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魯國社會與孔子學說互動研究

2014-03-06 14:15魏衍華
關鍵詞:魯國禮樂孔子

魏衍華

(平頂山學院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河南 平頂山 467000)

班固說:“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jīng)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漢書 藝文志》)即使放在今天,其中的“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同樣可以概括儒學的特點。除此之外,孔子作為土生土長的魯國人,當?shù)毓逃械奈幕瘋鹘y(tǒng)給予其怎樣的啟發(fā)?其學說又對魯國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諸如此類的問題皆是理解孔子之為孔子的關鍵。即孔子學說與魯國社會形成怎樣的“互動”關系?似乎人們還沒完全說清楚。我們試從魯國“禮儀之邦”社會的形成、“禮壞樂崩”的社會秩序與孔子學說的誕生,以及孔子學說與魯國社會關系等方面進行分析。

一、魯之建國與“禮儀之邦”的形成

魯國被稱為“禮儀之邦”,既與是周公的封國有關,也與此地固有的文化傳統(tǒng)相關。一方面,由于周公的顯赫功績和特殊地位,魯國自然擁有周初其他諸侯國少有的特權;另一方面,自古以來曲阜就是人類繁衍生息之地,曾創(chuàng)造出輝煌燦爛的文明,留下豐富的遺跡,形成傳統(tǒng)文化的“圣地”。

(一)魯之建國前的文化遺存

曲阜背負岱岳,南面嶧山,東連尼防群山,西接沃野千疇的廣闊平原。此地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溫度適中,雨量充沛。自古就是人類繁衍生息之地。據(jù)文獻記載,上古時期多位圣王都與此地有關,如張守節(jié)說:“炎帝自陳營都于魯曲阜。黃帝自窮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少昊邑于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顓頊始都窮桑,徙商丘。窮桑在魯北,或云窮桑即曲阜也。又為大庭氏之故國,又是商奄之地。”(《史記 周本紀》)至遲魯建國前,曲阜一帶仍被稱為“少昊之墟”?!妒酚?五帝本紀》還有“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就時于負夏”的記載。據(jù)學者考證,壽丘在今曲阜城東門六里處。如有學者說:“舜在為帝之前,也是在今曲阜一帶發(fā)跡的?!庇终f:“皋陶生于曲阜,當是少昊之后?!盵1]33可見,此地的先民在遠古時期已留下豐厚的文化遺產(chǎn),為魯國成就“博學”的孔夫子提供文化機緣。

曲阜亦是殷商的重鎮(zhèn)和都城。據(jù)《今本竹書紀年》記載,自商王南庚“三年遷于奄”,陽甲、盤庚都即位于此,直至盤庚十三年遷都。但盤庚遷都后,此地仍是殷商貴族的聚集地,如借機周在東方立足未穩(wěn),武庚糾集徐戎、淮夷,與管叔、蔡叔發(fā)動叛亂,可以說這與殷商在奄地擁有龐大勢力密切相關。同時,成王遷“殷遺民”、“東伐淮夷”、“踐奄”等事件,更說明此時曲阜一帶的前朝勢力已威脅到成周統(tǒng)治。成王將周公封于此,應賦予其鎮(zhèn)壓殷民反抗,以藩衛(wèi)周室。然而,在西周王朝初創(chuàng)時,年幼的成王急需輔佐,周公自然無法離朝就封。與周公一樣忠誠于王室,又頗能征伐的長子伯禽,成為魯國第一代君主,周文化與東方文化結合的序幕也由此拉開。

考古發(fā)掘證實了古魯國區(qū)域有豐富的文化遺存。自上世紀80年代,此地就有大批遺址被發(fā)掘,如滕州北辛遺址、曲阜南興埠遺址、西夏侯遺址、鄒縣野店、泗水尹家城、兗州西吳寺、六里井等,如有學者說:“這些豐富的文化遺存,也使我們從遠古傳說中得到的對這一地區(qū)古文化的神秘、渺茫而又朦朦朧朧的認識,變得清晰、形象、具體起來。”[2]38特別是北辛、大汶口、龍山及岳石等遺址,共同構成完整的中國史前文化發(fā)展譜系,成為最有希望建立完整史前文化體系的地區(qū)。大汶口文化遺址及陶器文字的發(fā)現(xiàn),也“給了我們揭開被孔丘封鎖了兩千五百年之久的古代史大門的一把鑰匙”。[3]據(jù)研究,龍山時期中國就已產(chǎn)生禮制,可以從山東臨朐西朱封和泗水尹家城氏族墓葬不同的規(guī)模和內(nèi)涵中得到印證。如有學者說:“雖然當時并無成文法可循,但確實存在某種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使貧富、高下、貴賤在墓葬形制和隨葬品方面表現(xiàn)得如此判然有別而又井然有序。有關的‘規(guī)則’,實則是已經(jīng)并非完全處在萌芽狀態(tài)的‘禮制’?!盵4]可見,早在大汶口及龍山文化時期,山東區(qū)域已邁進文明門坎,為魯?shù)亓粝乱髮?、豐厚的遺產(chǎn),為成為“禮儀之邦”埋下伏筆。

(二)周公與魯之“班長”的地位

近代以來,“封建”似乎已是被濫用或用濫的詞語,成為傳統(tǒng)中國專制的符號。然而,封建的內(nèi)涵卻很少有人細究,許慎《說文解字》中說:“封,爵諸侯之土也。從之,從土,從寸,守其制度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奔刺熳訉⑼恋亍⑷嗣?、爵位、名號等賜給功臣或同姓親貴。西周時期的武王、成王和康王都曾陸續(xù)分封,實現(xiàn)“以蕃屏周”、“為周室輔”的目的;分封的對象主要是姬姓、親戚、功臣及故舊,對“先圣之后”的“褒封”則體現(xiàn)周人“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論語 堯曰》)原則。

西周初年有多少諸侯國,史書記載并不一致,《呂氏春秋 先識覽》說:“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國八百余?!薄盾髯?儒效》說:“立國七十一,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周之子孫,茍不狂惑者,莫不為天下之顯諸侯”;而《春秋》經(jīng)傳則有一百七十余國。按周禮規(guī)定,被封諸侯要按時朝聘周王,但周王室如何安排“述職”諸侯的秩序,因典籍記載闕如,早已成為無法說清楚的難題。

所幸的是,“政由方伯出”的春秋時期,歷次諸侯會盟班次,或許可窺測周初各諸侯國朝班的秩序,其原則為“周之宗盟,異姓為后”(《左傳 隱公十一年》)。魯國既為姬姓,又是周公封國,在諸侯位次中理應是“班長”。如晉文公解構曹地以分諸侯時,重館人對臧文仲說:“魯之班長而又先,諸侯其誰望之?”(《國語 魯語上》)又如晉文公主持“踐土之盟”,諸侯順序為“晉重、魯申、衛(wèi)武、蔡甲午、鄭捷、齊潘、宋王臣、莒期”(《左傳》定公四年),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周之“宗盟”原則。

春秋中期以后,這一原則逐漸被打破,如魯僖公二十八年“會晉侯、齊侯、蔡侯、鄭伯、衛(wèi)子、莒子”(《春秋經(jīng)二十八年》),位次已按照國之大小與強權實力。究其原因,這與政治格局的變動有關,此時已呈現(xiàn)出兩種不同的會盟秩序:一是周天子仍遵照西周宗盟原則處理諸侯國事務;二是各諸侯采取更為現(xiàn)實的原則。這從側(cè)面亦反映出魯國在周初“宗盟”中的“班長”位次。

(三)魯國“禮儀之邦”的初步形成

魯國封邦前,曲阜一帶已有豐富的文化遺存,形成濃厚的文化氛圍,為“禮儀之邦”的形成奠定基礎,更為孔子結識三代禮制“損益”關系提供廣闊平臺。即魯文化的特色既與周公有關,也與此地固有文化傳統(tǒng)有關。伯禽受封時,周公曾制定“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國策,分以“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將其丑類,以法則周公”。而伯禽帶來的西周文化、殷遺民及土著固有文化相互融合,成為魯文化的基本元素。

魯建國前有怎樣的文化傳統(tǒng),因典籍記載闕如已不得詳知。但至春秋末期殷人的文化傳統(tǒng)仍深刻地影響著魯國政治,如季氏家臣陽虎專政,曾“盟公及三桓于周社,盟國人于亳社,詛于五父之衢”(《左傳 定公六年》)?!爸苌纭睘椤棒斏纭睉獩]問題;而“盟國人”于“亳社”,則說明殷商勢力在魯國的地位仍舉足輕重。從伯禽用了三年才基本完成“變其俗,革其禮”的改革,也說明了這一點。如有學者說:“伯禽在魯,為了強化統(tǒng)治,花費了很大氣力改變當?shù)厝说娘L俗,力圖把周人的文化傳統(tǒng)推廣到魯?shù)??!盵1]225而魯國“禮儀之邦”傳統(tǒng)的形成自然與伯禽等先公的努力密不可分。

在改造后,伯禽將怎樣的文化輸入?這涉及到魯國初封時帶來的文化資源。由于周公的特殊地位和卓越功勛,魯國得到了其他諸侯少有的特權。為褒賜“周公之德”,魯國可用“天子禮樂”,擁有“四代之禮樂”與“四代之學”。如《禮記明堂位》說:“成王以周公為有勛勞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車千乘,命魯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薄胺菜拇?、服、官,魯兼用之。是故魯,王禮也,天下之傳久矣?!倍蹲髠鳌氛压哪暌嘤小棒?shù)盟拇畬W”的記載。如有學者說:“齊魯文明,實為宗周文化之嫡傳,而魯為姬,齊為姜,后來結果,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周禮在魯,遂為中心之中?!芄捌渫?,建立了禮樂制度,魯國繼之成為正統(tǒng)。”[5]278-279通過周初魯國先公們的努力,曲阜固有的文化傳統(tǒng)得以改造,輸入的周代禮樂文化新鮮血液,則構成魯國禮樂文化的新傳統(tǒng)。魯國成為西周時期宗周的東方代言人,成為春秋時期周禮的完整保存者。至此,“禮儀之邦”得以形成。

二、魯國的“禮壞樂崩”與孔子學說的形成

與其他諸侯國相比,具有根深蒂固禮樂傳統(tǒng)的魯國社會相對穩(wěn)定。如《禮記明堂位》說:“君臣未嘗相弒也,禮、樂、刑、法、政、俗未嘗相變也,天下以為有道之國,是故天下資禮樂焉?!比欢?,至“禮壞樂崩”的春秋時期,魯國同樣出現(xiàn)“失序”、“政由大夫出”,甚至“陪臣執(zhí)國命”的局面。為挽救社會“失范”的秩序,孔子則汲取魯國固有的禮樂傳統(tǒng),創(chuàng)立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思想學說。

(一)私家興起與魯國社會的失范

諸侯爭霸是春秋時期顯著的社會特征,魯國既沒有成為霸主,還受到晉、齊等國的牽制。魯國面臨與其他國家同樣嚴重的“私家”興起問題,魯公室受到大夫執(zhí)政、“陪臣執(zhí)國命”的困擾,致使魯國成為社會“失范”的典型代表。魯國大夫?qū)U加谖墓ナ篮蟮牡?、庶君位之爭,庶子宣公是最后的勝利者。然而,“三桓”也借機先后在封地內(nèi)修筑城邑,逐漸操控魯國內(nèi)政,出現(xiàn)“公室卑,三桓強”局勢,在矛盾激化時,甚至將魯公趕出國界,如《史記孔子世家》說:“昭公率師擊平子,平子與孟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于齊,齊處昭公乾侯。其后頃之,魯亂。”昭公至去世也未能回國,還被季孫氏葬“于墓道之南”,以示懲戒,直到孔子為中都宰時才得以“溝而合諸墓”。魯“三桓”專政則成為私家削弱、取代及瓜分公室等三種路徑的典型代表。

春秋時期末期,魯國還出現(xiàn)“陪臣執(zhí)國命”的局面。如有學者說:“三桓專魯政以后,三桓注意力轉(zhuǎn)移至參與國政,他們要考慮如何控制國君,如何統(tǒng)治魯國,如何處理與其他卿大夫的矛盾,如何處理三桓之間的糾紛等重大問題,家政與邑政自然落入家臣手中?!盵1]128在昭、定、哀時,魯國家臣、邑宰叛亂的事件屢屢發(fā)生。如昭公四年叔孫氏家宰豎?!坝麃y其室而有之,強與孟盟”;昭公十二年季孫氏家臣南蒯“吾出季氏,而歸其室于公”;陽虎“盟公及三桓于周社,盟國人于亳社,詛于五父之衢”;“陽虎欲去三桓,以季寤更季氏,以叔孫輒更叔孫氏,已更孟氏”[6]1257,1335,1559,1568;“公山弗擾以費畔”(《論語 陽貨》)等?!芭愠紙?zhí)國命”已成為此時社會的特色,使社會陷入更大的混亂。

究其根源,源于周王對宗法制的踐踏。魯武公九年,周宣王出于個人喜好,打破嫡長子繼承制為魯國擇君,踐踏了周禮的根基:宗法制,既給魯國穩(wěn)定帶來巨大沖擊,也造成諸侯的“從是而不睦”。“三桓”專政,特別是南蒯、陽虎等陪臣的坐大,加速了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進程。如有學者說:“天子、諸侯、大夫和陪臣之間等級關系的紊亂,破壞了西周禮樂制度所建立的權力制度與分配制度,因而從根本上改變了舊有的禮制秩序。”[7]138這是孔子本人所親身體驗的社會現(xiàn)實,為其學說定下基調(diào)。

(二)“禮壞樂崩”與魯國的消亡

周公“制禮作樂”成為共識,但因文獻“不足征”,內(nèi)容早已無法詳考。從傳世文獻的記載來看,或許應包含“禮經(jīng)三百,威儀三千”等禮儀,也更包含貫穿其中的“禮之義”。如魯國太史克說:“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事民。”(《左傳 文公十八年》)其實,衡量禮樂是否崩壞的標準并非世人是否掌握基本禮儀,而是能否把握和遵守禮儀背后之“義”。如晉侯問叔向“魯侯不亦善于禮乎”,叔向說:“是儀也,不可謂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庇终f:“禮之本末將于此乎在,而屑屑焉習儀以亟。言善于禮,不亦遠乎?”[6]1266可見,此時的晉、魯?shù)葒砸巡荒馨盐铡岸Y之本”。周公所制禮樂之“禮則”已廢,常言的“禮壞樂崩”亦是從此意義去理解。

然而,學界對“禮崩樂壞”還存在著誤解,僅依據(jù)周禮仍是社會普遍遵循的重要原則,推衍出“曲禮三千”的繁榮假相,進而輕易地對“禮壞樂崩”提出質(zhì)疑,如有學者說:“鼎盛期的禮涉及到人們生活、社會的方方面面,極其繁雜,……禮的繁縟不僅不是禮的崩壞,恰恰說明了其制度的健全?!盵8]25-31然而,無論當時禮儀如何繁榮,其實質(zhì)均是對“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貳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6]94等周禮本質(zhì)的僭越。而在濫用、僭越的背后是對三代之禮,尤其是“郁郁乎文哉”的周禮在維護社會秩序本質(zhì)的無知與無畏。此時的圣賢已敏銳地觀察到“禮儀”繁的背后,缺失的是對“禮義”的準確把握。如子產(chǎn)的“夫禮,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晏子的“禮之可以為國久矣,與天地并”[6]1457,1480,但均無法扭轉(zhuǎn)“禮崩樂壞”的殘局。而圣賢對“禮義”的強調(diào)從側(cè)面也說明世人對“禮義”的誤解。

魯國雖是當時公認的“禮儀之邦”,但國君與士大夫?qū)Α岸Y之本”似乎也并不甚了解,這可以從季孫氏“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徹”等行為中得到明證。孔子有感于此才發(fā)出“是可忍,孰不可忍”及“‘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的感慨。按照周禮,惟有周天子和魯君才有資格封禪泰山,季孫氏卻也“旅于泰山”,孔子感到非常憂郁。當“林放問禮之本”時,孔子給予了大加贊賞說“大哉問”(《論語 八佾》)。此外,魯國在經(jīng)濟上也面臨賦稅改革,如《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季孫氏欲以田賦,使冉有訪于孔子,孔子非常反感,說:“且子季孫若欲行而法,則周公之典在;若欲茍而行,又何訪焉?”[6]1668然而,孔子的反對并未能阻止魯國的稅費改革,更沒有阻擋住魯國的衰弱。在孔子去世后的二百余年(前249年),魯國終被楚國所滅。在中國歷史上存在700余年的魯國最終亡于“六國之世”的紛爭。

(三)孔子擔當意識與學說的初步形成

孔子自幼生于此長于此,深感魯國禮樂的崩壞與國勢的衰落。如何糾正這一趨勢,他自覺地擔當起救治魯國乃至天下的任務。如“畏于匡”時,他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 子罕》)如晚年總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ā墩撜Z 為政》)早年的孔子無疑是以“好學”而聞名的,那么自“十五歲”所志力于學習的為何?從“子入太廟,每事問”的言辭來推測應是周禮。雖然其“知禮”也受到時人質(zhì)疑,但這也為后世提供了了解孔子及周禮的資料:一方面證明其“好學”,另一方面“每事問”應符合當時的禮制。古時太廟的功能猶如今天的博物館,“每逢祭祀開放,任人觀禮。作為儀式,它能夠追懷先德、洗滌心靈,能夠正人心,施教化,達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目的?!盵8]96可見,孔子自幼就自覺地擔當起以言行來救治“禮壞樂崩”的責任。

“三十而立”是說孔子已找到位置,站穩(wěn)了腳跟,即此時他已初步形成學說的基點。當然,孔子學說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早年有感于魯國“禮壞樂崩”的現(xiàn)實,他更多地關注于禮,提出著名的“正名”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保ā墩撜Z 子路》)然而,孔子在魯國為政及周游的經(jīng)歷,皆證明無論他如何強調(diào)禮重要,幾乎沒有一個君主或國家推行,并且世道人心日益混亂??鬃右庾R到要根本上改變現(xiàn)狀,必須從人心入手,至此他開始關注人的修身問題,如《論語》中“仁”字出現(xiàn)109次,也間接證明修身在其學說中的重要地位?!叭硕蝗嗜缍Y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更昭示出此時期思想的核心是“仁”。

后世尊崇、弘揚孔子學說的士人都被尊稱為儒家,“備王道,成六藝”(《史記 孔子世家》)應是孔子為后世做的最重要的貢獻之一。無論是孔門后學、漢唐經(jīng)學,還是宋明理學,都繼承了孔子這一傳統(tǒng)。如果說“禮”與“仁”是孔子早年“載之空言”的說教,那么晚年對《周易》、《春秋》等的研讀則使儒學最終定型??鬃诱f:“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保ā墩撜Z 述而》)當然,孔子對《易》的研讀與當時占筮之學不同,馬王堆帛書《要》篇說:“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義而已,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者也?!蓖砟甑目鬃訉Α兑住犯信d趣,究其原因是其中深含著“古之遺言”,通過對《易》的研讀,他既領悟到“先王之道”,也使其哲理思維得以提升,集中體現(xiàn)在所“正”的《易傳》中。如果說孔子《易》學還無法讓當時奔于戰(zhàn)爭的諸侯覺醒,此后所修之《春秋》則將其一生政治智慧貫穿其中,自認為是后世“知我者”、“罪我者”(《孟子 滕文公下》)的依據(jù)。其中以史遷之“亂臣賊子懼”的定位為代表。

應該說,孔子學說是有感于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亂相,在“據(jù)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的基礎上,凝聚出的在中國歷史上最具生命力的學說體系。雖然孔子和后學也不斷地調(diào)整,但儒學基本的內(nèi)核應是由孔子奠定的。它既包含孔子學說的禮、仁學說,更包含被其注入“義”之先王政典的“六經(jīng)”。后世儒家正是借“六藝”對孔子思想不斷地闡發(fā),以應對現(xiàn)實社會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并與中國歷代社會結下不解之緣。

三、孔子學說與魯國社會的互動

除十四年的周游列國外,孔子其余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在魯國度過的,其思想也主要受到魯文化的影響。孔子學說既受到魯國社會的滋養(yǎng),也得到魯國社會的檢驗。在形成之初,經(jīng)孔門弟子及先秦諸子的闡發(fā)和傳播,儒學已成為由孔門弟子—魯國—天下的學術體系,并使魯國“禮儀之邦”的地位得以凸顯。

(一)魯國社會滋養(yǎng)孔子學說

魯國在初封時就得到豐厚的待遇,周王給魯公“大路、大旗,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又分給“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備物、典冊、官司、彝器”。如《禮記 明堂位》中說:“四代之器、服、官,魯兼用之,是故魯,王禮也,天下傳之久矣?!边@在王室衰微、禮樂制度下移的春秋時期,應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而魯君及士大夫有意保護的完整“天子之禮”,就成為時人了解周禮的最佳途徑。當時到魯國的士人的評論亦證明這一點。

吳公子季扎曾赴魯觀周樂,在聽完樂師演奏《邶》《墉》《衛(wèi)》《鄭》《齊》《豳》《秦》《魏》《唐》《陳》《大雅》《小雅》后,對此曾從“詩義”上一一做點評。如有學者說:“季扎論《詩》,側(cè)重于詩的道德意義,這種解詩的方式,對以后孔子產(chǎn)生影響。”[9]79如《左傳》昭公二年,“韓宣子來聘,觀書于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知周公之德與周王之所以王也’?!边@些資源成為魯國的特色,也成為孔子了解周禮的門徑,他自幼就受著此種文化的滋養(yǎng)。此外,魯國先賢對孔子亦產(chǎn)生深遠影響,如有學者說:“學者們在論述孔子思想體系的淵源時,無不認為他的思想受到了魯國特定環(huán)境即當時魯國國情的影響,那么,處在魯國社會中的著名人物對孔子的影響更為直接?!盵1]324如被孔子“數(shù)稱”的臧文仲、柳下惠等人。

當然,魯國的禮樂文化、仁人賢士的榜樣只是外因,能否對生活在其間的個體起到作用,關鍵還在于個人。魯國七百余年,唯有孔子脫穎而出,這與其“好學”、“博學”以及在危機面前勇于擔當?shù)囊庾R密切相關??鬃釉f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學”,盡管“吾少也賤”,但他所重視的決不是種地、種菜之類的“鄙事”,而是《詩》、《書》、《禮》、《樂》、《易》、《春秋》等經(jīng)典文獻,這也是其熟知“先王之道”的文化載體。孔子自小就對祭祀舞樂極感興趣,并以“子入太廟,每事問”的姿態(tài)溫習禮樂、啟示觀禮者。孔子“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 述而》),則是其一生“好學”的寫照。

魯國獨特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典冊,給“魯終不用”和“亦不求仕”的晚年孔子最有價值的工作。司馬遷也給予最高評價:“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以及“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史記 孔子世家》)。即是說,魯文化成就了孔子,使學說凸顯精深;孔子也成就了這些經(jīng)典,在孔門后學的闡揚下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重要的載體。

(二)孔子學說得到魯國社會的檢驗

“公山弗擾以費畔”及“佛肸之召”,均為春秋末期“陪臣執(zhí)國命”的典型,是孔子極力反對的“名不正”現(xiàn)象。雖然孔子曾“欲往”,由于子路等堅決反對沒能去成。但“吾豈為匏瓜哉?焉能系而不食?”一語,則體現(xiàn)“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論語 陽貨》)的政治抱負。

直到孔子51歲時,才有機會做中都宰。雖然只是一縣之長,但也使孔子從政的才能得到充分展現(xiàn)。據(jù)史書記載,孔子在中都的施政方針為“制養(yǎng)生送死之節(jié)”,提倡“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涂,路無拾遺,器不雕偽”。如葬禮執(zhí)行“四寸之棺,五寸之槨,以木為槨,因丘陵為墳,不封不樹”,試行一年則取得“西方之諸侯則焉”(《孔子家語相魯》)效果。當魯定公問“學子之法”是否可以治理魯國時,孔子曾自信地說:“雖天下可乎,何但魯國而已哉!”當孔子升任司空時,他則采取“別五土之性”,實現(xiàn)“各得其所生之宜”。更重要的是借昭公“溝而合諸墓”,挽回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的“貶君以彰己罪”的“非禮”過失。而在大司寇的任上,他則執(zhí)行“設法而不用,無奸民”的綜合治理。孔子在魯國為政期間取得的成就,注釋著其“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論語 子路》)的時效性與立體感。

孔子在魯國為政的成功,遭到齊國反對。如有人說:“魯用孔丘,其勢危齊?!笨鬃釉凇皧A谷之會”上的表現(xiàn),似乎驗證著齊人的擔心。在盟會時,孔子通過據(jù)理力爭,魯國暫時挽回了在齊魯外交上長期處于被動的局勢,迫使齊國歸還了侵占魯國的鄆、汶陽及龜陰等地。為離間孔子與魯君及三桓,齊國選“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樂》,文馬三十駟,遺魯君”,并“陳女樂文馬于魯城南高門外”(《史記 孔子世家》)。齊人的離間之計收到了成效,他們準確地把握到孔子雖是掌管審獄、斷案的司寇,但他時刻關注司徒的教化職責的錯位。在孔子看來,魯君接受美女、車馬,特別是“郊祭”后不按禮制“致膰乎大夫”,魯之禮樂崩壞已到了無可挽救的地步,他不得不離開魯國。

當然,除親自為政,在魯國的影響還通過薦言獻策來實現(xiàn),作為魯國“國老”,晚年的孔子與魯哀公結下特殊的君臣關系。此外,孔門很多弟子都有在魯為官的經(jīng)歷,如《論語陽貨》記載: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p>

而曾“陵暴孔子”的子路能忠實地執(zhí)行孔子的為政思想,更顯得孔子政治智慧的高超以及在魯國社會影響的深遠,如子路說:“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也?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保ā墩撜Z 微子》)由此可見,孔子及孔門弟子借助在魯國為政,不僅使其學說得以檢驗,而且在魯國也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三)孔子學說鞏固魯國“禮儀之邦”的地位

作為周公封國及其特殊的文化遺產(chǎn),魯國在建國時就已具備“禮儀之邦”的潛質(zhì)。而在王室衰微、“禮壞樂崩”的春秋之世,更一度成為周禮的中心。然而,隨著政治、經(jīng)濟地位的下降,魯國則逐漸喪失了文化重心的地位。至遲在孔子時,魯國執(zhí)政者已不完全了解禮樂文化的特質(zhì)。如季孫氏“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徹”等行為,均是對“禮之本”的僭越甚至無知。

其實,魯國君臣既不懂得禮之本,連禮之儀也很難說精通。如《左傳》昭公七年記:“公如楚。孟僖子為介,不能相儀。及楚,不能答郊勞?!边@對“禮儀之邦”的魯國來說應是莫大諷刺。正因如此,彌留之際的孟僖子發(fā)出“禮,人之干也。無禮,無以立”的慨嘆,并叮囑:“我若獲沒,必屬說與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學禮焉,以定其位?!倍攪鴩侨绱?,如《左傳》定公十五年記:“春,邾隱公來朝。子貢觀焉。邾子執(zhí)玉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貢曰:‘以禮觀之,二君者,皆有死亡焉。夫禮,死生存亡之體也,將左右、周旋,進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喪、戎,于是乎觀之。今正月相朝,而皆不度,心已亡矣。嘉事不體,何以能久?高、仰,驕也;卑、俯,替也。驕近亂,替近疾,君為主,其先亡乎’!”孟僖子及定公在禮樂制度上的言行,均體現(xiàn)著周代禮樂制度的斷裂,魯國的“禮壞樂崩”幾乎到了無法挽回的局面。

當然,孔子對禮樂之“本”的強調(diào)及闡發(fā)很難挽回這一趨勢??组T弟子中如有能理解之本,孔子才會表現(xiàn)出“有朋自遠方來”的興奮與喜悅。如子貢理解《詩》之本時,孔子說:“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 學而》)當子夏領悟《詩》之本時,孔子說:“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論語 八佾》)

然而,孔子去逝后,孔門弟子極力地闡揚師說,孔子廟堂也成為共有的精神家園。如司馬遷說:“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祀孔子冢,而諸儒亦講禮鄉(xiāng)飲大射孔子冢?!辈⒃诳鬃庸示釉O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于漢二百年不絕”。至漢高祖劉邦“以太牢祠”后,“諸侯卿相至,常先謁然后從政。”(《史記 孔子世家》)在孔子及后世儒家接力棒式的傳遞下,不僅部分地挽回魯國文化頹廢的局勢,而且鞏固了魯國乃至魯國滅亡后山東區(qū)域“禮儀之邦”的文化重心地位。

總之,自建國之初,魯國既得到周王室賦予的“禮樂”文化特權,也得到曲阜當?shù)毓逃形幕淖甜B(yǎng)。在雙重文化的影響下,魯國成為起點高、發(fā)展快的東方新型文化重心,可謂宗周在東方的文化樣板。然而,隨著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加劇,“禮儀之邦”的魯國社會秩序受到嚴重沖擊,至孔子時代,魯國執(zhí)政者已不能理解周禮本質(zhì),并做出許多“違禮”的事情。魯國出現(xiàn)了“三桓”執(zhí)政、“陪臣執(zhí)國命”,甚至國君被迫出走乃至身死他鄉(xiāng)的情景??鬃恿⒆阌凇笆颉钡聂攪鐣瑥娜貏e是魯國深厚的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以探索社會管理方式為切入點,形成“據(jù)魯、親周、運之三代”的思想。“難以進取,可與守成”的儒學,雖然無法挽救魯國的禮樂崩壞乃至亡國,但孔子及其后學卻鞏固了魯國“禮儀之邦”的地位。當然,孔子學說雖有魯國的地域特色,但它并未因魯國的消亡而消亡,而是在與諸子百家的爭鳴中,脫穎而出成為顯學,并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

[1]郭克煜.魯國史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楊朝明.魯文化史 [M].濟南:齊魯書社,2001.

[3]唐蘭.從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國最早文化的年代 [N]光明日報,1977-07-14.

[4]高煒.陶寺龍山文化木器的初步研究——兼論北方漆器起源問題[M]//中國考古學研究(第二輯).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5]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6]楊伯峻.春秋左氏傳注 [M].北京:中華書局,1995.

[7]夏靜.禮樂文化與中國文論早期形態(tài)研究 [M].北京:中華書局,2007.

[8]楊文勝.春秋時代“禮崩樂壞”了嗎?[J].史學月刊,2003(9).

[9]梁濤,劉寶才.中國學術思想史(先秦卷)[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猜你喜歡
魯國禮樂孔子
禮樂之道中的傳統(tǒng)器物設計規(guī)范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周人傳統(tǒng)與西周“禮樂”淵源
柳季與岑鼎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用莊嚴禮樂慰英靈勵軍民
南風吹夢,禮樂重光
如果孔子也能發(fā)微博
那一天