的橋梁,促進農民工與城市居民的互相理解與心理認同。

2.構建完善的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農民工常住地政府要秉承“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則,加快構建覆蓋農民工群體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包括公共文化法規(guī)及政策體系、產品供給體系、投入體系、設施網絡體系、活動體系、信息體系、人力資源體系、服務技術體系和運行評估體系。落實國家三部委《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見》精神,進一步強化政府、社區(qū)、企業(yè)和文化工作者在服務農民工文化工作中的責任,在建設固定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的基礎上,增加針對農民工的流動文化服務內容和項目。從體制突破、制度創(chuàng)新、經費保障、設施完善、項目設計、產品提供、人才支撐、技術引領、保障措施等方面,制定出臺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不可能也不必是另起爐灶的文化工作,不是再制造出一個專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只是將城市公共文化服務對象、產品和內容、范圍與方式的拓展,需要充分考慮農民工群體的特殊需求、服務特點和保障程度。

3.積極開展農民工文化建設試點工作。2億多農民工分散在全國各地,文化建設基礎、政策環(huán)境、文化需求差異較大,采用一種模式肯定行不通??梢栽谌珖r民工比較集中的地區(qū),選擇30個左右基礎條件好、特色文化顯著、服務類型多樣的中小城市進行試點,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按照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建設標準給予經費支持和政策保障??偨Y推廣國家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qū)項目的做法、經驗和模式,發(fā)揮示范區(qū)對農民工文化建設的引導、示范和輻射作用。加大農民工文化陣地建設投入,支持農民工博物館、文化館、文化活動中心、農民工之家、打工青年藝術團、新工人劇場、新工人網站、新工人報刊等農民工文化平臺建設。積極扶持農民工自建農民工文藝團隊,從“送文化”向“種文化”轉變,提高農民工文化活動的自組織能力。結合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加快大城市戶籍制度改革,鼓勵以家庭為流動單元,增加人文關懷和家庭親情,分流并減少農民工對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和對公共文化資源的占有。

4.開發(fā)適銷對路的農民工文化產品。城市文化的多樣性有利于城市正常發(fā)育,要統(tǒng)籌城市文化布局和機構,根據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城市常住人群的公共文化需求多層次、多樣化,努力使高雅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共同發(fā)展繁榮,培育適合不同社會群體的“草灌喬”共生的城市文化形態(tài)。充分發(fā)揮市場的基礎性配置作用,引導社會力量開發(fā)適合農民工需求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實現供給與需求的基本對接。城市中除了發(fā)展商業(yè)性的高檔公共文化設施以外,像公共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文化廣場、小劇場等以及企事業(yè)單位的文化體育場所應向農民工免費開放。利用全國文化資源信息共享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開展針對農民工的數字文化服務,建立適合農民工的“親情網吧”,讓農民工能定期與親人通通電話、網絡視頻,增加親情。實施農民工“文化低?!惫こ?,加大政府公共文化服務采購力度,按照?;?、全覆蓋的要求,合理測算農民工基本文化消費水平,定期、分類發(fā)放文化消費券或補貼,提高農民工文化消費能力和水平。

5.建立農民工文化志愿者隊伍。社會力量是農民工文化服務的重要補充,文化志愿者是農民工文化建設的一支重要生力軍,加強農民工文化建設,必須培育一支規(guī)模龐大、品德高尚、業(yè)務精湛的文化志愿者隊伍。要創(chuàng)新志愿服務體制,制定農民工文化志愿者隊伍的管理辦法,建立志愿服務經費保障機制、評價機制和反饋機制,完善志愿者招募、培訓、管理、表彰等制度建設,重點培育歌舞志愿者、曲藝志愿者、藝術志愿者、文學志愿者、教育志愿者、宣講志愿者、網絡志愿者、市場監(jiān)督志愿者等各種類型的志愿者隊伍。注重培育志愿服務文化,弘揚志愿服務精神,擴大志愿服務社會影響,引導全社會關注農民工文化,身體力行支持農民工文化建設,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積極的正能量。endprint

6.推動農民工文化建設立法。目前,農民工文化建設工作正在逐漸步入制度化、常態(tài)化軌道,但總體上仍然缺乏專門的農民工文化政策和制度安排,多數政策和法規(guī)是指導意義上的原則,措辭也大多以“應當”、“應該”、“加快”、“有條件的地方”等較為委婉、模糊的、缺乏剛性要求的語言和內容,無法真正用專門法律法規(guī)來保障農民工文化建設的法律地位。要開展農民工文化建設立法調研,盡快出臺有關農民工文化建設的政策法規(guī),依法推進農民工文化建設,通過憲政賦權、外地賦權、行政賦權、市場賦權、社會賦權和自力賦權,確保農民工取得平等文化權,促進農民工與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互動互融。

農民轉變?yōu)檗r民工只是職業(yè)身份的轉變,只是社會水平流動,農民工轉變?yōu)槭忻?,享受同等公民權利,是社會身份的根本改變,是社會垂直流動,是有實際意義的社會流動。農民工要真正融入城市,必須實現“工作融入企業(yè)、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qū)”三大融入。而以需求為導向農民工文化建設,農民工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互動互融,就成為促進農民工城市融入的關鍵。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EB/OL].www.xinhuanet.com//2012-11-8.

[2]吳理財,等.當代中國農民文化生活調查[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176-191.

[3]文化部.關于開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項目)創(chuàng)建工作的通知(文社文發(fā)[2010]49號).

[4]文化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中華全國總工會.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見(文社文發(fā)[2011]45號).

[5]劉奇.應籌建中國農民工紀念館[J].中國農村觀察,2010,(9).

[6]王春光.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與城鄉(xiāng)融合的關系[J].社會學研究,2001,(3).

[7]王春光.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進程及問題的社會學分析[J].青年探索,2010,(3).

[8]全國總工會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課題組.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調查報告[N].工人日報,2010-6-21.

[9]劉啟營.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特點及改善對策[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哲社版),2009,(10).

[10]郭嘉,蔡長春.誰解農民工文化之‘渴[N].人民日報,2011-12-21[20].

[11]邢軍.積極培育農民工文化促進農民工的城市融入//農業(yè)與現代化——第十期中國農業(yè)現代化論壇研究文集[C].2012.

[12]謝建社,謝宇.農民工精神文化的缺失與補償—以G市為例[J].江西社會科學,2009,(4).

(責任編輯 焦德武)endprint

猜你喜歡
城市融入公共文化文化建設
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戶籍障礙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城市融入的困境與對策
青年時代(2016年21期)2017-01-04 11:30:30
新媒體對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影響研究
新聞界(2016年13期)2016-12-23 14:55:28
基于公共文化建設的農村大眾傳播效果管窺
社會力量參與檔案公共文化服務路徑探究
基于因子分析法失地農民的城市融入評價體系
中國市場(2016年38期)2016-11-15 01:04:33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人才隊伍建設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實意義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38:15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6:33:32
淺析公共文化服務如何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新蔡县| 海林市| 望江县| 商都县| 弥渡县| 太和县| 东光县| 临朐县| 旺苍县| 买车| 肇源县| 永修县| 丹棱县| 武威市| 专栏| 聂拉木县| 河曲县| 柳河县| 赣州市| 扎鲁特旗| 汤原县| 滦平县| 镇康县| 罗田县| 永春县| 肥乡县| 峨山| 江陵县| 乌兰浩特市| 托克托县| 独山县| 准格尔旗| 梧州市| 桃园县| 宝清县| 威海市| 德江县| 内丘县| 正蓝旗| 泾阳县| 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