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多元傳播環(huán)境下的媒介化社會風險

2014-03-03 15:18:06王戒非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4年7期
關鍵詞:媒介利益信息

■ 劉 瑋 王戒非

多元傳播環(huán)境下的媒介化社會風險

■ 劉 瑋 王戒非

媒介化社會已經把全世界濃縮進了媒介自身的運行體系當中,真正實現了麥克盧漢的“地球村”的局面。世界變小了、變近了,卻變得更為復雜了。進入本世紀以來,網絡等新媒體的逐步興起帶來了傳播格局的改變,對傳統媒體所構建的一元傳播格局形成了巨大的挑戰(zhàn)。媒介技術的發(fā)展速度撥快了全世界社會風險的時鐘。在各個領域中所蘊藏的社會風險信息都正在或將要被媒介表征、界定和傳播。

一、多元傳播的媒介環(huán)境與媒介化社會風險的形成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底,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6.18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5358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5.8%,較2012年底提升3.7個百分點。手機網民達到5億。與此同時,全國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達到97。79%,廣播聽眾規(guī)模為6.72億,全國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98。42%,中國有線電視用戶數2.24億戶,比2012年的2.15億戶增加900萬戶。受互聯網電視等視聽新媒體快速發(fā)展的影響,有線電視用戶較2012年的增幅略有下降,廣播聽眾受新媒體影響不大。這些數以億計的用戶數量證明了中國媒介化時代的到來。

在媒介化的社會,大眾媒介成為社會生活的展示平臺。而風險和危機同樣也成為展示的內容。媒介化社會的突出特點是擬態(tài)環(huán)境的環(huán)境化。大眾傳播提示的雖然是“擬態(tài)環(huán)境”,與客觀環(huán)境有很大差異,但由于現代社會中人們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據大眾媒介的信息來判斷和采取環(huán)境適應行動的,這些行動的結果作用于現實環(huán)境,便使得現實環(huán)境越來越帶有了“擬態(tài)環(huán)境”的特點,以至于人們很難在兩者之間做出明確的區(qū)分。①

因此媒介化社會風險,即是在媒介化社會中,以媒介為載體傳遞的、通過媒介表征的各種社會風險的總體,既包括通過媒介的信息傳遞而讓公眾認知的風險,也包括媒介化過程中所制造的風險。

二、媒介化社會風險的影響

1.導致社會風險復雜化、多元化

媒介化社會風險本質上是后現代社會中現代風險的一種類型,是現代風險與媒介化傳播技術體系融合之后,表現出的具有媒介屬性的社會風險的總和。媒介化傳播技術體系與現代風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既可以成為風險的預警者和化解者,也可以成為現代風險的傳播者、擴大者,并可以制造出新的風險。

媒介化社會風險存在所產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導致現代社會風險的復雜化和多元化。媒介化社會風險包括媒介外社會風險和媒介化內生風險兩個大的類別。媒介外風險,系社會本身存在的現代風險問題。如公共衛(wèi)生類社會風險、事故災難類社會風險和社會安全類社會風險等等。它獨立于媒介而存在,媒介充當了風險的信息源,建構公眾的風險認知,并指引公眾的風險判斷。也就是說,這類現代風險問題的存在并不依賴媒介,但是常常成為媒介信息傳播關注的重點。媒介所傳遞的關于現代風險的信息成為人們認識風險的主要線索、知識背景以及參考框架。

此外,媒介化社會風險還包括媒介化內生風險這一個前所未有的風險類型。主要包含有媒介謠言、媒介暴力、媒介輿論煽動等等。這種風險類型是在媒介化傳播技術體系內人為生成的,嚴重干擾了信息傳播秩序、社會情緒穩(wěn)定,甚至可以直接煽動公眾從虛擬世界投身于現實生活中從事聚集、動亂等行為,用具體行動干擾社會生活。比如,邪教組織利用社交媒介散播教義、組織和發(fā)展成員。再如媒介中大量片面、偏激的言論或者造謠對人、事、物進行污名化,形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2.加快社會風險向危機轉化的進程

病毒式傳播使媒介化社會風險具有了幾何倍數增長的可能性。大眾媒體傳播信息方式是“一點對多點”的輻射狀傳播,但它實際上無法確定傳播的信息是否真正到達了受眾。而病毒式傳播是自發(fā)的、擴張性的信息推廣,它并非均衡地、同時地、盲目地傳給社會上每一個人,而是通過類似于人際傳播和群體傳播的渠道,風險信息被大眾傳遞給那些與他們有著某種聯系的個體,從而造成風險信息的有的放矢,加速了風險信息的傳遞和擴大。風險不再僅限于產生風險的地方,面對風險事件人們無法做到“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風險影響范圍在擴大,風險到危機轉化的這個質變時間在縮短。比如日本福島發(fā)生海嘯后造成核電站放射性物質泄露,新聞傳播發(fā)達的地區(qū)都在第一時間進行了新聞報道,其他與核泄漏相關的信息也在自媒體、手機信息上廣泛傳播,而僅僅兩三天之內,中國在東南沿海以及東北局部地區(qū)就發(fā)生了大范圍搶鹽的社會風險事件。另外,近幾年國內陸續(xù)發(fā)生多起群體性事件,比如甕安事件、重慶萬州事件、湖北石首事件等等都與媒介化信息傳播、組織有一定的關聯。

3.加劇文化領域的沖突

媒介化社會風險表現為媒介信息傳播的風險。媒介作為信息和文化的載體,傳播著與社會文化相關的各種信息。媒介技術的復雜化和不確定性,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文化領域的沖突。文化沖突的結果有兩個類型,一是文化的融合,另一類是文化的替代。文化的沖突是一個自然現象,是不可避免的,有利也有弊。利的方面是促進了先進文化對落后文化的改造,弊端是導致文化的單一性發(fā)展。媒介化社會中,文化隨著媒介的觸角在全球范圍能發(fā)生碰撞,由于信息量巨大、速度過快導致這種碰撞往往是強硬的。因此媒介化社會風險所潛在的一個重要風險就是加速了文化領域的沖突。典型的文化沖突表現在宗教信仰的沖突、種族的歧視。

數字鴻溝導致了各個地區(qū)明顯的信息不對等,給文化的流向制造了更大的落差懸殊。在媒介化觸角伸向各處時,文化的洪流造成的文化沖突就顯得格外嚴重。西方打著“自由”和“平等”旗號的文化輸出實質上形成了西方文化的“侵略”。弱勢文化面臨著被削弱、同化甚至消解的困境。這將導致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出現文化傳播上的“馬太效應”②。

4.引發(fā)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混亂

在傳統媒體時代,由于傳播渠道相對簡單,傳播秩序維護和把控也比較容易。各個國家可以對媒體和公眾的信息傳播行為及時有效的把控,用來維護自身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社會穩(wěn)定的局面。傳統傳播技術決定的傳播渠道是有序的,其方法是清晰的,其效能總體是明顯的。各個國家也都利用媒體進行政黨政治思想的宣傳、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維護社會上層建筑的鞏固和統一。

但是到了媒介化時代,政府對媒介信息傳播的控制遭到嚴重弱化,文化的霸權和滲透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常常遭到威脅。時至今日,全球的媒介信息通信網絡已經代表了一種權力,可以負載政治的目的和民主的用意。西方國家開始嘗試利用新興媒體對其他不發(fā)達國家進行滲透和顛覆。比如發(fā)生在中東北非的茉莉花革命、發(fā)生在伊朗的Twitter革命還有阿拉伯地區(qū)諸多國家的“阿拉伯之春”民主革命等等都無一例外的得到了網絡的推波助瀾,而經過數據統計這些革命運動的網絡支持者多在國外,實際上是國外的網民操控了網絡上的風暴,給國內革命運動以聲勢上的支持,但實際上他們只是充當了搖旗吶喊的角色,并未直接參加到革命運動中。由于媒介化社會風險并沒有得到各國的足夠重視和防范,一旦發(fā)生就已經使社會處在緊急狀態(tài),緊急狀態(tài)下政府對信息的管理多呈現簡單粗暴的形式,比如限制IP、設立防火墻、切斷互聯網和通信網絡。簡單粗暴的管理方法常常適得其反,形成更為惡劣的社會后果。

三、多元傳播環(huán)境下,媒介化社會風險的探源

媒介化社會風險是后工業(yè)時代以來社會風險發(fā)展的最新形態(tài),是社會風險中的又一個重要的類別、組織方式和表現方式。風險社會理論給現代社會風險的產生歸結了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技術的因素,一個是制度的因素,這兩個方面都是人為建構的。對于媒介化社會風險,其根源也仍然是人為建構的,同樣包括技術和制度的根源。

1.技術的根源

如果把傳播媒介的技術系統作為技術因素的話,技術的復雜性無意決定了風險存在的前提。從早期的人際傳播、到大眾傳播,再到現如今的自媒體時代,每一個傳播時代,都相應的孕育了大量的傳播實踐和理論,也都出現了不同的傳播特征和效果。媒介化傳播系統的復雜性蘊含社會風險是必然的,這種說法并不是要否定媒介高度發(fā)展的現實社會,而是要冷靜地指出媒介化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統一體,它既有不可小覷的重要貢獻,也有不容忽視的先天缺陷。技術的發(fā)展主要表現為技術不斷發(fā)展、進化、自我修訂的過程,新技術誕生時,人們往往還尚未意識到其中的嚴重破壞力。比如,核能技術、轉基因技術,每一種技術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賜,不是非此即彼的結果,而是利弊同在的產物。社會對某一項技術的依賴性越高,這種技術對社會的破壞力也就越大。比如,全世界都在依賴電力才能維持正常的秩序,一旦全球范圍停電,其后果恐怕無法估計。媒介化社會,是媒介在社會中起到基礎性作用的特殊社會發(fā)展階段,這個階段中,社會對媒介的依賴是空前的,那么媒介技術一旦出了問題,對社會的破壞也將是空前的。比如2007年海底光纜的中斷使全球蒙受巨大損失。

2.制度的根源

制度的因素則不僅僅局限于傳播法律法規(guī)的范疇,而是擴大到整個傳播運行的體系。在媒介化社會中,信息傳播的主體、信息使用的主體是多元的,多元的主體中都摻雜了利益的動因。國家、各種社會組織、企業(yè)、家庭、個人等都可能因為利益的驅動而成為是參與者。傳統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主體相對單一,包括政府和媒介機構兩個方面,因此信息傳播的利益性也僅限于政府的政治利益和媒體自身的產業(yè)經營利益。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主體擴展到全社會,信息傳播的利益性也隨之復雜化。媒介化社會的信息傳播的利益主體主要有國家、組織、個人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信息發(fā)布者通過媒介發(fā)布有利于自己利益的信息以宣揚他們的信仰、意識形態(tài)、文化、身份,或者用以宣傳營銷、詆毀污蔑。不同的民族和國家可以利用媒介進行符合自身政治利益的意識形態(tài)宣傳工作,同時也可以利用媒介去破壞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政治穩(wěn)定和民族獨立。社會組織機構可以利用媒介進行自身組織體系的運行和維護,也可以用以進行以牟利為目的的炒作和商業(yè)欺詐。個人可以利用利用媒介進行自我觀點的發(fā)布和宣泄,也可以利用媒介進行造謠、污蔑等行為去損害他人利益。所有這些行為背后的利益主體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媒介為我所用,達到自身目的。媒介的利益主體其實就是媒介的使用者,媒介化社會中,人人都是媒介的使用者,人人都構成媒介的利益主體。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交織之下的媒介化社會,風險也會因此而生。

注釋:

① 王朋進、顏彥、高世屹:《媒體危機報道:原理與策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頁。

②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于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等眾多領域。

(作者單位:劉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監(jiān)管中心;王戒非:遼寧省廣播電視監(jiān)測中心)

【責任編輯:潘可武】

猜你喜歡
媒介利益信息
論確認之訴的確認利益
研究生法學(2020年6期)2020-04-13 07:59:46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傳媒評論(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書,最優(yōu)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訂閱信息
中華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歡迎訂閱創(chuàng)新的媒介
環(huán)保從來就是利益博弈
能源(2016年3期)2016-12-01 05:11:17
絕不能讓“利益綁架科學”
反思媒介呈現中的弱勢群體排斥現象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
展會信息
中外會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利益鏈與新壟斷
绍兴市| 炉霍县| 林芝县| 股票| 黑水县| 海丰县| 静乐县| 西青区| 湘潭市| 囊谦县| 淮阳县| SHOW| 柳河县| 通山县| 修文县| 龙胜| 长海县| 湖北省| 喀喇| 天津市| 盖州市| 隆尧县| 伊金霍洛旗| 罗源县| 葫芦岛市| 土默特右旗| 阳曲县| 江城| 安丘市| 正定县| 陆丰市| 阜康市| 金华市| 紫金县| 涿州市| 景德镇市| 栾城县| 崇义县| 定陶县| 铅山县| 岳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